【吳安春】現代教育背景下如何開展國學教育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11-11 14:09:16
標簽:

現代教育背景下如何開展國學教育

作者:吳安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華孔子學會(hui) 國學教育研究會(hui) 會(hui) 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初十一日丙申

          耶穌2016年11月10日

 

 

 

目前,學校開展國學教育仍然存在一些認識問題,主要包括如何厘清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糟粕和精華、如何合理理解國學和國學教育、如何認識國學教育的本質、國學教育的價(jia) 值何在、國學教育和現代教育如何銜接等。上述若幹認識問題,一定程度上防礙了國學教育的實踐,亟待研究和澄清。

 

什麽(me) 是國學與(yu) 國學教育

 

究竟什麽(me) 是國學與(yu) 國學教育呢?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既包括以經典形態呈現的知識及其體(ti) 係,也包括蘊涵在生活中的為(wei) 人處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以《四庫全書(shu) 》來分,國學可分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部、子部為(wei) 重,尤其傾(qing) 向於(yu) 經部。章太炎將國學分為(wei) 五類: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樓宇烈先生認為(wei) ,從(cong) 廣義(yi) 上理解,中國本土的傳(chuan) 統文化和學術都可以稱之為(wei) 國學。從(cong) 狹義(yi) 上理解,國學可以分成兩(liang) 個(ge) 層次,一個(ge) 是道或思想理論的層次,主要有六經: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還包括小學的內(nei) 容,指文字學、語言學、音韻學、訓詁學;另一個(ge) 是術或藝的層次,主要有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等。因此,籠統地講,國學就是整個(ge) 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文化和學術,側(ce) 重點可以放在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學術思想、道理,但是學術思想也不能是空洞的,必須落實到現實生活中間,和生活密切結合。國學教育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受到重視,迅速發展起來,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把“完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列入頂層設計。中華文化的特質是善質文化,核心精神是做人的道理,所以國學教育在一定意義(yi) 上就是學做人的教育。

 

國學教育的本質是導人向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是民族文化的源頭,是善質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釋、道三家皆以教人向善為(wei) 教育宗旨。孟子提出,人性有四種善端,即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等。這些人性中的良知良能在後天的教育引導下,逐步擴充為(wei) 仁義(yi) 禮智信。國學教育紮根於(yu) 深厚的善質文化背景,根本目的在於(yu) 導人向善,發揮人性中的善德光輝。因此,國學教育可謂是關(guan) 懷人性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而這恰恰是現代教育迷失之處。人們(men) 對現代教育最大的詬病是,隻教知識和技能,缺乏對人性的關(guan) 懷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忽略了對人的善德培養(yang) 。學校中的教師和學生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xi) ,關(guan) 於(yu) 做人的價(jia) 值觀教育成為(wei) 知識教學的附庸。加之受社會(hui) 大環境影響,功利主義(yi) 、拜金主義(yi) 、利己主義(yi) 盛行。這樣的局麵和現狀,並非校長、教師、學生所願,而且社會(hui) 文化和教育的導向從(cong) 根本上出了問題,對人的發展造成了不可彌補的缺憾,動搖了社會(hui) 穩定發展的倫(lun) 理根基。合理認識國學教育的本質,對於(yu) 引導現代教育走出迷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國學教育價(jia) 值何在

 

國學教育的價(jia) 值何在呢?主要有兩(liang) 種:一是個(ge) 體(ti) 發展價(jia) 值,二是社會(hui) 發展價(jia) 值。

 

國學教育對於(yu) 個(ge) 體(ti) 發展的價(jia) 值體(ti) 現為(wei) :首先,個(ge) 體(ti) 通過對中華民族優(you) 秀文化的學習(xi) ,理解和認同仁義(yi) 禮智信等人類共通的價(jia) 值觀,學會(hui) 做人的基本規範,做一個(ge) 有道德的人。中華文化是一種關(guan) 於(yu) 做人的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突出特點。儒學關(guan) 於(yu) 人生、關(guan) 於(yu) 做人的思想,在中華文化中居於(yu) 主導地位,是我們(men) 民族精神的主要思想基礎。弘揚傳(chuan) 統文化,首先要把握這一點。《三字經》《弟子規》《幼學瓊林》等蒙學經典和《大學》《中庸》《孟子》《論語》等儒家經典,都是講述做人的道理和規範。孩子在誦讀這些經典時,不僅(jin) 能夠識字認字,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學習(xi) 了國學及其中包含的美德,培養(yang) 起良好的人文素養(yang) 、心理品質、道德品質和人生修養(yang) 。其次,個(ge) 體(ti) 通過對仁義(yi) 禮智信的認同和踐行,從(cong) 深層上升華為(wei) 人的信仰,成為(wei) 支撐人終生的深沉的、內(nei) 在的人格力量,使人超越了世俗的觀念和物質的誘惑,成為(wei) 一個(ge) 有道德涵養(yang) 的純粹的、品格高尚的人。因此,國學教育以培養(yang) 道德人格和道德信念為(wei) 主旨。再其次,國學教育更重視培養(yang) 個(ge) 體(ti) 的社會(hui) 責任和擔當精神。《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ti) 步驟。可見,國學教育可以使人胸懷寬廣,成就人的大格局、大視野,培育人的家國情懷。中華民族曆史上英雄輩出,他們(men) 前仆後繼、舍身求義(yi) ,正是國學教育的巨大攝受力和影響力所致。

 

除上述個(ge) 體(ti) 發展價(jia) 值外,國學教育對於(yu) 現代社會(hui) 發展的價(jia) 值更加重要。

 

首先,國學複興(xing) 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柱。正如湯一介先生生前所言:“民族崛起從(cong) 文化複興(xing) 開始”。而文化複興(xing) 一定要從(cong) 教育抓起。從(cong) 21世紀初開始,國學逐漸熱起來,國學研究得到了比較普遍的重視。不僅(jin) 在幼兒(er) 園、中小學、大學,在社會(hui) 上,例如一些社區、街道,也有國學熱的狀況。近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格外重視傳(chuan) 承和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問題。出現這些狀況並不是偶然的,因為(wei) 要找到民族精神的支柱,必須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否則就很難實現民族複興(xing) 。

 

其次,國學教育通過培養(yang) 大批認同中國文化、具有國學素養(yang) 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對社會(hui) 發展產(chan) 生積極影響。國學人才是文化複興(xing) 的基礎,近代以來,中國文化斷裂的直接後果是國學人才匱乏。當前,我們(men) 要實現文化複興(xing) ,最關(guan) 鍵的問題就是要培養(yang) 熱愛國學、弘揚國學、立誌獻身國學的人才,尤其是要重視培養(yang) 大中小學的國學教育師資,這是當務之急。

 

如何順利開展國學教育

 

國學教育開展得順利與(yu) 否,關(guan) 鍵在於(yu) 能否與(yu) 現代教育有效地銜接好,能否對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

 

一是對國學教育內(nei) 容要樹立合理態度,要擇善明用。堅持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原則。由於(yu) 我們(men) 對待傳(chuan) 統文化一度持全盤否定態度,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曆史被割斷,造成許多人嚴(yan) 重缺乏國學素養(yang) ,在選擇哪些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容進課堂時產(chan) 生了困惑。可選擇那些適應時代,對今天社會(hui) 仍然具有積極作用的國學內(nei) 容進課堂;也可選擇當下教育缺少的,而傳(chuan) 統文化中具有的內(nei) 容進課堂。要對其發揚光大,進行創造性轉換。創造性轉換是探索性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允許失敗後繼續探索。

 

二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需要用現代語言去描述才能為(wei) 大眾(zhong) 所接受。當然,在實現現代語言轉化時,要注意對傳(chuan) 統文化中具有標識意義(yi) 的經典語言加以保護,注意維護其神聖性和經典性。如《三字經》《百家姓》《韻律啟蒙》等蒙學教材讀誦起來朗朗上口,適合吟誦或歌唱,一般而言,不做破壞韻律性的改寫(xie) 。

 

三是對傳(chuan) 統道德進行甄別、揚棄。儒家傳(chuan) 統道德中既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美德,又有反映等級差別、別尊卑、明貴賤以及愚忠、愚孝等方麵的封建道德;既要弘揚傳(chuan) 統美德,又要摒棄封建道德。所以,當代國學教育麵臨(lin) 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將“仁”“愛”“善”“中和”這些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的價(jia) 值與(yu) 現代道德相銜接,落實到當代社會(hui) 的道德教育中,與(yu) 當代社會(hui) 的核心價(jia) 值觀教育融合好,這是一個(ge) 既嚴(yan) 肅又重要的話題。

 

黨(dang) 和政府高度重視如何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中弘揚和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國人應責無旁貸地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過程中,開啟國學教育風氣,樹立文化教育大國之風範。這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中華民族文化複興(xing) 偉(wei) 業(ye) 。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