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思】中庸與係辭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6-11-03 15:00:40
標簽:
嚴思

作者簡介:嚴(yan) 思,哲學碩士,民間儒者。著有《中庸義(yi) 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中庸與(yu) 係辭

作者:嚴(yan) 思

來源:“陽明書(shu) 院學報”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廿七日壬午

           耶穌2016年10月27日

 

 

   


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其中《係辭》可以獨立出來與(yu) 《中庸》對照著研讀。《大學》與(yu) 《中庸》立論的層次有高低之分,而《係辭》與(yu) 《中庸》立論在同一層次,但立論的角度不同。《係辭》作為(wei) 《易傳(chuan) 》的一部分,推天道以明人事,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由盡人性而上達天道,故曰:“能盡其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yu) 天地參矣”。

 

 

《中庸》開篇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係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率性之道,為(wei) 人之道,《中庸》由性而說道。一陰一陽之道,乃天之道,《係辭》由道而說性。

 

率性之謂道,此“道”由性德而起用,表現為(wei) 善或明。從(cong) 功夫上說,率性乃“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cong) 容中道”,此道精微至極,雖說是人之道,又是“誠者,天之道也”。如果以“善”解“道”,則此善為(wei) 《大學》之止於(yu) 至善,大人之學的終點在《中庸》便是起點。如果以“明”解“道”,則此“明”乃是“自誠明”,《易》所謂含弘光大。

 

“一陰一陽之謂道”,此句需要結合“陰陽不測之謂神”解讀,才能窮盡其義(yi) 。道通過一陰一陽而得以展現,但陰、陽又是二而一,陰陽神妙莫測,以至於(yu) 當下不知是陰還是陽,陰陽不測其實也體(ti) 現此道精微至極,可謂道即神,神即道。韓康伯曰:“固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在陰為(wei) 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為(wei) 無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也”。

 

從(cong) 天道之一陰一陽如何過渡到人之善與(yu) 性,王船山的解讀是:“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道生善,善生性。道無時不有,惟其有道,是以繼之而得善焉,道者善之所從(cong) 出也。惟其有善,是以成之為(wei) 性焉,善者性之所資也”。可以言道大而善小,但船山先生曰善大而性小,對於(yu) 善與(yu) 性的關(guan) 係理解有偏。明“誠者物之終始”,才可言性,不知原始反終之集大成,言善者性之所資,必然流於(yu) 告子義(yi) 外之說,而偏離孟子道性善之旨。

 

 修道之謂教,修道,不是去修這個(ge) 道,而是以道修身,《中庸》20章所謂“修身以道”。修道之教,繼之者善也;率性之道,成之者性也。率性則貫通人我內(nei) 外,此道體(ti) 現為(wei) 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無分於(yu) 修道與(yu) 弘道,所謂“性之德也,合外內(nei) 之道也”。程子曰“仁道至大”,仁道退而求其次,則分一個(ge) 盡己之忠與(yu) 推己及人之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修道之教,隻取其中一個(ge) 盡己之忠,《中庸》21章所謂“自明誠,謂之教”。

 

 

繼之者善,始條理也;成之者性,終條理也。在《大學》則明明德為(wei) “始”,明明德於(yu) 天下或止於(yu) 至善為(wei) “終”。在《中庸》則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中庸》之“誠”合外內(nei) 也合終始,合外內(nei) 為(wei) “集大成”,合終始為(wei) “至誠無息”。《係辭》之“成之者性也”,也應從(cong) 合外內(nei) 終始這個(ge) 高度去領會(hui) 其涵義(yi) 。

 

《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須注意,這是承接“率性之謂道”而言“道”不可須臾離“性”。《係辭》以一陰一陽說“道”,必然同時強調陰陽不測之“神”,韓康伯所謂因神以明道,唯有如此,才能使得陰陽“無一以待之,在陰為(wei) 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為(wei) 無陽,陽以之成”。在《中庸》“道”乃“不顯惟德”,道既是性德之發用,又必須說道須臾不可離自性,不離,即於(yu) 自性上不向外顯,“‘於(yu) 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wei) 文也,純亦不已”。一離一顯,則性為(wei) 有外,不能合外內(nei) 之道。所謂不可須臾離也,是從(cong) 盡精微上說不顯。

 

《係辭》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見仁見智”這個(ge) 成語來源於(yu) 此,但已經偏離了《係辭》的本義(yi) 。孔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而知者“利”,《中庸》20章發揮孔子此意,曰:“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生知配安行,安而行之,即率性之道;學知配利行,利而行之,即修道之教。故仁者見之謂之仁,即“成之者,性也”,對應《中庸》之率性;知者見之謂之知,即“繼之者,善也”,對應《中庸》之修道。

 

“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中庸》3章則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須注意,這個(ge) “久”字在《中庸》與(yu) 《係辭》中有微言大義(yi) 。《中庸》26章以“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承接25章“故時措之宜也”,故能“時”才能“久”。同樣,《中庸》3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承接《中庸》2章“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時中,故能“久”,民眾(zhong) 不能“時”則不能“久”。但中庸之道體(ti) 物而不可遺,須臾不離左右,隻是民眾(zhong) 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不知不覺,從(cong) 內(nei) 在心性上說就是不能“久”。

 

《中庸》曰:“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係辭》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庸》曰:“悠久,所以成物也”。《係辭》曰:“易知則有親(qin) ,易從(cong) 則有功;有親(qin) 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係辭》從(cong) 天道立言,所謂“有親(qin) 則可久”,親(qin) 者,根本也。有子曰“因不失其親(qin) ,亦可宗也”,“親(qin) ”也是此義(yi) 。《中庸》從(cong) 人性立言,“至誠無息,不息則久”,從(cong) 盡性功夫之精微致密處說“久”。

 

 

《係辭》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係辭》曰“知幾其神”,《中庸》曰“慎獨”、“至誠無息”。《係辭》曰“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係辭》曰“君子見幾而作”,《中庸》曰“君子而時中”,“時措之宜也”。

 

對於(yu)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韓康伯注曰:“吉凶之彰,始於(yu) 微兆,故為(wei) 吉之先見也”。“吉凶者,失得之象也”,若說吉凶之彰始於(yu) 微兆,為(wei) 什麽(me) 言吉不言凶,不以“凶之先見”來解說“幾”?此句也有微言大義(yi) ,應該結合孟子性善論來解讀。

 

孟子合上天之命而言人性,此性與(yu) 物無對,隻是一個(ge) “獨”,化物而不被物化,不得不言性善。孟子曰:“人之可使為(wei) 不善,其性亦猶是也”,“乃若其情,則可以為(wei) 善矣”。吉者,得也,知來藏往均是德性之大化流行。先見,不是預知未來,不是時間上在先。先者,根本也,猶如西方說上帝為(wei) 世界的第一推動者。所謂吉之先見,體(ti) 現為(wei) 道(神)與(yu) 陰陽之間的主從(cong) 關(guan) 係。如果說先存在著一陰與(yu) 一陽,即使說一個(ge) “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陰陽之間隻有外在的關(guan) 係,且道依附陰陽而衍生,這就本末倒置了。韓康伯曰“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非常精辟到位,但對“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一句的注解不能窮盡其義(yi) 。

 

從(cong) 義(yi) 理上看,《係辭》與(yu) 《中庸》相互契合的章節很多。《中庸》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此“物”字義(yi) 深,“誠”為(wei) “日新之謂盛德”,“物”乃“富有之謂大業(ye) ”。《係辭》:曰“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此“事”字義(yi) 深,至誠無息,誠通神;不誠無物,物即事。

 

《係辭》又曰:“變則通,通則久”。變通為(wei) “久”,久者,誠也。“通變之謂事”,通變為(wei) “事”,事者,物也。《係辭》所謂“通變之謂事”,即《中庸》所謂“悠久,所以成物也”。

 

《係辭》曰:“神無方而易無體(ti) ”。《中庸》曰:“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天道化育萬(wan) 物,顯諸仁而藏諸用,唯有“無體(ti) ”才能含弘光大,才能“知周乎萬(wan) 物而道濟天下”;唯有“無方”才能神妙精微,順萬(wan) 物之性而裁成之。對於(yu) 君子來說,唯有慎其獨(複其性)才能參讚天地之化育,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乃至參讚天地之化育,也隻是盡己之性,成己之德,故曰“誠者自成也”。君子開物成務、化民成俗沒有絲(si) 毫自私用智,不過是盡人之性、盡物之性,故曰“而道自道也”。

 

《係辭》曰:“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中庸》曰“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wan) 物,峻極於(yu) 天”。《係辭》曰“幾”,幾者,動之微,《係辭》從(cong) 天道立言,相對於(yu) 萬(wan) 化流行需要說“吉之先見者也”。《中庸》曰“獨”(中),獨者,無對,合外內(nei) 之道,故能致廣大。《中庸》從(cong) 人道立言,不能說“先”,而要說“時”,所謂君子而時中。陽明先生曰:“聖人隻是知幾,遇變而通耳,良知無前後,隻知得見在的幾,便是一了百了”。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