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趙宗來作者簡介:趙宗來,男,生於(yu) 西曆一九六四年,字承易,號雲(yun) 塵子,山東(dong) 高唐人。現任濟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
執筆人:趙宗來(雲(yun) 塵子)
以下內(nei) 容是西元2006年4月9日答《新快報》記者蘇少鑫先生的內(nei) 容。蘇先生說,因為(wei) 受版麵限製,發表時刪除了近一半的內(nei) 容。今發表全部內(nei) 容如下:
首先感謝《新快報》能夠給我們(men) 這麽(me) 一個(ge) 機會(hui) ,使我們(men) 能表達一下我們(men) 的觀點。我代表華夏複興(xing) 論壇管理層人員,對記者所給出的提綱中的問題逐一加以闡述,歡迎大家交流討論、批評指正。
1、趙老師,我們(men) 的話題首先從(cong) 華夏複興(xing) 論壇對《施》劇的觀點聲明談起,那麽(me) ,作為(wei) 執筆人,華夏複興(xing) 論壇發表這個(ge) 聲明的主要目的和意義(yi) 是什麽(me) ?
記者所說的《聲明》是華夏複興(xing) 論壇的管理層人員討論,吸納眾(zhong) 網友觀點,由本人執筆,再經討論修訂之後而發表的。以下發言也是共同交流討論後確定。我們(men) 發表《聲明》的目的,用一句話來可以概括為(wei) :講理、弘道,不駁斥、貶低別人。具體(ti) 來說,可歸納為(wei) 以下幾條:第一,希望政府、儒學界同仁和社會(hui) 人士認識到實用主義(yi) 的危害。第二,闡明反對把失去氣節的施琅塑造為(wei) 英雄而予以歌頌的做法。第三,提倡儒學界的同道能夠依據儒學基本原則、民族文化以及做人的根本原則來看問題。第四,希望以此來使對這個(ge) 問題的討論多一點理性思考,而不至於(yu) 過多地憤激。第五,期望陳先生能夠反思一下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是否符合儒學、華夏文化的基本原則,是否有利於(yu) 華夏民族以及人類的長遠利益。
2、如果從(cong) 一個(ge) 儒學學者的角度來看待這次爭(zheng) 論,您認為(wei) 造成爭(zheng) 論的根本原因是什麽(me) ?
《莊子•天下篇》中的說法可以直接用來解釋這個(ge) 問題:“天下大亂(luan) ,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這場爭(zheng) 論的表麵原因是《施琅》一劇的播映引起的對施琅如何評價(jia) 的問題,較深層的原因是對評價(jia) 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的標準比較混亂(luan) 的問題,根本原因則在於(yu) 華夏文化中節義(yi) 廉恥等觀念是否需要堅持的問題。至於(yu) 對民族、漢服等問題的爭(zheng) 論則是由此而必然引發出來的。
3、正如您所看到的,現在輿論的矛頭主要是針對當初《施》劇的倡議人陳明,作為(wei) 同道,您是怎麽(me) 看待陳明在這件事情上的表現的?您覺得輿論對陳明的質疑是否合情合理?
我們(men) 認為(wei) ,立誌於(yu) 弘揚華夏文化的朋友,都是同道。在儒學同道中,又分為(wei) 儒學奉行者(以下簡稱“儒者”)和儒學研究者(以下簡稱“學者”)兩(liang) 類:儒者力求以儒學原則指導自己言行,力求品行、學識、誌向方麵符合儒學原則;學者把儒學作為(wei) 外在的研究對象,不一定奉行儒學原則。作為(wei) 華夏文化方麵的同道,我們(men) 敬佩陳先生當初在弘揚華夏文化方麵的艱苦努力。但依誠正原則,我們(men) 不得不說,陳先生要對統一中國做點事,其初衷雖好,但出發點好不等於(yu) 效果必然好,甚至有可能相反;倡議拍攝《施》劇的動機之中,夾雜著商業(ye) 性的功利目的,反映出實用主義(yi) 的觀念;“即用見體(ti) ”指導思想和“影射”方法,與(yu) 他想要達到的效果恐怕是背道而馳的。
不管陳先生是否把自己看作儒者,大眾(zhong) 媒體(ti) 上卻常把他看作儒者。儒學不是由孔子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式的“集大成”,因而是華夏文化的原則,它對儒者與(yu) 學者都適用,也適用於(yu) 所有人,因為(wei) 它是道德修養(yang) 的體(ti) 現。按儒學原則,一個(ge) 人應該“躬自厚而薄責於(yu) 人”。孔子說“駟不及舌”,又說:“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所以,注重言行的審慎更為(wei) 重要。從(cong) 輿論上來說,大家對陳先生的評論情況比較複雜,其中有很多是富有啟發性的理性探討,有富於(yu) 愛國熱情和正義(yi) 感的慷慨陳辭,當然也有憤激之言,但這也是合理反應。對某些過激言論和人格攻擊, 我們(men) 也反對。
4、在去年的“鄭家棟事件”中,儒學聯合論壇也曾發表聲明澄清表示鄭家棟事件純屬個(ge) 人行為(wei) 。而現在我們(men) 也已經明顯可以看到,輿論的矛頭已經逸出個(ge) 體(ti) ,直指儒學。華夏複興(xing) 論壇在這個(ge) 時刻發表這份觀點聲明,是否有與(yu) 陳明的倡議和立場劃清界線的意味?
我們(men) 認為(wei) 鄭家棟先生屬於(yu) 學者,不屬於(yu) 儒者,而且是學者中的個(ge) 案,不足以代表學者全部。陳先生雖然也是學者,但倡導拍攝《施》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與(yu) 鄭先生的問題又有本質區別:這是陳先生一時的行為(wei) ,動機是好的,非違法行為(wei) ,隻是指導思想和方法的不妥;陳先生是學者之中的一個(ge) ,“即用見體(ti) ”是他個(ge) 人提出的理論,不能代表學者全部,更不能代表整個(ge) 儒學界。我們(men) 認為(wei) ,輿論的矛頭“逸出個(ge) 體(ti) ,直指儒學”是不合適的。
我們(men) 無意於(yu) 劃清界限,隻是闡明我們(men) 自己的觀點,在觀點闡明之後,觀點的同異讀者自然明了,不需要有意劃清界限;即使我們(men) 所說的儒者與(yu) 學者也不是簡單的並列關(guan) 係,更不是對立關(guan) 係,而是互補關(guan) 係、交叉關(guan) 係。我們(men) 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但隻對觀點而不對具體(ti) 人。我們(men) 期望儒學界同道能夠越來越多,和而不同,躬行踐履。學者在理論上梳理、闡發儒學是必要的,學者將儒學原則落實到言行之中,更是必要的。隻有兩(liang) 者互相團結,互相促進,才能有效地促成儒學的複興(xing) ,促成華夏文化的複興(xing) 。
5、有評論認為(wei) ,關(guan) 於(yu) 《施》劇的爭(zheng) 論已經引發了繼去年鄭家棟事件以來的第二次儒學信任危機,現在發表聲明表明立場,是否會(hui) 造成儒學內(nei) 部分歧的加劇?這種加劇是否會(hui) 造成資源的內(nei) 耗?
我們(men) 不同意鄭家棟事件和此次的事件看做是“儒學信任的危機”。兩(liang) 者並非“儒學”的“危機”,而隻能說是鄭先生名譽的“危機”,隻能說是“即用見體(ti) ”理論的“危機”。從(cong) 華夏複興(xing) 論壇與(yu) 儒學聯合論壇的關(guan) 係來看,共同的誌願決(jue) 定了榮辱與(yu) 共的關(guan) 係。華夏複興(xing) 論壇主張“弘揚儒學,光大禮教,複興(xing) 華夏文明”,儒學聯合論壇主張“儒家情懷,儒學理念,儒教事業(ye) 。為(wei) 了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努力打造中國最好的學術思想論壇”,論壇的宗旨是一致的;儒學聯合論壇的合作者中,“當代儒學網”的“儒商論壇”設在華夏複興(xing) ,“洙泗之聲論壇”的創辦者是華夏複興(xing) 的管理員之一;管理員、版主和網友,大都穿梭於(yu) 兩(liang) 論壇之間,互通信息,互相支持;我們(men) 的《聲明》,儒學聯合論壇的版主中也有支持者。所以,我們(men) 不同意“儒學內(nei) 部的分歧”這個(ge) 說法,這隻是儒學界的觀點不同的體(ti) 現,隻是對儒學是非標準的探討。這樣的討論交流,能夠更有益於(yu) 儒學的未來。
儒者與(yu) 學者的共同對象是儒學,都應尊重儒學的基本原則,否則,必然不利於(yu) 儒學,不符合學術要求。觀點有分歧,儒者理應按儒學原則來對待。發現同道或朋友中有違背儒學原則的情況,不能不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使儒學不至於(yu) 偏離其根本原則。發現了問題而不提出來,是對同道或朋友的不忠誠,是對儒學的不忠誠。我們(men) 在《聲明》中說得很清楚:“本聲明非倡儒學派係之爭(zheng) ,非倡華夏族群之爭(zheng) 。就華夏民族而言,乃是倡導華夏文化之複興(xing) 。就人類長久利益而言,乃是倡導人類之文明。願與(yu) 所有華夏子民共勉之。” 儒學內(nei) 部分歧的加劇,絕不是儒學之福,而是儒學之禍;儒學資源的內(nei) 耗,必然影響華夏文化的複興(xing) ,乃至影響華夏的複興(xing) 。
6、在儒學處於(yu) 弱勢的現狀下,因為(wei) 各種事件的爭(zheng) 論使原來共識下的差異逐漸顯現為(wei) 差異中的共識,它對於(yu) 複興(xing) 儒學的道路會(hui) 造成什麽(me) 樣的不良影響?
儒學經過清朝執政者的歪曲利用,又經過百餘(yu) 年的反傳(chuan) 統思潮之後,現在確實處於(yu) 弱勢,但我們(men) 相信,數千年傳(chuan) 承的華夏文化不會(hui) 消亡。“共識下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隻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就可以了。至於(yu) “差異中的共識”,如果這種“共識”符合儒學的根本原則,那是儒學的好事,沒有什麽(me) 不良影響;如果不符合儒學的根本原則,那麽(me) ,我們(men) 所複興(xing) 的“儒學”就不可能是“儒學”了,更不能說對複興(xing) 儒學產(chan) 生不良影響。
7、在評價(jia) 施琅以及滿清問題上,陳明認為(wei) 倡導《施》劇正是他即用見體(ti) 理論的實際運用。您是怎麽(me) 看待他的這一說法的?有人由此認為(wei) 他是“偽(wei) 儒”,您怎麽(me) 看?
陳明先生認為(wei) 此劇“正是他即用見體(ti) 理論的實際應用”,我們(men) 雖然不願意說,但不能不說這種實際應用的危害很大,因為(wei) “即用見體(ti) ”理論本身就隱藏著危險性,一切唯我所用,必然導致實用主義(yi) 。講究實用不是錯誤,成為(wei) “實用主義(yi) ”便會(hui) 成為(wei) 危害;按實用主義(yi) 來對待儒學以及華夏文化,所失去的是儒學以及華夏文化的根本原則。就《施》劇來說,為(wei) 了用來說明統一中國的重要性,就把失去氣節的施琅塑造成“大英雄”加以歌頌,危害到《大學》中的“修身”之本,否定的是“威武不能屈”的氣節;為(wei) 了影射現實就把滿清政權塑造成正麵形象,那麽(me) ,滿清入關(guan) 時的屠殺平民百姓、入關(guan) 後的文字獄造成的奴化教育就都被淡化甚至忽略了,這樣評價(jia) 滿清不符合學術規範,不符合儒學原則,不符合華夏文化的基本原則。
如果說陳先生是學者,那麽(me) ,不一定讚同和奉行所研究的對象,因此,研究儒學的學者本人不一定是“儒者”,那麽(me) ,隻存在著研究觀點是否可取的問題,不存在是否“偽(wei) 儒”的問題。對儒者和學者不加區分,要求研究者也必須奉行所研究的對象是不合適的。如果陳先生認為(wei) 自己是儒者,那麽(me) ,我們(men) 尊重其人格,從(cong) 其動機來說,並非有意危害儒學,也不是借儒學之名而招搖撞騙,所以,也不該以“偽(wei) 儒”之名加之。我們(men) 隻想根據事實,說“即用見體(ti) ”的理論與(yu) 歌頌施琅這一觀點與(yu) 儒學基本原則不相符,甚至是背離的。
8、由一部電視連續劇而引發一場思想交鋒,由倡導一部劇本而備受非議甚至引發所謂的對儒學的信任危機,您認為(wei) 這種現象正常嗎?為(wei) 什麽(me) ?
我們(men) 在《聲明》之中說:“一人之思想,一時之風氣,由來漸矣,非一時之所成,故亦難一時而變之。”“《施琅》一劇之出現,本一小事,而此小事已可見華夏文化處境之可歎。”因為(wei) “即用見體(ti) ”是陳先生多年思考的結果,並認為(wei) “絕對正確”,所以才“理直氣壯”地“實際應用”。實用主義(yi) 見效會(hui) 很快,但其副作用、所潛伏的危機非常大。秦朝奉行實用主義(yi) ,一時間很有實效,但兩(liang) 代而亡,原因雖多,但不能不說與(yu) 實用主義(yi) 有關(guan) 。看看《大學》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就能知道修身是立人之本;看看《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就能知道“道”之“體(ti) ”不是需要我們(men) “建”,而是需要我們(men) 去悟去傳(chuan) 去遵守;看看《論語》的“學而時習(xi) 之”就能知道要把天道、地道、人道貫通起來並落實到實踐之中是儒學的關(guan) 鍵;看看《孟子》的“何必曰利”就能知道有義(yi) 必然會(hui) 有利,但有利不一定會(hui) 符合義(yi) 。能夠理解四書(shu) 中的開篇所講的內(nei) 容,就不會(hui) 有“即用見體(ti) ”之說,就不會(hui) 導致實用主義(yi) ;如果說能理解“六經”中《周易》的“元亨利貞”和《春秋》中的“元年春王正月”的內(nei) 容,就更不會(hui) 如此了。
追溯遠源,可以說,清朝好像尊崇儒學,實則已把儒學的陽剛精神消除,使官員、文人、百姓隻能做“順民”,由此而為(wei) 華夏民族埋下了巨大隱患。西方列強侵入國門之後,愛國誌士把禍患的根源歸罪於(yu) 清朝宣傳(chuan) 的假“儒學”,進而懷疑、否定清朝以前的儒學;為(wei) 了救國圖存而引進西方文化,對儒學以及華夏文化帶來了極大衝(chong) 擊,文革的浩劫又使儒學雪上加霜。向西方列強割地賠款,多年戰亂(luan) ,文革浩劫,使我國經濟遭到慘重破壞,在此情況下,我們(men) 有了改革開放,短短20年時間,我們(men) 的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這是我們(men) 有目共睹的。但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要兩(liang) 手一起抓,兩(liang) 手都要硬”本來是要避免信仰危機,避免獨重經濟建設,但實際操作中,並未完全落實。五四之後使我們(men) 失去的是對華夏文化的信仰,改革開放以來減弱的是剛剛建立不久的新信仰,所以,我們(men) 現在處在信仰的混亂(luan) 之中、迷茫之中。在此情況下,由《施》劇為(wei) 導火索而使各種觀點都暴露了出來,也就可以理解了。這個(ge) 問題不僅(jin) 涉及到執政黨(dang) ,涉及到國家,也涉及到民族,因此,我們(men) 政府現在開始注意這個(ge) 問題,因此而有了各種探索:“保持先進性教育”,無非是要達到使黨(dang) 員“自正”而後“正人”的目的;“弘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目的是為(wei) 了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
我們(men) 很高興(xing) 地看到了政府對華夏傳(chuan) 統文化——儒學的重視,但是,我們(men) 也想要說明,假如對儒學采取實用主義(yi) 的態度,那麽(me) ,千古所傳(chuan) 的儒學就有可能成為(wei) 被政治利用的工具甚至附庸,這樣,從(cong) 表麵開來是對儒學的重視,實際上卻是對儒學的危害;表麵看來是對儒學的危害,實際上受害更大的是執政黨(dang) 、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這就是我們(men) 的《聲明》以“實用主義(yi) 不能不防,千古是非不可擾亂(luan) ”為(wei) 標題的出發點。華夏複興(xing) 論壇是民間儒者交流學習(xi) 的平台,我們(men) 期望著民族的興(xing) 旺發達,期望著國泰民安,因此,我們(men) 發出我們(men) 的聲音,期望著能起到提供借鑒的作用。
個(ge) 人簡曆:
趙宗來(1964—— ),字承易,號雲(yun) 塵子,山東(dong) 高唐人。1985年畢業(ye) 於(yu) 東(dong) 北師範大學中文係,1989年華東(dong) 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xi) 班結業(ye) ,現任濟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開設《中國古代文學》、《經學概論》、《周易與(yu) 中國文化》等課程。業(ye) 餘(yu) 時間擔任華夏複興(xing) 論壇管理員,致力於(yu) 現實和網絡上的讀經以及複興(xing) 儒學事業(ye) ,近兩(liang) 年來擔任《秋雁南回文學社區•國學探討》等七八個(ge) 國學論壇的版主。
華夏複興(xing) 網站簡介:
華夏複興(xing) 論壇由李光偉(wei) (信而好古)先生創建於(yu) 西元2004年1月3日,截止到2006年4與(yu) 9日,已有管理員4人,注冊(ce) 會(hui) 員8166人,已成為(wei) 國內(nei) 外儒學奉行者、研究者愛好者的重要交流平台之一。論壇宗旨是:“弘揚儒學,光大禮教,複興(xing) 華夏文明”。提倡以學習(xi) 儒學經典為(wei) 前提,重視身體(ti) 力行,團結儒學同道,複興(xing) 華夏文化,重視文化信仰。設有興(xing) 儒書(shu) 院(包括童蒙養(yang) 正、經典講堂)、華夏文明(儒學論壇、禮樂(le) 服製、曆史研究、諸子百家、文辭詩賦、金石書(shu) 畫)、其命維新(華夏之聲、儒商論壇、文獻資料)、網絡儒林(網絡直通、儒林會(hui) 堂、華文學會(hui) 、興(xing) 文協會(hui) 、平和書(shu) 院、普融雅集、明德學堂、內(nei) 部議事)版塊。從(cong) 2005年春季開始,每年春季和秋季依照自願、自費、真誠的原則,會(hui) 集各地儒學人士,各舉(ju) 行一次民間祭祀孔子活動,該活動悉遵華夏禮製、身著華夏衣冠。與(yu) 此活動同時成功舉(ju) 行了幾次儒學會(hui) 講活動。該論壇的很多會(hui) 員正在為(wei) 華夏文化的複興(xing) 而努力著,或者進行讀經教育,或者進行網絡宣傳(chuan) ,或者主持禮儀(yi) 活動,或者學習(xi) 經典。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任重道遠,非一人一時可畢其功。竭誠歡迎天下一切信奉儒學之同道、熱愛中國文化之朋友前來加盟。讓我們(men) 團結一心,眾(zhong) 誌成城,為(wei) 實現儒學複興(xing) 、華夏文化複興(xing) 、中華民族之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共同努力!網站地址:www.hxfx.net
【上一篇】陳明就徐友漁批評答《新快報》記者問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