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外碧村:一個(ge) 鄉(xiang) 村民俗文化複興(xing) 的樣本
來源:《福建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十九日辛未
耶穌2016年4月19日
(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li) 明 通訊員 梁白瑜 蘇福彬)這幾日,永春縣外碧鄉(xiang) 賢陳劍虎雖然在江西新餘(yu) 的大型超市忙碌著,依然每天與(yu) 在北京的同學陳進國長時間通電話,溝通籌建外碧村鄉(xiang) 土記憶館和公益圖書(shu) 館的事宜。
“鄉(xiang) 土記憶館既可保存鄉(xiang) 村曆史記憶,延續鄉(xiang) 村文脈的文化空間,還可以作為(wei) 鄉(xiang) 村的創客基地,出售生態農(nong) 產(chan) 品。”
外碧村位於(yu) 永春東(dong) 關(guan) 鎮東(dong) 南,驟雨初歇,山溪奔流,田野間春意盎然。而位於(yu) 溪畔的陳劍虎祖厝——福安堂佇(zhu) 立在一片水稻田旁邊,經過精心修繕,眼下這座典型的閩南傳(chuan) 統紅磚古厝,看起來十分賞心悅目。
福安堂,正是鄉(xiang) 土記憶館的選址所在。
複興(xing) 民俗文化
凝聚社區認同
陳進國,如今供職於(yu)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研究方向是民間宗教。
從(cong) 中學開始,陳進國就已離鄉(xiang) 讀書(shu) 。每次回到故鄉(xiang) ,他總是慨歎,隨著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故鄉(xiang) 日益凋敝,鄉(xiang) 村純樸的民風正日漸消亡。
身為(wei) 一名人文學者,對家鄉(xiang) 的曆史底蘊,陳進國有超乎常人的了解。
外碧村和千年古官道相接,朱熹、李光地等文化巨匠都從(cong) 這裏走過,留下過墨跡和詩詞。元代以後,媽祖信仰在閩南興(xing) 起,也漸漸傳(chuan) 播到永春。拜媽祖的習(xi) 俗,早已融合到村廟“陳阪宮”的祭祀傳(chuan) 統中,現在每年仍舉(ju) 辦巡境安民的民俗活動。
“媽祖是世界文化遺產(chan) ,引入一尊媽祖聖像,有利於(yu) 複興(xing) 永春的民俗文化傳(chuan) 統,也可以擴大外碧村落與(yu) 外界的信息交流。”陳進國的提議,得到很多外碧村人的支持。“從(cong) 地方民俗文化入手,通過地方傳(chuan) 統的喚醒和發明,讓鄉(xiang) 村社區可以自己動起來,進而提升村民對鄉(xiang) 村命運共同體(ti) 的認同感。隻有生活或曾經生活於(yu) 這片土地上的人,萌生尋根、紮根的文化自覺,鄉(xiang) 村才有可持續性發展的動力。”這是陳進國改變鄉(xiang) 村麵貌的一個(ge) 願望。
公益慈善
喚醒民間自覺
看到很多台灣宮廟通過成立基金會(hui) 做善事,陳進國和村賢溝通,提議成立村落的慈善基金會(hui) 。這項提議得到一些興(xing) 辦企業(ye) 的鄉(xiang) 賢們(men) 的熱烈響應,於(yu) 是一家以濟貧救困、獎學助教、弘揚慈孝文化為(wei) 主的慈善基金會(hui) 應運而生。
村落有豐(feng) 富的鄉(xiang) 賢和華僑(qiao) 資源,原有的社會(hui) 網絡如何得到有機的聯結呢?陳進國希望,能借鑒中國台灣、日本、韓國以民俗文化的創意帶動鄉(xiang) 村社區營造的經驗。
2013年2月,在陳進國的倡議下,外碧村以村委會(hui) 和陳阪宮董事會(hui) 的名義(yi) 成立了“天心慈善會(hui) ”,首次的募捐就獲得了鄉(xiang) 賢捐助2萬(wan) 多元。隨後,鄉(xiang) 賢又向“天心慈善會(hui) ”捐資10餘(yu) 萬(wan) 元。
2013年5月4日,村裏舉(ju) 辦了一次公益活動,表彰30戶“孝慈楷模家庭”。受惠者除了本村的村民,他們(men) 還把公益活動擴大到永春石鼓鎮、東(dong) 平鎮,南安向陽鄉(xiang) 等鄉(xiang) 鎮。受表彰的家庭之一、石鼓鎮桃聯社區的章為(wei) 強,五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自己年逾九旬的嶽母,受到左鄰右舍的誇讚。“像這樣的獎孝活動,也給年輕人樹立了榜樣。”外碧村65歲的陳金寨老人說。
“這些年,公司規模越來越大,一直想構建自己的企業(ye) 文化。通過公益活動,把企業(ye) 文化建設和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結合起來,也算是對家鄉(xiang) 最好的回饋。”陳劍虎是一家大型超市的老板,他在同學陳進國的建議下,在員工中組織了100多人的誌願者隊伍。
鄉(xiang) 村慈善慢慢蔚成風氣,鄉(xiang) 村公益也有了自身的造血機製。除了陳劍虎外,深圳鄉(xiang) 賢劉福枝、陳誌祥、泉州陳清良等捐出10多萬(wan) 元為(wei) 鄉(xiang) 村公益助力。村支書(shu) 陳誌文告訴記者,如今外碧鄉(xiang) 賢熱心社會(hui) 公益慈善的美名也不脛而走。
收集館藏
留住鄉(xiang) 土記憶
“鄉(xiang) 村建設是需要村民參與(yu) ,一起走向鄉(xiang) 村人的文化自覺和‘文治構建’。”陳進國說,第一步是喚醒傳(chuan) 統,弘揚良善的民俗文化,凝聚社區民眾(zhong) 和鄉(xiang) 賢的文化認同感。第二步通過公益慈善喚醒鄉(xiang) 賢愛故鄉(xiang) 的自覺,也讓慈孝文化固本培元。
現在,陳進國希望村民做第三件事,“在村落的華僑(qiao) 名居——福安堂,建一個(ge) 鄉(xiang) 土記憶館”。鄉(xiang) 土記憶館將成為(wei) 一個(ge) 文化記憶的載體(ti) ,鄉(xiang) 村旅遊文化的展示平台。
福安堂是陳天生、陳劍虎等人的祖厝,規模大,有70多間房子,祖厝有子孫兩(liang) 三百人,其中幾十人僑(qiao) 居在海外。他們(men) 不辭辛苦,與(yu) 族親(qin) 和僑(qiao) 親(qin) 溝通聯係,最後整個(ge) 家族悉數同意。
鄉(xiang) 土記憶涉及麵很廣,包括民間信仰習(xi) 俗、民間生產(chan) 生活器具、體(ti) 現家族文化發展史的族譜,還有當地獨特的僑(qiao) 跡比如僑(qiao) 批、僑(qiao) 證等和族群融合狀況。大家分工合作,分頭行事。旅美華人、鄉(xiang) 賢陳天生每天紮在故紙堆裏,收集整理好的資料有族譜已經幾十本之多,此外,還有道教文書(shu) 幾十本、僑(qiao) 批上百封。他還和在地鄉(xiang) 賢陳劍虎,廣泛收集十裏八鄉(xiang) 的宗族族譜、華僑(qiao) 信件、教育資料和生產(chan) 生活用具,甚至是結婚照、田契和廟宇碑刻等。
陳劍虎的父親(qin) 負責走村串戶,從(cong) 村民手中收來了石碾、石磨、紡車等生活用具以及鋤、杈、耙等生產(chan) 用具。
目前,這座記憶館已進入全麵布置階段,全館將分為(wei) 三大功能區:民具展示區、鄉(xiang) 土文化展示區和華僑(qiao) 史跡展示區。
最近,泉州市、永春縣政府擬將外碧村納入河流整治和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的大規劃,村支書(shu) 陳誌文表示,希望政府可以投入資金,利用碧溪的迷人風光,做水利低壩、濕地公園、觀光農(nong) 田,建鄉(xiang) 村文物徑,打造閩南歌謠路,發展觀光休閑農(nong) 莊,村民們(men) 可以開鄉(xiang) 村客棧和農(nong) 家樂(le) ,外碧村也就能找到一個(ge) 結合生產(chan) 、生活、生態的產(chan) 業(ye) 。
陳進國說,“希望外碧村最終能實現文化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文化化,讓鄉(xiang) 村真正實現詩意的棲居。”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