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安梧作者簡介:林安梧,男,西曆一九五七年生於(yu) 台灣台中,祖籍福建省漳州,台灣大學首位哲學博士。曾任台灣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台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hui) 學院院長,《鵝湖》社主編、社長,現任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灣元亨書(shu) 院創院山長,山東(dong) 尼山聖源書(shu) 院副院長。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中國宗教與(yu) 意義(yi) 治療》《儒學革命:從(cong) “新儒學”到“後新儒學”》《儒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之哲學省察》《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hui) :林安梧論公民儒學》等。 |
省思東(dong) 西文明的異同
作者:林安梧
來源:《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廿五日庚辰
耶穌2016年10月25日
(向春/圖)
編者按:“古今中西”是近兩(liang) 百年來中國有識之士關(guan) 注的大問題。麵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從(cong) 張之洞等人的中體(ti) 西用到李澤厚的西體(ti) 中用,各種說法都有。前提之一是,我們(men) 要更到位地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異同。
2016年10月始任山東(dong) 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傑出海外學者的林安梧先生,於(yu) 本月13日在山大做了一場題目為(wei) 《東(dong) 西文明之異同及其研究方法論的省思》的演講,對東(dong) 西方文明的異同等根源性問題,做了提綱挈領的分析。山東(dong) 大學研究生王冰雅對演講進行記錄整理,我們(men) 略改短了標題,供讀者參考。
西方是神人、物我、人己分而為(wei) 二的,分而為(wei) 二必須有第三者作為(wei) 連接。神人分而為(wei) 二中間有一個(ge) “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來連接,後來教會(hui) 作為(wei) 代表。物我分而為(wei) 二中間有話語概念的連接,作為(wei) 主體(ti) 對客體(ti) 的掌握。中國物我合一,通過氣來感通。人己分而為(wei) 二需要有契約、法律來連接。人己通而為(wei) 一,是以一體(ti) 之仁通而為(wei) 一。
東(dong) 西文明對比是一個(ge) 很寬泛的話題。為(wei) 了避免空洞,從(cong) 經驗的覺知講起。哲學取決(jue) 於(yu) 個(ge) 體(ti) 生活世界存在的覺知,經由概念的反思而提升為(wei) 理論的建構。這個(ge) 過程中需要豐(feng) 富的知識係統,需要典籍的教養(yang) 。做學問需要“五證”:曆史的考證、典籍的佐證、科學的驗證、邏輯的辯證和心性的體(ti) 證,這五者各有側(ce) 重,需要相互交融。
儒教和基督宗教不同。儒教是不是宗教呢?是,但又不是西方意義(yi) 的宗教。孝悌、仁義(yi) 、忠信是其教義(yi) ;四書(shu) 五經是其教典;周公、孔子是其教主;至於(yu) 教團,是以士君子自居的,發散性的教團,他們(men) 不必登記,也不用受洗;敬天法祖則是崇拜對象。儒教不是一個(ge) 信靠的宗教,而是一個(ge) 覺性的宗教,是喚起人們(men) 內(nei) 在的覺醒,而一神論的宗教是要求信徒臣服最高的絕對者,唯一的人格神。
我對東(dong) 西文明比較的思考,受到梁漱溟《東(dong) 西文化及其哲學》的影響,也受到唐君毅、牟宗三兩(liang) 位先生的啟發。大學期間,我聽了唐君毅先生和牟宗三先生的課,後來成為(wei) 牟宗三先生的弟子。早在上個(ge) 世紀初,很多中國的思想家已經開始關(guan) 注東(dong) 西文明對比的問題。譬如梁漱溟,他提到“意欲”的概念,認為(wei) 意欲向前是西方文明,意欲向後是印度文明,意欲適中是中國文明。這個(ge) 說法有局限性,但它的意義(yi) 在於(yu) 指出了人類文明有諸多形態,中國文明有別於(yu) 西方文明、印度文明。承天命、繼道統、立人倫(lun) 、傳(chuan) 斯文,這是儒家最重要的特質。
對本質主義(yi) 的反思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台灣興(xing) 起韋伯熱。韋伯的《基督新教倫(lun) 理與(yu) 資本主義(yi) 精神》、《儒教與(yu) 道教》等著作對整個(ge) 漢學界影響很深。他認為(wei) 基督新教倫(lun) 理和資本主義(yi) 的精神有非常重要的選擇性的親(qin) 近關(guan) 聯。
他的說法在某個(ge) 意義(yi) 上有曆史的因果性。韋伯將資本主義(yi) 精神和現代化聯係在一起,他認為(wei) 中國也應當發展出資本主義(yi) 精神,但是中國的宗教是儒教和道教,這跟資本主義(yi) 精神不相關(guan) 。我認為(wei) 這個(ge) 論斷在今天看來是不準確的。因為(wei) 人類文明確實跟它的宗教、跟它的精神內(nei) 核有密切的關(guan) 係,但這並不意味著有命定的關(guan) 係。我反對方法論上的本質主義(yi) ,曆史上的方法論是非常多元、非常豐(feng) 富的。
但是目前在學術研究中,仍然存在本質主義(yi) 的論斷,譬如人們(men) 關(guan) 於(yu) “父為(wei) 子隱,子為(wei) 父隱”的爭(zheng) 論。葉公語孔子曰:“吾黨(dang) 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dang) 之直者異於(yu) 是:父為(wei) 子隱,子為(wei) 父隱,直在其中矣。”法治是很複雜的一個(ge) 係統,不能因為(wei) 這一句話就認為(wei) 中國沒有法治精神。孔子的這句話從(cong) 本身來講是合理的,因為(wei) 這合乎人們(men) 的經驗。法律不能夠離開人倫(lun) ,不能夠離開人情,而必須以人作為(wei) 基礎點。
我們(men) 可以提出一種“理念類型”(Ideal-type)的方法。以台灣人排隊為(wei) 例,排隊作為(wei) 一個(ge) 民族的特性,是習(xi) 與(yu) 性成的過程,而不是本質上的民族性。在研究東(dong) 西文明時,不能說本質上的區別是什麽(me) ,可以通過“理念類型”(Ideal-type)的方法從(cong) 總體(ti) 上說它偏向哪邊,它可能是什麽(me) ,從(cong) 而更深層地理解它,但不能夠一直延伸出去而得出武斷的結論。
東(dong) 西方文明到目前為(wei) 止的確有很大不同,譬如說西方是一神論的信仰,而中國是以儒教、道教,以及已經在地化、本土化的佛教為(wei) 主的信仰。西方一神論的宗教是一個(ge) 強控製的宗教,而東(dong) 方覺性的宗教是弱控製的宗教。強控製強調法律、誡命、戒律,弱控製強調道理、情義(yi) 。
張光直與(yu) 杜維明的觀點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讀到張光直先生和杜維明先生的著作。張光直提出了“瑪雅-中國文化連續體(ti) ”的概念。他發現瑪雅文化和中國文明有一種獨特的類似性,都強調天人、物我、人己通而為(wei) 一。杜維明講到有關(guan) 整個(ge) 文明的“存有的連續觀”。他通過一些考古的依據,更深一層到哲學的思辨,指出天人、物我、人己合而為(wei) 一在中國是一個(ge) 普遍的道理,這就是“存有的連續觀”。“存在”在台灣翻譯為(wei) “存有”,“存有的連續觀”即“存在的連續觀”。
我很受啟發,認為(wei) 這剛好和西方形成強烈對比。西方是神人、物我、人己分而為(wei) 二的,分而為(wei) 二必須有第三者作為(wei) 連接。神人分而為(wei) 二中間有一個(ge) “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來連接,後來教會(hui) 作為(wei) 代表。物我分而為(wei) 二中間有話語概念的連接,作為(wei) 主體(ti) 對客體(ti) 的掌握。中國物我合一,通過氣來感通。人己分而為(wei) 二需要有契約、法律來連接。人己通而為(wei) 一,是以一體(ti) 之仁通而為(wei) 一。
我們(men) 將“存有的連續觀”和“存有的斷裂觀”做一個(ge) 對比。存有的連續觀強調神人、物我、人己合而為(wei) 一,存有的斷裂觀強調神人、物我、人己分而為(wei) 二。神人的關(guan) 係以希伯來的宗教傳(chuan) 統做例示,物我的關(guan) 係以希臘哲學做例示,人己的關(guan) 係以羅馬的法律做例示。西方文明正由這三大支所構成,這正好將神人、物我、人己最重要的關(guan) 係顯示出來,將西方文明的斷裂、縫合展示出來。
再對比中西方的文字差異。漢字是方塊字,是圖像性的文字。圖像性的文字可以從(cong) 圖像的直覺中體(ti) 會(hui) 到文字的意義(yi) 。例如“山”,但是人們(men) 無法通過“mountain”的形象而知道它是“山”。拚音文字,是通過符號去記錄語言構成文字,文字是隸屬於(yu) 語音的,所以有語音中心主義(yi) 的傾(qing) 向。漢字是人類文明的輝煌成就。中國的語言和語音聯係密切但並不等同。中華民族是多元的語言、多元的種族、多元的宗教、多元的文明構成的一個(ge) 整體(ti) ,最具有包容性。一個(ge) 地方的哲學跟地域、經濟、生長方式都有密切的關(guan) 係,而不是本質之如何。
費孝通《鄉(xiang) 土中國》的對比理解
我們(men) 再依照費孝通的《鄉(xiang) 土中國》,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我同意中國傳(chuan) 統是波紋型格局,而西方傳(chuan) 統則是捆材型的格局。波紋型格局是弱控製係統,捆材型格局是強控製係統。更進一步,波紋型的格局是差序格局,捆材型格局是團體(ti) 格局。
中國傳(chuan) 統講“天下”的概念而不是近代的“國家”的概念。“中”是內(nei) ,“國”是城,“中國”是指城內(nei) ,擴而充之,即宇內(nei) 、四海之內(nei) 。“天下”這個(ge) 概念影響到日本、韓國。在古代,他們(men) 也稱自己為(wei) 中國。
天下格局和國家格局不同。以前人們(men) 認為(wei) “國家”這個(ge) 概念沒有被強化起來是中華民族受到西方列強侵略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確如此,但是在21世紀,人們(men) 需要重新思考,如果人類文化圈中有更多“天下”的概念,可能人類族群之間會(hui) 有更多共生、共長、共存、共榮的關(guan) 係。
依照費孝通的理論,中國文化強調平等原則,而西方強調憲法原則;中國文化強調家族結構,西方強調社會(hui) 結構;中國強調禮治社會(hui) ,西方強調法治社會(hui) ;中國強調氏族倫(lun) 理,西方強調社會(hui) 道德。
中西思維方式的對比
繼續來對中西思維方式進行對比。中國傳(chuan) 統強調內(nei) 在根源性,而西方傳(chuan) 統強調外在超越性。中國傳(chuan) 統強調宇宙造化通而為(wei) 一回到總體(ti) 的源頭,所以中國有道論的傳(chuan) 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如果受到西方哲學特別是分析哲學的影響,人們(men) 可能會(hui) 認為(wei) 這是個(ge) 人主觀情感透射的結果,但中國傳(chuan) 統認為(wei) ,人們(men) 的價(jia) 值跟存在合而為(wei) 一,存在的律動隱含著價(jia) 值的意含。主體(ti) 和客體(ti) 通而為(wei) 一,隻有主體(ti) 的對象化活動才使得對象成為(wei) 一個(ge) 被決(jue) 定的定象,而成為(wei) 被決(jue) 定的定象的過程,是人們(men) 的話語的論定過程,話語的論定過程才使得它成為(wei) 一個(ge) 對象物,這個(ge) 對象物不是存在物本身。
在保留中原古音的閩南話中,“爾八否?”即是“爾知也否”的意思,“八”是指分別,也就是說,理解就是分別。所以沒有一個(ge) 獨立於(yu) 心靈之外的客體(ti) 作為(wei) 主體(ti) 認識的對象,主客體(ti) 原先是混而為(wei) 一的。混而為(wei) 一就意味著人的價(jia) 值和認知都包含在其中。人們(men) 把它分別開來特別強調哪一麵它就成為(wei) 哪一麵,所以它可以是自然科學所要觀照的對象,它也可以是人文學問所要去探索的對象。例如水可以是H2O,水也可以是人之性善如水之就下。
中國哲學注重人們(men) 參與(yu) 到總體(ti) 中去展開參讚活動,在活動中開啟一個(ge) 新的可能。例如看昆曲《遊園驚夢》,演員在空蕩蕩的舞台演了兩(liang) 三個(ge) 小時,演完後觀眾(zhong) 都叫好說這個(ge) 園子可真美。洋人不理解,認為(wei) 空蕩蕩的舞台很抽象,但其實園子是演員演出來的,而且非常具象。中國人的感受能力特別強,因為(wei) 人們(men) 存在的情境是心靈參與(yu) 的。這個(ge) 部分是人們(men) 今天恢複中國文化時需要去留意的。
中國人重視客觀的法則,但不是以客觀的法則作為(wei) 最重要的依據,因為(wei) 客觀的法則之上更重要的是存在的律動。道是存在的韻律,是超乎客觀規律使得客觀規律之所以可能的根據。“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王夫之先生詮釋為(wei) “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中國哲學講人性論,性和生是相關(guan) 聯的。整個(ge) 中國人性論都是回到生,從(cong) 生去講宇宙萬(wan) 有一切。從(cong) 漢字來看,生是一根小草從(cong) 泥土中生出來。在是從(cong) 土才聲,講植物從(cong) 泥土中冒出來,跟“生”意思很接近。存在的存是“子”參與(yu) 於(yu) “在”,參與(yu) 進去而把“人”字省略了。所以存在是人進到世界中。中國哲學的“存在”跟西方哲學的“being”看似很相似但是不等同。西方講being是從(cong) to be講being,從(cong) is講being,而中國哲學強調參與(yu) 、實踐。《易經》有言“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世界和自己本來就是一個(ge) 整體(ti) 。
由此再來對比中外神話的差異。中國哲學認為(wei) 天地萬(wan) 有一切通而為(wei) 一,不會(hui) 因為(wei) 主體(ti) 的對象化活動而往上超越,超越出絕對的唯一的人格神。中國的神話講宇宙是氤氳造化,萬(wan) 有一切是由氤氳造化而成,人是得天地陰陽五行之秀氣而最靈者為(wei) 人。人有男有女,是陰陽和合同而為(wei) 一的,陽氣重者為(wei) 男,陰氣重者為(wei) 陰。在西方神話中,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而創造了亞(ya) 當,而女人隻是亞(ya) 當身上抽掉的一根肋骨所創造。宗教是人類文明之所產(chan) ,也是人類文明之能產(chan) ,參與(yu) 到人類文明中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一神論是方式,非神論也是方式。
我要再呼籲,中國哲學應該參與(yu) 東(dong) 西方哲學對話。十多年前,大陸興(xing) 起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中國哲學是哲學,隻是中國哲學之為(wei) 哲學不同於(yu) 西方哲學之為(wei) 哲學。例如佛教哲學在西方參與(yu) 研究之下,已經提出佛教本體(ti) 論,Buddhist Ontology,這大大豐(feng) 富了本體(ti) 論的內(nei) 涵。同樣,中國的道德哲學論據可能會(hui) 對西方哲學有很大的對話作用。我認為(wei) 應該讓漢語參與(yu) 哲學思考。譬如,知識不隻是knowledge,道德不隻是moral。“識”是了別,是對對象物的客觀的清楚掌握,“知”是定止,是回到內(nei) 在的確定。“明”是通達於(yu) 道,“知”是定止於(yu) 心,“識”是了別於(yu) 物,而“執”是陷泥於(yu) 欲。中國知識論的重點不在於(yu) 怎樣掌握一個(ge) 客觀的知識,而是主體(ti) 心性的修養(yang) 活動和真理的了徹活動是密切關(guan) 聯的。
進一步談中國道德哲學的本義(yi) 。道德講的是根源和本性的關(guan) 係。如其根源順其本性就稱為(wei) 道德。道德不是控製,不是強製。中國傳(chuan) 統先講道德仁義(yi) 禮,再講法。道為(wei) 根源,德為(wei) 本性,仁為(wei) 感通,義(yi) 為(wei) 法則,禮為(wei) 規範。《老子》有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yi) ,失義(yi) 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luan) 之首也。”
在中國傳(chuan) 統中,宗教是相連的,宗教是祭祀祖先神靈天地而形成的教化的傳(chuan) 統,這不同於(yu) religion。Religion原來的含義(yi) 是神人的再連接,而中國傳(chuan) 統認為(wei) 天人合一。《荀子》講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立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在恢複中國文化的時候,應該把“天地親(qin) 君師”的牌位立起來作為(wei) 象征,象征天地和良知。
西方是絕對威權的強控製係統,而傳(chuan) 統中國是宇宙、人我、萬(wan) 物通而為(wei) 一的弱控製係統。這甚至體(ti) 現在用餐工具上,中餐用筷子,西餐用叉子。叉子是強控製係統,使用叉子是主體(ti) 通過一個(ge) 中介者強力侵入客體(ti) 控製客體(ti) ;筷子是弱控製係統,使用筷子是主體(ti) 通過一個(ge) 中介者連接客體(ti) 構成整體(ti) 達到均衡和諧才能舉(ju) 起客體(ti) 。
中國傳(chuan) 統的思維方式是具體(ti) 的普遍性,西方談抽象的普遍性。雖然漢字是很具象的,但是卻能表現普遍抽象的高度的意義(yi) ,這是中華民族從(cong) 最具體(ti) 的存在到一個(ge) 最抽象的普遍的東(dong) 西,這是連續的不是斷裂的。中國傳(chuan) 統講意義(yi) 的辯證消融而不在於(yu) 結構的辯證超克。中國傳(chuan) 統認為(wei) 萬(wan) 有皆具於(yu) 道之中而不是超越的人格神論。中國傳(chuan) 統認為(wei) 天人、物我、人己是連續合一的關(guan) 係,而不是神人、物我、人己的斷裂關(guan) 係。中國哲學強調生命的默契感通而不是話語概念的論定。中國傳(chuan) 統注重血緣性的自然連結,不同於(yu) 西方注重契約性的社會(hui) 連結。
今天人們(men) 需要反思,現代社會(hui) 是非常注重契約性的社會(hui) 連結,我們(men) 血緣性的自然連結慢慢會(hui) 不見了。中國哲學原來所依托的載體(ti) 該何去何從(cong) ?人類文明不是西方意義(yi) 下的現代化可以泛限一切的,這也引發了更多人反思人類的未來該當如何。人們(men) 應該思考儒、道、佛三教的學問對於(yu) 人類文明進入21世紀可能會(hui) 起到的作用。這一切必須在對比的思考中重新解答。當然,原先中國的傳(chuan) 統有很嚴(yan) 重的問題,西方文明也有很嚴(yan) 重的問題。我用道的錯置和具體(ti) 性的錯置來對比。
如果繼續對“存有的連續觀”和“存有的斷裂觀”進行對比,還可以看到多點透視和定點透視的差異。不同於(yu) 西方水彩畫的定點透視,中國的山水水墨畫是多點透視,是不合物理比例的,這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山水水墨畫要進入畫中而觀畫,需要換位去體(ti) 會(hui) ,感其意味體(ti) 其意蘊,這樣才能夠看出畫之好之所在。這個(ge) 過程是需要心靈參與(yu) 的。中國傳(chuan) 統思維是象在形之先,所以象不被形所拘,名以定形,文以成物,道之所顯為(wei) 象,話語之所論為(wei) 形。“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是指造化最原初道之顯現。
學之為(wei) 學是人參與(yu) 創造的,而不是原本如何由人去揭示的。大家要去理解中國可貴的傳(chuan) 統,也要好好理解西方的文明傳(chuan) 統。理解中國的傳(chuan) 統要回到經典中去,要接受更多的思維訓練,在更多的訓練中讓思維生長。我希望漢語的思考慢慢出現,中西方能夠有更多的互動和對話。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