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著《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出版暨目錄、簡介
當代儒家學者姚中秋先生,以《尚書(shu) 》為(wei) 底本,追溯華夏文明的起源、堯舜締造華夏過程,反思西方文明之敗落,可為(wei) 當今時代治國理政和文化重建所借鑒
書(shu) 名:《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
著者:姚中秋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10-20
【編輯推薦】
★繼經學大師金景芳之後詳解《尚書(shu) ·堯舜篇》之大義(yi) 的鼎力之作
★用現代語言詳述華夏文明的誕生過程,還原一個(ge) 真實的堯舜時代
★堯舜時代確立的政治、道德製度,可為(wei) 當今社會(hui) 長治久安提供保障
★堯從(cong) 根本上超越了神教,帶領華夏走出神的支配,確立了人的主體(ti)
★堯舜締造華夏,承擔保民、養(yang) 民之職能,成為(wei) 後世中國政治之範本
★大禹起而治水,昭示了華夏真精神,使人挺立於(yu) 天地之間而自主自強
★皋陶把“安民”作為(wei) 治國之基本目標,使華夏文明可大可久可美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以《尚書(shu) ·堯典·皋陶謨》為(wei) 基礎,係統準確闡釋堯舜是如何肇始華夏,構造超大規模之文明共同體(ti) :華夏—中國。以此窺探中國文明誕生之過程。且在中西文明源頭的對比中,講述堯舜是如何突破巫術的束縛,超過神教,從(cong) 而確立中國人的真精神:敬天。中國文明,始自堯舜。在堯舜有效治理下,中國文明共同體(ti) 的凝聚力不斷提升,範圍不斷擴大,從(cong) 而成為(wei) 今天之中國。堯舜之道,不僅(jin) 構成了今後中國政府之範本,也成為(wei) 普通人成長為(wei) 聖人的典範。
【作者簡介】
姚中秋,筆名秋風,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宏道書(shu) 院院長。作者橫跨儒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哲學、中外曆史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學術視野和強烈的現實感。近年來致力於(yu) 儒家義(yi) 理的闡述,中國王道治理的研究。出版譯著《法國大革命講稿》《法律與(yu) 自由》《哈耶克與(yu) 古典自由主義(yi) 》等十餘(yu) 種,出版儒學著作《國史綱目》《現代中國的立國之道》《<論語>大義(yi) 淺說》等。
【寫(xie) 作說明】
一、本書(shu) 闡發《尚書(shu) 》堯舜篇之大義(yi) ,據今文說為(wei) 《堯典》、《皋陶謨》兩(liang) 篇;據古文說為(wei) 《堯典》、《舜典》、《皋陶謨》、《益稷》四篇。
二、本書(shu) 之作,緣於(yu) 開設“《尚書(shu) 》研讀”課程於(yu)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知行文科實驗班,已有三輪,每年研讀,略有所得。教學相長,良可樂(le) 也。
三、本書(shu) 之淺見,得益於(yu) 過去數年,與(yu) 任鋒、任文利諸兄,及閆恒、蘇鵬輝、張舒等已畢業(ye) 或在讀博士生之朋友講習(xi) 。有朋共讀書(shu) ,不亦樂(le) 乎?
四、為(wei) 便於(yu) 誦讀,恭錄經文於(yu) 書(shu) 首。為(wei) 免歧義(yi) ,以繁體(ti) 印製,難讀者標注字音。
五、本書(shu) 以疏解大義(yi) 、探求聖人之道為(wei) 宗旨,定各章體(ti) 例如下:
首先,恭錄經文。
其次,疑難字詞釋義(yi) 。不作繁瑣考辨,徑下定論,參酌古傳(chuan) 、今注者,亦不一一注明。
其次,試作翻譯。
其次,疏解大義(yi) 。
六、本書(shu) 解釋字義(yi) ,主要參閱金景芳、呂紹剛合著之《<尚書(shu) ·虞夏書(shu) >新解》(遼寧古跡出版社,1996年)。同時參閱古今注疏如《尚書(shu) 正義(yi) 》(十三經注疏本);林之奇,《尚書(shu) 全解》;蔡沈,《書(shu) 經集傳(chuan) 》;孫星衍,《尚書(shu) 今古文注疏》;皮錫瑞,《今文尚書(shu) 考證》;三家注《史記》之《五帝本記》、《夏本紀》等。
疏通義(yi) 理,參閱其他經籍,隨文注出。
七、本書(shu) 參考近世以來考古材料,以為(wei) 文獻佐證。
【作者自述】
中國始於(yu) 何時?
中國何以能夠綿亙(gen) 至今?
中國今日何以有化成天下之命?
《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為(wei) 回答此三問而作。
孔子刪定《尚書(shu) 》,斷自堯舜,可見孔子以為(wei) ,華夏-中國肇始於(yu) 堯、舜、禹。《堯典》、《皋陶謨》所記,正是聖王創製、中國誕生之大事。
於(yu) 此時刻,中國之道凝定。無此道,則華夏不能成立;循此道,故中國綿亙(gen) 至今。天不變,道亦不變,中國之底定秩序、膺承新命,端賴反複其道。
故本書(shu) 以顯明華夏-天下之締造過程為(wei) 表,以推明堯舜之大道為(wei) 本。經史互參,古今相融,明乎古聖而知於(yu) 今我,此作者之初衷也。
至於(yu) 本書(shu) 疏解經文之方法,可概括如下:立足傳(chuan) 統注疏,參考考古發現,酌用社科理論;且置華夏-中國於(yu) 天下大格局,以文明對比吾道之極高明而道中庸。當今經學,舍此別無他途。
姚中秋記於(yu) 《堯舜之道》上市之初,時在丙申季秋
【目錄】
上部 《尚書(shu) ·堯典》大義(yi) 淺說
一、敬天法古
《堯典》為(wei) 《尚書(shu) 》首篇,以“曰若稽古”四字開篇,彰顯、也確定了中國人敬天而法古之心智。
二、肇啟華夏
孔子列《堯典》於(yu) 《尚書(shu) 》首篇,蓋在孔子看來,堯肇造華夏。
三、為(wei) 政以德
《堯典》起首簡練概括堯之七德,堯之形象巍然矗立,“為(wei) 政以德”中國治理之道由此定調。
四、克明俊德
“克明俊德”意謂帝堯能讓自己本有的俊美之德更為(wei) 顯明,然而,人何以有“明德”?“德”何以曰“明”?何以“克”明之?如何“明”之?
五、合群之道
帝堯克明俊德,向外發用,影響於(yu) 人,以親(qin) 九族,辨章百姓,協和萬(wan) 邦,由小到大,由近及遠,最終構造超大規模之文明共同體(ti) :華夏—天下。
六、和而不同
堯以其卓越德行發明、運用合群之道,從(cong) 而肇造華夏,初建天下秩序,天下萬(wan) 民也因此而發生變化,進於(yu) 普遍之和的狀態。
七、敬順昊天
帝堯絕地天通,而敬順昊天。中國人之心智、中國文明之根本特征,大本在敬天,而非崇拜唯一真神。
八、王曆法天
帝堯確立敬天之禮,而天不言,則人法天而生、法天而治,就不能不“觀乎天文”,以文為(wei) 治。萬(wan) 物皆有其文,最為(wei) 醒目者為(wei) “天文”。
九、天人不二
帝堯建立天象觀測體(ti) 係,製作陰陽合曆,借王權通行於(yu) 天下,由此,天下人得以循天而生,天下得以法天而治。
十、選賢與(yu) 能
帝堯有公天下之心,在完成合和華夏、確立敬天並作曆這兩(liang) 項奠基性工作後,開始尋找繼位者。
十一、自主自立
麵對洪水泛濫,聖賢起而治水,昭示中國精神:本無救世主,人挺立於(yu) 天地之間而自主自強。
十二、舍己從(cong) 人
帝堯認為(wei) 鯀不足以擔當重任,但眾(zhong) 人堅持,堯乃遵從(cong) 多數意見,由此確立公共事務決(jue) 策之一般原則:舍己從(cong) 人。
十三、天下為(wei) 公
《堯典》用相當大篇幅記“選賢與(yu) 能”,此為(wei) 聖賢確立之治理大原則,其依據則是“天下為(wei) 公”。
十四、敬天而孝
帝堯敬天,華夏人民對生命源頭有全新理解,舜有孝道之生發,並確立其為(wei) 道德自覺與(yu) 倫(lun) 理踐行之根基。
十五、夫婦之道
此為(wei) 典籍首次記載男女婚姻,由此確立華夏婚姻之禮,初成夫婦之道。
十六、齊家之道
中國治道之要義(yi) 在家、國之治相連,“家齊而後國治”,其理據與(yu) 機理何在?
十七、教化為(wei) 先
舜之為(wei) 政,首先施行教化,舜據此確立華夏治道之大方向:治國平天下,以教化為(wei) 先。
十八、君臣互敬
堯舜時代,天下各族群與(yu) 王開始形成以義(yi) 相合而互敬的君臣關(guan) 係,標誌著華夏治理共同體(ti) 之成熟。
十九、文教中國
敬天則重文,堯舜王權移交儀(yi) 式行於(yu) “文祖”,自堯舜以來,聖賢即以“文”化成天下,而成就“文”明。
二十、天統眾(zhong) 神
堯樹立敬天之禮,舜讓天具體(ti) 化,並以天為(wei) 中心,建立祀典。
二十一、比德於(yu) 玉
世界各大文明,唯中國重玉,君子比德於(yu) 玉,以玉器聯結社會(hui) 關(guan) 係。
二十二、四方朝覲
四方諸侯朝覲舜,確認其與(yu) 舜之君臣關(guan) 係,舜借以確立王權。
二十三、巡守四方
為(wei) 與(yu) 所有諸侯建立君臣關(guan) 係,並宣示對天下之治理權,以維護華夏共同體(ti) 之一統,舜乃巡守四方。
二十四、統一標準
舜巡守各地,與(yu) 諸侯協商,統一華夏共同體(ti) 之基礎標準,此為(wei) 舜製禮之大端。
二十五、禮儀(yi) 之邦
舜修飭禮儀(yi) ,尤其是君子相見之儀(yi) ,以增進和維護君子群體(ti) 內(nei) 部之凝聚力。
二十六、中央之國
四方諸侯朝覲帝舜,帝舜又以王城為(wei) 中心出巡四方,“中國”觀念逐漸形成並昭示於(yu) 天下。
二十七、禮刑並行
帝舜作禮,有禮而無刑,則禮不足以行於(yu) 天下,故舜製禮之後,協同刑製。禮、刑並行,華夏治理體(ti) 係乃初步成形。
二十八、蠻夷戎狄
華夏文明趨於(yu) 成熟,未加入這一共同體(ti) 的族群成為(wei) 蠻、夷、狄、戎,並與(yu) 華夏形成複雜關(guan) 係。
二十九、天下觀念
天下觀念肇始於(yu) 堯舜時代,敬天,則有“天下”。天下是至大至廣之文明與(yu) 治理共同體(ti) ,無清晰邊界而持續擴展。
三十、堯之大德
孔子刪定《尚書(shu) 》,斷自帝堯,惟自堯,華夏才是華夏,華夏—中國之道初步凝定於(yu) 堯。
三十一、作民父母
堯駕崩後,天下之民深為(wei) 悲痛,如同喪(sang) 失自己的父母。正是堯,樹立了君子作民父母的政治倫(lun) 理。
三十二、遠近秩序
十二牧命舜以王者職事,首在“柔遠能邇”。王者於(yu) 天下隻有遠、近之別,而不分膚色、種族、宗教等,故天下可以至大至廣。
三十三、平治水土
舜即位之後即選用賢能,出任百官,以治天下,眾(zhong) 人推舉(ju) 禹作司空,平治水土,以為(wei) 萬(wan) 民謀生創造條件。
三十四、禮讓自牧
眾(zhong) 人舉(ju) 薦禹作司空,禹辭讓,並另薦他人,聖賢就此確定禮讓為(wei) 君子之大德。
三十五、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聖人以為(wei) ,政府有養(yang) 民之責,故舜命棄任“後稷”,播種百穀,確立農(nong) 為(wei) 國本。
三十六、敷教在寬
政府除了養(yang) 民,更需教民,故舜命契作司徒,教化萬(wan) 民,寬和而不可苛細。
三十七、先教後刑
舜委任皋陶為(wei) 士,在委任契作司徒之後,由此次序,可見舜、也即華夏治國之道:教化在先,刑罰後之。
三十八、工業(ye) 工程
舜任命垂管理王室之工事,發展禮器工業(ye) ,建設公共工程。
三十九、生態平衡
天生人,人最貴,天要人各遂其生,萬(wan) 物自可為(wei) 人所用,然而,人取物,有其道,循此道則人、物可以共生。
四十、祭祀之道
舜命伯夷典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之禮,並闡明祭祀之道:敬、直、清,如此則天、神、人各得其所。
四十一、樂(le) 以養(yang) 德
舜命蘷主管音樂(le) 和樂(le) 教,可見堯舜時代,樂(le) 製趨向成熟,並形成樂(le) 教,樂(le) 教是中國教育之最早形態,旨在養(yang) 成君子之德。
四十二、文字之國
舜設立納言一職,極有可能推動了華夏文字之成熟。聖人取象以作文,言、文分離而互動、平衡,是中國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
四十三、以人治人
通過上述君子共同選賢與(yu) 能之程序,舜組建華夏第一個(ge) 政府,承擔保民、養(yang) 民、教民之職能,構成後世中國政府之範本。
四十四、文德武功
舜、禹共同確立華夏—中國應對邊患之基本原則:以武力為(wei) 後盾,修文德以來之。
四十五、舜之大德
舜樹立普通人成長為(wei) 聖人之道,在天之下,人皆可持續提升生命境界,以至於(yu) 成聖。
四十六、建國事業(ye)
在堯舜禹有效治理之下,華夏已初步整合成為(wei) 統一的政治和文明體(ti) ,其凝聚力不斷提升,範圍持續擴展,而為(wei) 今日之中國。
下部 《尚書(shu) ·皋陶謨》大義(yi) 淺說
四十七、聖人臯陶
皋陶把堯舜之法度抽象為(wei) 萬(wan) 世可言、可傳(chuan) 、可學之道,故雖無大功,而為(wei) 聖人。
四十八、修身為(wei) 本
皋陶總結堯舜之治道,提出華夏治理之大綱,關(guan) 鍵是兩(liang) 條:修己之身,任用賢能。
四十九、知人安民
皋陶第一個(ge) 把“安民”作為(wei) 治國之基本目標,其預設是:人是人,治理的過程中必須把人當人對待。
五十、德行有常
皋陶展開了中國倫(lun) 理學之根本命題:德是行之特定屬性,且恒常行之,全麵塑造心身,方為(wei) 德行。
五十一、德位相應
堯舜以德行為(wei) 權威之本,以德行凝定中國,皋陶總結為(wei) 如下義(yi) 理:有德者必有其位,有位者當有其德。
五十二、法天而治
堯屈神而敬天,堯舜確立法天而治之基本原則,皋陶將其總結為(wei) “撫於(yu) 五辰”。
五十三、慎獨無逸
王者當引導整個(ge) 君子群體(ti) 節製欲望,保持憂患意識,以在高度複雜而變動的世界中向上提升。
五十四、天工人代
皋陶論述天道治理觀,稱政府職能為(wei) “天工”,既證成政府職能之正當,又為(wei) 政府職能設定審查標準。
五十五、則天立法
規範一切人際關(guan) 係之典、禮,終極淵源在天;政府所用之服章、刑律,終極淵源也在天。
五十六、代天養(yang) 民
如何保證君子始終服務於(yu) 民眾(zhong) ,而非濫用權威、殘民以逞其私欲?皋陶闡明“天民論”,把民關(guan) 聯於(yu) 天,確立民本觀。
五十七、學為(wei) 政本
皋陶是治道之第一位自覺表達者,中國第一位思想家,初成“道學”。道學引領政治,中國文明才可大可久可美。
五十八、不言而治
禹是篤行者,第一次闡明聖人之言、行觀:行比言重要。社會(hui) 治理的最高境界是“化”民,不言而教,不言而治。
五十九、文明大地
禹走遍華夏大地,獲取各種知識,並普天之下提供公共品,從(cong) 而大幅度提升華夏共同體(ti) 之凝聚力。
六十、知天知命
舜是知天命之典範:盡其在己,聽天由命。
六十一、君臣一體(ti)
在平治水土過程中,禹重視君之作用,最終通過家天下強化王權,凝定華夏共同體(ti) ,舜則更為(wei) 重視君臣共治。
六十二、華夏服章
在王權確立,政治秩序初步建成後,堯舜作服章之製,以分別君子之尊卑,穩定政治秩序。
六十三、君亦有過
堯舜屈神而敬天,在天之下,所有治理者都是人,始終是人,且僅(jin) 僅(jin) 是人,故必有過。
六十四、養(yang) 臣誡勉
人生而不完備,故治國平天下所需的賢能之臣,需養(yang) 而後成,政府也可以是養(yang) 成之所。
六十五、天地生人
天生人,天欲人生,天和生是理解中國人之生命觀、生死觀與(yu) 治理模式之樞機。
六十六、民之儀(yi) 表
通過授予民眾(zhong) 中卓越者以名譽,激勵普通民眾(zhong) 積極向上,可以美風俗,成良序。
六十七、舜禹之變
堯舜與(yu) 禹之間實有製度上的斷裂,從(cong) 公天下到家天下;但禹所強化之君道中仍有天下為(wei) 公之大義(yi) 。
六十八、聲聞之教
王者之教,自有其聲,聞於(yu) 四海;然而,是否受此教,由聞者自己決(jue) 定,故聖賢教化有寬和之風。
六十九、華夏鞏固
天下對禹之繼嗣或有質疑,但最終,華夏還是得以鞏固。
七十、誠敬祖先
華夏敬天,天生人,具體(ti) 的呈現是人生人,即父母生人,故敬天必敬祖先,禮以祭祀祖先為(wei) 本。
七十一、讓位為(wei) 賓
自確定禹繼嗣王位之日起,禹就是王,舜則退而為(wei) 賓客。
七十二、神人以和
君子有德,則政通人和,萬(wan) 民喜樂(le) ,而後作樂(le) ,此樂(le) 可以和神、人。
七十三、惟時惟幾
舜在王位交接之際,誡命禹以“時中”之道。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行止皆得其時,則上膺天命。
七十四、為(wei) 政之道
舜與(yu) 皋陶二人通過歌唱闡明為(wei) 政之道,首先是君臣分工協作之道。
七十五、敬慎法度
法度就是“文”,新生的華夏政治共同體(ti) 因“文”而“明”,故皋陶再三誡命君子敬慎法度。
七十六、敬天敬德
《尚書(shu) 》開篇記堯有“欽”之德,舜退場時呼籲“欽哉”,可見,聖王教人,就是欽、敬。
責任編輯:梁金瑞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