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文叢第三輯】陳彥軍著《從祠廟到孔教》出版暨陳明序

欄目:出版圖書
發布時間:2016-10-19 12:28:23
標簽:
陳彥軍

作者簡介:陳彥軍(jun) ,筆名東(dong) 民,男,西曆一九七二年生,湖北棗陽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宗教所儒教方向研究生畢業(ye) ,現為(wei) 三亞(ya) 學院南海書(shu) 院研究員、學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wei) 儒學儒教與(yu) 大學教育,在《原道》、《儒學與(yu) 古典學評論》、《國家治理》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出版《從(cong) 祠廟到孔教》(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16年版)。


 


書(shu) 名:《從(cong) 祠廟到孔教》

作者:陳彥軍(jun)  著

叢(cong) 書(shu) 名稱:儒生文叢(cong) (第三輯),伟德线上平台出品,任重主編

出版單位: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年9月


【學者推薦】


儒家傳(chuan) 統的意義(yi) 在於(yu) 為(wei) 政治製度提供價(jia) 值基礎、為(wei) 社會(hui) 生活提供認同凝聚、為(wei) 個(ge) 體(ti) 生命安頓身心性命。作為(wei) 第一個(ge) 儒教方向畢業(ye) 的研究生,我這樣要求彥軍(jun) 。他的祠廟研究緣於(yu) 我的要求,而結論卻與(yu) 我的構想頗有異趣。更由宋明祠廟向近代孔教拓展,表現出彥軍(jun) 對當代儒學實踐問題的深入思考。這些思考值得認真探討。——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陳明


傳(chuan) 統儒教的主題,涉及經典、曆史以及對古今之變的不同理解與(yu) 思考路向。陳彥軍(jun) 的《從(cong) 祠廟到孔教》,從(cong) 多個(ge) 方麵對傳(chuan) 統儒教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清華大學教授 唐文明


國人之於(yu) 傳(chuan) 統儒教,如魚在水,多感覺不到水之存在與(yu) 必要。彥軍(jun) 兄之作,稗疏祠廟和傳(chuan) 統儒教之微妙關(guan) 係,彰顯一基本道理:國人之於(yu) 傳(chuan) 統儒教,雖習(xi) 不察焉,必沒身而已。——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 王達三


彥軍(jun) 之作直麵儒家與(yu) 時據變、執中弘道的曆史,探求中國當代普通百姓的安身立命之道。一言以蔽之,緊扣老百姓,呼喚新孔子;造次與(yu) 顛沛,不改乎其道。——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肖自強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既展示了作者本人體(ti) 認儒學傳(chuan) 統的學思曆程,提供了一個(ge) 當代儒學複興(xing) 的鮮活案例,同時也是一部從(cong) 儒教視野探討儒學實踐方式和中國人生活世界的古今變遷的學術論集。現代人文社會(hui) 科學對中國傳(chuan) 統祠廟已做了諸多研討,本書(shu) 則從(cong) 朱子學發祥地泉州擇選蕭太傅信仰這樣一個(ge) 民間信仰來考察宋明以來儒學實踐方式的變化,視角別具一格,並進而考察近代以來的孔教實踐,力求從(cong) 祠廟到孔教的變遷中看到儒學實踐形式的現代改良。


【作者簡介】


陳彥軍(jun) ,湖北棗陽人,1972年生,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宗教所儒教方向研究生畢業(ye) ,現為(wei) 三亞(ya) 學院南海書(shu) 院研究員、學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wei) 儒學儒教與(yu) 大學教育,在《原道》、《儒學與(yu) 古典學評論》、《國家治理》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主編出版《民辦大學的理念》(複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等。


【序】


陳彥軍(jun) 是我在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室工作時招收的研究生。因為(wei) 是第一個(ge) ,我有很多的設想,也有很多的寄望,所以暗自定下了一些條件如男生、對儒家有認同等等。但實話實說,我對陳彥軍(jun) 初還是頗有些失望,因為(wei) 做論文的時候,他大段引用新左派的論述,文字刪幹淨了,那股精神氣也難除。我總是跟他說,儒家有自己的論題、方法與(yu) 思路,恨不得揪著耳朵拎起來!現在,他要出書(shu) ,要我寫(xie) 序,我看了一下篇目,感覺他實際還是在努力做儒家的工作,與(yu) 左派雖有交集,但立場基本還是站在儒家這邊。


大陸新儒學之所以異於(yu) 港台新儒學,主要表現在問題意識、學術範式和經典譜係都有所不同。這實際是當代儒學與(yu) 現代儒學的不同。現在可以看到,今天中國麵臨(lin) 的問題還是近代開始帝國轉型的問題,而作為(wei) 五四或後五四時代產(chan) 物的現代新儒家們(men) 所處理的卻是一個(ge) 文化意義(yi) 上的中西關(guan) 係問題。在前者的視域中,民主或科學都是帝國轉型這個(ge) 大問題中的某個(ge) 環節,而在後者的視域中,德先生、賽先生具有根本性的目的性的價(jia) 值地位。所以,牟宗三等不得不從(cong) 知識學層麵為(wei) 儒家進行辯護,從(cong) 價(jia) 值論層麵自我坎陷以求會(hui) 通。而實際上,儒家傳(chuan) 統的意義(yi) 在於(yu) 為(wei) 政治製度提供價(jia) 值基礎、為(wei) 社會(hui) 生活提供認同凝聚、為(wei) 個(ge) 體(ti) 生命安頓身心性命。作為(wei) 第一個(ge) 儒教方向畢業(ye) 的研究生,我這樣要求彥軍(jun) 。他做的怎樣,我沒有多高期待,因為(wei) 我自己也還在探索之中。如果能夠提出問題,吸引更多認同儒家、關(guan) 心國家民族命運的年輕人參與(yu) 到問題的討論,就很不錯了。


儒教概念爭(zheng) 論很大,我到福建考察所謂民間信仰後發現口水仗不會(hui) 有結果也沒有任何意義(yi) 。蕭望之是儒臣,也是集聖賢崇拜、祖先崇拜於(yu) 一身的儒教神靈。論文我就要他去泉州富美宮做田野調查。他曆史地描述了宋明儒者的興(xing) 宗祠、立鄉(xiang) 約行動對漢唐儒者耕耘朝堂而遺落給佛道的民間社會(hui) 的儒教化改造,希望由此找到路徑去激活以民間信仰形式存活的儒教文化遺存。我一直認為(wei) 宋明理學以理代天,導致儒教無根偏枯,因此民間信仰中被激活的應該是前理學的文化形態。但陳彥軍(jun) 不溫不火,最後得出一個(ge) 理學改造民間信仰,以此重建儒教的結論。我認為(wei) 這裏仍然存在巨大討論空間。


我承認自己的思路有功能主義(yi) 甚至工具主義(yi) 的色彩,但與(yu) 社會(hui) 學、人類學偏於(yu) 描述和解釋不同,它指向的是實踐,旨在恢複或重建被左、右意識形態遮蔽、摧折的文化功能。這實際是一種社會(hui) 重建。中國疆域遼闊,民族或族群眾(zhong) 多,社會(hui) 重建必然要因時因地製宜,不能一刀切。儒教既要接地氣,又要與(yu) 現代性如公民身份、國家理由相銜接,可謂困難重重、難題多多。這裏的研究從(cong) 宋明祠廟向近代孔教拓展,就表現出了彥軍(jun) 對這些問題思考的深化。


儒教成為(wei) 問題,緣於(yu) 帝國轉型,源於(yu) 社會(hui) 變遷,源於(yu) 西方衝(chong) 擊。這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做理論的人很多,做實踐的人卻很少。我現在帶學生,首先建議下田野。現在民間辦書(shu) 院的風氣很盛,書(shu) 院就是廟學合一的。希望彥軍(jun) 對此也能有所關(guan) 注,推動其中的“廟”的建設。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儒教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如此,社會(hui) 和國家關(guan) 係也如此。左派右派保守派,這應該能形成共識吧?


是為(wei) 序。

                                     陳明

                                  2015年11月


【前言】


這個(ge) 集子算是對我2006年以來的思考的一個(ge) 小結。


我的思考是從(cong) 儒學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意義(yi) 起步。儒學是什麽(me) ,並不是一個(ge) 能夠猝然回答的問題。因為(wei) 自孔子創立儒學,曆經兩(liang) 千多年,跨越眾(zhong) 多朝代,儒學隨著中國人政治和生活的變遷發生了很多次形變,雖可以說萬(wan) 變不離其宗,但非明覺癡心人,這個(ge) 宗是不易找到的。我們(men) 可以說,儒學是一個(ge) 以夏商周“三代”文教傳(chuan) 統為(wei) 原點而加以總結、傳(chuan) 承、反思並在後世曆史進程中生衍、推闡的龐大知識和價(jia) 值體(ti) 係,儒學從(cong) 沒有離開過中國人的生活,但要簡要地說出儒學的一二三,卻很容易犯張冠李戴或膠柱鼓瑟的錯誤。今天,我們(men) 不少人批評儒學,很多時候批評的隻是曆史上某個(ge) 階段呈現為(wei) 某種意識形態的儒學,或近代以來為(wei) 解放思想迎接變局而攢出來的所謂保守落後的儒學靶子,並不就是那個(ge) 數千年來隨著中國人的生命活動而不斷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文化傳(chuan) 統。鴉片戰爭(zheng) 以後,中國社會(hui) 逐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要理解這種變化,不少人以為(wei) 非引進或創造新的學統則不可。確實,今天的中國人的知識和信仰世界與(yu) 鴉片戰爭(zheng) 前後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貿然把這種變化看作是更新和替換而不是生衍和推闡,並不是能站得住腳的。隨著中國崛起,中國有望重新回到曆史上在世界中的地位,而擺脫近百年來對西方知識的畏懼或仰視,那時,我們(men) 或能更好地看清百年變化到底是什麽(me) ,而不是仍陷於(yu) 所謂救亡與(yu) 啟蒙的雙重變奏而隻看到願看的東(dong) 西。


能夠這樣去看儒學,緣於(yu) 跳出倫(lun) 理和哲學的儒學觀而進入了儒教視野。


傳(chuan) 統上,儒學確實很容易被看成古典學問和一係列的倫(lun) 理及行為(wei) 教導,它居於(yu) 廟堂而達於(yu) 鄉(xiang) 野,與(yu) 基本上屬民間狀態的道教與(yu) 佛教差別明顯,與(yu) 進入中國的宗教狀態的基督教迥異,一旦廟堂和宗祠崩塌,儒學失去了自己顯在的附體(ti) ,就隻剩下一些可以隨意抽象的教導,讓人覺得可以隨著時代和社會(hui) 變遷而從(cong) 生活中輕巧地拋棄。但儒學還是儒教,不管是從(cong) 曆史上的實然狀態還是從(cong) 宗教信仰看,都是如此。儒教作為(wei) 一種康有為(wei) 所謂的“陽教”,它不需要像基督教、佛教等“陰教”那樣作為(wei) 人類生活的某類投影而與(yu) 生活拉開距離,它巽順人情,貫穿於(yu) 中國人生活的每個(ge) 方麵,生活是什麽(me) 樣,它就呈現出什麽(me) 樣,初無定形。儒學家不斷地搬出經典,提醒或規訓人們(men) 要像古人那樣行禮和生活,不過就如是河堤。生活之河沒有了堤坊,失去了流向,就會(hui) 泛濫四出,終至枯竭。近代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曾經遭遇很多困頓,但都涉險而過,如今正蓬勃躍進。因為(wei) 這些困頓,我們(men) 對儒教的存在產(chan) 生一些動搖或也可以理解,但如今中國人的生活之河蓬勃躍進,還要懷疑儒教的存在,那就需要自己做些溫故知新的學習(xi) ,多一些日常生活的反思了。


正是因為(wei) 開始對儒學傳(chuan) 統的流變及它與(yu) 中國人生活的關(guan) 係作如是觀,我才能跳出流行的對於(yu) 玄學的道學性質看法,把正始玄學看作是儒學發展到魏晉,為(wei) 因應中國人政治生活的變局和重建政治共同體(ti) 的政治秩序的需要,而從(cong) 老莊那裏習(xi) 得一些形式和方法所產(chan) 生出的儒學發展階段上的新樣態;才能走出所謂官與(yu) 民、大傳(chuan) 統與(yu) 小傳(chuan) 統的區隔,把居於(yu) 廟堂之高的儒臣和處於(yu) 鄉(xiang) 野之卑的神明之間跨越千年的隱秘聯係隱約找到,洞察到某種儒學與(yu) 儒教之際;才能掙脫自求學以來習(xi) 得的西方知識和意見的束縛,走出韋伯的迷幛和葛蘭(lan) 西的範囿,嚐試調動近代以來的所有知識,去理解作為(wei) 中國人生活世界的儒教。本書(shu) 第一編的選文,大致體(ti) 現的就是我的這種從(cong) 儒學進到儒教的理解廣度和深度的變化。


理解儒教,從(cong) 祠廟到孔教的變遷是一個(ge) 重要的向度。從(cong) 祠廟到孔教,是中國人生活世界自宋明到近代而呈現的一種變化,是儒教形態隨中國人生活變化而發生的一種遞嬗,也是近代儒家隨著儒教變遷而產(chan) 生的踐行形式的一種改良。


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儒教的生活方式就從(cong) 齊魯一隅向大一統的中國區域擴展。這種擴展是上而下不斷展開的。首先是上層政治和法律製度的儒教化,然後經由循吏、學校、選舉(ju) 和世族門風,儒教向下層滲透。但同期道教和佛教的傳(chuan) 播,及邊緣區域原始宗教的遺留,貴族主導的漢唐社會(hui) 的基層儒教化遇到了很多的障礙。唐宋之變下平民社會(hui) 的逐步形成,使基層社會(hui) 的儒教化顯得更為(wei) 迫切,直接影響到整個(ge) 國家的治理。宋以來,以科舉(ju) 為(wei) 製度之軸,主要經由理學家的聚宗族和行鄉(xiang) 約的踐履,中國基層社會(hui) 開始形成彌散性的儒教化,完成了兩(liang) 千年中國社會(hui) 整體(ti) 儒教化的過程。這種彌散性的儒教化的載體(ti) 就是祠廟,即宋明以至清朝遍布城鄉(xiang) 、融入中國人方方麵麵生活的以宗祠、義(yi) 民祠、鄉(xiang) 賢祠等為(wei) 代表的祠堂和奉祀多神的佛寺道觀之外的公廟,二者統稱為(wei) 祠廟。在明清地方誌中,祠廟被列在寺觀之前,撰誌者常常引用《禮記·祭義(yi) 》“夫聖王之製祭祀也,法施於(yu)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來說明並肯定祠廟。圍繞祠廟祭祖祀神賽會(hui) ,中國基層社會(hui) 被熔鑄成互贍共恤、禮俗相通的多層次的共同體(ti) 。


晚清以來,這種彌散性的社會(hui) 教化狀況越來越成為(wei) 中國應對外部世界強大挑戰和內(nei) 部社會(hui) 各種問題的障礙,迫切需要加以改革。以康有為(wei) 為(wei) 代表的新一代儒家,看到了這種中國社會(hui) 變遷的需要,以三代為(wei) 號召,以孔子改製為(wei) 武器,倡導並踐行儒教的新形態即孔教。在《請尊孔聖為(wei) 國教立教部教會(hui) 以孔子紀年而廢淫祀折》中,康有為(wei) 提出:“蓋孔子立天下義(yi) ,立宗族義(yi) ,而今則純為(wei) 國民義(yi) ,此則禮律不能無少異,所謂時也。”孔教正是適應中國社會(hui) 聯係更加密切、交流更加多元、對外競爭(zheng) 更加激烈、國家主導逐步加大的趨勢,適應中國人由倫(lun) 理人、家族人到國民轉變的走向,而應運而生的。它首先就要超出於(yu) 祠廟所依附的地域社會(hui) 。所以,在康有為(wei) 關(guan) 於(yu) 孔教的建議中,廢祠廟而改為(wei) 孔子廟或新式學校,都是必不可少的內(nei) 容。儒教自覺地要完成一場自我的革命。由於(yu) 曆史的偶然性,康有為(wei) 的孔教實踐沒能結出心想的果實,甚至孔子也被連累著走下神壇。但在孔教實踐中出現的政黨(dang) 化因素無疑成為(wei) 後來國共兩(liang) 黨(dang) 形成以政黨(dang) 來推行教化的一個(ge) 本土資源,雖然這一點尚無人有深入研討。從(cong) 我們(men) 所理解的儒學和儒教看,1937年孔教會(hui) 解散並不代表著近代以來孔教實踐的終結,它不過是以其他的看起來有些悖反的形式隱在而已。21世紀大陸新儒家興(xing) 起,各種儒教說和儒教實踐鋪展,但不少都強調回到康有為(wei) 。孔教作為(wei) 儒教的新形態最終會(hui) 如何與(yu) 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相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看。


在本書(shu) 的第二編,我對祠廟的一個(ge) 遺存做了考察,我的初義(yi) 仍舊是希望在各種擠壓下以民間信仰形式尚存並在改革開放後的某些地區有了一定發展的祠廟能夠成為(wei) 儒教重建的一個(ge) 生長點。畢竟儒教作為(wei) 一種陽教,它融入於(yu) 中國人的生活,並不需要一種單一的組織形式,完全可以有多樣化的存在。考察的樣本比較單一,自2009年完成此編初稿以來也沒有跟進的研究,所以,所謂希望實際是缺乏更多實證材料的支撐的。不過,本身我所做的就不是一個(ge) 純粹社會(hui) 學或人類學的研究,而更多帶有對於(yu) 儒教變遷的思考和儒教實踐的探索,它不因為(wei) 這裏實證材料的缺乏而喪(sang) 失意義(yi) 。


第三編由我閱讀康有為(wei) 的孔教理論的一篇劄記和幾篇對康有為(wei) 以後的與(yu) 廣義(yi) 孔教相關(guan) 的人與(yu) 事的評論構成。在我看來,從(cong) 康有為(wei) 到今日的大陸新儒家,孔教實踐有一個(ge) 由顯而隱再到顯的過程,本編的幾篇文章試圖把握這種過程,帶給讀者關(guan) 於(yu) 孔教如何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彰顯的思考。


當然,對於(yu) 從(cong) 祠廟到孔教的儒教變遷,我的研究和思考都還處於(yu) 探索的階段,不少地方還相對粗疏,留待後來改進。本書(shu) 問世是願做拋磚,引出對於(yu) 此問題、對於(yu) 儒學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意義(yi) 的更多更精湛也更具有實踐性的佳章力作。是以為(wei) 願!


                                           陳彥軍(jun)

                                     2015年3月於(yu) 三亞(ya)


【目錄】


第一編 從(cong) 儒學到儒教


政治哲學視野下的正始玄學——重建政治秩序的努力 /3 

儒臣與(yu) 神明之際 /23

走出韋伯的“儒教”迷幛 /56

理解儒教的途徑——讀葛蘭(lan) 言《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65 


第二編 儒教與(yu) 祠廟:閩南蕭太傅信仰研究


第一章 導 言 /75

一、現代中國反思 / 75 

二、祠 廟 /78

第二章 泉州富美宮蕭太傅信仰 /83

 一、泉州、理學與(yu) 祠廟 / 83 

 二、泉郡富美宮 / 87 

 三、蕭太傅信仰狀況 /90

第三章 蕭望之:儒臣與(yu) 神明的遞嬗 /96

一、漢代儒臣蕭望之 / 96

二、神明蕭太傅 / 100 

三、蕭太傅信仰諸問題探索 / 104 

第四章 蕭太傅信仰與(yu) 宋明儒教重建 /109

一、儒教重建的漢宋之別 /109

二、儒教重建視野裏的蕭太傅信仰 /113

三、蕭太傅信仰的曆史功能 /117

第五章 祠廟轉型 /123

一、祠廟的逝去與(yu) 歸來 /123

二、從(cong) 民間信仰中救出祠廟 /125

附錄 /130


第三編 孔教:近代以來的儒學重建


化民成俗與(yu) 共和肇造——讀《康有為(wei) 全集》劄記 /135 

文明再造——啟蒙與(yu) 救亡之外的胡適思考 /176

呼喚新孔子——從(cong) “誌在富民”到“文化自覺” /187 

黃昏的起飛 ——評陳明《文化儒學:思辨與(yu) 論辯》/204 

一個(ge) 人的文化複興(xing) ——陳明:儒學、儒家 /211 

儒生任重——一人之行而儒門所望 /223 


後記/230


【後記】


本書(shu) 能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的是任重兄的鼓勵和督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任重兄其人,正是“仁以為(wei) 己任”的化身。從(cong) 2006年起,我有幸近距離接觸當代儒生的弘道事業(ye)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今天儒家的日趨紅火,與(yu) 任重兄的不懈努力有著很大的關(guan) 係。


我雖然愛讀書(shu) ,但並不算是一個(ge) 學者,之所以還寫(xie) 出了這麽(me) 多探討性的文字,其實是因為(wei) 傳(chuan) 統儒者關(guan) 心家國的情懷一直占據著我的心胸,我不能不關(guan) 心身邊家園和國家的變化,不由自主去思考變化的根源和未來的方向。雖經近代摧折,可中國人的百思百行,又何嚐離開過儒家?驀然間,我想到,我就讀的中學曾是早在唐代就奠基的襄陽縣學宮。那時,每日行走在被改成學生宿舍的大成殿內(nei) 外,似乎從(cong) 沒有多少追慕聖賢和感歎凋零的心思,但也就在中學階段,讀書(shu) 思考的種子已經種在了我的心田。


大學時讀中文,畢業(ye) 後在工作之暇,讀馬克思和西方經典,鑽研經濟和法律,不拘於(yu) 專(zhuan) 業(ye) ,不斷瀏覽各種學問,就為(wei) 了解決(jue) 內(nei) 心對於(yu) 家國的關(guan) 切和疑惑。我曾立誌寫(xie) 一本能與(yu) 《資本論》相媲美的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著作,但曆經挫折後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千千萬(wan) 萬(wan) 庸人中的一個(ge) ,而且是認清自己較晚的一個(ge) 。


實際上,讀書(shu) 越多,困惑越多。中國是什麽(me) ,現代中國是什麽(me) ,中國人該怎麽(me) 過,那些書(shu) 都很難給出切近人心的解答。所幸在我沒完全淪為(wei) 庸人前,我找到了家。痛苦掙紮的過程中,學中文時所習(xi) 得的一些傳(chuan) 統文化的皮毛,牽引著我讀了更多儒家的書(shu) ,我開始知道了人生並不總需要在不斷外索中耗盡生命的能量和意義(yi) ,知道了如何在日用常行中做個(ge) 踏實的中國人。我開始認真讀《論語》,並帶著學生讀《論語》,後來又師從(cong) 陳明先生,攻讀儒教方向的研究生。是陳老師硬拉著我做祠廟研究,結果一扇大門向我打開,傳(chuan) 統和現實的大門一起為(wei) 我打開,我此前的所有思考才第一次連貫起來,活生起來。儒學是中國人的精神,儒教是中國人的家園, 但近一個(ge) 世紀裏,中國人卻如迷途之羔羊,精神放佚,家園荒蕪;今天,是到了找回精神、重建家園的時候了。


現在在大學工作,踐行大學之道,帶著學生讀經典,挖掘地方文化傳(chuan) 統,在我看來,就是在力所能及地重建我們(men) 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本書(shu) 從(cong) 初稿到成型,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編輯江宜玲女士給予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和幫助,在此深表感謝。


                             陳彥軍(jun)

                          2015年於(yu) 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