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shu) 院新生崇文尚武 千年古鎮開發重保護
作者:呂巧琴、葉茂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十七日壬申
耶穌2016年10月17日
蒙蒙秋雨中,沿著福建古田縣杉洋鎮鄉(xiang) 間的蜿蜒小道,驅車穿過稻浪翻滾的田地,藍田書(shu) 院映入眼簾。
藍田書(shu) 院是福建最早書(shu) 院之一,據載始建於(yu) 公元937年,曆經宋、元、明、清、民國多次修葺重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兩(liang) 次到此講學,留下“藍田書(shu) 院”、“引月”摩崖石刻及諸多珍貴墨寶。但藍田書(shu) 院1975年焚於(yu) 一場大火,書(shu) 院裏的珍貴文物也蕩然無存。
2013年,藍田書(shu) 院重建落成。從(cong) 此,千年古書(shu) 院又傳(chuan) 出了琅琅讀書(shu) 聲。
“這裏是國學班的課堂,堂內(nei) 18張桌,對應朱熹的‘十八門人’。書(shu) 院聘請一名專(zhuan) 職老師,免費教授《弟子規》、《三字經》以及《論語》等儒家傳(chuan) 統文化,讓當地青少年從(cong) 小接受國學的熏陶。”走進書(shu) 院,當地文史研究者餘(yu) 增福指著“雪堂”對中新社記者說。
每逢周末,藍田書(shu) 院內(nei) ,身著統一漢服的師生腰佩“藍田書(shu) 院”校牌,在孔子像前鞠躬行禮後,開始一天的國學課程。
在學國學之餘(yu) ,孩子們(men) 還跟著特聘的當地拳師練習(xi) 龍樁拳。源於(yu) 少林的龍樁拳是福建七大傳(chuan) 統拳種之一,而杉洋是龍樁拳的發源地。在餘(yu) 增福看來,學國學,習(xi) 龍樁拳,正是當地崇文尚武之風的延續。
古書(shu) 院的“新生”得益於(yu) 當地鄉(xiang) 賢的扶助。2010年,當地鄉(xiang) 賢餘(yu) 雲(yun) 輝博士捐資400餘(yu) 萬(wan) 元人民幣,仿古複建藍田書(shu) 院。
千載滄桑,代有興(xing) 廢。藍田書(shu) 院重獲新生,隻是“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杉洋鎮保護開發的一個(ge) 縮影。
源於(yu) 曆史文化的千年積澱,杉洋古鎮至今保存著眾(zhong) 多的文化遺存,古城街巷、寺廟亭閣、祠堂書(shu) 院、古民居群、近現代建築、石刻墓葬等文物古跡多達280多處,類型豐(feng) 富,數量龐大。
沿著由鵝卵石和青石板鋪砌而成的巷弄漫步前行,不經意間邂逅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在黃牆、黑瓦的鮮明映襯中,那深宅大院,那老房子裏的木雕窗欞、楹聯牌匾,還有留存的10餘(yu) 口古井,都刻寫(xie) 著古鎮滄桑與(yu) 繁華的鮮明印記。
杉洋的古祠堂,也是一道風景線。李氏鳳林祠、餘(yu) 氏蟬林祠、彭氏金公總祠、林氏聯珠祠等大小宗祠並峙,呈現位於(yu) 村外、寺(廟)祠(堂)結合、“狀元石”覆蓋住台階等罕見人文現象。
“宗祠成為(wei) 人才培養(yang) 的搖籃和暢聯家族血統、尋根問祖之地,也讓在外漂泊的宗親(qin) 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餘(yu) 增福說,在祠堂文化的打造中,杉洋尤重對下一代進行宗族傳(chuan) 承教育,如開展考上大學的學生在宗祠旁栽種一株“勵誌樹”、升學學生拜先祖聽祖訓等活動。
杉洋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敏表示,杉洋鎮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將借助“中國曆史文化名鎮”這一“名片”,進一步對該鎮的文化古跡進行修繕、保護和開發。
一如鄉(xiang) 賢捐資複建藍田書(shu) 院,海內(nei) 外鄉(xiang) 親(qin) 慷慨解囊,修宗祠,搶救古民居。杉洋鎮創新“政府+公司+農(nong) 戶”模式,成立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與(yu) 古民居所有者簽訂出資、保護與(yu) 利用協議,鼓勵民間力量參與(yu) 古民居保護。
如今,鎮上18棟古民居和鄉(xiang) 約堂等古跡已獲修繕,杉洋村、杉洋鎮相繼被列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村落、中國曆史文化名鎮。
值得一提的是,杉洋鎮將麥芽糖傳(chuan) 統手工製作技藝拍攝成影像資料,防止技藝失傳(chuan) ;成立農(nong) 民書(shu) 法協會(hui) 和龍樁拳文化研究會(hui) ,籌建藍田古鎮曆史文化展館,推動龍樁拳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努力破解民間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承的難題。
“這些濃濃的草根文化,滿滿的家鄉(xiang) 味道,對本地人而言,具有強烈的親(qin) 和力和凝聚力;對遠走他鄉(xiang) 的遊子來說,就是一道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李敏表示,要傳(chuan) 承保護好鄉(xiang) 土文化,讓古鎮“古”下去“活”起來。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