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良知之光是熱的,開放而又多元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6-10-18 20:52:41
標簽:
杜維明

作者簡介:杜維明,男,祖藉廣東(dong) 南海,西元一九四〇年生於(yu) 雲(yun) 南省昆明市。先後求學東(dong) 海大學、哈佛大學,受教於(yu) 牟宗三、徐複觀、帕森斯等中外著名學者,一九六六年哈佛博士畢業(ye) 後,先後執教於(yu) 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九八一年回哈佛大學任教,後擔任東(dong) 亞(ya) 係主任,一九九六年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二〇〇八年受北京大學邀請,創立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良知之光是熱的,開放而又多元

作者:杜維明

來源:鳳凰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十六日辛未

          耶穌2016年10月16日




10月15日,由中國文化院和北京三智文化書(shu) 院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本次論壇的主題為(wei) “人類智慧與(yu) 共同命運”。40餘(yu) 名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大陸、台灣的陽明心學頂尖學者和政府領導出席論壇,企業(ye) 家代表、社會(hui) 各界精英以及陽明心學愛好者千餘(yu) 人參會(hui) ,共同探討陽明心學的當代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當日下午的研討會(hui) 上,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先生以“陽明心學中的體(ti) 驗之知”為(wei) 題做主旨演講,以下為(wei) 文字實錄:

 

   


杜維明先生在首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

 

尊敬的各位教授、各位學術界和企業(ye) 界的朋友們(men) ,每個(ge) 人發言的時間是15分鍾,跟我的預想有一點差別,我就提一個(ge) 問題,陽明思想今天要發揮它的作用,集中在“致良知”,它碰到的挑戰是什麽(me) ?

 

我想最大的挑戰,因為(wei) 長期以來,大家總是把陽明學作為(wei) 主觀唯心論,雖然現在已經沒有這個(ge) 提法了,但主觀主義(yi) 非常清楚,總是覺得陽明要提出“致良知”,這是突出的個(ge) 人主體(ti) 性,“知行合一”,“知”本身就是一種轉化,因此它也是自我個(ge) 體(ti) ,所以非常突出個(ge) 體(ti) 。

 

首先我想應該要分清楚一個(ge) 觀念,主觀主義(yi) 是自己觀察所得到的事物,主體(ti) 性的建立在陽明學裏麵以“致良知”作為(wei) 主體(ti) 性,它有穿透性,那就必須從(cong) 開放和多元的兩(liang) 個(ge) 角度來說。他是對自己開放,對以後的我開放,對天地萬(wan) 物開放,這是一種體(ti) 驗之知。這個(ge) 和一般我們(men) 的了解、認識、觀察有相當大的關(guan) 係,他了解不是用他的腦,用他的理性,他是用他的全部生命,身心性命全部包括在內(nei) ,所以這個(ge) “知”的本身意義(yi) 非常豐(feng) 富,他有“情”的因素在內(nei) ,有很多的學者根據這個(ge) 理念來講哲學。

 

第二,它確實是體(ti) 現了“意”,也是一種新的指向,很有方向性。另外,它是知行一致,這個(ge) 認識的本身不是完全從(cong) 觀察和欣賞來的,而是認識的本身有一種自我轉化的能力,對於(yu) 認知的對象有轉化的能力,認知的主體(ti) 也受到了轉化,所以“知”的本身是“行”。“知”的含義(yi) 是一種有創造轉化的行動,所以中間有意願、有感覺,還有表達各種心理學上的觀點。

 

這樣說來就把陽明的“知”講得太近,真正的真知是非常難的。確實如此,但不能這樣說,因為(wei) 你還要了解到陽明的主體(ti) 性還有所謂的穿透性,這個(ge) 穿透性就是對人全麵地了解。人作為(wei) 一個(ge) 絕緣的個(ge) 體(ti) 是做不到的,而是一個(ge) 向外開放的形式,因此這是一種體(ti) 驗。他是有經驗的,他有更深刻的轉化能力的經驗,而這種經驗和他人有密切的關(guan) 係。所以個(ge) 人在陽明思想中間是一個(ge) 關(guan) 係網絡中心點,對中心點的本身就有關(guan) 係性、溝通性和傳(chuan) 播性,而且他可以逐漸地以個(ge) 人擴展到和其他的人,和家國天下,和治亂(luan) 世界,乃至天地萬(wan) 物都能對應起來。

 

這種體(ti) 會(hui) ,這種意會(hui) ,一般在學術界講是對話型的,而對話型就是通過互動逐漸地理解得越來越深入,雙方隻要參加這種類型的對話,這種了解更多是創造性,這種是以身體(ti) 來證明,就是“體(ti) 之於(yu) 身”,等於(yu) 是身教,用身體(ti) 來證明。它是一種體(ti) 察,著名的理學家經常提到,要對一個(ge) 問題有所體(ti) 驗,有所觀察,這中間也牽扯到個(ge) 人的自覺。

 

日本人現在很喜歡用的一個(ge) 觀念,我相信國內(nei) 很多人也知道,就是體(ti) 感,它的感觸不是一般的感觸,是整個(ge) 身體(ti) 都受到幹擾,這樣才會(hui) 知道什麽(me) 是體(ti) 感。陽明非常尊重程顥,程顥有一個(ge) 非常傑出的觀念,我這個(ge) 學問是從(cong) 各個(ge) 不同的源頭來的,但是自家體(ti) 貼出來的,體(ti) 貼是自己從(cong) 內(nei) 心的深處所感悟,所知道。“天理”二字使我感覺到,我們(men)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最大的考驗就是要突破狹隘的主觀主義(yi) 、個(ge) 人中心主義(yi) ,必須有他者的緯度,各種其他人的緯度,同時還應該有天理的緯度。天理的緯度是超越的,在宋明理學裏麵也是這樣的。人性的本身有天命之所在,通過對自己的了解,你了解的對象不僅(jin) 是你自己,不僅(jin) 是他者親(qin) 近的人,不僅(jin) 是自然現象,而且是天地萬(wan) 物。

 

這種說法在今天是一種浪漫主觀主義(yi) 的想象,還是從(cong) 科學、哲學、神學都能夠看出他有這個(ge) 價(jia) 值?我認為(wei) 陽明所提出來的“致良知”是有普世價(jia) 值的,普世價(jia) 值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東(dong) 方人,是對所有人的,這跟孔子的思想一樣,這是做人的道理。為(wei) 什麽(me) 要落實在“良知”上?為(wei) 什麽(me) 要落實在“致良知”?人之所以為(wei) 人,就是經過自我不斷的努力發展起來的,就是學做人。人在所有的物種中間是一個(ge) 最突出學習(xi) 價(jia) 值的主體(ti) ,學習(xi) 是一種過程,是人內(nei) 在不可消滅的主要的精神,這個(ge) 精神有四個(ge) 側(ce) 麵必須同時照顧到,缺一不可。

 

自我的問題,越是公越是內(nei) 在的;如果是私欲,就是功利局限性的問題。這個(ge) 自我,因為(wei) 是開放的,所以必須和其他所有的自我,就是人類的全體(ti) 有溝通的可能和交互影響的可能。陽明特殊的理念跟中國文化有關(guan) 係,這種根源性本身是一個(ge) 源頭哲學,它要發展,否則這個(ge) 根源性就不存在了,就枯竭了。它本身是能發展的,有它的主體(ti) 性,有根本的價(jia) 值,碰到不同的挑戰,就可以做出不同的回應,回應的過程可以逐漸擴大。我中間碰到了一個(ge) 非常嚴(yan) 重的考驗,陽明學是不是有開放性和多元性?麵對印度教和佛教完全不同的人,我們(men) 能不能互相溝通?我覺得是完全可以的,這個(ge) 原因是陽明學體(ti) 現的是精神性的人文主義(yi) 的情懷。比如說關(guan) 懷其他的人,關(guan) 懷這個(ge) 世界,你越有精神性的訴求,你所信仰的不管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lan) 教,一個(ge) 有人文精神素養(yang) 的基督徒,或者別的宗教的信徒,他必須要超越狹義(yi) 的個(ge) 人中心。這個(ge) 開放和多元事實上就是人類必須要有世界公民的意識,我可以做好的基督教徒,還可以做一個(ge) 好的伊斯蘭(lan) 教徒。

 

第二是關(guan) 於(yu) 整個(ge) 社會(hui) ,家國天下,我們(men) 有一個(ge) 錯誤的觀念,先修身,再治國,再平天下,這是錯誤的。修身的考驗更複雜,到了治國平天下,修身要求得更多,這個(ge) 意識下修身代表的“致良知”的精神是每一個(ge) 人在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發展的過程中要做一個(ge) 誠實的人、實際的人必須要接受的品德。

 

對地球的關(guan) 愛這是第三方麵,這點必須不能離開第四個(ge) 方麵,就是整個(ge) 天理問題,就是程顥提的天理的問題。天理的問題,也是直接牽扯到了陽明學在世界上討論特別多的一個(ge) 問題,就是孟子說的惻隱之情,這是一個(ge) 普遍的愛,但它是有分疏的,在實踐的過程中有一個(ge) 步驟,這樣的一種思維和現在市場經濟中以西方啟蒙以來的思想為(wei) 主導的這些價(jia) 值相比較,我們(men) 應該如何應對?

 

現在大多數的學者,包括在座的,在我們(men) 的文化結構之中,“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我們(men) 對它的體(ti) 認、體(ti) 悟、理解是有偏差的,不是真正進入到我們(men) 的生命中,但理性、自由、權力、法製、個(ge) 人的尊嚴(yan) ,這已經完全進入到了我們(men) 的生命中。大家覺得提出“良知”“致良知”,我們(men) 需要接受的考驗,也是我們(men) 自己要如何定位,就是我們(men) 和自由的關(guan) 係是什麽(me) ,和理性的關(guan) 係是什麽(me) ,和人權的關(guan) 係是什麽(me) ,跟法製的關(guan) 係是什麽(me) ,和個(ge) 人的關(guan) 係是什麽(me) 。

 

一句話來回應這樣的考驗。假如“致良知”是一個(ge) 普世價(jia) 值,是一個(ge) 具有人文精神的精神性的東(dong) 西,而它的概念包括社會(hui) ,包括自然,也包括天地,它除了重視理性以外,必須要突出惻隱之情,也就是同情的觀念。同情的觀念現在在世界各地傳(chuan) 得非常多,西方的思想家已經談到了。如果隻是一種理性,沒有同情,我們(men) 的世界會(hui) 越來越為(wei) 機械的科學主義(yi) 所侵占,沒有溝通,沒有同情心。

 

假如我們(men) 不重視公正,不重視正義(yi) ,不重視對錯,不重視自由,我們(men) 會(hui) 有很多的問題,世界不公平會(hui) 越來越嚴(yan) 重。我們(men) 如果突出權力的觀念,沒有責任是不行的。假如我們(men) 的法製之外,不推進禮讓之風,法製就會(hui) 變得非常嚴(yan) 苛。如果隻注重理性不注重社會(hui) 和諧,這個(ge) 社會(hui) 也沒有發展。反過來,我們(men) 不可能把惻隱之情當做是理性,其實真正的價(jia) 值,是在感性、知性、理性之上,還有一個(ge) 悟性,所以惻隱絕不是跟理性背道而馳的。不幹擾人的自由,沒有自由就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人的尊嚴(yan) ,王陽明講的個(ge) 人充分的自由來發展自己的人格,成為(wei) 人類發展的一個(ge) 重要一點。

 

我們(men) 現在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權力,責任和權力這個(ge) 中間是有不同的,隻有禮沒有法,我們(men) 的社會(hui) 沒法維持下來。我們(men) 也不能過分地強調和諧而放棄了個(ge) 人尊嚴(yan) ,甚至對社會(hui) 提出批判,所以我最後隻講一點,就是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我們(men) 不要忘了天理,同時我們(men) 也不要忘了惻隱之情。所有的價(jia) 值在良知之中,不是良知所照到的光芒。良知之光是熱的,它的光芒照射的中間是開放的、多元的,而又深層地有反思的過程。謝謝!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