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朝暉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yu) “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2002)《春秋左傳(chuan) 人物譜》(上下冊(ce) ,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的迷統與(yu) 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yu) 新生》(2011)《“三綱”與(yu) 秩序重建》(2014)《為(wei) “三綱”正名》(2014)等。 |
讀經典須貫穿的三條原則
作者:方朝暉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光明日報》2016年10月17日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十七日壬申
耶穌2016年10月17日
今天我們(men) 是否還需要讀“四書(shu) 五經”這些傳(chuan) 統經典?如何規範和引導青少年讀經典?對此,筆者認為(wei) 至少有三條原則格外重要,特別是對中小學生更是如此:
首要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人性原則。學習(xi) 經典的根本目的是為(wei) 了人的發展、人的自覺和人的完善,這一點應該很清楚。很多人在灌輸讀經典目的時還以“培育聖賢”為(wei) 目標,但大多數人對“聖賢”一詞已很陌生,如何把古代的聖賢概念和現代的人格概念打通,是決(jue) 定讀經典能否適合時代需要的關(guan) 鍵之一。筆者認為(wei) ,用現代的語言來表述,讀經典就是為(wei) 了人格更加完善,包括精神自我升華和靈魂自我覺醒等在內(nei) 。聖賢不過就是人格更完善的人。
既然倡導人性原則,講究讀經典的方式和方法就很有必要,即讀經典方式一定要尊重和符合人性的需要,通過趣味化的講解,增加學生理解力,增加教學過程的生動性和有效性,這是很必要的。要使所有人通過讀經典,對其自我成長、靈魂自覺和精神升華產(chan) 生積極作用,而不是機械地灌輸某種經學或經典的神話,或者以一些高大上的理由來強迫兒(er) 童讀經典。對於(yu) 讀經典方法的改進和完善,也要以此為(wei) 標準來進行。
第二個(ge) 原則應該是全麵原則。今天的社會(hui) ,相較於(yu) 古代社會(hui) 而言,知識和信息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對於(yu) 古人來說,“四書(shu) 五經”可能已占全部文字知識的百分之八九十,所以那時容易對經典有一種神秘化甚至神話般的崇拜。但是如今的社會(hui) ,分工不斷細化,各類知識極其豐(feng) 富。我們(men) 不是為(wei) 了讀經典而讀經典,也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傳(chuan) 承文化而讀經典,而是為(wei) 了更好地適應這個(ge) 社會(hui) 而讀經典。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我們(men) 不應把讀經典教育和其他教育、特別是體(ti) 製內(nei) 教育分割甚至對立起來。作為(wei) 一個(ge) 學習(xi) 過程,讀經典可以和其他知識的學習(xi) 相結合,如數理化、史地生等一切現代社會(hui) 必要的知識的學習(xi) 都可以和讀經典同時進行。另外,讀經典還可以與(yu) 很多其他技藝學習(xi) ,如舞蹈、音樂(le) 、繪畫、書(shu) 法、音樂(le) 、體(ti) 育等相輔相成、齊頭並進。其實,古人對此也早已強調,比如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就講,古人8歲以下入小學,學習(xi) 灑掃、應對、進退之節,以及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之文,都是從(cong) 人的全麵發展以及素養(yang) 的綜合提升出發的,而沒有主張所謂的“包本背誦”。
第三個(ge) 原則是階段原則,必須考慮不同年齡、不同階段讀經典方法的區別。對不同年齡、不同領域的人,在經典選擇和讀經典方式上要有所分別。筆者絕不認為(wei) 幼小時候把“四書(shu) 五經”背下來,就是最好的讀書(shu) 方法。即使客觀上背誦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也必須是適度的,有選擇性的。對於(yu) 幼兒(er) 來說,還是從(cong) 一些蒙學經典讀起,同時注重文字講解比較好。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