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柯小剛作者簡介:柯小剛,男,西曆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號無竟寓,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創建道裏書(shu) 院、同濟複興(xing) 古典書(shu) 院,著有《海德格爾與(yu) 黑格爾時間思想比較研究》《在茲(zi) :錯位中的天命發生》《思想的起興(xing) 》《道學導論(外篇)》《古典文教的現代新命》《心術與(yu) 筆法:虞世南筆髓論注及書(shu) 畫講稿》《生命的默化:當代社會(hui) 的古典教育》等,編有《儒學與(yu) 古典學評論(第一輯)》《詩經、詩教與(yu) 中西古典詩學》等,譯有《黑格爾:之前與(yu) 之後》《尼各馬可倫(lun) 理學義(yi) 疏》等。 |
防止民間讀經走向宗教化
問者:澎湃新聞網友
答者:柯小剛
來源:澎湃新聞網吧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十五日庚午
耶穌2016年10月15日
澎湃新聞編者按:近日,“讀經”話題再度引發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關(guan) 注和討論。澎湃問吧邀請了本次熱議的核心人物之一,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柯小剛,和澎湃讀者在線交流。
柯小剛認為(wei) ,目前流行的“老實大量純讀經”走向了極端的反現代性,放棄了與(yu) 主流社會(hui) 的建設性對話,同時又沒有提供真正的古典教育,甚至對於(yu) 傳(chuan) 統儒家私塾采取蔑視的態度,提倡毫無根據的“全日製老實大量純讀經包本背誦法”(全日製封閉背誦,不講解,不學其他課程)。在他看來,大量毫無資質的人員開設“讀經學堂”,以聖賢和經典之名誤導家長、耽誤兒(er) 童,引起了儒學界的警覺和社會(hui) 公憤,引發了這次關(guan) 於(yu) 讀經問題的討論。
在此節選部分具有典型意義(yi) 的問答內(nei) 容,以饗讀者。文末附有話題傳(chuan) 送門,可點擊進入話題繼續參與(yu) 互動。
什麽(me) 是“讀經運動”?怎麽(me) 評價(jia) 王財貴?
像模仿水的沙子:我不是很了解這些讀經運動,請問讀經的範圍是指?
柯小剛:五花八門。以前流行的是“弟子規派”,問題很大,已經式微。目前流行的是“老實大量純讀經”學堂也已經暴露很多問題,引起爭(zheng) 議。另外還有很多模式,都在探索。我認為(wei) 社會(hui) 應該鼓勵多元另類教育探索,但同時應該引進糾錯模式,防止民間讀經向宗教化發展。
順哥:請問教授如何評價(jia) 王財貴及其讀經的倡導與(yu) 做法?謝謝!
柯小剛:據我了解,他們(men) 起初做得很好。但是,自從(cong) 提出“阿貓阿狗辦學法”、“全日製老實大量純讀經法”、“包本背誦法”等一係列創新理論之後,在實踐中發生越來越嚴(yan) 重的偏差,吸引了大量投機分子轉投讀經,導致各地學堂素質迅速下滑,不負責任,為(wei) 了包本效率而對孩子采用高壓強製方法,乃至濫用體(ti) 罰等等。近年來,很多學生和家長、堂主、讀經教師、儒家學者、公眾(zhong) 媒體(ti) 持續提出問題,希望他們(men) 能調整改變,但是結果令人失望。他們(men) 的回答一概是“人病也,非法病也。”奈何?
199209:先生您好,看到您對王財貴的教育方式持批判態度,但不知您對王財貴本身是何評價(jia) 呢?他已經接近70歲了,還願去偏僻的山裏親(qin) 自教書(shu) ,而且文禮書(shu) 院還在網站上公示了其財務情況。我也反對這種教育方式,不過對於(yu) 王財貴先生的追求與(yu) 理想,還有其身體(ti) 力行的態度,我們(men) 是否也應該表現出尊重與(yu) 敬佩呢?
柯小剛:我沒見過王本人,但聽很多朋友談到過,其文化情懷非常真摯。即使從(cong) 他回應提問,在對我的批評中,我也能感到他的情懷。我所有的文章從(cong) 未談及對王本人,全部都是針對讀經實踐中引起的問題。在被王稱為(wei) “柯小剛事件”的5月7號上海儒學大會(hui) 發言《當代社會(hui) 的儒學教育》中,我甚至號召學院學者向他學習(xi) :“我衷心希望我對‘老實大量純讀經’的擔心是多餘(yu) 的,我今天的發言完全是錯誤的。如果我的擔心不屬多餘(yu) ,發言尚有可取之處,我希望儒學界能負起學者應有的責任,幫助讀經運動撥亂(luan) 反正,走上正軌。如果有更多學者能行動起來,向讀經運動的倡導者學習(xi) ,效仿他們(men) 投身基礎教育的熱情和勇氣,探索多種可能性,為(wei) 當代社會(hui) 的儒學教育奉獻自己的學識,就更好了。”
在同一篇講話中,我還說到:“我對讀經運動的觀察和問題分析難免有錯,我自己的社會(hui) 教育實踐也難免問題重重。我今天來談讀經運動的問題,目的不在針砭他人,而在提醒自己。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深處當代社會(hui) 的困境之中,沒有任何人能簡單擺脫‘啟蒙未遂的壞病’所導致的現代性吊詭。在恢詭譎怪的吊詭處境中,團結很重要,而自我檢省和互相批評可能更是“懸解”的佩觿。”“提出讀經實踐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不是拆台、找茬,更不是‘判教’,搞‘大批判’。這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提或者不提,它們(men) 都在那裏。提出來可以改進,不提出來隻會(hui) 更糟。提出這些問題與(yu) 其說是在問難誰,還不如說是儒學教育界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評。儒家向來勇於(yu) 自我檢省,三省吾身,日新其德,還沒有弱到諱疾忌醫的地步。這些問題也不隻是我個(ge) 人提出的問題,而是很多儒學界朋友共同發現的問題,提出來隻是為(wei) 了引起討論,促進發展。當然,我既然提出來,如有錯誤,責任都在我個(ge) 人。”
有人說這次讀經討論起源於(yu) “柯小剛事件”,真是抬舉(ju) 了。實際是讀經家長和孩子觸發的。作為(wei) 儒家學者,我自然一直支持讀經。直到兩(liang) 年前開始接觸到越來越多的讀經家長和孩子,才發現原來裏麵問題那麽(me) 大……我們(men) 辦的國學師資公益培訓班有不少讀經老師,也向我反映了不少情況。實際上,遠在“柯小剛事件”之前,讀經界自身早就發現了問題。
讀經界的朋友不要隻是一味感動啊。情誠然是仁之用,但有時也成為(wei) 知之蔽啊。知仁勇缺一不可。力行近乎仁,好學近乎知,知恥近乎勇。做大事以情動人是不夠的,還要有義(yi) 。王先生和一些團隊實際是一個(ge) 類宗教團隊。宗教以情為(wei) 主。宗教可成事,也可壞事啊。孔子聖學實高於(yu) 任何宗教。以宗教方式動之以情是必要的,但隻用情來弘揚聖學是不夠的。而且,如果一味用情,但是缺乏理性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話,就無法形成自律和糾錯機製,導致好心辦壞事。
溫世煜:我就非常討厭小孩去學什麽(me) 弟子規、三字經,無非是讓小孩學習(xi) 循規蹈矩,要聽話,當個(ge) 乖寶寶。我決(jue) 不讓我的小孩去學所謂的國學。
柯小剛:偽(wei) 國學你討厭,我也討厭,當然不要學。社會(hui) 上流行的反國學論調要反省,偽(wei) 國學也要鑒別。試著讀幾章《論語》,幾首唐詩,再做判斷?
曼曼和小宇:我曾經去了一個(ge) 小孩讀經班的宣傳(chuan) 課,他說13歲以下的孩子要去學,而且開始就是背不教意義(yi) ,甚至不上小學,這樣子我接受不了,不知道正確的讀經是怎麽(me) 樣的,在家可以家長教嗎?
柯小剛:在強大的毒經宣導中,你能保有常識感,未被洗腦,難能可貴。在“高尚情懷”麵前,很多人喪(sang) 失常識感,以儒家之名偏離儒家之道,令人慨歎!“極高明而道中庸”,最好是博學深思,又保有常識感。王財貴和他的追隨者們(men) 缺少的正是常識感。常識是“庸”。有學問思想,常識可以成為(wei) “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讀書(shu) 不多不高,常識也可以是“平庸”。片麵高亢上火(自以為(wei) 高明)而缺乏常識感,僅(jin) 有常識感而誌趣不高,都不好。前者過之,後者不及。子曰:中庸,民鮮能久矣!讀經平常心就好。建議或可上體(ti) 製學校,課餘(yu) 時間,別人家孩子上這個(ge) 那個(ge) 班的,你家孩子讀經典就好。自己帶比較靠譜,找私塾機構一定要謹慎鑒別。
LeON許:柯老師你好,我就是你說的那種讀經班的受害者。現在大二了,雖然對中國文化有興(xing) 趣也讀讀《古文觀止》什麽(me) 的,但是現在看到經典還是本能的厭惡。
柯小剛:為(wei) 了避免更多人受害,建議你把自己的經曆和思考寫(xie) 出來,幫助社會(hui) 公眾(zhong) 了解那種錯誤讀經方法的危害,推進經典教育的健康發展。於(yu) 你自己,建議不必勉強讀經典,學學其他感興(xing) 趣的東(dong) 西。隨著生活閱曆的增長,或許會(hui) 有一天,因為(wei) 某種機緣,重新發現經典的意義(yi) ,原來是貼近生活的,而又提升生命的,活潑潑的,其樂(le) 無窮的。當然,如果哪一天不會(hui) 到來,也沒有關(guan) 係。
老超:我一直覺得傳(chuan) 統文化裏麵的東(dong) 西能讓人在現代社會(hui) 裏保持自我,家有小孩兩(liang) 歲,如何通過讀經去對他進行啟蒙教育,有哪些經典書(shu) 籍可以推薦的?
柯小剛:好多人都在問一歲兩(liang) 歲的孩子如何讀經。這種問題本身都是被那些毒經傳(chuan) 銷的人忽悠的結果。心態不要這麽(me) 急嘛!我現在能理解那些毒經傳(chuan) 銷為(wei) 什麽(me) 能忽悠人了。今天人們(men) 太著急回歸傳(chuan) 統文化了;經過現代化的超英趕美,今天人們(men) 太急於(yu) “從(cong) 娃娃抓起”、“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了。真關(guan) 心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平靜下來,不要急。首先要自己讀起來,改變自己,然後才能帶動孩子。幼童可先讀古詩,接下來可讀四書(shu) 、五經、史書(shu) ,能讀多少讀多少,勿貪多求快。可背誦,不強求。家長讀書(shu) 後,可略作講解。學會(hui) 跟孩子對話,一起進步。
bibittt:可否介紹下(比如)歐美的“讀經”教育?
柯小剛:舉(ju) 個(ge) 例子,譬如我有個(ge) 學生在美國的聖約翰大學讀過,算是一所美國的“讀經大學”吧。他們(men) 除了閱讀古代經典之外,沒有其他課程。主要是古希臘羅馬經典的哲學、曆史、文學經典,也有少量中國和印度的,同時還包含歐幾裏得、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原著等(是作為(wei) 經典來讀原文,不是抽取其中的所謂原理、定律來學)。當然,這個(ge) 例子比較另類。更主要的“讀經教育”可以參考芝加哥大學、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哈佛大學等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在專(zhuan) 業(ye) 課程之外,他們(men) 非常重視經典通識教育。近年甘陽和劉小楓先生在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做的博雅學院、古典班等嚐試,基本是受芝加哥的啟發做的。我們(men) 辦的同濟複興(xing) 古典書(shu) 院也是類似嚐試,隻是除了麵向高校外,我們(men) 還同時麵向社會(hui) ,開展公益性質的經典通識教育。
就西方情況而言,遺憾的是,西方“讀經教育”實際在衰落。譬如在德國的文理中學,原來都是必須學習(xi) 古希臘文和拉丁文經典的(黑格爾就做過中學校長),但現在卻大量取消了。德國中小學也幾乎不讀歌德。大學裏的經典教育也比以前少了很多(無論通識還是專(zhuan) 業(ye) ),去年西方各國和日本都在削減人文和藝術學科,引起很大爭(zheng) 議。連意大利的中學都把原先必須的拉丁文改成了英文必修。日本和韓國的古典漢學教育也比以前差了很多。台灣更可憐,“去中國化”成為(wei) 政治正確,中國古代經典跟著遭殃。台灣社會(hui) 的文化基礎正在被掏空,將來必然影響其現代社會(hui) 的健康發育。同時,原教旨保守主義(yi) 和民間偏執型的宗教卻又在世界各地興(xing) 起。世界變得越來越淺薄,也越來越危險。
實際上,隻有通過古典教育才能讓人學會(hui) 明智通達、疏通知遠、寬裕溫柔,解決(jue) 當代的很多問題。可喜的是,中國正在成為(wei) 西方古典學和古典通識教育的重鎮,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在學習(xi) 希臘文和拉丁文,研讀西方古代經典。同時,中國書(shu) 院和私塾傳(chuan) 統也在複興(xing) ,體(ti) 製內(nei) 大學和中小學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內(nei) 容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不負責任的全日製私塾濫用了人民群眾(zhong) 學習(xi) 經典的熱情,野蠻背誦,簡單粗暴,糟蹋了經典,戕害了兒(er) 童,非常令人痛心。
FJLang:先生,讀經能找到信仰嗎?
柯小剛:能,但不是廉價(jia) 的。
Philip Luo:請問您信仰宗教嗎,比如說道教,佛教?為(wei) 什麽(me) 信或不信!
柯小剛:儒學算嗎?我大學的時候,經曆過道家階段和佛教階段,通過《中庸》和熊十力,走到儒家。即使後來讀西方哲學博士,也未曾改變。不過,我現在還是常讀佛道和西學。儒家並不是一種偏執信仰,而是一種明智通達的生活方式。持續一生的學習(xi) 是儒者的基本生活狀態。
怎樣才是日常生活中正確閱讀經典的方法?
一個(ge) 蛋卷er:背誦經書(shu) 有意義(yi) 嗎?老師和我們(men) 說隻有在背誦的基礎上才能理解,可以跳過背誦直接去理解作者的想法嗎?
柯小剛:我從(cong) 小喜歡背誦,現在還在每天背誦經典。兒(er) 童教育,無論是否經典教育,背誦都是極好的方法。問題在於(yu) :“老實大量純讀經”的方法根本就不是背誦。而且,在真正的記憶和背誦裏麵,必然含有某種感受和理解。片麵排斥理解的記憶並不是記憶,沒有記憶參與(yu) 的理解當然也不可能深化。然而,在生硬割裂記憶和理解、割裂13歲之前和之後的“老實大量純讀經”方法裏,既沒有記憶,也沒有理解,隻有機械化教條化的強製。這種方法根本就不是“教育”,而是對兒(er) 童的殘害。“跳過背誦去理解作者”當然可以。背誦並非理解的前提,相反,理解或感受是背誦的前提。有所感受,有所領悟,有所理解,背誦自然而然,也很快。當然,如果想加深理解,最好熟讀、背誦,反複涵泳體(ti) 會(hui) ,理解自然日深。
愛的翅膀:孩子現在上五年級,之前在學校裏有背誦弟子規、論語等,經典讀起來琅琅上口,加上小孩子們(men) 的記憶力強,背誦還是蠻容易的,隻是不太能理解意思。請問小學生怎樣讀經更好,家長應該怎樣做?
柯小剛:家長必須自學,跟孩子一起學,還要學到孩子前麵。一起背誦,最好能給孩子做一點簡單講解。自己一定要讀古人注疏,不能隻是背誦白文。包含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無追求數量、速度,要受用、涵泳,跟孩子一起體(ti) 會(hui) 經典之美、向學之樂(le) 。
王敏:幼兒(er) 該如何進行讀經和國學教育?
柯小剛:詩、樂(le) 為(wei) 主,千萬(wan) 不要強迫他背誦幾十萬(wan) 字之類。
IsaakiChoz:柯老師您好,我是一名英語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學習(xi) 翻譯。在日常生活學習(xi) 中我越來越體(ti) 會(hui) 到母語,也就是中文對一個(ge) 語言研究者的重要性。閑暇之餘(yu) 我也會(hui) 捧讀中西方的經典。我發現在中國的經典中哲學問題相比於(yu) 西方哲學思想更加混沌,也就是老師在回答其他問題時提到的中庸。柯老師如何看待這種思想上的差異?
柯小剛:沒關(guan) 係啊,那你可以先讀西方哲學,等讀到一定時候,你會(hui) 發現有些東(dong) 西說得不夠,再看中國經典,譬如《中庸》,可能會(hui) 發現中國思想的條理,“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這其實是我自己讀大學時的思想經曆,供你參考。我是從(cong) 高中開始,經過馬克思主義(yi) 、道家、自由主義(yi) 、科學哲學、分析哲學、佛教,到大四做本科畢業(ye) 論文時讀熊十力,才決(jue) 定性地轉向儒家的。當然,後來去北大讀研究生和博士,包括在德國學習(xi) ,卻恰恰選的西方哲學,是因為(wei) 感覺到現在如果西學不透,中學不可能深入。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我們(men) 的日常語言已經深度西化。不經過精深西學訓練,很難發現現代漢語日常語言中的西方思想因素,也就無法從(cong) 中自省出來。民族主義(yi) 激情是沒用的,也是有害的。
麗(li) 兒(er) :您好,我生活在國外。目前我的擔憂是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我給孩子們(men) 讀中國的童話故事,二十四孝故事,帶著他們(men) 讀背《弟子規》,背詩詞,論語也讀。但是有很多問題。請您指點一下迷津!我應該怎麼係統的教他們(men) 。他們(men) 都已經上學了,學習(xi) 中文的時間不多。我是抓緊吃飯後和睡前的時間。您能給我推薦幾本書(shu) 嗎?
柯小剛:二十四孝和《弟子規》不可為(wei) 典要。多讀古詩,《四書(shu) 》《史記》《左傳(chuan) 》都可以讀。必須結合古人注疏一起讀。耐心讀,一句一句弄明白,並不難。勿貪多求快,搞懂一句,受用一句。背誦一句,涵泳一句,結合生活體(ti) 會(hui) ,漸漸加深理解。自己多用功,孩子才會(hui) 受影響。家裏可常備中國書(shu) 法法帖、古人畫冊(ce) ,放古琴曲,自己要學會(hui) 逐漸進入其中,其樂(le) 陶陶,孩子自然對中國文化有感受。不必心急,一定要孩子怎樣怎樣。外文版的中國文化書(shu) 籍也可以看,帶孩子看。鼓勵孩子在學校用外文介紹中國文化,積極開放交流。西方古典文化亦須閱讀。越深入西方心靈,越能認識中國文化精髓。
Mercurius:柯教授您好。我想請問您在當代社會(hui) 秩序之中學習(xi) “國學”(或許是近年產(chan) 生的新概念)有現實意義(yi) 嗎?還有您認為(wei) 了解中華文化通過閱讀學習(xi) 傳(chuan) 統的儒家十三經等經典效果好還是閱讀如《容齋隨筆》等筆記小說或《古文觀止》等集效果好呢?謝謝您啦。
柯小剛:當代社會(hui) 秩序的基礎恰恰是古典。學習(xi) 古典並不是複古,而是為(wei) 了建設當代和未來。現代社會(hui) 很多問題來源於(yu) 現代人的“作”,起源於(yu) 現代性的不可一世、驕傲自滿、對古典智慧的無知、從(cong) 而養(yang) 成的狹隘封閉心靈。所以,現代社會(hui) 是人類曆史上有著最頑固封閉的各種意識形態的時代,是發生了最嚴(yan) 重戰爭(zheng) 的時代,是自我感覺最好的時代(進步的不得了啊,比古代,嗬嗬,那是沒法說啊,微醺,微醺~~)
第二個(ge) 問題,讀什麽(me) 要看自己的興(xing) 趣。自己的性情和經典文本的陶冶之間是互動的。我們(men) 根據自己的性情會(hui) 有自己的選擇,但經典也會(hui) 提高我們(men) ,持續改變我們(men) 的選擇,讓我們(men) 的選擇越來越好。所以,我告訴你什麽(me) 更好,什麽(me) 次好,這沒用,必須自己去讀、去感受、去思考、去判斷。
asura:若給十三經排個(ge) 序,您認為(wei) 當前啟蒙教育的閱讀順序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這樣排列呢?
柯小剛:這個(ge) 好多人有過排序,你可搜素了解。我不排序。我建議因材施教。私塾教育是另類個(ge) 性教育,尤其應該而且有條件因材施教。如果是家長教孩子,或者自學,就更加可以。要善於(yu) 發現孩子或自己的興(xing) 趣所在,找一個(ge) 出發點。或可先大概泛覽一下,然後找到一個(ge) 點開始深入。途中還可以調整改變。十三經是一個(ge) 整體(ti) ,從(cong) 哪裏開始都可以。及其至,一也。不過,一般來說,“興(xing) 於(yu) 詩”,從(cong) 《詩經》開始還是最好的。《易經》不宜早看。從(cong) 四書(shu) 開始,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wei) 四書(shu) 是六經門戶。我個(ge) 人經驗:從(cong) 《中庸》開始,熟讀成誦,自然受用無窮。
Glenn:老師你好,我很喜歡經濟學當中利己這個(ge) 概念,所以我們(men) 讀經可以是功利的,也可以是修身養(yang) 性的,因此都能帶給我們(men) 收獲。我想希望老師能夠列舉(ju) 一下,在讀經的過程當中將收獲用於(yu) 生活的例子。希望老師的過程能帶給我們(men) 啟發。
柯小剛:我上初中時的一個(ge) 暑假,不知從(cong) 哪裏弄到一本《論語》。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經典,因為(wei) 文革之後的農(nong) 村根本接觸不到什麽(me) 書(shu) 。我一下子被吸引,捧讀不倦。那時我大哥跟大嫂談戀愛,小兩(liang) 口常鬧些小矛盾。我就在他們(men) 的蚊帳夾子(木頭的那種)上寫(xie) 了“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希望他們(men) 能看到,或許能開心起來,不要再鬧矛盾了。
大學的時候,我開始練習(xi) 靜坐。又一次感覺神識要離開身體(ti) ,要去到外麵飛翔。有人可能會(hui) 高興(xing) ,這不是快出神通了嗎?我何不飛到隔壁宿舍看看,或者飛回老家看看爸媽?不也是一種炫耀的談資嗎?但這對我沒有吸引力。我那時就在心裏反複念叨夫子之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然後神識就回來了,複歸平常。
浮觴初引:您好。雖然也不時看經典,但感覺不易一直貫徹於(yu) 實際生活之中。像是讀書(shu) 時尚有觸動,到了日常生活中卻又忘了一般。對此請問,如何才能在生活中保持篤行的狀態?
柯小剛:讀書(shu) 和躬行是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二者相關(guan) 的要點在時時善反(反通返,返回自己,反思己心)。時而學,學而思;行顧言,言顧行。每天要有固定的時間自省,譬如早起或睡前靜坐,反省一天所為(wei) 是否無慊於(yu) 心?每天要有固定的時間讀書(shu) ,就算工作再忙,也可以抽出十幾分鍾讀一段經典文本。勿貪多求快,但求切身受用,反身而誠。背誦涵泳是好辦法。試著背下一些喜歡的句子,念茲(zi) 在茲(zi) ,時時警策。在生活中涵泳日久,自然理解日深,工夫自然成。個(ge) 人經驗,“誠意”是重要的關(guan) 節,可多體(ti) 會(hui) 。誠則心中充實,充實則向上有生機。時時養(yang) 護生機,經典的道理自會(hui) 慢慢向你開放,生活的意義(yi) 自然慢慢開顯。用功勿懈,但不要急;順其自然,但勿鬆懈。
霜刃十年:先生對健身如何看待?世人對儒家的印象大多都是文弱書(shu) 生,這是誤解還是儒家經過曆史演化形成的新特色?六藝中射、禦如何在當代儒學複興(xing) 發揮作用?望無竟寓先生解答。
柯小剛:我每天會(hui) 打坐、拉筋、慢跑,常常爬山、徒步、畫畫、寫(xie) 字。西方所謂“體(ti) 育運動”走向不利健康的發展方向,運動過量,傷(shang) 害生理,應該反省調整。古代西方其實並沒有如此極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素來重視健身,發展出了非常合乎生理的養(yang) 生方法。簡言之,以合道為(wei) 原則。道並不玄虛,合陰陽四時節律即為(wei) 合道。所以,養(yang) 生之要在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結合,勿懶惰以廢生,勿縱欲以傷(shang) 身,每天迎接第一縷陽光,天黑則思潛養(yang) 。勤身不殆,但勿追求肌肉身材速度力量;虛心靜養(yang) ,但勿懈怠懶惰,喪(sang) 失生機。人身最寶貴一個(ge) “生”氣,養(yang) 生所以全身,全身所以盡性矣。射禦之道亦在此,但不必拘泥形式可矣。射禮可複,禦則非今日平民所能為(wei) 者。書(shu) 畫於(yu) 我則小六藝矣。讀書(shu) 大六藝,書(shu) 畫小六藝,時時靜坐、徒步,徜徉天地間,不亦樂(le) 乎!
傳(chuan) 統文化在現代社會(hui) 如何打開?
逸宕:儒學作為(wei) 一門學問,不可否認它的博大精深,對人的品質有很大提升的作用。然而現代有人批評儒學隻是古代統治者用來教化人民的工具、說辭,對儒學很反感;另一些人則全盤接受,無腦讀經,對儒學很崇拜。如何看待這兩(liang) 種態度?是否能改善這些態度?
柯小剛:這種兩(liang) 極化思維方式是典型的現代性疾病。閱讀古典可以幫助我們(men) 養(yang) 成“極高明而道中庸”的通達明智。
ttkbank:我是一名工科背景的國企工程師,80後,一直以來喜歡中國經典,通讀過論語、孟子、詩經、莊子、韓非子等經典、也讀過史記等,近一年花費大量時間在資治通鑒上。這些愛好是大學畢業(ye) 後慢慢養(yang) 成的,我印象我們(men) 這代人學齡階段很少接受這些學習(xi) ,什麽(me) 原因呢?當時不具備條件?意識形態在那個(ge) 時代的需求?
柯小剛:你的經曆很有代表性。原因在於(yu) 現代教育的工具化、效率化、職業(ye) 培訓化,教育從(cong) “生命的養(yang) 成”淪落為(wei) “勞動力的培訓”。不過,沒關(guan) 係。我們(men) 可以嚐試多元化的另類教育,以便彌補這一缺失。我們(men) 辦的一些書(shu) 院有很多你這樣的學員,工作之餘(yu) 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自修自學更重要,沒有任何老師和機構可以代替你的自學。
潔身自好:請問柯老師對於(yu) 社會(hui) 大眾(zhong) 為(wei) 什麽(me) 回歸求知傳(chuan) 統文化有什麽(me) 看法?如何求學傳(chuan) 統文化才是正確的?對現行國民教育有什麽(me) 建議?
柯小剛:當前社會(hui) 大眾(zhong) 為(wei) 什麽(me) 普遍回歸傳(chuan) 統文化?有三重背景。大背景:人類社會(hui) 的古今之變。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現代化之後才發現古典文明是根源和基礎。中層背景:晚清以來,中國積弱,現代化以自強,出於(yu) 壓力,不得不暫時拋棄傳(chuan) 統文化,而現在初步“崛起”之後,回過頭來才發現傳(chuan) 統文化是中國之為(wei) 中國的基礎,所以,無論國家還是民間社會(hui) 都普遍感到重新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的渴望。直接背景:現代教育出於(yu) 現代化的壓力,片麵追求工具化和效率,淪為(wei) 應試教育、職業(ye) 培訓,缺乏深層文化滋養(yang) 、道德理想淪落,導致客觀上有必要開辟體(ti) 製外的另類讀經教育探索。
如何求學傳(chuan) 統文化?切實閱讀、背誦、涵泳古人的經傳(chuan) 注疏,在生活中踐行。對現行國民教育的建議:一、在公立的大中小學廣泛開展傳(chuan) 統文化通識教育。二、組織有通識教育關(guan) 懷的學術專(zhuan) 門家編寫(xie) 傳(chuan) 統文化通識教材,以專(zhuan) 業(ye) 功底做通識教化之事,爭(zheng) 取深入淺出,知識性、思想性、感悟性、可讀性並重。三、要有中介位置的自覺:一方麵朝向更加源始的元典,一方麵朝向社會(hui) 現實;一方麵要導向更加原本的古典教養(yang) ,一方麵要緊密聯係現代生活實情。因此,在選編和解說的時候,一方麵要從(cong) 比較淺近的詩歌、《四書(shu) 》和道、墨、法諸子書(shu) 的選編聯係到更加古老精深的《五經》和史籍,一方麵要結合實際生活經驗進行循循善誘的切近解說;一方麵要展現中華文化主體(ti) 的精要,一方麵要徹本徹源、知根知底地吸收、化用西方古典文化和現代思想。四、在辦學形式上,逐步開放私學,鼓勵和規範傳(chuan) 統文化民間團體(ti) 和私學書(shu) 院的建設,逐步形成公私教育良性結合、互相促進的格局,既發揮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導作用,也發揚自下而上的民間教化功能,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廣泛而深入地激發傳(chuan) 統文化通識教育的持久活力。
嗨..漢斯:在與(yu) 儒家文化關(guan) 係利益最密切的士大夫階級衰亡之際,儒家文化是否還具有強大的同化能力?
柯小剛:士大夫階層可能是衰亡了,但是儒家讀書(shu) 人不會(hui) 消失。隻要有讀書(shu) 人在,文化的生命就在。故子畏於(yu) 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zi) 乎?
霜刃十年:先生對當代大陸新儒家提出的政治儒學怎麽(me) 看?還有儒家的公民宗教化是否具備可能性?望無竟寓先生賜教。
柯小剛:我覺得儒家在當代社會(hui) 的發展應該不拘一格,因應各方麵的問題和各種需要而發展出多樣化的形式。儒教可以成為(wei) 其中的一種形式,但不應該是唯一的形式。對儒教建設的批評意見之一認為(wei) 儒教不過是對基督教的模仿,這其實是皮相之見。儒教不是模仿誰,而是因應現代社會(hui) 結構的一種調整。隻不過,這種調整方案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於(yu) 它方便儒家在現代社會(hui) 的組織和發聲;有弊的地方在於(yu) 它會(hui) 把儒家做小,成為(wei) 一種意識形態化的立場。現代社會(hui) 並不缺意識形態化的各種立場和聲音,缺的隻是“疏通知遠”的曆史理性、“通古今之變”的政治成熟、“通三統”的溝通機製。儒教化有利於(yu) 發聲,但不利於(yu) 這種聲音發揮它本來應有的作用。
“仁義(yi) 禮智信”是普適價(jia) 值,很難成為(wei) 一種特殊宗教的意識形態化立場。作為(wei) 一種“人之為(wei) 人”的普適性文明文化,任何人都可以認可“仁義(yi) 禮智信”,無論他信仰什麽(me) 宗教,主張什麽(me) 意識形態立場。儒教化會(hui) 使得這些價(jia) 值成為(wei) 某種宗教的價(jia) 值,成為(wei) 與(yu) 其他宗教不同的價(jia) 值。自由權利話語沒有采用宗教話語,有利於(yu) 它成為(wei) 普適價(jia) 值。儒家可以吸取這個(ge) 教訓。
我前些年在美國聖母大學訪學一年。聖母是在一個(ge) 天主教背景的大學。為(wei) 了讓自己的觀點得到更大範圍的讚同,擁有更強的公信力,一些天主教學者傾(qing) 向於(yu) 掩蓋他們(men) 的天主教背景。為(wei) 什麽(me) 掩蓋呢?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他不掩蓋的話,論敵會(hui) 說你那個(ge) 觀點是天主教的,我又不信天主教,憑什麽(me) 我要讚同?譬如目前在美國爭(zheng) 論非常熱烈的墮胎問題、同性婚姻問題:天主教是嚴(yan) 格反對墮胎和同性婚姻的,但天主教學者為(wei) 了辯護其觀點,恰恰要訴諸更普遍的理性論證和經驗研究,而不能隻是強調這是天主教的觀點,否則是無法說服非天主教徒的。
宗教化的形態在西方曆史上產(chan) 生過巨大的弊病,帶來了很多麻煩。政教不分曾給歐洲帶來巨大的問題,政教分離又帶來新的問題。儒家在中國曆史上沒有形成基督教式的宗教形態,所以,儒學跟政治的結合有很多特殊的優(you) 點,也有獨特的缺點。我們(men) 今天應該多去研究這些優(you) 點在哪些方麵(如科舉(ju) 製作為(wei) 一種選舉(ju) 製度的優(you) 點和政治參與(yu) 製度的優(you) 點),然後去繼承和發展這些方麵;以及反思缺點在哪?如何避免?麵對西方的當代問題,必須回顧西方曆史;麵對中國現實問題,同樣需要回顧中國曆史。
思考儒家宗教化的利弊問題,還需要考慮宗教生活形式在當代社會(hui) 的狀況。一方麵,在自命為(wei) 有史以來最文明、最科學的現代人這裏,宗教幾乎就是愚昧落後的代名詞。在這樣的情況下,儒家主動謀求宗教化是不明智的。但另一方麵,伴隨著越來越全麵和徹底的技術化、物化、虛無化,當代世界又出現了一種宗教回潮的趨勢。不隻在伊斯蘭(lan) 世界,西方也有宗教回潮,包括各種新興(xing) 邪教在社交網絡中的層出不窮,迅速蔓延。這個(ge) 世界在越來越亂(luan) 。亂(luan) 世需要宗教,也會(hui) 帶來宗教繁榮。
所以,宗教化形式的利弊和發展趨勢還需要觀察。所以,我又不是那麽(me) 反對儒家宗教化。如果到了某個(ge) 時勢,整個(ge) 世界處於(yu) 急劇變化的時期,我可能也會(hui) 積極主張宗教化。沒有一定之分,要看情況。因為(wei) 各種形式都隻是形式而已,不是那麽(me) 重要。考察形式的利弊要讀史,不能陷在意識形態鬥爭(zheng) 裏麵不能自拔,因為(wei) 意識形態化的思考會(hui) 執著於(yu) 某種固定的形式,不能疏通知遠,培養(yang) 實踐智慧。剛才不是講工夫修養(yang) 、心性修養(yang) 嗎?儒學是大學問,真正的工夫修養(yang) 並不排斥博通經史、知人論世。讀史也是一種工夫。讀史懂得各種製度形式的利弊得失,可以幫助我們(men) 悟道、修身、知人、開務。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