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林】黃國故裏:魅力故鄉的文化思考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6-10-13 09:43:50
標簽:
黃曉林

作者簡介:黃曉林,北京大學社會(hui) 學係畢業(ye) 。曾用名惠林、複齋、一複。出版有《日用常行》。

黃國故裏:魅力故鄉(xiang) 的文化思考

作者:黃曉林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十三日戊辰

          耶穌2016年10月13日

 

 

 

作者按:故鄉(xiang) 有時是一個(ge) 很奢侈的想象,也是人一生魂牽夢繞的地方,更是無數海內(nei) 外遊子的精神家園。故鄉(xiang) 的魅力就是由曾經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魅力產(chan) 生出來的。

 

樹有根,水有源,天下黃姓一脈連。尋根問祖哪裏去,追源溯本在潢川。心相印,情相牽,黃氏兒(er) 女骨肉連。魂牽夢繞哪裏去,千枝一根在故園。

 

一曲《黃姓之根歌》把我的思緒,一下就帶到了生我養(yang) 我的故鄉(xiang) ,也是我們(men) 黃姓的發源地黃國故裏——河南省潢川縣。這次回老家,沒有像以前那樣坐夕發朝至的夜車,而是一個(ge) 人坐白天的火車,雖然這樣有點落寞,但我卻有機會(hui) 領略農(nong) 村的風光,也好趁此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坐在火車上看到一望無際田野,想到家鄉(xiang) 一草一木,想到曾經住過的房子邊流淌著的小潢河,我就在想,是什麽(me) 原因讓我在每次回老家時都有一點激動和幸福的感覺;為(wei) 什麽(me) 一下火車,當雙腳踩在故鄉(xiang) 的土地上那一瞬間,心裏就會(hui) 特別的踏實恬靜。

 

有人說這就是故鄉(xiang) 的魅力!我也很願意相信這一點,但是這故鄉(xiang) 的魅力又是來自哪裏呢?而又如何才能讓故鄉(xiang) 長久的保持她的魅力呢?這是一個(ge) 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也是一個(ge) 有意義(yi) 的問題。其實,對於(yu) 這個(ge) 問題我已經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在此之前我還仔細閱讀了先哲梁漱溟的鄉(xiang) 村建設理論,這裏就像一座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在啟迪指引著我們(men) ,我在這篇文章中會(hui) 多次引用梁先生的觀點。這次回家鄉(xiang) 也親(qin) 身感受了一些故鄉(xiang) 的事情,尤其是黃國故城的曆史和黃姓文化的研究,好像讓我找到了一點感覺,回京後,我又把有關(guan) 古黃文化的曆史好好的補了補課。《詩經•大雅•文王》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誦完這句話,心中釋然,這“舊邦”自然是古黃國,“新命”可是在傳(chuan) 統曆史文化中,一代又一代故鄉(xiang) 的人民,用他們(men) 的辛勤和智慧講述著的一首首動人故事,我想,黃國故裏的魅力也就來自這“舊邦新命”之中。

 

“人心向上”,非有大勇氣不可

 

說起來還是挺慚愧的,吾輩雖是黃姓子孫,卻一直沒有對黃姓文化,黃姓的發源地黃國故城,進行深入的研究。在北京大學讀書(shu) 期間,時任縣委書(shu) 記的魏真把他主編的《黃姓文化春秋》送過一本給我,魏真書(shu) 記是個(ge) 文化人,我和他在學問上多有交流,他曾經對我說,我在這裏工作這麽(me) 多年,主編的這本書(shu) 也算是他做得比較滿意的一件事。當時我聽這樣的話,沒有太多的感受,十幾年後的今天,當我再次麵對故土,麵對我們(men) 黃姓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土地,我才隱約感到魏真書(shu) 記這句話的分量。

 

十幾年前,中國每一寸土地都席卷在經濟改革的浪潮中,地處中原的小縣城潢川縣,也在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的號召中奮力向“錢”,沒有人去關(guan) 注古黃國的曆史文化,黃姓的起源與(yu) 發展。人們(men) 一味的追求速度與(yu) 效率,隻要能掙錢,什麽(me) 事都敢做。環境汙染了沒人管,老祖宗留下的一點文化遺產(chan) ,也敢拿出去換錢,為(wei) 的是想盡快改變貧困的現狀,讓家鄉(xiang) 的人富裕起來。這種願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具體(ti) 做的過程中,又表現出急功近利的小農(nong) 意識和別人做什麽(me) 我也做什麽(me) 的從(cong) 眾(zhong) 心理,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不能體(ti) 現出自己的特點和優(you) 勢。所以根本上的改變也就無從(cong) 談起,按照梁漱溟老先生的說法就是,故鄉(xiang) 的居民隻有“小誌氣”,這樣是不行的,“非有大勇氣不可”。這“大勇氣”是什麽(me) ?我的理解就是要從(cong) 自己特有的地理環境、曆史文化、故鄉(xiang) 的“人”中去挖掘,這些東(dong) 西才是自己獨有的,相對於(yu) 整個(ge) 社會(hui) 來說稀缺的資源,也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魏真書(shu) 記看到了這一點,他組織一些人編寫(xie) 了《黃姓文化春秋》,為(wei) 潢川縣人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也為(wei) 古黃文化研究開了一個(ge) 先河。《二十四詩品•纖穠》有一句話:“如將不盡,與(yu) 古為(wei) 新。”隻有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上求證,才能不斷的前行,才是真創新。這才是大勇氣,是“人心向上”的表現,是一種文化自覺。繼任的書(shu) 記就沒有這種覺悟,我這次回家就看到位於(yu) 南城小潢河邊的宋東(dong) 關(guan) ,以前有一大片老房子,有些還是明清的建築,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代之的是清一色的呆板現代樓房。以前,每次回家走在小潢河的橋上,看到依傍在河邊透著曆史的滄桑的舊房,還有那忙碌的人們(men) ,心中就有一種親(qin) 切的味道,現在這種感覺再也沒有辦法尋覓了,真的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再發生。

 

前不久,中華黃姓網站開通,在瀏覽信息時,看到了現任縣委書(shu) 的兩(liang) 個(ge) 批示,現轉載如下:

 

“此舉(ju) 很好!縣內(nei) 外黃姓人士愛家鄉(xiang) 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是一支建設潢川不可低估的力量。望努力做好相關(guan) 工作,尤其是黃國故城保護開發工作要加快進度,讓海內(nei) 外黃姓同胞能夠早日回鄉(xiang) 祭祖,了解潢川,投資建設潢川”。

 

看到這樣的批示,著實讓人欣慰。全縣人民都已經意思到古黃文化在縣城發展中的重要性,大家都動起來了,縣裏的主要領導和各個(ge) 職能部門也非常重視,這就是向上之心,是洞察時勢穿透曆史的大智慧,真的希望古黃文化能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慧命傳(chuan) 薪,全縣父老鄉(xiang) 親(qin) 會(hui) 感謝你們(men) 的。但是,我還是不得不提醒一下,兩(liang) 個(ge) 批示的立足點還是有點問題,總是把心思放在希望別人投錢,招商引資上,對古黃文化的研究整理挖掘重視的還不夠,這樣的理念還是讓人擔心的。

 

時代在變化,要與(yu) 時俱進,縣城的建設與(yu) 發展,單一的經濟價(jia) 值取向可能已經不能滿足新的時代需求,體(ti) 現自身特色的發展思路才是重點思考的內(nei) 容,絕不要搞成了一個(ge) 純粹的商業(ye) 行為(wei) 。孔老夫子的“修文德以來之”,在這一問題上是一個(ge) 很好的思路,把自己的曆史文化整理好,自己的問題說清楚想明白,還怕沒人不知道。要相信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就看你敢不敢堅持做下去,這可真的需要的是“大勇氣”了。

 

“鄉(xiang) 誼之情”,是故鄉(xiang) 人的魅力

 

“鄉(xiang) 誼之情”是人與(yu) 人之間真感情的結合,是至性至情的流露,這才是人世間最高的社會(hui) 組織形態。故鄉(xiang) 的魅力,對故鄉(xiang) 的真情感就在這裏。

 

這次回家鄉(xiang) ,還特意參觀了“潢川黃姓曆史文化研究會(hui) ”和“潢川黃國黃姓宗親(qin) 聯誼會(hui) ”。這兩(liang) 個(ge) 機構在一起辦公,負責人是朋友黃昌喜,這些年一直在從(cong) 事黃姓發源地——黃國故城的文化研究,很是讓我感動。他還送我一本他參與(yu) 編著的《黃姓史話》一書(shu) ,我當著他的麵,看似調侃其實很認真的說,我一定要為(wei) 家鄉(xiang) 的建設,尤其是黃姓文化研究做點事。之所以這麽(me) 說,是因為(wei) 相對於(yu) 這些一直在家鄉(xiang) ,為(wei) 古黃文化建設與(yu) 發展辛勤工作的黃姓兒(er) 女,我們(men) 做的太少太少了,多少有點是在掩飾自己心中的不安。

 

其實故鄉(xiang) 的魅力,從(cong) 很重要的一個(ge) 方麵講,就是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魅力產(chan) 生出來的。正是有這樣的一群長年生活在其中,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在家鄉(xiang) 的人們(men) ,他們(men) 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體(ti) 現出黃國故裏的特殊情感和魅力。近幾年,在和全國各地的黃氏宗親(qin) 會(hui) 的交流中,靠的就是這種古樸、鄉(xiang) 情、血緣、宗族的文化認同。另外,我們(men) 也可以看到,這種弘揚家鄉(xiang) 傳(chuan) 統文化的工作,並不是上級政府的要求,上級各級政府也沒有政策上的支持,是一個(ge) 自下而上的行動,是家鄉(xiang) 人的一種自覺行為(wei) ,行動的主角不是政府而是生活在家鄉(xiang) 的居民。梁漱溟在山東(dong) 鄒平縣做鄉(xiang) 村建設實踐時,就有“兩(liang) 大難處”,一是“高談社會(hui) 改造而依賴政府”,二是“號召鄉(xiang) 村運動而鄉(xiang) 村不動”,而黃國故城的建設和黃姓宗親(qin) 這件事,卻部分的消解梁老先生在實踐中的無奈。這是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的“鄉(xiang) 誼之情”,是一種自願自覺的行為(wei) ,古老的黃國文化已經成為(wei) 是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居民的集體(ti) 記憶。這次回家鄉(xiang) 遇到的另外一件事,從(cong) 一個(ge) 方麵來講,就是很好的佐證。

 

回到家鄉(xiang) 的第二天,我請老同學唐吟聲篆刻的藏書(shu) 印刻好了,看到印章我感到很滿意。在把玩的過程中,看到印章上的邊款,卻讓我有種不一樣的感覺。印章的邊款是:曉林老兄之屬即正古黃人唐吟聲造於(yu) 三樂(le) 軒窗下時零八年仲春神清刀暢因有是印也。不一樣的感覺有兩(liang) 點,一是“造”字的使用,在印度隻有是被稱為(wei) “菩薩”的人才敢用的,十幾年沒有聯係了,知道唐兄居然和我一樣如此自戀,真是叫人開心,雖然是開個(ge) 玩笑,但是真的希望家鄉(xiang) 能出幾個(ge) “願力宏,氣魄大”的人。二是唐兄自稱是“古黃人”,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唐兄自然是姓唐了,而以“古黃人”留字,如果沒有什麽(me) 別的淵源,我想一定與(yu) 古黃文化的浸潤有很大的關(guan) 係。唐兄不是黃姓宗親(qin) 的成員,也沒有參加任何與(yu) 黃國故城和黃姓文化研究的機構,能以古黃人自稱,說明他對古黃文化的認可,我雖然沒有就這件事和唐兄交流,但是濃濃的鄉(xiang) 情,曆史的厚重,文化的認同卻是在這方印章中,實實在在的感覺到了。

 

說句實在話,當我看到“古黃人”這三個(ge) 字時,就有一種強烈的親(qin) 切感,彼此之間的距離沒有了,在家鄉(xiang) 見到的每一個(ge) 人都像是一家人一樣,這種人與(yu) 人之間的身份認定,就是最好的社會(hui) 組織形態。古黃文化已經融入到黃國故裏很多人的血脈之中,不管是黃姓人還是非黃姓人,他們(men) 的一言一行都已經打上了古黃文化的烙印,不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從(cong) 不同的人身上體(ti) 現出黃國故裏的特點,還是那句話,故鄉(xiang) 的魅力,是由熱愛這塊土地,長年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魅力產(chan) 生的。

 

“古黃文化”,闡舊邦以輔新命

 

“古黃文化”源遠流長,不僅(jin) 是黃國故城人民的驕傲、黃氏族人認祖歸宗的精神家園,也構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如果有人問,古黃文化到底指的是什麽(me) ?這可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可是我要告訴諸位,有幾位黃姓先哲的故事,我們(men) 一定要格外的留意,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想他們(men) 的思想就從(cong) 某個(ge) 方麵代表著“古黃文化”的精髓。

 

大家都知道張良得“天書(shu) ”,佐高祖劉邦定天下,興(xing) 漢邦的故事,但“天書(shu) ”為(wei) 誰所贈,知道的人並不是太多。“天書(shu) ”即“素書(shu) ”,亦稱“太公兵法”為(wei) 黃石公贈。黃石公是秦漢人,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黃石公雖然隱居,但內(nei) 心一直憂國憂民,就把一生的知識與(yu) 理想傾(qing) 注在筆墨上。書(shu) 寫(xie) 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實現他為(wei) 國效力的意願。也就有了張良得“天書(shu) ”的故事流傳(chuan) 。

 

在中國的曆史上,許多重要的事件發生,民間智慧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有這麽(me) 一句話“學在民間,道在山林”。像黃石公這樣的人,雖然隱居在山水之間,卻是以天下為(wei) 己任,皓首窮經數十年,為(wei) 的是救蒼生於(yu) 水火之中,不求揚名立萬(wan) ,也不求衣錦還鄉(xiang) ,默默無聞卻改變著社會(hui) 曆史的進程,在他那裏體(ti) 現的是耕耘不問收獲,成功不必有我的超然氣質。《易傳(chuan) •係辭》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張良得“天書(shu) ”故事流傳(chuan) 的同時,也不要忘了黃石公贈“天書(shu) ”的故事。“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這裏體(ti) 現的正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 “執著進取”、“自強不息”的龍馬精神。當然,作為(wei) 後輩黃姓子孫,沒有任何資格去評說黃姓的先哲,但是他們(men) 體(ti) 現出來的生生不息品格,還是需要我們(men) 認真的體(ti) 悟和學習(xi) 。

 

另一位要留意的是東(dong) 漢時的黃憲。黃憲字叔度,生於(yu) 東(dong) 漢永平年間,被人譽為(wei) 顏回。著名人物郭泰拜望黃憲後說:“黃憲的氣質才學,如同千頃碧波一樣深廣,平靜安定時不會(hui) 清亮透徹;攪亂(luan) 鼓蕩時又不渾濁,真是深不可測。”來讚揚黃憲人品才學。太尉陳蕃、周舉(ju) 對黃憲的人品才學很欽佩,常常說:“一月之間不與(yu) 黃憲交談,淺俗的念頭就會(hui) 萌生。”

 

先聖黃憲的價(jia) 值體(ti) 現在他的道德情操、個(ge) 人修養(yang) 、人格魅力上,它的為(wei) 人處世的理念是順其自然,按天理自然法則做事,不勉強不強求,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到了“道法自然”的境界。這可是了不起的境界,現代社會(hui) 出現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向從(cong) 這“舊”文化中,求證出“新命”。  

 

我想它包括一下三方麵的內(nei) 容:一是反求諸己,就是不管做什麽(me) 事情,都要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的學識修養(yang) 提升了,自己的問題搞清楚了,才是解決(jue) 問題的關(guan) 鍵,這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二是學術人心,現在出現的環境汙染、貪汙腐化、道德淪喪(sang) 都是學術人心出了問題,學術就是思想,就是價(jia) 值觀;人心是品德是良知,這可是社會(hui) 運行的根本。三是要明白“萬(wan) 法本閑,人自鬧”的道理,世界上的萬(wan) 事萬(wan) 物都有它自己的法則,人類不要完全按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要求萬(wan) 物,老子也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宇宙的大規則。

 

還有一位是明朝是的黃佐,也是賢德之士。黃佐廣東(dong) 人,號泰泉。其學問歸宗程朱,但不拘泥於(yu) 程朱,曾與(yu) 王守仁辯難知行合一的要旨。他的學問人品有很多值得我們(men) 後生學習(xi) 的地方,在這裏我隻想說點黃佐《泰泉鄉(xiang) 禮》中的“鄉(xiang) 約”給我們(men) 的啟發。鄉(xiang) 約有四點:德業(ye) 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其實說到底,鄉(xiang) 約四則就是居民在日常的生產(chan) 生活中,道德與(yu) 情感的融合。我之所以稱黃佐為(wei) 賢德之人,是因為(wei) 他看到了鄉(xiang) 約在中國鄉(xiang) 村社會(hui) 裏的重要性,鄉(xiang) 約合乎中國本來的風氣,本來的老道理。這看起來好像很“土”的鄉(xiang) 約,或許就是解決(jue) 當下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靈丹妙藥,不信,我們(men) 可以試目以待。鄉(xiang) 約不是一種約束,更有一個(ge) 建設的意思,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也是鄉(xiang) 鎮居民文化自覺的體(ti) 現,也是居民鄉(xiang) 土認可和自我組織形成的基礎。鄉(xiang) 約的實施就是儒家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是一種“德性實踐”,我們(men) 真的要感謝先賢的智慧了。

 

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現在“野”的地方真的不知道在何處,或許隻能向自己的心裏“求諸”了,然而“禮失而求諸古黃”,或許會(hui) 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另外,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如此冒昧地評說三位黃姓前輩,實在是自不量力。白沙先生雲(yun) :“南乎不可北,東(dong) 乎不可西。自從(cong) 孔孟來,君子恒處睽。”但願這種做法不要辱沒了先人。

 

結束語

 

記得在一次開會(hui) 的時候,有位同事指著一本雜誌上的一段話問我什麽(me) 意思,我一看是梁漱溟臨(lin) 終時說的話:注意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問者的意思是,注意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什麽(me) 還要順應時代潮流?因為(wei) 在開會(hui) 不便說話,我就在筆記本上寫(xie) 下“昔物不至今”五個(ge) 字作為(wei) 回答。“昔物不至今”是佛學大家僧肇在《物不遷論》裏的一句話,意思是過去的東(dong) 西,不會(hui) 自動的來到現在。我們(men) 也不妨可以這樣理解,僧肇大師其實也是在啟發我們(men) 黃姓子孫,“古黃文化”固然博大精深,曆史悠久,也需要有這樣一批古黃人“闡發聖賢之思想,詮釋現代之社會(hui) ;分析今日之問題,求諸傳(chuan) 統之文化。”這是通觀古往今來的大曆史觀,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所在。“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也願“古黃文化”“日日新,又日新”,在不斷的繼承和創新中,書(shu) 寫(xie) 屬於(yu) 自己的曆史。

 

另外,順便說一下,一直想為(wei) 家鄉(xiang) 做點貢獻,說起來容易,真的做起來了還的確不知道從(cong) 何下手。剛好,趁著這次回家鄉(xiang) ,趕緊收集點資料,了解些情況,回京後再加緊學習(xi) ,寫(xie) 成了這篇小文章,來表達心意,別人怎麽(me) 想,我可顧不了這麽(me) 多了。有道是:“素王之功,不在禹下,明德之後,必有達人”,我依然相信文化的力量。最後,借用王安石的一首詩《夢》,作為(wei) 這篇文章的結尾。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尋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