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韓星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
由正在熱播的《施琅》引起的爭(zheng) 論正在網絡上展開。本人對這一段曆史沒有研究,對施琅是否為(wei) 漢奸?電視劇的描寫(xie) 是否真實不敢妄作評論,這裏隻就由此引發的一些思考略作陳言。
這次爭(zheng) 論的根源與(yu) 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界這幾年在民族、民族主義(yi) 上的認識分歧有關(guan) 。民族主義(yi) 已經成為(wei) 當代中國不可忽視的社會(hui) 思潮,無論民間還是官方,無論台前還是幕後,都不乏這方麵的言論和行動。這從(cong) 曆史原因說是接著近代以來的救亡運動而發展來的,是對百年來的中華民族所受侵略、欺淩的正當反應;從(cong) 現實原因上,則是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強大,國力上升的民族自信心恢複。這是正麵說,其實這一思潮是非常複雜的,也出現了許多負麵的傾(qing) 向,如由曆史而來的揚眉吐氣而推向極端的民族自大,大漢族主義(yi) 的複活,以及由現實中華民族複興(xing) 而推向極端的民族自我膨脹。
當今民族主義(yi) 很大的一股傾(qing) 向是試圖恢複明代以前的所謂漢族文化,這是視蒙滿人為(wei) 異族,元清為(wei) 漢族被征服,因而質疑其合法性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其實,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多元融會(hui) 而成。首先,中華民族的原體(ti) 漢族就是古代中原地區華夏部族融合周邊少數部族的結果。起初是炎黃集團和犬戎之間的融合,接著又與(yu) 東(dong) 夷集團融合,形成夏王朝;商代八遷,周武王聯合八百諸侯共伐殷紂王,也是大範圍的民族融合;春秋戰國之際,中原華夏與(yu) 四周的楚、吳、越、東(dong) 夷,西戎、南蠻、北狄等融合,形成了華夏族,這一融合到漢代完成,形成了漢族。
其次,兩(liang) 晉南北朝時期,漢族又與(yu) 其它少數民族融合。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大夏、前燕、成漢、後秦等16國,並逐步漢化,最後融入漢民族之中。
第三次是五代兩(liang) 宋期間,北方契丹、黨(dang) 項、女真各族在中國北部相繼建立了遼、西夏、金等政權,與(yu) 北方漢族融合起來。同時,南宋政權的南遷,與(yu) 南方各少數民族進行了較大程度的融合。
第四次是蒙古人統一中國,吸收漢文化,使一部分蒙古族融入漢族;同時內(nei) 地漢人遷往蒙古、西北、東(dong) 北、雲(yun) 南等地,並融入當地少數民族之中。另外,蒙藏之間、漢與(yu) 契丹、女真、維吾爾、藏族的融合很突出。
第五次是滿族入主中原,滿漢融合,乃至幾乎沒了民族界線。同時,滿、蒙、藏在共同宗教信仰基礎上也進行融合。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之際10餘(yu) 萬(wan) 漢人跨海定居台灣,與(yu) 當地高山等少數民族融合,使台灣成為(wei) 與(yu) 中華民族血肉相連的一部分。
從(cong) 以上簡單的勾勒可以看出,長期以來,經過不同民族的遷徙、融合,形成了今天以漢族為(wei) 主體(ti) 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這種格局的形成,各民族在交流中尋求生存,在鬥爭(zheng) 中走向和諧,在團結中共同發展,在保持各民族豐(feng) 富多樣性前提下結成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ti) 。
中華民族的形成曆史和現狀,與(yu) 世界上其他民族大不相同,所以中國曆史上就沒有今天我們(men) 常說的所謂民族主義(yi) ,而有的是文化民族主義(yi) 。
今天我們(men) 一般的民族思想是受近代以來西學東(dong) 漸,在西方近代民族觀念的影響下形成的,有單一民族傾(qing) 向。西方後來更進一步發展種族觀念,演變成今天的種族主義(yi) ,成為(wei) 世界動蕩的根源。我們(men) 今天中華民族的概念是就是在中西文化交匯過程中既繼承了曆史上多元民族融會(hui) 的經驗,又吸收了西方近代民族含義(yi) 所界定的。所以,我們(men) 處理今天的民族問題就不能簡單地回到曆史上以所謂的漢族來界定,這樣既是狹隘的,又是非曆史的。
中國曆史上的民族主義(yi) 主要是文化民族主義(yi) ,這本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而孔子儒家不斷進行發揮,後來成為(wei) 中國人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因此,如果說近代以來受西方影響的民族主義(yi) 主要是政治、種族意義(yi) 上的,那麽(me) 中國傳(chuan) 統上就是以文化的高下為(wei) 標誌的文化民族主義(yi) 。文化民族主義(yi) 的具體(ti) 理論是夏夷之辨,這是在中華文化高於(yu) 周邊少數民族的曆史情境中適用的理論模式,但是近代以來在西學東(dong) 漸的同時,西力東(dong) 侵,中華民族遭受了來自西方的全麵侵略,他們(men) 的文化也顯然高於(yu) 我們(men) ,這就使曆史發生了千古奇變,中國人文化自信被轟毀,由此國人發出了“保種、保教、保國”的呼籲,由此激發出來的也就是複雜多樣的反應,如種族意識的覺醒,文化路線的選擇,國家意識的形成,等等,這些都曾經籠統地以愛國主義(yi) 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愛國主義(yi) 也就成了與(yu) 民族主義(yi) 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撲朔迷離的狀況。
由國共兩(liang) 黨(dang) 導致的台海分治,大陸成為(wei) 政治正統,台灣為(wei) 文化正統,這樣政治與(yu) 文化與(yu) 民族主義(yi) 、愛國主義(yi) 又進一步交織起來。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由於(yu) 政治道路而主導了兩(liang) 邊在1949 年經濟、文化的發展,由於(yu) 政治割裂造成了至今兩(liang) 邊全麵的差異。但從(cong) 總體(ti) 上看,台海兩(liang) 邊還是同大於(yu) 異。這“同”有曆史上台灣為(wei) 中國之一部分而形成的血肉相連,有為(wei) 同一民族的血脈相通,有為(wei) 同一文化的心理相容。“異”則主要是由分裂以後各自在不同環境下的經濟發展水平、政治製度和社會(hui) 進步上的距離,如經濟上台灣奉行資本主義(yi) 的市場經濟,走在了大陸前頭,而大陸則是社會(hui) 主義(yi) ,曾經很僵化,失去了許多機遇,現在也不斷吸收資本主義(yi) 的東(dong) 西。政治上台灣是曾經三民主義(yi) ,後來走向了民主、自由,而大陸是馬克思主義(yi) ,一黨(dang) 專(zhuan) 製,多黨(dang) 輔助,沒有實行民主、自由。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在經濟上、政治上兩(liang) 邊距離在縮小。相應地在文化上,台灣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也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而大陸則以馬列主義(yi) 、毛思想為(wei) 主導,在文化上曾經比較單一,對傳(chuan) 統文化破壞甚巨,現在越來越複興(xing) 傳(chuan) 統文化,所以兩(liang) 邊在這方麵正在日益融為(wei) 一體(ti) 。
但是,民進黨(dang) 在台的執政,向台獨方向的發展,使台灣出現了離心力,這不但撕裂了台島民眾(zhong) ,在大陸這邊也激發了兩(liang) 種觀點:主戰與(yu) 主和。
就我個(ge) 人來說,我是主張和平統一的,但不排除在萬(wan) 不得已情況下的武力。由於(yu) 兩(liang) 岸已經有的全麵差異,以及正在日益融合的趨勢,和平統一可能有待新時機成熟(在這之前,80年代中期,蔣(經國)鄧時代錯過了最佳的統一時間),特別是大陸政治民主化進程達到一定程度,政治清明,社會(hui) 全麵進步,是其中的決(jue) 定性因素。
《施琅》以曆史劇的形式表達主戰派的觀點,我以為(wei) 多有不宜:
一、雖然有人說:“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但這僅(jin) 為(wei) 西方近代史學觀點之一,不能是絕對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們(men) 研究曆史肯定是為(wei) 了當代借鑒曆史,但簡單化的類比、影射,特別是不惜歪曲曆史,以表達現代人的觀點和看法,是不宜的。這方麵過去的經驗教訓夠多了,此不再贅述。
二、施琅作為(wei) 曆史人物,可以有重新的評價(jia) ,但應該是在嚴(yan) 謹的學術研究基礎上,首先由學者經過討論來進行,而以大眾(zhong) 傳(chuan) 媒、以文學家的簡單理解處理,特別是報有商業(ye) 動機的操作,就可能畫虎不成,弄巧成拙。
三、即使施琅真的象電視劇中描寫(xie) 的那樣,以之作為(wei) 統一台灣的宣傳(chuan) ,也可能帶來另外的更大的問題。因為(wei) 當時的統一台灣不能與(yu) 今之兩(liang) 邊統一進行簡單的類比:其一,清廷與(yu) 當時的台灣,除了疆域的分割,更有前朝與(yu) 後朝、漢族與(yu) 滿族的對立,而今之台海就不能用前朝與(yu) 後朝類比,更無民族之間的對立,有的主要是政治的分歧。其二,今天的台灣,政治、經濟、文化都比大陸早發展幾年,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正可以為(wei) 大陸現在和將來所借鑒,而台灣非偏安一隅的垂死王朝可以類比。第三,大陸社會(hui) 政治發展還有變數,自身有許多方麵還有待調整,現在武力解決(jue) 不但在外部引起一些問題,而且可能引起內(nei) 部的矛盾激化,如某些政治集團和力量的非正常變化,對中華民族的複興(xing) 也可能未必是佳音。
四、在全球化的當代,處理類似問題僅(jin) 以某種主義(yi) 或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某一觀念,如以文化民族主義(yi) 或狹隘的漢族主義(yi) 均可能走向兩(liang) 極端,應該在傳(chuan) 統以儒家文化為(wei) 基礎上結合現代局勢有所創新,以整合多元文化(指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的廣義(yi) 文化),以綜合的思路尋求解決(jue) 之道,切忌簡單化、絕對化、片麵化。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