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麽(me) 築牢中華民族的根基——學習(xi) 時報專(zhuan) 訪
原標題:用什麽(me) 築牢中華民族的根基——對話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儒學會(hui) 館館長李文文
作者:李文文、楊朝明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廿九日甲寅
耶穌2016年9月29日
中國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自信。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95周年大會(hui) 上的講話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源於(yu) 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它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一項事關(guan) 全局的係統工程,那麽(me) ,撬動這個(ge) 係統的支點又在何處?帶著這樣一些問題,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曲阜,對話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儒學會(hui) 館館長李文文。
1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鍵內(nei) 容是什麽(me)
學習(xi) 時報:當前,從(cong) 政府到民間都在倡導學習(x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近些年,傳(chuan) 統文化進機關(guan) 、進校園、進鄉(xiang) 村等活動如火如荼,各個(ge) 地方也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許多讀經班、國學培訓班等。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經說:“給我一個(ge) 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一項係統工程,而撬動這個(ge) 係統的支點在哪裏?
楊朝明:這裏涉及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要素,一個(ge) 是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鍵內(nei) 容是什麽(me) ,另一個(ge) 是誰是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鍵主體(ti) 。
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必須有個(ge) 前提,就是要把握住傳(chuan) 統文化精髓,如果把握不住精髓,可能就是舍其本而逐其末。文化是有不同層級的,表層的文化就是我們(men) 能看到的衣食住行、婚喪(sang) 嫁娶等,中層是製度層的文化,深層是哲學層的文化。哲學層的文化就是價(jia) 值觀、方法論,是觀念上的文化。這些觀念性的文化顯然決(jue) 定了中層和表層。我們(men) 認為(wei) 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在於(yu) 穿越紛雜的外部形式,洞達本質,弘揚承載著中華民族價(jia) 值觀、方法論、審美觀、榮辱觀、是非觀等層麵的文化才是關(guan) 鍵所在。說到底,弘揚傳(chuan) 統文化貴在傳(chuan) 承中國精神,孕育中國氣質。
李學勤先生多次提到“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這樣講,絕對沒有貶低其他流派的意思,隻是描述曆史的實際。經學是中國獨有的學問。儒家經典以“六經”(或“五經”)為(wei) 核心,及於(yu) 孔子及其後學遺說,包含著深沉的價(jia) 值觀念與(yu) 民族精神。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整理的“六經”被視為(wei) 先王“政典”,儒家經典彰表“道德”與(yu) “價(jia) 值”。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研究國學,普及國學應以經學為(wei) 中心。國學就像一棵生命之樹,隻有區分主次,知其本末,才能培育澆灌,生生不息。我們(men) 常常談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話。有自知才會(hui) 有自信,有了解才會(hui) 有理解。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真精神而棄經不讀,無異於(yu) 舍本逐末,不了解中華文化的“根”,自知何來?自信何來?不了解中華文化的根,很容易“大起小落”。
學習(xi) 時報:傳(chuan) 統文化就像一棵生命之樹,隻有不斷培育澆灌,方能生生不息,也才能為(wei) 文化自信厚植根基。
李文文:是的。今天,需要真正走近經典,走近傳(chuan) 統,需要躬身行之,懷有溫情與(yu) 敬意,去聆聽聖哲的叮嚀,不要道聽途說,也不能斷章取義(yi) 。這應該是我們(men) 當代人對待傳(chuan) 統文化和經典的理性思維與(yu) 科學方法。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那麽(me) ,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什麽(me) ?中華文化如何以幾千年前的文明來滋養(yang)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人呢?若是我們(men) 留心,2013年11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孔子研究院當天的言行本身就向我們(men) 提供了一道走向答案的門徑。
學習(xi) 時報:是的。從(cong) 電視上看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饒有興(xing) 趣地翻看桌上擺放展示研究院研究成果的書(shu) 籍和刊物,當看到楊朝明院長主編的《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liang) 本書(shu) 時,他拿起來翻閱:“這兩(liang) 本書(shu) 我要仔細看看。”我理解,這向全國人民發出了一個(ge) 信號,希望更多的人仔細閱讀經典,走進經典,領悟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
楊朝明:作為(wei) 兩(liang) 書(shu) 的主編和作者,我清晰地知道,唯有珍貴之品,方可成就永恒之美。顯而易見,經典之所以為(wei) 經典,與(yu) 它自身的特質密不可分,它在承載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先聖賢哲的思維模式,透過孔子等聖哲的言行,去品思悠久的中華文明所承載的“道”和“理”,去品思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關(guan) 於(yu) 價(jia) 值,關(guan) 於(yu) 格局,關(guan) 於(yu) 信念,關(guan) 於(yu) 知止……使人思考正確的生活方式,開啟的是關(guan) 於(yu) 源泉的行徑,是一項植根的工程。
2誰是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鍵主體(ti)
學習(xi) 時報:兩(liang) 位老師都一致認為(wei) 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在於(yu) 弘揚價(jia) 值觀念與(yu) 民族精神,中華經典是價(jia) 值觀念與(yu) 民族精神的核心載體(ti) ,崇尚中華經典,是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鍵內(nei) 容。那麽(me) ,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要素的第二個(ge) ,誰是弘揚的關(guan) 鍵主體(ti) ?
楊朝明:中國傳(chuan) 統上“以吏為(wei) 師”,因此,價(jia) 值體(ti) 係建設的關(guan) 鍵在“官”,價(jia) 值體(ti) 係的落地貴在科學有效的教化體(ti) 係。主導者在幹部,主場在學校。如果講經濟是國家硬實力的核心,那麽(me) 提升軟實力的支點則在於(yu) 教育體(ti) 係的建設與(yu) 完備。
學習(xi) 時報:的確如此。近期,本報刊發了《用什麽(me) 奠定中華民族的底色》這篇文章,李老師在文中提到用什麽(me) 來奠定高校學子的生命底色,關(guan) 乎中華文明標杆的樹立,決(jue) 定著國家文化的品質與(yu) 境界,其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既重且遠。
李文文:作為(wei) 中國的高校,能否向學生們(men) 推薦能夠傳(chuan) 承中華民族精神、代表中國氣質的書(shu) ,能否為(wei) 中華學子打開一扇通往文化自知的門徑,非常重要。我們(men) 認為(wei) ,高校應該成為(wei) 領讀中華經典的高地。事實上,教育是一項係統工程,我們(men) 的古人講求“幼兒(er) 養(yang) 性、童蒙養(yang) 正、少年養(yang) 誌、成年養(yang) 德”,既要有主導,還要立足於(yu) 係統構建,呈聯動之勢,這就是當初之所以寫(xie) 那篇文章的初衷。
學習(xi) 時報:當然,高校作為(wei) 思想的誕生地,天然的頭雁,理當率先響應文化複興(xing) 的序曲。
楊朝明:《學記》中講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對內(nei) 來講,科學的教育體(ti) 係是建設良好社會(hui) 風尚的核心門徑;對外,完備有效的教化係統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關(guan) 鍵支撐。“人生而幼,幼而學,學而長”,人的學習(xi) 與(yu) 成長,就是社會(hui) 道德內(nei) 涵不斷擴充的過程。“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讀經典,“適時”特別重要,要適時而教,適時而學。青少年是價(jia) 值觀形成的關(guan) 鍵時期,也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翩翩少年,豆蔻年華,正是讀經典的好時光。
高校要服務社會(hui) ,更應該引領社會(hui) ;高校不能沒有世界眼光,但首先不可缺少中國意識。中華民族要找到文化上的自信,穩固地站在自己的文化立足點上,就不能沒有對中國文化源流與(yu) 根脈的了解。在中小學基礎上,高校應該讓青年學子繼續涵養(yang) 中華文化精神,理性認知中華文化的深度和高度,了解中華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中獨有的文化基因。高校學生畢業(ye) 後,他們(men) 將奔赴國家建設發展的崗位,如何引導和培養(yang) 他們(men) 對民族文化的情感,這是一個(ge) 值得深思的重要問題,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小問題。
學習(xi) 時報:記憶力的黃金時期也是吸吮養(yang) 分補充營養(yang) 的關(guan) 鍵年段,不可錯過。但是,對於(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也有不同的聲音,有許多具體(ti) 的情況需要麵對。比如,有人提出儒家文化是農(nong) 耕文明的產(chan) 物,在當今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再學習(xi) 那些“古”的思想還合時宜嗎?
楊朝明:這個(ge) 問題關(guan) 涉正確認知經典教育的本質。所謂學“古”到底是學什麽(me) ?“古”之所教又是教什麽(me) ?古之教者,教以人倫(lun) 。以“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為(wei) 專(zhuan) 務,教人“明善惡,知是非,示訓戒”,目的隻是“正人心”。培養(yang) 一個(ge) 人中正無邪的品質,找到生命的立足點,以求“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擁有平和幸福的生活。所以,經典教育關(guan) 注的是“人”的教育,關(guan) 乎生命的成長。所謂“道前定則不窮”,人有了正確的價(jia) 值體(ti) 係與(yu) 信仰追求,才能人生不迷茫,成為(wei) 不斷涵養(yang) 自身的人,成為(wei) 有德性、有愛心的人。
學習(xi) 時報:經典教育所承載的價(jia) 值觀念是超越時代的,它屬於(yu) 中國也屬於(yu) 世界,屬於(yu) 過去並照耀著今天和未來。
李文文:我們(men) 也遇到過類似問題。有人提出,以前的家教信奉“耕讀傳(chuan) 家”,現在講的是小城鎮化,沒有田,無處“耕”,怎麽(me) 辦?所以,現在不能推廣“農(nong) 村儒學”,要研究“城市儒學”。其實,如此簡單地來理解“耕”,理解儒學的分類屬性,顯然是偏頗的。老師教學是老師的“耕”;醫生出診是醫生的“耕”;工人上班是工作的“耕”,人人都有自己的田,怎會(hui) 無處可“耕”?不僅(jin) 要“耕”,還要深“耕”。如何深“耕”?要思考。
楊朝明:不少人提出要將經典中適合學生、老師、官員、企業(ye) 家、媒體(ti) 等不同的方麵分清楚,以便精準到位。這樣的提法看似明達,實則糊塗。我們(men) 必須注意經典編輯整理時的整體(ti) 性。例如《論語》,你尋章摘句,可能就異解紛紜,莫衷一是。《大學》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經典教育不是某個(ge) 部門的事情,不是學校裏某個(ge) 專(zhuan) 業(ye) 、某個(ge) 院係的事情。它不同於(yu) 一般的知識教育,不同於(yu) 一般的技能訓練;不是一時一地之教育,也非一人一物之教育,需要用心學、係統學,涵泳德性,化民成俗。
學習(xi) 時報:要讓國人充分認識和重視經典教育的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中華文化不僅(jin) 博大精深、絢麗(li) 多彩,其武術、戲曲、書(shu) 法、香道、茶道、飲食等等都是文化的重要載體(ti) ,在文化弘揚的過程中,是不是不能偏其一端,全麵發展才比較好。
楊朝明:這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問題。其實,經典教育與(yu) 其他形式的關(guan) 係就是“道”與(yu) “器”的關(guan) 係,《論語》記載孔子說“君子不器”,《易傳(chuan) 》又記載孔子說“君子藏器於(yu) 身”,說到底就是“道器不二”。“道”引導“器”,“器”承載“道”。有了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在承載思想與(yu) 內(nei) 涵的時候才富有意義(yi) ,思想與(yu) 內(nei) 涵也需要外在的形式來表達,要的是中正無邪、文質彬彬,關(guan) 鍵是“道”引領“器”。
有人講:有道之人倒茶就是“茶道”,反此,就是“倒茶”;有德之人習(xi) 武可能成為(wei) 大師,反此就是“比劃”;有思想的繪畫是藝術,反此就是塗鴉;有內(nei) 涵的寫(xie) 作是作品,反此隻是“作文”。莊子言“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經典教育就是築牢根基。
李文文:作一個(ge) 比喻:經典教育就是不停地鬆土,土壤肥沃,才能千姿百態春滿園。隻是經典教育所鬆的土是心靈的土壤。可以將經典教育定義(yi) 為(wei) 必修課,其他形式可列為(wei) 選修課,這恰恰正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絢麗(li) 多彩的妙處。
3國學發展既要“登峰”又要“落地”
學習(xi) 時報:崇尚中華經典,堅定文化自信,在具體(ti) “落地”的過程中,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項?
楊朝明: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理性認知影響文化自信的製約因素。有學者言,在宏大視野與(yu) 微觀鏡相之間切換,才可以理性探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真實境況。比如:對古代文明的發展程度估價(jia) 偏低。事實上,學術研究的重要進展與(yu) 考古材料的驚人發現都一再證實,堯舜以來尤其夏、商、周三代時期的中國文明已經有漫長的發展曆程,有較高的發展水準,“百家爭(zheng) 鳴”是對曆史文化的繼承、總結與(yu) 反思,諸子思想的形成有一個(ge) 廣闊的文化背景。看不清中國文明的綿延之路,就容易妄自菲薄,很難理解傳(chuan) 統思想的高度與(yu) 深度。
文化影響力的升降浮沉密切聯結著國力的變化,近代中國落後挨打,極盡屈辱,在反思落後原因的時候,不少人遷怒於(yu) 自己的傳(chuan) 統文化,強化或放大了對傳(chuan) 統文化負麵影響的認識,於(yu) 是20世紀的中國形成了“反傳(chuan) 統的傳(chuan) 統”,似乎中華民族要擺脫苦難,就必須與(yu) 中華文化決(jue) 裂。
實際上,在兩(liang) 千多年的發展中,儒學確實發生過一些變化。先秦時期的原始儒學階段,孔子儒家主張“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強調“正名”,帶有明顯的“德性色彩”。而在秦漢以至清朝的“帝製時代”,儒學在走向大眾(zhong) 與(yu) 社會(hui) 實際結合的過程中,適應專(zhuan) 製政治與(yu) 皇權至上的需要,逐漸強化了君權、父權和夫權,染上了顯著的“威權色彩”,呈現出為(wei) 後世所詬病的一些特征。近代以來,人們(men) 反思儒學,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全盤性反傳(chuan) 統主義(yi) ”運動,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偏頗,但客觀上卻主要指向具有“威權色彩”的儒學,把被扭曲了的儒學主張看得更加清楚。大要別之,對孔子儒學持“保守”立場的人多看到了儒學的真精神,持“激進”立場的人則更多看到了作為(wei) “封建專(zhuan) 製靈魂”的那個(ge) “偶像的權威”。
中國以屈辱的方式融入世界時,人們(men) “睜開眼睛看世界”,很多學者卻表現得古怪,在新舊文化交匯、中西文化碰撞的夾縫中,有的激進,有的狂放,都帶有文化轉型時期的人格特征,也是對於(yu) 當時“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恐慌性反應”。走不出近代中國社會(hui) 動蕩對文化的影響,於(yu) 是有的人不免依然在糾結。
隻有了解這些製約因素,才能真正樹立文化自信,才能講清楚“學術的中國”“理論的中國”“曆史的中國”“現在的中國”,從(cong) 而把真實而深刻的中國展現給世界。
學習(xi) 時報:但是,將經典融入生活,引導什麽(me) 樣的生活方式就顯得特別重要。
李文文:立足生活的場域,經典教育所倡導的價(jia) 值觀最終要通過生活的細節來“落地”。《大學》雲(yun) “作新民”,在今日,一個(ge) “網天下”的時代,該如何“作新民”,“履新命”呢?我們(men) 有些思考與(yu) 探索。比如,我們(men) 利用互聯網,發起了“黎明即起,讀聖賢書(shu) ”活動。黎明即起,是為(wei) 了引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讀聖賢書(shu) ,是為(wei) 了知書(shu) 明理。我們(men) 的口號是“讓身體(ti) 和思想一同上路”。於(yu) 是,在早晨六點鍾,在全國不同的地點,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之人,齊聚一個(ge) 教室(網上課堂),從(cong) 未謀麵,但可以聽到朗朗讀書(shu) 聲。半個(ge) 小時的時間,六點半結束,大家各自奔往自己的崗位。想一想,是什麽(me) 激發了大家的內(nei) 生力量?是經典的指引,是多元的通流,是雙向的互動,大家的氣息共同構成了一個(ge) 場域。對科技、互聯網發展一向頗有預見的美國人凱文·凱利談自己的體(ti) 會(hui) 時說,自己已經60歲了,但最近才有所頓悟,“世間萬(wan) 物都需要額外的能力和秩序來維持自身,無一例外”。《學記》雲(yun)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今天的時代為(wei) 這種額外能力的創造與(yu) 發展提供了至佳的平台。
楊朝明:文化複興(xing) 開場鑼鼓已響,國學發展既要“登峰”,又要“落地”。也隻有“落地”,才能使場子真正熱起來。“黎明即起,讀聖賢書(shu) ”是落地措施的具體(ti) 探索之一,大家的轉變證明將經典融入生活的巨大魅力,讓我們(men) 看到現在年輕人正在涵養(yang) 儒家最基本的價(jia) 值。當經典開始潤養(yang) 人們(men) 的日常,大家從(cong) 中切實受益,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幸福生活指數明顯提升,文化自信也就本能地樹立了起來。在近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經曆了百年困頓,在當下,種種跡象彰顯著中華文化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即將迎來百年之尚。
立足生活的場域,這是儒學內(nei) 在強大生命力的根基所在。了解儒家文化的真精神,將必然體(ti) 察到它源於(yu) 生活的場域,本於(yu) 人心與(yu) 人性,基於(yu) 生命麵向生活最優(you) 化的思考,提出最可行的路徑。用今天的話來表達,自始至終它都以更加穩健的方式把握著整個(ge) 社會(hui) 運行的大方向。
之所以發出這樣的呼籲,是因為(wei) ,國民形象是國家文化的終極代言者。我們(men) 要樹立國家形象,提升在國際對話中的話語權,最終還是由人的素養(yang) 來決(jue) 定。
4文明互鑒把握話語權
學習(xi) 時報:這就涉及國家話語權問題。有專(zhuan) 家提出,要善於(yu) 采擷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東(dong) 西為(wei) 我所用,以達到最好的對外宣傳(chuan) 效果。您兩(liang) 位怎麽(me) 看?
楊朝明:細細閱讀那些經典,它們(men) 之所以經久不衰,穿越千年,跨越時空,究其根本就是因為(wei) 它們(men) 雅致精確地將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東(dong) 西表達得充分而到位,比如信念與(yu) 追求,比如對真善美的渴望,比如對和諧人際關(guan) 係的向往。我們(men) 應該沉下心來,首先搞明白,然後講清楚;先消化汲取營養(yang) ,然後對外傳(chuan) 播,隻有這樣才能贏得理解與(yu) 尊重。否則隻會(hui) 理論漂浮,思想缺鈣,不接地氣。
學習(xi) 時報:其實,這個(ge) 過程也是一個(ge) 自覺覺他、自信並贏得信任的過程。
李文文:是的。有一次在接待西方友人時,他們(men) 問及孔子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我們(men) 用了他們(men) 熟悉的兩(liang) 個(ge) 作品,一個(ge) 是那首英文歌曲《你是我的陽光》,另一個(ge) 是莎士比亞(ya) 《我怎麽(me) 能把你來比作夏天》來回答。不用任何解釋,他們(men) 就明白了孔子以及他的思想就像陽光一樣照耀著每一個(ge) 人,距離孔子就是那一米陽光的距離,無論如何,都在陽光的沐澤下生發長養(yang) 。莎士比亞(ya) 在十四行詩中寫(xie) 到“隻要人們(men) 還在呼吸,眼睛還看得見,這詩將長在,使你的生命得到永存”。其實,隻要人們(men) 還在呼吸,眼睛還看得見,孔子的思想將長在,使我們(men) 的生命得到永存。當我們(men) 用他們(men) 熟悉的語係將觀點表達到位的時候,馬上令他們(men) 對中華文化心生敬仰。
學習(xi) 時報:這個(ge) 例子舉(ju) 得好,但也說明了一個(ge) 問題,要把握話話權,首先要具備對話的能力。
楊朝明:是的。在不同語係表達的轉化過程中,不見得是字麵意思的對應,可能意韻的相應與(yu) 內(nei) 心的共鳴更容易增強國際友人對我們(men) 文化的認知與(yu) 向往。用活生生的、富有溫度的、人人能知能行的語言將哲理表達到位,對話的吸引力將會(hui) 有本質的提升。
以語言作為(wei) 基本的工具和手段使交流成為(wei) 可能隻是對話的基本能力,但是思想的碰撞與(yu) 交融才是把握話話權、增強話語主導性的核心所在。說到底,還是思想在引導,語言是橋梁與(yu) 輔助。所以,要立足語言,超越語言;立足思想,同時用樸實的語言將思想表達到位,方是對外文化交流的努力方向所在。當吸引更多的國際友人對中華文明渴望認知並向往之時,自然是我們(men) 的話語權提升之日。這樣,話語權的提升將再次吸引更多人向往中華文明,這其間便形成了正向的循環,呈發揚之勢。而這一點,對於(yu) 文化的傳(chuan) 承傳(chuan) 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熟悉中華經典,再就是熟悉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經典,這也是下一步我們(men) 要努力的方向。我們(men) 堅信,大力宣傳(chuan) 孔子儒學,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符合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中國獻給世界的最好最重要的禮物。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