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女學德元班舉行開學典禮,當代儒家女性信徒主持

欄目:民間儒行
發布時間:2016-09-27 23:33:45
標簽:

萬(wan) 象女學德元班舉(ju) 行開學典禮,當代儒家女性信徒主持

原題為(wei) “萬(wan) 象女學德元班開學典禮”

來源:“萬(wan) 象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廿七壬子

         耶穌2016年9月27日

 

 

 

  

 

昊天蒼蒼,江海茫茫。

巍巍中華,長存無疆。

大哉孔聖,典祀有常。

育人化民,佑我炎黃。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

悠悠女德,母儀(yi) 隆煌。

厚德懿範,生民景仰。

傳(chuan) 薪有人,燃我心香。

追思先聖,萬(wan) 象複昌。

行此典禮,坤道弘長。

 

緣起

 

十幾年前,範必萱老師還在貴陽的雲(yun) 盤山上,協助陽明精舍的蔣慶先生管理精舍。那時,她住在一間題名“月窟居”的小房間裏,挑燈夜讀,孜孜不倦地學習(xi) 儒家傳(chuan) 統文化。然而,在敬佩儒家先賢們(men)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高尚情懷之餘(yu) ,範老師從(cong) 一位現代女性的角度,更多地是在思考“儒家文化是如何安頓女性的”,“現代社會(hui) 的女性,又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歸屬”這樣一些生命命題?

 

  


曆經繁雜的查閱,問道,遊學,采訪,範老師撥開現代扭曲的“女權主義(yi) ”迷霧,正視到了男女在自然屬性上的天然差異和社會(hui) 屬性上的分工差異。乾坤陰陽,本沒有世人所謂的強弱本末之分,而是各司其職,不可分離,互生互長的。大多數傳(chuan) 統經典都在尊重男女自然屬性和社會(hui) 屬性不同的基礎上,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安身立命的處事之道。當然,如今的社會(hui) 環境已與(yu) 經典時代有了很大的差別。學會(hui) 汲取經典的能量來適應與(yu) 調節現代的女性生活才是範老師最迫切與(yu) 女性朋友們(men) 分享的課題!

 

相遇

 

大約半年前,夏老師在一次儒學會(hui) 講上結識範老師,為(wei) 其個(ge) 人獨立又謙遜的氣質與(yu) 深邃的女學見解而欽佩。想起書(shu) 院裏不少媽媽們(men) 曾坦言自己在家庭,事業(ye) ,教育上的迷茫和挫敗,夏老師誠懇地邀請範老師到書(shu) 院開班講學,讓更多的女性能清明地正視自己的自然屬性,找回自己的天然優(you) 勢,處理好事業(ye) 家庭與(yu) 自我提升的關(guan) 係。滿腔熱忱的範老師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還請陽明精舍的蔣慶先生為(wei) 女學班的禮樂(le) 填詞。帶著這樣一份沉甸甸的心意,來到了蘇州萬(wan) 象書(shu) 院。經過整整六個(ge) 月的醞釀,範老師與(yu) 書(shu) 院的老師和家長們(men) 交流碰撞,組建起了一個(ge) 女學團隊,為(wei) 蘇州的學員重新編排設計課程。其中辛勞,沒有半句說辭。


  


啟幕

 

9月25號,蘇州萬(wan) 象書(shu) 院女學德元班終於(yu) 迎來了開學典禮。為(wei) 了讓學員們(men) 在入學的時候能感受到傳(chuan) 統文化的廣博厚重,範老師結合禮樂(le) 文化,設計出一套簡樸又不失莊重的敬師禮。

 

演禮習(xi) 練


  

 

範老師為(wei) 德元班師生示範揖禮


   


歐陽老師教女學班師生唱誦《儒教四頌》

《宣聖頌》為(wei) 元代祭孔樂(le) 歌

《天地頌》《先祖頌》《女聖頌》頌辭為(wei) 蔣慶先生所作



 

 

列隊肅立


  

 

淨手入堂

 

  


開幕致辭

 

   


夏老師代表書(shu) 院為(wei) 任課老師頒發聘書(shu)

 

   

 

肅立奏樂(le)

    

  


童子獻供

 

  


敬致祝辭


昊天蒼蒼,江海茫茫。

巍巍中華,長存無疆。

.......

 

  


主教上香


    


師者上香


  

 

學員上香


   

 

眾(zhong) 學員向任課教師行天揖禮

任課教師向眾(zhong) 學員回土揖禮

眾(zhong) 學員相對而立互行互揖禮

 

  


禮樂(le) 齊頌

 

   


禮成●合影

 

莊嚴(yan) 肅穆的開學典禮落下帷幕,萬(wan) 象女學德元班的學員們(men) 紛紛走進教室開始她們(men) 的第一堂女學課程。願這些美好的媽媽們(men) ,能在接下來的學習(xi) 中找回自覺,自信,自立。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