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蒼龍作者簡介:王蒼龍,男,西元一九八六年生,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hui) 學博士。現為(wei) 英國布萊頓大學社會(hui) 學係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教育複興(xing) 的文化、社會(hui) 及政治影響,長期關(guan) 注儒學與(yu) 中國公民身份研究。 |
“本末先後”與(yu) “因人而異”——當代讀經教育的兩(liang) 個(ge) 原則和內(nei) 在張力
作者:王蒼龍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hui) 學係博士生)
來源:“探索與(yu) 爭(zheng) 鳴”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廿七壬子
耶穌2016年9月27日
當前有關(guan) 讀經教育的討論正在往縱深的方向發展。9月3日,此次爭(zheng) 論的中心人物王財貴先生接受專(zhuan) 訪(簡稱“專(zhuan) 訪”),可算作對批評者們(men) 的一次總體(ti) 回應。不過,王教授的回應似乎並沒有得到學界的認可。賀希榮老師在同日發表的文章(簡稱“賀文”)中認為(wei) ,“王財貴的回答沒有直麵任何問題,甚至沒有作出任何姿態,一仍其舊之陳義(yi) 甚高虛與(yu) 委蛇而已。”
筆者的看法是,一方麵,王教授的確擺明了一個(ge) 姿態,並以他自己的方式直接回應了一些重要問題;但另一方麵,他的這些回應也的確是老調重彈,與(yu) 以前的論述相比,不論是內(nei) 在邏輯還是立場姿態,並無二致。之所以說他擺明了一個(ge) 姿態是因為(wei) ,他的表態是立基於(yu) 當前讀經教育的“現實生態”的。例如,在有關(guan) 他本人與(yu) 讀經堂主的關(guan) 係這一關(guan) 鍵問題上,他申明“讀經圈內(nei) 所有教師家長皆為(wei) 朋友,彼既非我學生,亦非我職員,我隻能勸,不能記他的過,革他的職”。這符合讀經教育的現實,因為(wei) 不管讀經圈內(nei) 部有多少爭(zheng) 論,都是在民間社會(hui) 的背景上進行的,王財貴先生不論其理念是否被私塾堂主接受、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也的確沒有法律上的強製權力。換言之,王教授和其他私塾堂主,隻是道義(yi) 和理念上的“師徒關(guan) 係”(一些親(qin) 近的追隨者們(men) 以“老師”稱之),並不是法律行政性的上下級關(guan) 係。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民間讀經教育團體(ti) 內(nei) 部不能進行自我調整。正如賀文所建議的,王教授可以通過“改變產(chan) 品標準,比如說不主要看包本……”來對私塾產(chan) 生約束力。但是,這種“約束力”也隻是道義(yi) 性的、軟性的、非強製性,不具有行政性、剛性和強製性。
可是,令批評者們(men) 無法理解的是,為(wei) 什麽(me) 王財貴教授依然還是“舊調重彈”呢?為(wei) 什麽(me) 他不直麵“老實大量純讀經”模式帶來的問題呢?目前的討論多從(cong) 讀經教育團體(ti) 的宗教性、王財貴本人的宗教立場出發進行激烈批評。在本文中,筆者試圖從(cong) 讀經教育理論的內(nei) 部邏輯入手,尋找可能的解答。通過仔細研讀該專(zhuan) 訪,筆者發現,王財貴的讀經教育話語實際上隱含了兩(liang) 個(ge) 不同原則,分別指向讀經教育的兩(liang) 個(ge) 不同方向。這兩(liang) 個(ge) 原則雖然在他的讀經教育理論建構中似乎可以自洽,卻在現實的實踐操作中引起了諸多問題,呈現出一種內(nei) 在的張力。這兩(liang) 個(ge) 原則,一個(ge) 是“本末先後”,指向培養(yang) “文化大才”的方向;另一個(ge) 是“因人而異”,指向“全民讀經”的方向。無法有效地協調此二者的關(guan) 係可能是王財貴教授不能直麵當下問題的一個(ge) 理論性的原因。
王財貴
1“本末先後”:一種文化激切的心態
第一個(ge) 原則是“本末先後”。在專(zhuan) 訪中,王教授說:“我常以為(wei)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我所說的,其實隻是個(ge) 立本知止的方向,其他是個(ge) 人自由的。”在他的讀經教育理論中,一個(ge) 貫穿始終的內(nei) 在邏輯是,把教育教學的內(nei) 容區分為(wei) 本與(yu) 末、體(ti) 與(yu) 用、先與(yu) 後的二元關(guan) 係。抽象地來說,讀經教育中的本末觀念主要有三點:(1)“本”比“末”更重要;(2)不僅(jin) 如此,“本”涵蓋著“末”,二者並不在同一層級上;(3)既然如此,教育應該先“本”後“末”,“本”先而“末”易——這被認為(wei) 是合理的教學次第。由這一論述邏輯,合乎人性的教育便被理解為(wei) 一個(ge) 區分本末且按照本末先後開發人性的過程。具體(ti) 地來說,在讀經教育中,常見的教學安排是:以讀誦經典為(wei) 根本,這需要優(you) 先去做;其他科目如識字、寫(xie) 作、閱讀、吟誦、訓詁、典故、才藝皆為(wei) 末節,可待大量讀經後再做不遲。
“本末觀念”在讀經教育理論中最明顯的一個(ge) 體(ti) 現是記憶與(yu) 理解的關(guan) 係。在王教授看來,記憶被視為(wei) 兒(er) 童讀經教育的“本”、“先”、“體(ti) ”,理解則被視為(wei) “末”、“後”、“用”。他說:“人類兒(er) 童期學習(xi) 能力主要表現在記憶,而不在理解,所以吾人注重13歲之前的基礎教育,先以記憶為(wei) 主,讓他背誦經典。”之所以做這樣的本末先後安排,是因為(wei) 他認定記憶與(yu) 理解的時機不同,兒(er) 童時期記憶力強而理解力未發達,應該“以記憶與(yu) 智慧的教育為(wei) 先,以理解與(yu) 知識置後”,這樣才“正合人性成長的軌跡”。不僅(jin) 如此,他還宣稱記憶力教育對理解力教育具有“籠罩性”,即:先做記憶的教育有助於(yu) “讓一個(ge) 人具備更好的理解能力與(yu) 學習(xi) 知識的興(xing) 趣”。
以“十三歲”為(wei) 界,先記憶後理解,這是“本末先後”原則在讀經教育理論中的具體(ti) 表現。盡管在論述時,王財貴結合了兒(er) 童發展心理學的有關(guan) 論據,但在他看來,記憶為(wei) 本先、理解為(wei) 末後應屬於(yu)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東(dong) 西,並不需要科學論據加以佐證——當然,王財貴教授所使用的“科學論據”也被柯小剛教授批評是“偽(wei) 科學”。
之所以強調記憶經典為(wei) 本,而把解經置於(yu) 相對不那麽(me) 優(you) 先的地位,這可能與(yu) 讀經教育理論背後隱含的一種文化激切的心態有關(guan) 。從(cong) 2001年北師大的那場演講開始,王教授就在不斷地強調“先讀起來再說”,字裏行間能體(ti) 會(hui) 到複興(xing) 文化傳(chuan) 統的緊迫感。在另外一次專(zhuan) 訪(2012年)中,他在談到吟誦與(yu) 讀經的關(guan) 係時說:
“我不是反對音韻和吟唱,但我們(men) 現在是連一點文理的基礎都沒有了,要救亡圖存啊。這個(ge) 時候不需要那麽(me) 在意太平盛世的東(dong) 西。所以,先讀起來比較緊要,讀熟了再吟誦,不遲。或者一麵讀,一麵以吟誦作為(wei) 調劑是可以的。本末要分清楚。”
這種“救亡圖存”的文化激切心態在讀經實務上有兩(liang) 個(ge) 鮮明的體(ti) 現。一個(ge) 是“阿貓阿狗”論。在專(zhuan) 訪中,王教授專(zhuan) 門提到這一點,明確地說道:‘阿貓阿狗也可以當教師’,不是一種積極的正麵主張,而是一種消極的遮撥之語。”在他看來,之所以宣揚“阿貓阿狗”也可教讀經,是因為(wei) “在今日經教斷喪(sang) 百年的時代”,聖賢難尋,而孩子讀經卻是要“盡早開始”的,“不能等找到聖賢了才開始”。這種激切的文化心態顯而易見。
另一個(ge) 體(ti) 現是三十萬(wan) 字包本背誦的規定量。在讀經圈內(nei) 有一種“方法”,叫做“雙十讀經法”,亦即每天讀十個(ge) 小時,連續讀十年;另有一種“三十萬(wan) 字包本錄像”的提法,即把三十萬(wan) 字中外文經典全本背誦並加以錄像。以此二法,希望在兒(er) 童時期奠定一個(ge) 人一生為(wei) 學的“根本”和“基礎”。在這裏我們(men) 看到的是,在文化激切的心態下,按照“本末先後”原則對讀經的數量和時間進行定量化和標準化的規定。這一量化取向被諸多讀經私塾特別是最近幾年出現的“純讀經”私塾采用,在教學實踐中造成了不少問題——也正因為(wei) 此,它成為(wei) 這個(ge) 階段“讀經”爭(zheng) 議的主要目標,是被批評的主要對象。
2 “因人而異”:讀經教育的多元性
另一個(ge) 被王財貴先生所強調的原則是“因人而異”。在這次專(zhuan) 訪以及其他場合中,他反複提及所謂的“老實大量”應是“盡量老實,盡量大量”,意思是,每個(ge) 人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自己可能的範圍內(nei) 盡量做到“老實大量”。“因人而異”原則不同於(yu) 上述“本末先後”原則的關(guan) 鍵處是,它並不對讀經的數量和時間進行定量化和標準化要求,而是采取一個(ge) 較為(wei) 開放、靈活、多元的態度對待讀經教育及其與(yu) 其他教育的關(guan) 係。在這一原則下,讀經教育的確真正具有呈現“百花齊放”局麵的可能性,有助於(yu) 切實推動“全民讀經”。正如王教授在專(zhuan) 訪裏所言:
“譬如有的從(cong) 論語教起,有的從(cong) 蒙學教起;有的先教識字,再背書(shu) ,有的先背書(shu) ,後教識字;有的有閱讀,有的純讀經;有的重誦讀,有的重德行;有的學才藝,有的純讀經;有的有外文,有的純中文;有的以上書(shu) 院為(wei) 主,有的不上書(shu) 院;有的雜以宗教,有的純文化;有的在家讀,有的在學校讀,有的在社區業(ye) 餘(yu) 讀,有的在學堂讀;有的一天讀十分鍾,有的一天讀十小時。不一而足。這哪裏是一刀切啊?”
的確,在這種“讀經+”的模式下,看不到“一刀切”的影子,因為(wei) 一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nei) 容、教學過程都是因人而異、因地製宜的。因此,個(ge) 體(ti) 在如何讀經的問題上,“必需獨立做思考”,“各自做好自己即可”。進而言之,本著“因人而異”的原則,即使是在具體(ti) 的“讀經”過程中,不同的個(ge) 體(ti) 也應被區別對待,學堂也應“因材施教”。正如王教授在專(zhuan) 訪裏所說:
“即使在所謂‘嚴(yan) 格純讀經’的學堂裏,有的學生一兩(liang) 個(ge) 月背一本書(shu) ,有的三四個(ge) 月,有的半年,也有一兩(liang) 年才背一本的,視各人能力而不同。同一年齡的孩子所讀的書(shu) ,有的開始讀論語,有的讀完論語讀孟子了,有的四書(shu) 讀完讀五經了,有的中文讀完在讀外文了。教學的方法,有的用帶讀,有的用齊讀,有的用自讀,有的用自學。這都是因材施教的範例,不同於(yu) 一般教育,凡九歲的學生都學三年級的語文和數學。”
因人而異的原則甚至還體(ti) 現在對“理解”過程的解讀上。在王財貴看來,理解是一個(ge) 自然而然的過程,是需要經過長期的醞釀而生發出來的自然的感悟。“老實大量讀經理論”的實踐者空山先生在一篇題為(wei) 《讀經到底要不要理解》的文章中認為(wei) ,理解是無時無刻不在的:
“即使在所謂‘嚴(yan) 格純讀經’的學堂裏,有的學生一兩(liang) 個(ge) 月背一本書(shu) ,有的三四個(ge) 月,有的半年,也有一兩(liang) 年才背一本的,視各人能力而不同。同一年齡的孩子所讀的書(shu) ,有的開始讀論語,有的讀完論語讀孟子了,有的四書(shu) 讀完讀五經了,有的中文讀完在讀外文了。教學的方法,有的用帶讀,有的用齊讀,有的用自讀,有的用自學。這都是因材施教的範例,不同於(yu) 一般教育,凡九歲的學生都學三年級的語文和數學。”
“一個(ge) 孩子即使不讀經,甚至不讀書(shu) ,隻要他生活在一個(ge) 有人與(yu) 人交往的環境裏,隻要有人和他正常地交流,他的理解力也照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老師的一句話,父母餐桌上的聊天,和小夥(huo) 伴的遊戲娛樂(le) ,都在增長他的理解力。”
由此,他宣稱孩子再讀經的過程中會(hui) 有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是一種不需要人為(wei) 幹預就能產(chan) 生的,盡管“並不需要特別地精細”。
3兩(liang) 個(ge) 原則的內(nei) 在張力
兩(liang) 個(ge) 原則指向了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方向:“因人而異”的原則指向了“全民讀經”的方向,而“本末先後”的原則指向了培養(yang) “時代性文化大才”的方向。如何處理這兩(liang) 個(ge) 原則的關(guan) 係呢?對此,王財貴本人提供了一種理論性的說法。他認為(wei) ,教育應該“先立乎其大”,從(cong) 最高原則、最高標準出發(即“本末先後”原則);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打折扣”,可以不必固執於(yu) 那個(ge) 最高標準,而是根據各人的實際情況而采取相宜的辦法(即“因人而異”原則)。
不過,在實際的讀經教學實踐中,處理這兩(liang) 個(ge) 原則的關(guan) 係卻並不那麽(me) 容易。特別是文禮書(shu) 院成立以後,本著培養(yang) “時代性文化人才”的宏偉(wei) 目標,王教授的讀經教育理論日益偏向於(yu) 定量化、標準化、老實化、大量化、純讀經化,特別是提出的三十萬(wan) 字包本錄像的具體(ti) 量化指標,對於(yu) 各私塾具有顯著的導向性。於(yu) 是,一些學堂紛紛成立“文禮書(shu) 院班”,以包本錄像三十萬(wan) 字為(wei) 教學內(nei) 容,以進入文禮書(shu) 院為(wei) 教學目標。在這個(ge) 通往三十萬(wan) 字的包本錄像過程中,學生的學習(xi) 內(nei) 容單一化,不得不經常忍受老師的批評和體(ti) 罰,而那些被擱置的科目也真的就被擱置了。
與(yu) 此同時,“因人而異”的原則卻相對地被輕視和低估了,隻是經常作為(wei) 一個(ge) 應付批評和爭(zheng) 議的辯護理由被使用,而這種做法很容易讓人產(chan) 生如賀文類似的感覺:沒有直麵任何問題,“做了甩手掌櫃與(yu) 事外漢”。
根據筆者的觀察,雖然在“純讀經”模式提出之前讀經圈也有所謂“七節五輪”包本背誦的方法,但是,專(zhuan) 門以進入文禮書(shu) 院、完成三十萬(wan) 字包本錄像為(wei) 目標的“老實大量純讀經”模式卻是最近兩(liang) 三年才出現的,並不是讀經教育推廣之初就有。王財貴教授在專(zhuan) 訪之初評價(jia) 此次讀經爭(zheng) 議時說:“我從(cong) 五十年前剛開始思考這個(ge) 問題(指媒體(ti) 報道所反應的問題和情況)時,就了解了。何況二十餘(yu) 年來,爭(zheng) 議不斷,但都是那些問題的重複,幾乎不必看,就了解了。”字裏行間能體(ti) 會(hui) 到王教授對自己的讀經教育理論的自信。但在筆者看來,讀經教育十幾年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爭(zheng) 議。麵對這一新局麵,舊有的應對方式可能欠缺足夠的說服力和解釋力,無助於(yu) 新問題的解決(jue) 。
在說完上麵這段話後,王教授在專(zhuan) 訪中貼出了2006年的一篇《對“反對讀經者”之總回應》的文章,文中把反對者分為(wei) 有地位和無地位、真誠的和不真誠的,且主要是官員和學者兩(liang) 個(ge) 群體(ti) 。在此筆者想要提醒的是:如今這一輪(相對於(yu) 2004年的讀經爭(zheng) 議,筆者稱此次為(wei) 第二輪)的爭(zheng) 議,已經不再限於(yu) 這兩(liang) 個(ge) 群體(ti) ;讀經教育實踐者這一群體(ti) 是這一波爭(zheng) 議的發動者和主要力量——媒體(ti) 和學者隻是這一波爭(zheng) 議持續了一段時間後跟進報道和引發批評而已。也就是說,曾經深入實踐“老實大量讀經教育”的私塾堂主和追隨這一教育理念的家長和學生,現在居然開始公開批評這一教學模式——這並不是二十餘(yu) 年前就有的情況。這是一個(ge) 新情況,出現的是新問題,麵對的是新局麵。對此,讀經教育實踐者們(men) 需要重新定位自我,真誠地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評,拿出一個(ge) 直麵新問題的姿態,這才真的有助於(yu) 問題的解決(jue) ,有助於(yu) 讀經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分析了讀經教育理論的兩(liang) 個(ge) 原則——“本末先後”和“因人而異”。這兩(liang) 個(ge) 原則實際上指出了讀經教育的兩(liang) 個(ge) 不同發展方向:前者指向了一個(ge) 培養(yang) “文化大才”的方向,後者指向了一個(ge) “全民讀經”的方向。讀經教育如今出現的問題,是培養(yang) “文化大才”的這個(ge) 方向所出現的問題,這個(ge) 方向的關(guan) 鍵詞有:三十萬(wan) 字、包本錄像、雙十讀經法、純讀經等。換言之,基於(yu) “因人而異”原則的“全民讀經”這個(ge) 方向並沒有出問題,順著這個(ge) 方向,諸如“論語一百”、業(ye) 餘(yu) 讀經班以及其他“讀經+”的教育模式紛紛出現,真正體(ti) 現出讀經教育的活力。
進一步言之,當前的讀經圈、媒體(ti) 和學者的批評主要針對的是培養(yang) “文化大才”這一教育方向出現的問題,矛頭並沒有指向“全民讀經”方向。然而,王財貴教授在麵對這些指責時,自覺或不自覺地用“全民讀經”的教育方向予以應對,的確有回避問題的嫌疑——回避由純讀經包本三十萬(wan) 字以培養(yang) “文化大才”這一模式所產(chan) 生的諸多問題的嫌疑。
基於(yu) “因人而異”原則的“全民讀經”的教育方向的確是一種“多元的教育”。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王教授所謂“讀經是多元的教育”這一論述是合理的——把“讀經”與(yu) 其他教學內(nei) 容相結合,相輔相成,當然很好。但是,基於(yu) “本末先後”原則、以培養(yang) “文化大才”為(wei) 教育方向的純讀經模式,卻隻能是多元教育中的一元,隻是一種教育類型而已。最近幾年來,王教授以“全盤化西”為(wei) 教育標準,其指向便是“文化大才”的方向。並且,這一方向在被不斷地強化,造成了諸多問題,引起廣泛爭(zheng) 議。這些問題的出現並非偶然,它與(yu) 王財貴教授的讀經教育理論的內(nei) 在張力具有內(nei) 在的關(guan) 聯。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