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無可無不可”的智慧——《論語新識•裏仁篇》第十章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6-09-27 08:46:19
標簽:
劉強

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曆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複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詩學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與(yu) 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hui) 評》《有刺的書(shu) 囊》《竹林七賢》《魏晉風流》《驚豔台灣》《世說學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xie) 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shu) 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餘(yu) 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er) 詩教親(qin) 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無可無不可”的智慧——《論語新識•裏仁篇》第十章

作者:劉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廿七壬子

          耶穌2016年9月27日

 

 


   


《論語新識》,劉強撰,嶽麓書(shu) 社2016年9月版。



4.10子曰:“君子之於(yu) 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①,義(yi) 之與(yu) 比②。”

 

【新注】

 

①  無適也,無莫也:適,專(zhuan) 主;適從(cong) 義(yi) 。莫,不肯義(yi) 。無適無莫,猶雲(yun) 無可無不可。一說:適通“嫡”,親(qin) 厚義(yi) ;莫通“漠”,疏薄義(yi) 。又一說:適通敵,反對義(yi) 。莫通“慕”,愛慕義(yi) 。前兩(liang) 個(ge) 解釋結合起來,於(yu) 義(yi) 為(wei) 佳。

②  義(yi) 之與(yu) 比(bì):惟以道義(yi) 是從(cong) 。比,親(qin) 近,遵從(cong) 。

 

【新譯】

 

孔子說:“君子對於(yu) 天下一切人和事,既無一定專(zhuan) 主之是,也無一定不肯之非,一切唯有遵從(cong) 道義(yi) 加以判斷和選擇。”

 

【新識】

 

上兩(liang) 章言道,此下三章則言義(yi) 。

 

儒家之“義(yi) ”,與(yu) “禮”一樣,皆一切價(jia) 值及德性的調節器和安全閥,因而最具智慧。孔子嚐言“六言六蔽”,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luan)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篇》)又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luan) ,直而無禮則絞。”(《泰伯篇》)可知仁、智、信、直、勇、恭、慎等價(jia) 值雖屬美德,然皆有偏失,唯“好學”方可救其蔽。值得注意的是,“好禮”、“好義(yi) ”則不在其列。不僅(jin) 如此,孔子還讚美“富而好禮”者,又以“質直而好義(yi) ”為(wei) “達者”(《顏淵篇》)。何以如此呢?蓋“好學”本身即含“好禮”“好義(yi) ”之意,故“忠信如丘”易,“好古敏求”難,唯有通過“好學”,方能知禮達義(yi) 。要言之,禮義(yi) 實乃節度與(yu) 調適所有美德的砝碼與(yu) 權衡。

 

相比之下,“義(yi) ”比“禮”更具靈活性,甚至“禮”亦必須合乎“義(yi) ”。故孔子說:“君子之於(yu) 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yi) 之與(yu) 比。”這裏的“義(yi) 之與(yu) 比”的“比”,即靠近義(yi) ,與(yu) 《學而篇》有子所言“信近於(yu) 義(yi) ”、“恭近於(yu) 禮”的“近”,實即一義(yi) 。可見正如“忠恕”之間,孔子以“恕”為(wei) 主,“禮義(yi) ”之間,孔子則主張“義(yi) 之與(yu) 比”。甚至天下一切事物,皆當以義(yi) 作為(wei) 選擇和判斷的首要標準。謂予不信,有例為(wei) 證。《史記·孔子世家》載:

 

(孔子)過蒲,會(hui) 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cong) 孔子。其為(wei) 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cong) 夫子遇難於(yu) 匡,今又遇難於(yu) 此,命也已!吾與(yu) 夫子再罹難,寧鬥而死。”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毋適衛,吾出子。”與(yu) 之盟,出孔子東(dong) 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這個(ge) “孔子負盟”的故事,正說明“信”如不合乎“義(yi) ”,便是小人之信,“神不聽”。此故事亦見於(yu) 《孔子家語·困誓》,略有異文,孔子所說作:“要我以盟,非義(yi) 也。”再如《莊子·盜蹠篇》所載“尾生抱柱”的故事:

 

尾生與(yu) 女子期於(yu) 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兩(liang) 個(ge) 故事,一正一反,極言固守不合“義(yi) ”之“要盟”“小信”,不如無信。《子路篇》孔子又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正是對小人之信的批評。後來孟子亦發揮此意,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yi) 所在。”

 

孔子之“義(yi) ”,還包括“權”。《論語·子罕篇》孔子說:“可與(yu) 共學,未可與(yu) 適道;可與(yu) 適道,未可與(yu) 立;可與(yu) 立,未可與(yu) 權。”可見,守經達權乃是為(wei) 學的最高境界。《孟子·離婁上》所載“嫂溺叔援”的辯論便是“權”道的最佳案例:

 

淳於(yu) 髡曰:“男女授受不親(qin) ,禮與(yu) ?”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qin) ,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孟子所謂的“權”,即權變、權宜、變通,其實就是“義(yi) 之與(yu) 比”;而“無適也,無莫也”,正是孔子所謂“無可無不可”。又《子罕篇》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的“四毋”,歸根結底還是“義(yi) ”,是“達權”與(yu) “時中”。這與(yu) 佛家主張的“破執”、“放下”庶幾近似。

 

王陽明甚至以“義(yi) ”為(wei) “良知”。《傳(chuan) 習(xi) 錄》卷下載:

 

黃勉之問:“‘無適也,無莫也,義(yi) 之與(yu) 比。’事事要如此否?”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須是識得個(ge) 頭腦乃可。義(yi) 即是良知,曉得良知是個(ge) 頭腦,方無執著。且如受人饋送,也有今日當受的,他日不當受的。也有今日不當受的,他日當受的。你若執著了今日當受的,便一切受去。執著了今日不當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適莫。便不是良知的本體(ti) 。如何喚得做義(yi) ?”

 

今按:“義(yi) ”者,宜也,時也,權也,度也,中也。義(yi) 道從(cong) 權,無可無不可。一切正向價(jia) 值,皆須合乎“義(yi) ”。仁是儒家大慈悲,義(yi) 是儒學大智慧。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