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安梧作者簡介:林安梧,男,西曆一九五七年生於(yu) 台灣台中,祖籍福建省漳州,台灣大學首位哲學博士。曾任台灣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台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hui) 學院院長,《鵝湖》社主編、社長,現任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灣元亨書(shu) 院創院山長,山東(dong) 尼山聖源書(shu) 院副院長。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中國宗教與(yu) 意義(yi) 治療》《儒學革命:從(cong) “新儒學”到“後新儒學”》《儒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之哲學省察》《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hui) :林安梧論公民儒學》等。 |
讀經運動需要被提醒,但別帶殺伐之氣
受訪者:林安梧
采訪者:鳳凰國學
來源:鳳凰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廿四己酉
耶穌2016年9月24日
【鳳凰國學網編者按】事件的起因似乎是一位讀經少年的來信加上一場媒體(ti) 的專(zhuan) 訪,文禮書(shu) 院,這一大隱隱於(yu) 溫州泰順佘族鄉(xiang) 的讀經界“最高學府”、“世外桃源”,突然暴露在世人麵前。據相關(guan) 媒體(ti) 報道稱,為(wei) 考入王財貴先生創辦並主持的文禮書(shu) 院,讀經少年花了10年時間背誦了30萬(wan) 字的儒家經典,卻最終“聖賢夢碎”。而且在民間廣泛存在的私塾機構中,“阿貓阿狗也可以做老師”,他們(men) 不需要解經,隻需要按下複讀機的開關(guan) 鍵……一夜之間,種種針對王財貴“老實大量讀經”方法的聲討與(yu) 質疑蜂擁而至。在這場征討中,同濟大學柯小剛教授因對讀經方法的高調發聲而被“擺”到了王財貴的“對立麵”,而柯小剛本人則明確聲稱:“我沒見過王(王財貴)本人,但聽很多朋友談到過,其文化情懷非常真摯。我所有的文章從(cong) 未談及對王本人,全部都是針對讀經實踐中引起的問題……希望更多的人能跟上時代,已經懂得讀經的重要性,關(guan) 心更新的問題:怎樣讀才好?”
就在讀經討論將息未息之際,9月22日,澎湃新聞網一則實地探訪報道《讀經教育二十年:爭(zheng) 議聲中,王財貴欲斥資12億(yi) 建萬(wan) 人書(shu) 院》,再次將王財貴及文禮書(shu) 院推上風口浪尖。引發的爭(zheng) 議,更多是“一邊倒”的批判,其間還是依稀可見王財貴對其傳(chuan) 統讀經教育一以貫之的“野心”與(yu) 堅持。王財貴曾說:“教育是人生重大事務,不要隨便聽信任何理論,要多思考,要明白道理……隻要經過各人思考明白了,照各人思考明白的去做,就值得尊重。天下沒有必然對的事。”言下之意,即便是讀經教育也沒有必然對的、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方法,有的隻是各人的選擇罷了,“老實大量讀經”隻是其中的選擇之一。
那麽(me) ,這場持續了近一個(ge) 月的風波,和期間所出現的各種討伐之聲,究竟暴露出哪些問題?王財貴力推了二十多年的讀經運動,時至今日,需要怎樣的檢討?日前,台灣慈濟大學宗教與(yu) 人文研究所所長林安梧教授接受了鳳凰國學的獨家專(zhuan) 訪,就近來讀經運動風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台灣慈濟大學宗教與(yu) 人文研究所所長、教授林安梧
鳳凰國學:說到讀經的這個(ge) 事,我覺得您是有發言權的,因為(wei) 您對王財貴先生很熟悉。
林安梧:對,我熟悉,我覺得現在大陸的朋友對他的批評已經過頭了,是可以批評,但是我想要用一個(ge) 比較恰當的語言,要注意分寸。
鳳凰國學:我們(men) 注意到王財貴先生這一方前段時間發出的回應(王財貴:讀經是多元教育以全盤“化西”為(wei) 標準),伟德线上平台做了一個(ge) 專(zhuan) 訪。實際上他們(men) 的回應在輿論場上還是挺弱勢的,基本又被新一波的批評給蓋住了。我想對於(yu) 讀經的這種“運動”也好,或者說對於(yu) 讀經的這種教育方式也好,應該要有一個(ge) 理性的分析。讀經到底有沒有好處?這是一個(ge) 要考慮的。第二,引導兒(er) 童讀經的最好方式或者相對理性的方式是什麽(me) ?這個(ge) 可能要做一些辨析,您怎麽(me) 看?
林安梧:首先我認為(wei) 讀經是必要的,但是讀多讀少其實也是因人而異。讀經是有好處的,但是怎麽(me) 樣讀法,我覺得應該要持多元的態度,包容差異。王財貴對於(yu) 讀經的提法,隻是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所謂的“老實大量讀經”。這個(ge) 並不叫錯,有些人可以接受,有些人不可以接受。你接受不了,就不一定按照他的方式,那你可以用別的方式。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我認為(wei) 他的方式並不是最好的,但他那是一個(ge) 方式,不必太在乎。至於(yu) 說如果他的徒眾(zhong) 們(men) 繼續延伸,延伸得過頭了,他當然也要接受一些實際效應上的批評。
但是對於(yu) 王財貴先生,我覺得應該要給予肯定和尊敬,因為(wei) 他從(cong) 20多年前就開始推動著兒(er) 童讀經,他很早就體(ti) 會(hui) 到、感悟到讀經的必要性,而且身體(ti) 力行去推行、去實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來追隨。我的想法是應該站在一個(ge) 多元的、包容差異的立場上來看待他的行動。既然是多元包容差異,那就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對話、融通,他可以做自己願意做的事,大家不必去惡意推測他的動機,甚至對他進行人身攻擊。質疑是可以的,批評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全部否定。
有人問我采不采取他的方式,我說基本上我一向都是包容差異,但我並不一定采取這種方式,因為(wei) 我做不到,背不了30萬(wan) 字。而且,他也不是說每天都要背,也不是說隻有這條路。就好像我們(men) 講拜佛修行,你不必擔心每個(ge) 人都出家,那不可能,隻是少數人出家。既然是這樣的話,這不應該是個(ge) 大問題。“有容乃大”是我經常提到的,這樣生長應該不會(hui) 有太大問題。但是如果內(nei) 部先紛爭(zheng) 起來,甚至包容不了,其實就失去了經典常道的精神,經典常道很重要,就是包容差異,我的基本觀點就是這樣。
鳳凰國學:其實對於(yu) 不了解國學界的人來說,這樣的事情發生後,會(hui) 有點像圍觀群眾(zhong) 看熱鬧,可能會(hui) 有這種感覺:你看國學還沒複興(xing) 呢,你們(men) 就自己打起來了。
林安梧:然後就會(hui) 上去追問,你一定是為(wei) 了什麽(me) 利益在爭(zheng) ,其實這個(ge) 容易被誤解。所以我覺得要有真正的寬解、包容,尊重多元差異。因為(wei) 你尊重多元差異,就知道我自己也隻是其中一個(ge) ,別人也是有不同的方式。當然你可以提出批評和質疑,但是不要無保留地起惡念,淨往壞處去想。你想想“老實大量讀經”它有哪些優(you) 點或者有哪些限製?怎麽(me) 樣可以避免一窩蜂?其實如果不是一窩蜂就不會(hui) 出問題了。還有,“老實大量讀經”這個(ge) “量”有多大?30萬(wan) 字?50萬(wan) 字?可以不必背那麽(me) 多。王財貴先生的說法也不是要每個(ge) 人都來背,你背多一點,從(cong) 這條路試試看,背不了走別的路也可以。
不讀經也可以嗎?當然可以,怎麽(me) 不可以呢?不讀經一樣可以堂堂正正為(wei) 人,就好像老子《道德經》十六章講的,“致虛極,守靜篤。萬(wan) 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能夠“歸根複命”就好了。當然我的建議就是要想想你這樣的做法會(hui) 不會(hui) 沒有辦法“歸根複命”,這個(ge) 要討論一下,你會(hui) 不會(hui)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個(ge) “勢”往下走,回不來,一往而不複,會(hui) 出問題。
每個(ge) 人都需要被提醒,我想王財貴教授也是需要被提醒。隻是在提醒他們(men) 的時候,應該基於(yu) 發心慈悲,要寬解、包容。一旦內(nei) 部吵起來,其實你剛剛那個(ge) 講法很好,外部圍觀的人會(hui) 想,國學還沒複興(xing) ,你內(nei) 部先打起來,圍觀的人很樂(le) 。要避免這種問題,其實可以討論一下,王財貴讀經運動20年來的貢獻何在?“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何在?實踐成果何在?限製何在?這樣的討論,心態上要平和一點。
鳳凰國學:也就是說,要以一種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態度來麵對這些紛爭(zheng) 。
林安梧:對,更中和一點。“致中和,天地位,萬(wan) 物育”,你不致中和,用語過激就麻煩了,一旦語言過激就陷入紛爭(zheng) ,陷入了紛爭(zheng) ,到最後都不是真理了。現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chuan) 遞非常快,各方麵的互動、交流非常頻繁。包括這次在G20峰會(hui) 上有一個(ge) 很重要的詞,就是強調包容和多元,包容差異,應該有一個(ge) 更寬廣的胸襟、更慈悲的胸懷來彼此相互聯係,千萬(wan) 不要有殺伐之氣,殺伐之氣有百害而無一利。可以借這個(ge) 機會(hui) ,把讀經運動作一次比較深層的反思,包括接下去的讀經理論、讀經效應的檢討,這個(ge) 檢討並不是說我要找尋唯一的、最好的途徑,而是說通過各個(ge) 不同的途徑方法而並存並育、健康生長。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