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興(xing)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層需求——當代書(shu) 院興(xing) 起的動因與(yu) 情緣
作者:韓寒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十二日丁酉
耶穌2016年9月12日
【開欄的話】
傳(chuan) 統書(shu) 院源出唐代私人治學的書(shu) 齋和官府整理典籍部門,曆五代、宋、元、明、清,綿延1300年之久,在普及儒學、教化民眾(zhong) 、傳(chuan) 承文明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清末改書(shu) 院為(wei) 新式學堂,這一組織暫時退出了曆史舞台。當前,伴隨著國學熱,各地書(shu) 院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當下書(shu) 院對傳(chuan) 統書(shu) 院有著怎樣的繼承,其辦院理念、教育方法如何與(yu) 現代教育體(ti) 係相融合?從(cong) 今日起,本報開設《文化薪火·書(shu) 院的故事》專(zhuan) 欄,進行專(zhuan) 題報道。
9月10日,武漢東(dong) 湖畔。
由湖北省國學研究會(hui) 、湖北經心書(shu) 院、武漢大學國學院共同主辦,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山東(dong) 大學等高校專(zhuan) 家和中國文化書(shu) 院、尼山聖源書(shu) 院等40所書(shu) 院院長、理事參與(yu) 的“中華國學傳(chuan) 統與(yu) 當代書(shu) 院建設研討會(hui) ”舉(ju) 行。其中一項重要議程,是討論如何建設當代書(shu) 院。
當日,與(yu) 會(hui) 者簽署一份《東(dong) 湖宣言》,明確了書(shu) 院建設的願景與(yu) 辦學道統。
一種對儒家教育傳(chuan) 統的廣泛認同
千年書(shu) 院,行程漫漫。
“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wei) 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yi) 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這一由南宋大儒朱熹撰寫(xie) 的《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至今仍銘刻在廬山白鹿洞書(shu) 院內(nei) 的一處石碑上。它既是白鹿洞書(shu) 院學規,也成為(wei) 後世遍及全國的書(shu) 院及地方官學的學規。
教導學生注重人格的發展與(yu) 完善,接受讀書(shu) 非為(wei) 名利等思想,是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的目標,是一種以“道”為(wei) 核心的人文精神。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國學研究院院長朱漢民這樣闡釋傳(chuan) 統書(shu) 院精神的基本內(nei) 涵。
“傳(chuan) 統書(shu) 院源出唐代私人治學的書(shu) 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采古代‘官學’與(yu) ‘私學’之所長,需要具備學術研究、講學、藏書(shu) 、刻書(shu) 、祭祀以及以經營學田為(wei) 辦學經費來源等基本功能。近30年來,隨著國學之風日益強勁,各地出現了許多新式書(shu) 院,‘書(shu) 院’又重新回到人們(men) 視野中。”嶽麓書(shu) 院教授鄧洪波介紹。
鄧洪波做過一項調研:目前,全國活躍的書(shu) 院有約2000餘(yu) 所,類型不一而足。有高校啟動本科書(shu) 院製教育模式改革後建立起來的以“書(shu) 院”命名的新式學院;有在高校內(nei) 複建的傳(chuan) 統書(shu) 院;有學者聯合起來創辦的民間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團體(ti) ;有向幼兒(er) 、學齡兒(er) 童教授蒙學、儒家經典的培訓班;有對城鄉(xiang) 公眾(zhong) 進行國學文化普及的非營利性組織;也有以企業(ye) 家為(wei) 主要授課對象的經營團體(ti) 。
“雖然當今書(shu) 院與(yu) 傳(chuan) 統書(shu) 院有差距,整體(ti) 水平也參差不齊,但以儒家經典為(wei) 載體(ti) 的教化功能基本被延續了下來。各類機構均以‘書(shu) 院’命名,也說明他們(men) 對這一儒家傳(chuan) 統教育方式表示認同。”鄧洪波這樣看待時下興(xing) 起的書(shu) 院熱。
一股來自中華文化主體(ti) 性的深厚力量
20世紀80年代,有感於(yu) 百年來東(dong) 西方文化在我國主體(ti) 性的“顛倒”,馮(feng) 友蘭(lan) 、張岱年、朱伯昆和湯一介等幾位教授聯合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北師大及部分港澳台專(zhuan) 家,共建了中國文化書(shu) 院。
談起創辦初衷,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文化書(shu) 院院長王守常仍能清晰記起先生們(men) “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西方文化走進中國”的用心。“書(shu) 院長期以來堅持嚴(yan) 正的學術立場,積極從(cong) 事藏書(shu) 、編書(shu) 和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正在編纂的《中國文化書(shu) 院導師文集》叢(cong) 書(shu) ,既是向先生們(men) 致敬,也是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記錄與(yu) 反映當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的步履。”王守常說。
鄧洪波的調研數據顯示,591所新式書(shu) 院中,官方建立的有142所,占比24.70%,民間興(xing) 起的書(shu) 院449所,占總體(ti) 的75.30%。
“書(shu) 院熱是一股來自民間的對複興(xing)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層需求。”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這樣闡釋民間書(shu) 院大量興(xing) 起的文化動因,“盛世修典,一國的文化繁榮程度與(yu) 國勢息息相關(guan) 。一個(ge) 半世紀以來,中國在磨難與(yu) 變革中走向世界,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也在不斷發生變化。30年來經濟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深入係統地學習(xi) 自身傳(chuan) 統文化有了自覺需求,這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
但郭齊勇指出,民間書(shu) 院數量越來越多,難免魚龍混雜,當下書(shu) 院一定要端正辦學目的,要弘揚傳(chuan) 統書(shu) 院“立誌悟道、修身成德”等精神,提高書(shu) 院品質。
“梅貽琦先生曾說,今日中國之大學教育,溯其源流,實自西洋移植而來,故製度為(wei) 一事,而精神又為(wei) 一事。現行的教育方式可能會(hui) 將學生培養(yang) 成‘精致的個(ge) 人主義(yi) 者’。反觀傳(chuan) 統書(shu) 院教育,自宋明理學家創辦以來,以德行教育為(wei) 主,不以科舉(ju) 為(wei) 唯一目的,其師生之間自由討論的學風與(yu) 授課方式對啟迪學生創新精神亦有好處。我們(men) 崇尚理性精神,我們(men) 也需要借鑒傳(chuan) 統哲學的智慧。”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郭齊家表示。
一場知識分子理想與(yu) 現實的長遠博弈
在經曆了最初“憑情懷”的理想主義(yi) 階段後,四海孔子書(shu) 院院長馮(feng) 哲觀察到,以教育培訓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書(shu) 院創辦者們(men) 正變得日趨理性。這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書(shu) 院的課程體(ti) 係變得更為(wei) 全麵,以私塾、學堂、書(shu) 院為(wei) 例,此前主要內(nei) 容基於(yu) “讀經”,追求量和速度,現在變得更加注意治學方法,慢慢從(cong) 讀經拓展到文字學等其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學科和課程;與(yu) 此同時,對文化教育的認識水平、師資團隊、書(shu) 院管理的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他舉(ju) 了一個(ge) 例子,儒家講求“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六藝,現在一些書(shu) 院除了書(shu) 法等傳(chuan) 統學科外,開始開展射藝培訓,教學生用身體(ti) 體(ti) 悟中國文化。
在北京順義(yi) 七寶閣書(shu) 院院長馬一弘的書(shu) 房內(nei) ,有一幅樓宇烈先生送給他的書(shu) 法作品,上書(shu) “蒙以養(yang) 正”四字。談起樓先生80高齡仍筆耕不輟,教書(shu) 育人,四處講學,馬一弘感受到了一股強烈的使命感。他說,這也是他創辦書(shu) 院的初衷。麵對近期“讀經班”引發的爭(zheng) 議,他的觀點很鮮明,一味“讀經”並不等同於(yu) 啟蒙教育,啟蒙教育也不可能完全依靠“讀經”,以少兒(er) 為(wei) 培養(yang) 對象的私塾、學堂、書(shu) 院應該是在現行教育體(ti) 係上做“加法”,在必要的通識教育之外增加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容,而不是簡單地做“替代法”。
數量眾(zhong) 多、形式紛繁,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彰顯,但文化傳(chuan) 播與(yu) 育人理念缺乏新的規範,或是民間書(shu) 院發展的現狀。如何在繼承古代書(shu) 院優(you) 秀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對其精華部分進行現代化改造,使之適應當下的現代教育環境,是當代書(shu) 院生存和發展需要麵臨(lin) 的共同課題,也是致力於(yu) 複興(xing)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知識分子理想與(yu) 現實的長遠博弈。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