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東林書院首次恢複釋奠禮及江南會講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16-09-15 18:33:16
標簽:


無錫東(dong) 林書(shu) 院首次恢複釋奠禮及江南會(hui) 講

作者:濟楚

來源: 伟德线上平台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十五日庚子

           耶穌2016年9月15日


 

 

 


東(dong) 林書(shu) 院


伟德线上平台訊 (濟楚座落於(yu) 無錫的東(dong) 林書(shu) 院在中國曆史尤其明代晚期可是赫赫有名的,萬(wan) 曆三十二年(1604)無錫籍著名士人顧憲成、高廷龍二先生慕北宋理學大儒楊時(號龜山)之講學遺風,在龜山先生講學原地興(xing) 複東(dong) 林書(shu) 院,一時江南士子雲(yun) 集講學、議政,由顧憲成所撰的“風聲雨聲讀書(shu) 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an) 心”著名楹聯就懸掛在書(shu) 院的“依庸堂”中。由於(yu) 東(dong) 林黨(dang) 人在晚明史上以氣節風動天下,兼之東(dong) 林學派的講會(hui) 甚盛,東(dong) 林書(shu) 院自1604年興(xing) 複後,雖屢遭兵燹火災甚至人為(wei) 毀拆,卻為(wei) 誌士仁人屢毀屢建,幸存至今,而且在全國保留至今的書(shu) 院中,位於(yu) 無錫繁華街區的東(dong) 林書(shu) 院建築群都屬於(yu) 遵從(cong) 古製、較多保留曆史原貌的書(shu) 院,此一點尤屬難得。


 

 


與(yu) 會(hui) 者合影


 釋奠禮,原為(wei) 古代學校設置酒食奠祭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凡立學,必行釋奠禮,目的是激起學生尊師重道,而起到勸學作用。此禮自先秦綿延至清末,至今韓、日以及我國台灣地區仍廣泛保留。在古代書(shu) 院的學習(xi) 中,習(xi) 禮演禮也是一個(ge) 重要科目,聞名遐邇的東(dong) 林書(shu) 院自然也不例外。據《東(dong) 林書(shu) 院誌》記載:“流澤在人,饗以俎豆,禮也。學者得以俎豆之事,習(xi) 禮於(yu) 斯,觀感興(xing) 起,弗可替也。”東(dong) 林書(shu) 院自明末興(xing) 複以來,在每年的仲春、仲秋的仲丁日各舉(ju) 行一次釋奠禮,以禮敬先師,及縣邑從(cong) 祀先賢,這次仲秋釋奠禮便是依循書(shu) 院誌記載最大程度地予以原貌恢複呈現。


建國後首次釋奠禮


  


釋奠禮進行中




釋奠禮

 

東(dong) 林書(shu) 院於(yu) 今年春天(仲春丁日)嚐試恢複釋菜禮之後,初步積累演禮經驗,又經清華大學彭林教授等三禮研究專(zhuan) 家指導,便開始著手恢複更隆重的釋奠禮,並決(jue) 定於(yu) 仲秋丁日(陽曆9月12日,時為(wei) 周一,為(wei) 方便市民觀禮,提前2日至周六,正好趕上教師節)正式實踐。整個(ge) 禮儀(yi) 由茹經書(shu) 院(“茹經”為(wei) 以無錫鄉(xiang) 賢唐文治先生的堂號)承辦,李素潔博士依據《無錫縣誌》、《金匱縣誌》、《無錫縣學筆記》記載,並多方諮詢禮學專(zhuan) 門人士,對《東(dong) 林書(shu) 院誌》上所載的原釋奠禮進行建國以來第一次試恢複。該場釋奠禮前後一共經過了五個(ge) 月的籌備,祭服、祭器、祭品的準備,執事人員的選募,禮儀(yi) 程序的反複打磨,無不精益求精,最終使得該場典禮如期如儀(yi) 順利舉(ju) 行,而恰逢教師節和周末,全國各地近百名學人及無錫市民慕名而來,一起以誠敬之心觀禮。

 

 


“燕居廟”祭祀孔子和四配現場




燕居廟祭品




“道南祠”祭禮龜山先生和從(cong) 祀鄉(xiang) 賢


本次釋奠禮既在東(dong) 林書(shu) 院“燕居廟”禮敬孔子及四配,又同時在“道南祠”禮敬宋代楊龜山先生(楊時,字中立,號龜山,東(dong) 林書(shu) 院創始者)及從(cong) 祀諸鄉(xiang) 先賢,兩(liang) 邊同時演禮作樂(le) ,卻能有條不紊、敬謹不失,備有禮容,這背後是茹經書(shu) 院組織眾(zhong) 執事反複演禮付出的辛勞,同時也是所有參禮人員對孔聖先賢生發出由衷的敬意和欽誠。


 

   

“燕居廟”祭祀現場


禮學大家兼鄉(xiang) 賢彭林教授監禮




清華大學彭林教授作《釋奠禮之當代意義(yi) 》講座

 

釋奠禮後,中國古代禮樂(le) 文化研究專(zhuan) 家、清華大學彭林教授專(zhuan) 門跟大家做了《釋奠禮之當代意義(yi) 》講座,結合韓國、日本、台灣以及大陸各地舉(ju) 辦的一些祭禮典禮對東(dong) 林書(shu) 院本次釋奠禮進行點評,充分肯定了自己家鄉(xiang) 恢複舉(ju) 行的首次釋奠禮。春季釋菜禮時有媒體(ti) 記者徑從(cong) 廟中門進出,當時彭林教授的講座就指出了這一嚴(yan) 重的不合禮製現象,這次特設糾儀(yi) 官予以監禮。整場禮事基本合乎禮製,無大的紕漏與(yu) 瑕疵,而且獻祭官外的觀禮人員也根據意願有序入廟行跪拜祭禮。

 

彭教授對國內(nei) 釋奠禮大都集中於(yu) 西曆9月28日並不以為(wei) 然,因為(wei) 禮敬先師的典禮卻按照格裏高利曆予以固定,這既不太恭敬,有失禮之虞,也不合乎古代相承的傳(chuan) 統,以往無論春秋二季,還是四季的釋奠禮,往往選在丁日(雖然不同朝代而有上丁、仲丁之別)舉(ju) 行,所以釋奠禮又被稱“丁祭”,而東(dong) 林書(shu) 院無論是春季的釋菜禮,還是秋季的釋奠禮,都有意識地選在仲月丁日,隻稍作調整,是較合乎古禮的。


此外彭教授還對執事及觀禮人群的服飾禮容進行了點評和指正,並旁及日常生活中的失禮現象,獲得現場學人和市民的強烈共鳴。同時彭林教授還特意指出能擔任釋奠禮的獻官是一件非常榮耀和莊重的事體(ti) ,以往禮事結束,書(shu) 院往往將所有獻官和執事人員的名單刊石以傳(chuan) ,這種優(you) 良的史乘傳(chuan) 統也應契機恢複。

 


中庸會(hui) 講及唐調雅集



 

  

《中庸》會(hui) 講


下午,東(dong) 林書(shu) 院還與(yu) 上海儒學研究會(hui) 的唐文治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一起主辦了《中庸》會(hui) 講。東(dong) 林會(hui) 講是明代該書(shu) 院最富盛名的講學活動,史誌曾這樣記述第一次東(dong) 林講會(hui) 的盛況:“上自京口,下至浙江以西,同誌畢集,相與(yu) 講德、論學,雍容一堂”,而“遠近紳士及邑之父老子弟或更端而請,或環聚而觀,一時相傳(chuan) 為(wei) 吳中自古以來未有之盛。”當講的東(dong) 林會(hui) 講被譽為(wei) 吳中自古以來未有之文化盛況,東(dong) 林書(shu) 院在恢複釋奠禮傳(chuan) 統後,也試圖將講學這一書(shu) 院更本質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予以恢複。今年春季釋菜禮後,書(shu) 院邀集學者進行了《四書(shu) 》之一的《大學》會(hui) 講,此次秋季釋奠禮後,又選擇了《四書(shu) 》之一的《中庸》舉(ju) 行會(hui) 講,是十分貼合這座承襲程朱理學的書(shu) 院的固有學術傳(chuan) 統。



 


柯小剛教授作  《睨視與(yu) 中正:中庸解讀》講座




“慎獨與(yu) 誠意”主題討論




“已發與(yu) 未發”主題討論


10號下午,參與(yu) 會(hui) 講的全體(ti) 同仁集聚東(dong) 林書(shu) 院道南祠,一起齊聲朗誦《東(dong) 林會(hui) 約》的部分篇章,而後便由同濟大學曾亦教授主持,圍繞《中庸》,邀集著名學者柯小剛、郭曉東(dong) 、蔡家彬、陳暢等老師闡發《中庸》要義(yi) 。柯小剛教授對《中庸》第十三章的“道不遠人”義(yi) 理,進行了切己體(ti) 認,並與(yu) 大家交流;郭曉東(dong) 教授則綜合闡述了東(dong) 林書(shu) 院創始人楊龜山先生的中庸解釋;蔡家彬教授則關(guan) 注明代東(dong) 林書(shu) 院的恢複創辦人顧憲成《中庸意》一書(shu) ,陳暢教授也就明代理學、心學二家工夫論異同以及心學內(nei) 部工夫論的爭(zheng) 論闡發儒學義(yi) 理。在場年輕學人及無錫本地國學愛好者則抓住機會(hui) 向幾位老師提問請教。11號上午則就“未發與(yu) 已發”、“誠意與(yu) 慎獨”兩(liang) 個(ge) 主題進行了第二場會(hui) 講。



  


 同濟大學陳暢教授在會(hui) 講現場

 

民國年間在無錫創辦久富盛名的無錫國學專(zhuan) 修學校的唐文治老校長晚年以八十高齡還念茲(zi) 在茲(zi) 於(yu) 修複已經傾(qing) 圮的東(dong) 林書(shu) 院建築,於(yu) 1947年糾集江南地區商賈及學士籌資興(xing) 複了東(dong) 林書(shu) 院,並在書(shu) 院立碑留下《重修無錫東(dong) 林書(shu) 院碑記》手澤。為(wei) 紀念唐先生,東(dong) 林書(shu) 院除將唐先生《中庸大義(yi) 》以線裝本印出贈予每一位會(hui) 講參與(yu) 者,還於(yu) 10日晚在書(shu) 院“還經亭”前草地舉(ju) 行了大型唐調雅集。唐調,是以唐先生姓名所命名的讀書(shu) 調,也是現在影響最大的古書(shu) 吟誦調。唐文治先生二傳(chuan) 弟子魏嘉瓚老師帶領學生將許多唐調名篇搬上雅集的現場,讓與(yu) 會(hui) 者充分感受到了唐調吟誦的魅力。11日下午,茹經書(shu) 院還特意組織與(yu) 會(hui) 人員赴唐先生位於(yu) 太湖邊的故居“茹經堂”參訪,並現場舉(ju) 行“緬懷唐文治先生及唐文治先生研究當下意義(yi) ”為(wei) 主題的專(zhuan) 家座談會(hui) 。


 


雅集


 


雅集




古琴演奏




 “還經亭”唐調雅集




唐文治先生故居“茹經堂”


在為(wei) 期兩(liang) 天的活動中,無錫本地國學愛好者、琴友、學者與(yu) 全國各地學人萃聚東(dong) 林書(shu) 院,切磋講摩,立於(yu) 禮、遊於(yu) 藝、博學於(yu) 文,正如魏嘉瓚先生曾帶領全體(ti) 會(hui) 講學人一起吟誦的理學宗師朱子的《春日》詩一般,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正在東(dong) 林書(shu) 院這個(ge) 重要道場煥發勃勃生機。

 

 


參加釋奠禮的同仁合影



責任編輯:梁金瑞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