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文化經典與基礎教育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09-14 16:41:21
標簽:
鮑鵬山

作者簡介:鮑鵬山,男,西元1963年生,安徽六安人,文學博士。現任上海開放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有《寂寞聖哲》《論語新讀》《天縱聖賢》《說孔子》等。

 

 

文化經典與(yu) 基礎教育

作者:鮑鵬山(上海市開放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十三日戊戌

           耶穌2016年9月13日


 

 

 

清晨的國子監綠樹蔥蘢。圖為(wei) 不久前在北京師大二附中、北京師範大學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學生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高端論壇上,學生們(men) 在國子監彝倫(lun) 堂前誦讀。光明日報記者靳曉燕攝/光明圖片

 

編者的話

 

對“讀經”的反思,讓人們(men) 重新思考今天我們(men) 該如何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當然,它不可能是近乎折磨人式的簡單背誦,也不是脫離現實的瘋狂執著。傳(chuan) 統文化經典是教育的資源,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學習(xi) 和傳(chuan) 承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然而,又該如何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經典則是一個(ge) 需要探討的話題。

 

“三堂”撐起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信仰體(ti) 係。

 

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有其特殊性的。

 

自20世紀初,廢除科舉(ju) 製度,廢除私塾教育後,西方現代教育理念進入中國,開辦新式學校,以年級、班級為(wei) 單位進行科學與(yu) 技術教育。這是非常大的曆史進步,但非常大的遺憾也在於(yu) :當我們(men) 按照西方學校的分科方法來設置課程,並將傳(chuan) 統經典作為(wei) 落後的東(dong) 西從(cong) 教材中剔除的時候,我們(men) 忘了,西方人是用“兩(liang) 條腿”走路的。簡言之,他們(men) 的國民基礎教育,除了“學堂”,還有“教堂”。也就是說,與(yu) 之比較,中國的教育整體(ti) 而言是基於(yu) 沒有宗教教育的基礎上的。這是中西方基礎教育一個(ge) 非常大的區別,這也是中國教育的特殊性。

 

我們(men) 信仰體(ti) 係的載體(ti) 和傳(chuan) 播手段,是經學而不是神學,是學堂而不是教堂;我們(men) 尊奉的是聖賢,而不是神靈,這是我們(men) 文化上的一個(ge) 重要特點,是我們(men) 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是我們(men) 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實現路徑。

 

如果說,西方的國民教育是立足於(yu) 學堂與(yu) 教堂這樣的“兩(liang) 堂”,在傳(chuan) 統中國,我們(men) 沒有教堂,但有“三堂”:鄉(xiang) 村有學堂(包括文廟)、宗族有祠堂,家庭有中堂。學堂裏有聖賢,祠堂裏有祖宗,中堂懸掛五個(ge) 大字:天地君親(qin) 師。這三堂撐起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信仰體(ti) 係。

 

今天,宗族的祠堂蕩然無存,鄉(xiang) 村生活也不再是傳(chuan) 統的模式,家庭中也不再有中堂,早已代之以客廳電視。三堂中,兩(liang) 堂已經一去不返。而傳(chuan) 統學堂中的讀經教育,也代之以學校的自然科學知識及其分類為(wei) 主的各類課程,其中的語文課和曆史課,也不再是經典的閱讀。雖然在理論上,人們(men) 普遍認同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在實際操作中,作為(wei) 工具性的聽說讀寫(xie) 的訓練與(yu) 考核,實際上是現在語文教育的基本內(nei) 容。即使對於(yu) “人文性”,也更多地理解為(wei) 人文知識的記誦而非文化人格的構建。

 

教育的首要功能,在使人之為(wei) 人,培養(yang) 人的價(jia) 值觀和價(jia) 值判斷力。

 

教育肩負兩(liang) 大使命:一、傳(chuan) 承人類文明,以文化人,化成天下;二、傳(chuan) 承人類技術,以技禦物,改造世界。就傳(chuan) 承技術而言,在今日中國大學已經得到充分的重視。專(zhuan) 業(ye) 教育本身就是技術教育,以就業(ye) 為(wei) 導向的教育也加重了對專(zhuan) 業(ye) 的重視程度。但是,人文教育則被嚴(yan) 重忽視。很多教育者以為(wei) ,教育就是讓孩子學好知識和專(zhuan) 業(ye) 知識技能。學好知識是為(wei) 了升學考試,學好專(zhuan) 業(ye) 技術是為(wei) 了找工作和將來專(zhuan) 業(ye) 上的發展,但是,人格的教育和人自身的發展卻被忽視了。

 

教育當然要教知識,但比對知識的判斷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是非判斷。教育的首要功能,在使人之為(wei) 人,培養(yang) 人的價(jia) 值觀和價(jia) 值判斷力。

 

何為(wei) 價(jia) 值?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曆史的起源與(yu) 目標》中提出一個(ge) 概念“軸心時代”。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300多年裏,在北緯25°—35°區間的空間裏,無論東(dong) 方還是西方,人類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一批先知聖哲:在古希臘,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ya) 裏士多德;在以色列,是猶太教先知;在古印度,是釋迦牟尼;在中國,是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人類文明在“軸心時代”不約而同地取得了重大突破,發生了對人的“終極關(guan) 懷的覺醒”,宗教也由此產(chan) 生。

 

我認為(wei) ,這個(ge) 突破與(yu) 覺醒,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人類試圖從(cong) 整體(ti) 上把握世界,而不是零敲碎打,個(ge) 別地孤立地認識世界;二、認識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即:人不僅(jin) 作為(wei) 道德的存在,從(cong) 而區別於(yu) 一般動物,而且,人還負有建設道德世界的責任。

 

其實早在漢朝,偉(wei) 大的曆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親(qin) 司馬談,已經對人類“軸心時代”四個(ge) 區域(中國、古希臘、以色列、印度)中的中國之哲學思想,概括為(wei) 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六家。而正是這六家,給我們(men) 中國人構建了精神領域中的價(jia) 值體(ti) 係,社會(hui) 生活的道德基石。道、德、仁、義(yi) 、禮、智、信、勇、法、術、勢、王道、仁政、兼愛……每一個(ge) 概念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是對整個(ge) 人類文明和人類道德使命的思考。這些思考積澱下來,最後成為(wei) 人類生存的價(jia) 值觀和價(jia) 值基礎。

 

科學家、發明家,是給人類建立生活的物質基礎。思想家,是給人類建立人生的價(jia) 值基礎。沒有這樣的價(jia) 值基礎,人不能成為(wei) 人。人類生活沒有價(jia) 值基礎,也無法組成一個(ge) 社會(hui) 。這就是價(jia) 值。這就是教育為(wei) 什麽(me) 要講價(jia) 值,要以文化人,讓受教育者,一代代民族的未來,認同基本的人類價(jia) 值觀,讓全社會(hui) 在這樣的價(jia) 值基礎上文明運作。

 

教育之目的,在人的培養(yang) 。20世紀90年代我們(men) 就開始講素質教育,主要想解決(jue) 兩(liang) 個(ge) 問題:高分低能問題和學生學習(xi) 負擔過重問題。但是,20多年下來,這兩(liang) 個(ge) 問題並沒有很好解決(jue) 。問題在於(yu) ,我們(men) 對什麽(me) 是素質教育還沒有搞清楚。我們(men) 片麵以為(wei) 技能多一些,知識麵廣一些,素質就高了,其實,這還是在知識和技能層麵上打轉轉。其實,人之為(wei) 人的素質,既不是棋琴書(shu) 畫等技能的疊加,也不是各類知識的總和。孔子在要求他的弟子們(men) 讀《詩經》的時候,說到讀《詩經》對於(yu) 人的重要性,他說:

 

“《詩》可以興(xing) ,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

 

興(xing) 、觀、群、怨這四個(ge) 字,我們(men) 可以看成是孔子人之素質的概括。興(xing) ,有情懷、有理想、有性情、有溫度;觀,有洞察力,判斷力,明辨是非、善惡和美醜(chou) ;群,有擔當精神,有群體(ti) 意識、有領導力;怨,堅持獨立思考,敢於(yu) 批判社會(hui) ,敢於(yu) 麵對自己的真實情感。

 

關(guan) 於(yu) 人之為(wei) 人,孟子講“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在孟子看來,無此“四心”,即不成其為(wei) 人。這也是講素質。人無“四心”,掌握技能再多、知識再多,終歸還是野蠻人。

 

從(cong) 這樣的角度來認識人的素質,則傳(chuan) 統文化經典必然成為(wei) 教育的資源,傳(chuan) 統文化的學習(xi) 和傳(chuan) 承就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

 

文化經典的文化意義(yi) ,就在於(yu) 它提供一個(ge) 價(jia) 值度坐標,使我們(men) 的人生有理有據,從(cong) 而能夠安身立命。

 

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經典,作為(wei) 教育資源無可比擬也無可替代的價(jia) 值,在於(yu) ,它們(men) 是三種體(ti) 係:知識體(ti) 係、價(jia) 值體(ti) 係、文化體(ti) 係。

 

就知識體(ti) 係而言,以《論語》為(wei) 例,第一篇《學而》,16則,不足500字,僅(jin) 就文化曆史知識而言,就能了解:

 

曆史人物,如有子、曾子、子貢、子夏……

 

曆史名稱,如邦、國、君;

 

文化典籍,如《詩經》;

 

文化概念,如禮、仁、信、孝悌、忠、君子、小人、先王……

 

稱謂知識,如姓、名、字、號、諡……

 

如此密集而有價(jia) 值的知識量,是一般文本所不具備的。

 

不足500字,涉及很多價(jia) 值判斷:什麽(me) 是好人?什麽(me) 是好的政治?什麽(me) 是好的社會(hui) ?實際上,文化經典的文化意義(yi) ,就在於(yu) 它提供一個(ge) 價(jia) 值坐標,使我們(men) 的人生有理有據,從(cong) 而能夠安身立命。

 

更重要的是文化體(ti) 係。受教育者通過本民族文化經典獲得價(jia) 值觀,會(hui) 認同中國文化。文化認同無論對個(ge) 人,還是對國家民族,都非常重要:作為(wei) 個(ge) 人,沒有文化認同,便沒有精神歸屬;作為(wei) 一個(ge) 民族,沒有文化認同,便沒有凝聚力,便沒有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區別於(yu) 其他民族的可識別性的文明符號,便沒有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獨特貢獻。

 

假如教育沒有了道德人格培養(yang) ,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會(hui) 培養(yang) 出急功近利的功利人格。

 

我以為(wei) ,基於(yu) 中國這樣的文化傳(chuan) 統和文化實現路徑,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材可以全國統一編寫(xie) ,這是實現文化認同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教育的基本使命之一。

 

而語文教材的編寫(xie) ,必須體(ti) 現以下三個(ge) 要求。第一,必須體(ti) 現我們(men) 民族的核心價(jia) 值觀,以此培養(yang) 民族精神、民族氣質,傳(chuan) 承民族文化,建立道德信仰。第二,必須是最經典的漢語文字,以此培養(yang) 純正、良好的語感,培養(yang) 語言藝術的鑒別力和創造力。第三,總量適中,能在義(yi) 務教育的9年之內(nei) ,讓受教育者打下根基,獲得相應的素質。

 

現代基礎教育不以培養(yang) 大師為(wei) 目標;但是,如果基礎教育徹底斷絕了大師出現的可能性,這種教育是可怕的。因為(wei) 這種教育會(hui) 使一個(ge) 民族成為(wei) 侏儒之群。

 

現代基礎教育不以培養(yang) 精英為(wei) 旨歸,但是,如果基礎教育不能為(wei) 精英的成長奠定文化基礎,這種教育是可悲的。因為(wei) 這種教育會(hui) 使一個(ge) 民族成為(wei) 奴隸之邦。

 

現代基礎教育不以傑出個(ge) 人為(wei) 培養(yang) 目標,但是,假如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掐滅了受教育者“成就傑出”的理想,這樣的教育是殘忍的。因為(wei) 它會(hui) 使一個(ge) 民族淪為(wei) 平庸之輩。

 

現代基礎教育不以培養(yang) 道德人格為(wei) 全部,但是,假如教育沒有了道德人格培養(yang) ,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會(hui) 培訓出急功近利的功利人格,這樣的教育是庸俗的。因為(wei) 它會(hui) 使一個(ge) 民族成為(wei) 小人之藪。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