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財貴】“讀經方法之爭”沒有意義,應該提倡國民的思考力——在“伟德线上平台師友會”QQ群的答問

欄目:少兒讀經
發布時間:2016-09-10 11:27:57
標簽:
王財貴

作者簡介:王財貴,男,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生,台灣省台南縣山上鄉(xiang) 人。畢業(ye) 於(yu)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曾師事掌牧民先生、王愷和先生、牟宗三先生。曆任小學、中學、大學教師,鵝湖月刊社主編、社長,台中師範學院語教係教授、華山書(shu) 院院長、台灣漢學教育協會(hui) 理事長。著有《讀經二十年》(中華書(shu) 局2014年版)。


“讀經方法之爭(zheng) ”沒有意義(yi) ,應該提倡國民的思考力

——王財貴在伟德线上平台師友會(hui) QQ群的問答

答者:王財貴

問者:“伟德线上平台師友會(hui) ”QQ群(113909396)群友

整理者:冷長安

時間:西曆2016年9月8日

 

 

 

  


莊墨:我親(qin) 見有讀經十年的學生找不到方向,甚至厭學,不止一個(ge) 。隻想問,那些無法深造的孩子怎麽(me) 辦。

 

王財貴:所提問題非常重要,且是常見問題,不可能沒注意過。

 

不過,抱歉,因為(wei) 素不識麵,所以不知莊墨先生是不是可以討論的人。我先投石問路一下,如果以下問題可以接受,可以回複我一下,那就可以再討論下去,我會(hui) 原原本本地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至少是出於(yu) 誠意的且應該有若幹成效地解決(jue) 。這不是發牢騷可解決(jue) 的。

 

我要說,至今為(wei) 止,我沒有看過讀經十年的人,包括兒(er) 童,青少年,成年人。


讀經十年,是我設計的一個(ge) 標準。但不要求人都達到,也沒有人達到。不過,多多少少讀一點,都好。

 

所謂讀經十年之說,就好像有人看一老者寫(xie) 書(shu) 法,問他,寫(xie) 了幾年書(shu) 法了?答:六十多年了。哦,那應該功力深厚啊。老者答: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寫(xie) 過三年,後來停了五十年,現在又開始寫(xie) ,總算起來六十年。

 

所以,應確實地問:到底讀了幾年,而且此種批評,是接在批評“老實大量讀經”的氛圍中而說的,會(hui) 讓不明究裏的人,以為(wei) 老實大量讀經了十年的人還迷茫。

 

不敢說老實大量讀十年經的人絶不迷茫,但機會(hui) 甚少。

 

我想請問,您所說“親(qin) 見有讀經十年的學生找不到方向,甚至厭學,不止一個(ge) 。”能不能把真實情況,再說清楚些。我很關(guan) 心這些學生,知道了真實情況之後,或者可以協助,為(wei) 之想想辦法。但如果是虛幌一招,我就沒有實際的應對方法了。

 

凡事,宜實事求是,才是有益的。

 

 

嶺雲(yun) 關(guan) 雪:讀經的目的本來也不是要讓每個(ge) 人都成為(wei) 程朱陸王,不過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總體(ti) 上對社會(hui) 風氣有所裨益,對民眾(zhong) 的心靈有個(ge) 信仰的鋪墊,不象現代人一樣浮躁、無所適從(cong) ,這就夠了。

 

王財貴:此言最善,最得要領,心量廣大開放,不忮不求,真仁者之言也。

 

 

承馮(feng) 誌公羊學:王先生自己帶解經班,壓力大不大?我擔心解經的時間不夠。

 

王財貴:整個(ge) 讀經教育,分讀經,解經,行經三階段,而以行經為(wei) 目的,讀解皆為(wei) 行也。然在人生發展的程序上,不得不分三階段。

 

雖分三階段,亦是勉強之說。蓋教學的對象是“生命”,是活的人,不是死的人,所以,讀經時,自然有解經行經之效,此是所謂醞釀,所謂薫陶是也。解經之時亦有讀經與(yu) 行經之效,此是所謂溫故,所謂憤悱是也。行經之時,亦有讀經解經之效,蓋知行為(wei) 一,既付諸實踐,對經文越是念茲(zi) 在茲(zi) ,對義(yi) 理越是思之通之也。此自然之道也,亦即天理所在也。

 

但在教育之理論上與(yu) 教學之施行上仍宜立為(wei) 三階段,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之主軸,不可混漫也,混漫是自討苦吃也。若能依此天理而行,前一階段做好了,必有利下一階段之進展。故讀經多且背經熟者,其於(yu) 解經也,比起未讀經者,實方便許多。解經多而深入者,則於(yu) 悟入心性形諸德業(ye) ,實大有幫助。此乃自然之數,無庸觀察實證即可肯認之天理也。

 

所憾者,常有朋友太過聰明,用世心切,所謂智者過之,賢者過之。在經教淩夷既久,不等待,急於(yu) 表現,乃如餓鬼之爭(zheng) 食。剛一聽說讀經,還沒背上三五本書(shu) ,就問解經如何?剛一解經,年齡未熟,學問未就,就責其行經如何?究不知他們(men) 是談氣球之灌風,還是談慧命的養(yang) 成?對人生之艱難天地之運化毫無敬畏之意,毛燥輕率,不知如何做好教育,培養(yang) 人才也。

 

故吾主張在讀經階段,好好靜下心來讀經,不是不解經,乃是為(wei) 三五年之後更好解經也。不是不行經,乃是為(wei) 三五十年之後更好行經也。教育是需要耐心,需要等待的。催熟的果子不好吃,催熟的酒變成醋了也。

 

承問,我帶“解經班”的狀況。敬答雲(yun) :

 

我所帶文禮書(shu) 院諸生,皆已背過三十萬(wan) 字,且年齡在十三歲以上,或有二十來歲者,故在讀經之預備與(yu) 年齡之成熟上,皆進入一稍呈理想之狀況。據我帶班之經驗,完全證實我二十年前之預測,即:入學當天,即開始解經,其教法,隻要介紹參考的經注,即可自修。而個(ge) 個(ge) 好學樂(le) 業(ye) ,上課時,即自修,下課即自行討論。我不需講課,閑來無事,隻備問而已。

 

若按原來書(shu) 院規劃,分解經、博覽、專(zhuan) 精三階段。最初以兩(liang) 年解下三十萬(wan) 字,是綽有餘(yu) 裕的。隻是人是活的,諸生一麵解經,一麵已自行看書(shu) ,故解經與(yu) 閱讀同時並進,吾亦聽任之。我認為(wei) 反正學生並未浪費時間,隨時在進步中,最後總成效是差不多的,所以就稍放手,令其自由發展,不欲太多幹擾也。

 

故問我壓力大不大,答雲(yun) :書(shu) 是自己讀,德是自己修,學是自己成,此乃古來書(shu) 院教學特色,吾願仿效之。故教學者隻是鼓之舞之以盡神,何來壓力?故可以說毫無壓力也。吾以為(wei) 教師若做得有壓力,是不適任之征也。

 

 

莊墨 :人病即是法病。這幾年我們(men) 所收的學生大部分是讀經出來的,也有少數體(ti) 製出身。可經過幾年的教學,我們(men) 痛苦地發現,讀經的孩子整體(ti) 素質都比不上體(ti) 製的,不光是學業(ye) ,還包括道德品質和生活習(xi) 慣。

 

王財貴:所說果然令人憂心,不知您在哪個(ge) 大學的國學班?我應該親(qin) 自去看,或者電話請教一下。

 

就如同昨夜所回給您的,那些讀經孩子大概讀了幾年經?讀的是什麽(me) 經?曾背過多少字?是不是自小讀經?其讀經是不是按讀經的正常教法(老實大量)?且未讀經前的狀況如何?

 

這些問題不是為(wei) “逃避責任”,而是要解決(jue) 問題。若能調查統計一下,是幫我,也是幫天下也。

 

我幾年前也接觸過“國學班”,稍稍了解其教學模式。我曾勸主事者兩(liang) 件事:一,不管學生程度如何,初入學兩(liang) 年,宜以讀經解經為(wei) 主。至少要背過四書(shu) ,才開始解經。已背過四書(shu) 以上的,每天至少要有兩(liang) 小時溫經。二,管理要嚴(yan) 格,作息有標準,上課下課有模樣。若不堪管教者,勸退之。則學生會(hui) 越來越好帶,即使讀經班出來的學生底子不好,既來到國學班,國學老師亦宜盡力輔助之也。輔助之法,嚴(yan) 格管理為(wei) 最要之事也。

 

我文禮書(shu) 院今年九月要開“讀經師範班”,所招收學生除了十五歲的年齡限製外,沒有別的條件。所進來的學生有曾讀經有不曾讀經者,情況與(yu) “國學班”略相似。我會(hui) 用心觀察,讀經學生與(yu) 未讀經學生的差異。到時可向您報告。亦可印證是人病還是法病也。

 

莊墨:

文禮書(shu) 院30萬(wan) 字的標準,平心而論,作為(wei) 求學之基一點都不高,可為(wei) 何那麽(me) 多私塾盡心力而為(wei) 之,卻成效甚微呢?有口無心的,變成了口不應心。我在私塾時曾與(yu) 同事一起帶班,言明在教室內(nei) 的都要讀經背經,結果那幾位老師馬上就逃離了教室。誌氣如此,怎堪育人?

 

王財貴:

一,您所說“那麽(me) 多私塾盡心力而為(wei) 之,卻成效甚微”,可能是這些私塾,不是我所謂的“讀經私塾”,而是“國學私塾”。或許國學私塾也因讀經之推廣而興(xing) 起,但並不依我的理論與(yu) 教法,他們(men) 自有其理論與(yu) 教法,故自有其氛圍與(yu) 效應,不可混為(wei) 一談,然後說“人病也是法病”也。

 

二,您所說“與(yu) 同事一起帶班,言明在教室內(nei) 的都要讀經背經,結果那幾位老師馬上就逃離了教室。誌氣如此,怎堪育人?”這種情況,您是要怪罪我呢?還是怪罪那些老師呢?有人說那些老師是聽我演講學我的理論來的,我說不是,他們(men) 本來就有自己的認知和習(xi) 氣,聽了我的理論以後,隻稍作調整,隻用我的理論糊在他們(men) 習(xi) 氣的外表,內(nei) 在裏還是原來那一套。需知,很少人真踐行我的讀經理論的。不過這也難怪,隻聽一兩(liang) 場演講,除了心靈極為(wei) 活潑的人,很難完全改換其心靈。老子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也。(我這樣講,一定又會(hui) 引起一些人的不滿,說我“不謙虛”說我“自圓其說”,說對的都是我,錯的都是別人。嗬嗬,不然,要我怎樣做?那些老師又不領我薪水,他聽了我的理論,但並不完全服你,自己弄一套,弄不好,還怪我,我真啞口無言也。)

 

近來文禮書(shu) 院籌劃開設“讀經師範班”,將來或許申請成為(wei) “讀經師範學校”,學程五年(如要大學自考以便轉入體(ti) 製讀碩士博士者,可能延至六年),希望培養(yang) 出一批“正式的”“合格的”讀經教師。以免社會(hui) 一直嘰笑阿貓阿狗,指指點點也。

 

 

王財貴:一個(ge) 教學機構,尤其是民間的私塾,蓽路藍縷,開創之初,總有些顛簸,但向來凡是完全依照讀經理論而教者,都越教越好。

 

這意思並不就涵不照我理論的就不好。因為(wei) 其他人有其他人的考慮,其考慮如果有道理,也會(hui) 好。

 

怕的是,都不思考,就胡來。凡是思考過的,我都讚成。

 

凡是思考過才做的,表示有思考力,有思考力的人,就可能持續思考,期間或許還會(hui) 有變化,而可能越變越好,所謂“隨時變易以從(cong) 道”是也。

 

所以,近來所謂“讀經方法之爭(zheng) ”,是沒有什麽(me) 意義(yi) 的,我認為(wei) 應該提倡國民的思考力,自己先把自己想清楚了,自己先把自己做好了,不要隻顧去批評別人,不要妄想別人都要跟他一樣。理想是一,培養(yang) 人才是也,道路很多,殊途同歸是也。故宜相賞,不宜相責也。

 

 

傅路江河北:我擔心會(hui) 殃及池魚。

 

王財貴:很早以前看過電影,羅密歐與(yu) 朱麗(li) 業(ye) ,當兩(liang) 人的屍體(ti) 擺在廣場上,兩(liang) 個(ge) 家族還在爭(zheng) 論誰該負責時,大公來了。厲聲說:你們(men) 都該反省。一時大眾(zhong) 默然。西方人有一首詩,大意是:當雙方人馬,把刀都砍缺了,把箭都射完了,疲倦了,互相問:剛才我們(men) 在幹什麽(me) ?再吵吧!大家繼續吵吧。

 

王財貴:教育部門和工商部門要行動起來,對違法違規、非法經營者要追究其責任。這是當初發起“爭(zheng) 論”的人所樂(le) 見?當初隻為(wei) 一時意氣,豈見到此一危機?

 

 

一粒米:王教授可以學新東(dong) 方模式啊,在各地開讀經班分校,從(cong) 入門班開始,做成品牌效應,自己招募選拔師資。

 

王財貴:教育是每個(ge) 家庭每個(ge) 老師的事,不是一家企業(ye) 或一個(ge) 學派的事。我隻講教育理論,有人隨意取之。或多或少,文化之種子,乃能普播,文化之根乃能深植。故在三五十年百年之後看,有些大規模的機構或許並不是真的為(wei) 培養(yang) 出人才,也沒有為(wei) 民族做出貢獻的誠意。而相信讀經之教重回人間,成為(wei) 普及的教育觀念。吾之誌向在此。至於(yu) 師資與(yu) 管理是否標準化,那會(hui) 隨讀經的深化而進步的,我把它交給社會(hui) 。如果我有些培訓,或讓私塾掛一些名號,也是給人做個(ge) 示範,隨人來參考,我不會(hui) 一把抓,更不會(hui) 以之為(wei) 牟利機會(hui) 也。

 

 

立心館張元紅: 王教授您好,哪裏可以找到您講解經典的視頻?我們(men) 有一批大學生在武漢這邊,每天讀經背經,多的可以背誦50多萬(wan) 字,少的也有8萬(wan) 字9萬(wan) 字。

 

王財貴:請上此“王財貴讀經推廣中心”網,有數百個(ge) 演講,數百篇文章。但以“讀經教育”為(wei) 多,有少部分是文化講座,更少部份的經典解說。因為(wei) 吾人之工作是推廣讀經,隻要讀經普遍了深入了,解經是容易的。年青人,加油!

 

 

立心館張元紅:您所說的解經是容易的,後生不敢苟同。

 

王財貴:嗬嗬,古人說“好讀書(shu) ,不求甚解”,你卻犯了“不讀書(shu) ,好求甚解”的毛病了。解經難,是你活該,你不懂解經的意義(yi) ,你是想做個(ge) 三家村的冬烘先生,死於(yu) 句下。

 

即使被陸象山譏為(wei) “支離”的朱子,都告訴人解經“如鋸木頭相似,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對一根木頭,你怎麽(me) 下手呢?不要專(zhuan) 門去劈那盤根錯節的地方,從(cong) 簡單的地方做起吧。“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ei) 自省”一句,懂了,趕緊做,有聞,唯恐又聞,把見賢思齊都做得差不多了,再來一句“君子躬自厚而薄責於(yu) 人”,就可以讓你一輩子做不完了,這才是真解經。不是你那種解法的。

 

當然,懂些文義(yi) 也是可以的,甚至是應該的,但要以平常心解之。不要鑽牛角尖。


我有一篇“程子讀論語孟子法”的演講,或可供參考。

 

 

立心館張元紅:《論語》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知道我這個(ge) 思考算不算達到了“悱、憤”的狀態,學生讀經有此疑惑,先生卻說我在鑽牛角尖,我很失落呀!

 

王財貴:看完“程子讀論語孟子法”就不會(hui) 失落了,既讀經,就要有大誌,不可以隨便“失落”。

 

 

承馮(feng) 誌公羊學:王教授,激烈的討論在微信群,你這裏的發言,看到人很少。

 

王財貴:還好,我沒有微信,“瞎子演花臉”--眼不見為(wei) 凈。

 

 

孤行無待:自始至今沒有一個(ge) 正式媒體(ti) 幫王財貴報道。你給人揭開了,你又不了解人家,你又控製不了輿論、媒體(ti) ,把人推到浪尖,人說話的渠道都沒有。現在王財貴,隻能在伟德线上平台qq群裏答疑,甚至儒家還給潑髒水,說人家讀弟子規、佛經,他那就是讀的你儒家的東(dong) 西,跟其它家一毛錢關(guan) 係也沒。政府的媒體(ti) 都進來了,儒家等著收屍吧。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