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剛】人文化成,同濟天下:跨文化古典教育的當代意義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新生開學典禮致辭

欄目:少兒讀經
發布時間:2016-09-09 13:58:58
標簽:
柯小剛

作者簡介:柯小剛,男,西曆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號無竟寓,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創建道裏書(shu) 院、同濟複興(xing) 古典書(shu) 院,著有《海德格爾與(yu) 黑格爾時間思想比較研究》《在茲(zi) :錯位中的天命發生》《思想的起興(xing) 》《道學導論(外篇)》《古典文教的現代新命》《心術與(yu) 筆法:虞世南筆髓論注及書(shu) 畫講稿》《生命的默化:當代社會(hui) 的古典教育》等,編有《儒學與(yu) 古典學評論(第一輯)》《詩經、詩教與(yu) 中西古典詩學》等,譯有《黑格爾:之前與(yu) 之後》《尼各馬可倫(lun) 理學義(yi) 疏》等。


人文化成,同濟天下:跨文化古典教育的當代意義(yi)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新生開學典禮致辭

作者:柯小剛

來源:“道裏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初八日癸巳

         耶穌2016年9月8日

 


 

   

同學們(men) ,歡迎來到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從(cong) 拿到入學通知書(shu) 的一刻起,太多恭喜和點讚肯定早就在你們(men) 的朋友圈裏刷爆了,滿滿的都是幸福。但就在你們(men) 上學的第一天,在這個(ge) 開學儀(yi) 式上,我感到更多的卻是憂慮和責任。我下麵要說的話可能有點沉重,但我想作為(wei) 大學生,你們(men) 要學的第一課可能就是觀察社會(hui) ,思考時代的問題,學會(hui) 批判和承受,增加生命的厚度和重量。我不善言談。院領導囑我代表哲學係講話,不敢推脫,隻能勉強談一點感受。

 

同學們(men) ,這並不是一個(ge) 讀書(shu) 的好時代。就在近兩(liang) 年,一些發達國家縮小乃至取消了人文藝術類院係的設置,減少了投入。世界更快更高更強,錢越來越多,大學排名越來越靠前,人文精神卻越來越墮落。所謂“世界一流大學”越來越像公司,不像大學。好在中國還沒那麽(me) 窮,不必要那麽(me) 功利。同濟大學更是“逆生長”,人文學科在最近十年獲得了長足發展。正當同濟人文建院七十年、複院十周年之際,迎來你們(men) 這一屆新生。我由衷感到高興(xing) ,也感到教育的艱難和責任。

 

我當然知道,你們(men) 之中並沒有幾個(ge) 真想讀書(shu) 做學問的。不過,沒關(guan) 係。人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成人,而不是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學者。人文教育首先是生命的學問,是成人之學、“為(wei) 己之學”,專(zhuan) 業(ye) 學者的養(yang) 成當然不能少,但隻是自然而然的收獲,自願自覺地養(yang) 成,無法也不必批量生產(chan) 。亞(ya) 裏士多德《尼各馬可倫(lun) 理學》中所謂最幸福的生活方式——收入不多但衣食無憂,在閑暇中沉思哲學——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享受。人類中的大多數都富於(yu) 犧牲精神,投入寶貴的生命,換取身外之物,不以為(wei) 苦,反以為(wei) 樂(le) ,常令我敬佩不已,自愧弗如。

 

在作為(wei) “成人之學”的人文教育中,有的人畢業(ye) 後會(hui) 去企業(ye) ,有的人去媒體(ti) ,有的人去政府機關(guan) ,有的人選擇專(zhuan) 業(ye) 技術工作或自由職業(ye) ,有的人留在高校做學問,這些都可以是生命的學問。反過來,如果一種人文教育並非“成人之學”,學問不能契入生命,那麽(me) 它培養(yang) 出來的學生即使成為(wei) 專(zhuan) 業(ye) 人文學者,甚至學術大咖,跟真正的“人文”也沒有什麽(me) 關(guan) 係。而另一方麵,一個(ge) 好學深思、進德修業(ye) 的普通職員或公務員卻很可能是“人文”的。人而文之,謂之化;文而不人,謂之病。

 

所以,我們(men) 同濟人文的院訓是孫老師提出來的“人文化成,同濟天下”。“人文”的要點首先在“人”,是“人”在“文”的陶冶下,變化自己的氣質,然後能做好本職工作,在家濟家,臨(lin) 事濟事,在單位同濟單位,在天下同濟天下。“人文”首先是個(ge) 動詞,重在“化成”,然後才有名詞的“人文”;“同濟”首先也是個(ge) 動詞,有人“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然後才有大學。

 

“人文化成”這個(ge) 說法來源於(yu) 《易經》的賁卦彖傳(chuan)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類文明之大,是可以配天的。大學之所以大,正在於(yu)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故賁卦彖傳(chuan) 又說“文明以止,人文也”。大學是人類文明的繼承者、守護者和發揚者。一年一度從(cong) 大學走出畢業(ye) 生,奔赴各行各業(ye) ,同時接納新生,學習(xi) 各門專(zhuan) 業(ye) 。

 

然而,正是在越來越發達的專(zhuan) 業(ye) 設置和社會(hui) 分工中,大學精神卻在衰落,人類文明因而麵臨(lin) 越來越嚴(yan) 峻的挑戰:知識越來越精深,生產(chan) 越來越發達,人卻不見了。社會(hui) 成為(wei) 巨大的機器,大學成為(wei) 機器配件加工廠;大學生是車床上有待加工的半成品,畢業(ye) 生不過是用於(yu) 裝配機器的成品。人類從(cong) 此分為(wei) 兩(liang) 種:學生和畢業(ye) 生,或者待加工零件和成品零件。借用魯迅先生的話,就是等待做奴隸的人,和做穩了奴隸的人。

 

這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這是一個(ge) 恐怖的時代。人類從(cong) 來沒有創造過如此豐(feng) 盛的財富,也從(cong) 來沒有製造過如此貧乏的生活。人類從(cong) 來沒有這麽(me) 自信過,也從(cong) 來沒有這麽(me) 迷茫。在這樣的時代,大學承擔著重建人類文明和生活意義(yi) 的重任,無所逃於(yu) 天地之間。你可以滿足於(yu) “每天小小的確定的幸福感”,不必“觀乎天文、觀乎人文”,也不必“人文化成、同濟天下”,但如果有一天,個(ge) 人的“小確幸”也不再可能,人類的補救就來不及了。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文明可以重建?大學之道,不能再等了。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任務麵前,古典教育的意義(yi) 才凸顯出來。今天談古典,完全不是出於(yu) 中國現代早期的“國粹”、“國學”民族意識,也不是出於(yu) 西方現代早期的“古典學”專(zhuan) 業(ye) 意識,更不是出於(yu) “發思古之幽情”的癖好,或者“保守主義(yi) ”、“複古思潮”的頑固。今日重提古典教育乃是出於(yu) 大學之道的先鋒意識、人類文明的當代意識、現代性的批判意識。直麵現代性危機和當代文明困境,重建大學之道,正是人文精神和批判性的體(ti) 現。相反,不敢直麵問題,百般曲護現代社會(hui) ,諱疾忌醫,自我陶醉,則恰恰是號稱批判的保守、自以為(wei) 開放的封閉。

 

為(wei) 什麽(me) 古典教育具有這樣的先鋒性、當代性?因為(wei) 古典教育首先是“整全之人”的教育,是人之為(wei) 人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liberal arts)。這是教育的本源。現代教育在“實用”和“效率”中迷失了本源,我們(men) 今天有責任批判它,補救它,重建人的教育,找回人的自由和尊嚴(yan) 。以前,連續幾屆開學典禮,我都講過:自由不隻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能力,是人之為(wei) 人的教養(yang) 。做穩了奴隸的機器配件不是自由人,等待做奴隸的“人才工廠”裏也沒有自由人,即使你擁有充分的“自由權利”。心甘情願地付出一輩子的生命,去換取身外之物,這不是自由人,即使沒有任何人妨礙你過這樣的生活,也沒有人強迫你工作。在“自由的權利”中喪(sang) 失“自由的能力”,這是現代教育喪(sang) 失大學之道的惡果,也是大學人文精神退化的原因。

 

這個(ge) 暑假,我在德國了解到德國大學和中小學古典教育的整體(ti) 衰敗,非常痛心。德國的文理中學原來是必修古希臘文或拉丁文的,現在隻剩下少數學校可以選修。無論黑格爾、馬克思,還是尼采、海德格爾,都是在中學就打下古典基礎,然後才能在大學和博士階段深造自得,成為(wei) 一代大哲。而今天的大學,還能期望這樣的群星燦爛嗎?一位做東(dong) 亞(ya) 研究的德國教授告訴我,他問班上的同學為(wei) 什麽(me) 選擇日語專(zhuan) 業(ye) ,回答竟然是因為(wei) 喜歡動漫。這自然沒什麽(me) 不好,甚至很卡哇伊,但大學人文的厚度真的不能再薄下去了。在美國的時候,一位意大利學生告訴我,他們(men) 的中學原來是必修拉丁文的(相當於(yu) 我們(men) 學文言文啊),但現在也不學了,改成了英語。與(yu) 中學改革相配合,大學教育也隨之日益工具化、實用化,江河日下。

 

隨著現代化的進展,古典文教的衰敗已經持續了幾個(ge) 世紀,今日已經達到了“黑夜中最黑的時刻”(海德格爾)。而與(yu) 此同時,極端現代化的、同時又是極端野蠻的原教旨保守主義(yi) 又在方興(xing) 未艾,日趨瘋狂。極端工具化的現代性和極端原教旨的保守主義(yi) 正在撕裂地球,人類文明麵臨(lin) 普遍危機。正是在這樣的危機時刻,古典教育卻在中國成為(wei) 一種越來越普遍的共識。通過古典教育來培養(yang) 自由和批判的能力,學會(hui) 關(guan) 心自己、認識自己,自知知人,知人體(ti) 物,已經成為(wei) 越來越多教師和學生的迫切需要和自覺選擇。無論西方古典,還是中國古典,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和閱讀。無論大學師生,還是社會(hui) 公眾(zhong) ,普遍表現出對古典的熱情。不同於(yu) 殖民地時期的民族主義(yi) 和文化保守主義(yi) ,這次古典複興(xing) 是當代的、前衛的、跨文化的、開放的、批判的行動,是以人類現代文明的普遍危機為(wei) 問題意識的天下擔當。“人文化成,同濟天下”——讓我們(men) 一起努力!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