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那麽(me) 多書(shu) 院
原標題:古人如何拚學曆?你在清華,我在嶽麓!
作者:三石
來源:“地球觀察團 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初六日辛卯
耶穌2016年9月6日
從(cong) 唐到清,書(shu) 院的發展史
書(shu) 院發展曆史一般認為(wei) ,官方書(shu) 院發端於(yu) 唐玄宗時麗(li) 正書(shu) 院的設置。開元六年(718年),改乾元院為(wei) 麗(li) 正修書(shu) 院,後又陸續在京師長安和東(dong) 都洛陽建立兩(liang) 所麗(li) 正書(shu) 院。開元十三年(725),改東(dong) 宮、京師、東(dong) 都三所麗(li) 正修書(shu) 院為(wei) 集賢殿書(shu) 院。集賢殿書(shu) 院成為(wei) 融修圖書(shu) 、集賢士、講學論道為(wei) 一體(ti) 的官方文化機構,修書(shu) 是其首要任務。
兩(liang) 宋是書(shu) 院發展的黃金時期。北宋書(shu) 院的最顯著標誌,就是出現了一批私人創辦的著名書(shu) 院。聞名天下的“四大書(shu) 院”即發端於(yu) 此,即呂祖謙提出的江西白鹿洞書(shu) 院、湖南嶽麓書(shu) 院、河南嵩陽書(shu) 院、河南睢陽書(shu) 院(即應天府書(shu) 院)。由於(yu) 受到官方支持和資助,北宋書(shu) 院起到了代替和補充官學的作用,但在教學宗旨、內(nei) 容、方法方麵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難以作為(wei) 獨立的教育機構與(yu) 官學抗衡。南宋書(shu) 院最重要的標誌是書(shu) 院與(yu) 理學的結合,奠定了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獨特教育機構的基礎和地位。
嶽麓書(shu) 院
元朝是書(shu) 院建設的繁榮時期,曆史上早有“書(shu) 院之設,莫盛於(yu) 元”之說。據統計,元朝98年間共有書(shu) 院406所,其中新建書(shu) 院282所,興(xing) 複舊書(shu) 院124所。不過,盡管在數量上得到了發展,但在質量上卻遠遠不及南宋。更重要的是,書(shu) 院越來越官僚化,官學的種種弊端在書(shu) 院中逐步出現。
明朝時,書(shu) 院的發展經曆了一波三折的大起大落。明初注重官學而禁抑書(shu) 院,到弘治年(1488-1505)後書(shu) 院複起,至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發展到高峰(嘉靖一朝新建及修複書(shu) 院就達596所,遠遠超過以往各個(ge) 朝代)。到明中後期,隨著思想控製加強,出現了四次禁毀書(shu) 院的事件,比如天啟(1621-1627)年間禁毀東(dong) 林書(shu) 院等。
東(dong) 林書(shu) 院
清朝以雍正、乾隆為(wei) 代表的統治者對書(shu) 院的政策,使書(shu) 院體(ti) 現出兩(liang) 大特征:第一,建設規模達到曆史高峰,教育得到全麵普及。清朝共有書(shu) 院近5000所,遍布今天行政區劃的31個(ge) 省份(隻有西藏沒有),其中新建約3757所。第二,官學化問題更為(wei) 嚴(yan) 重和突出,政府在經費、掌教、學生等方麵均牢牢控製了書(shu) 院,書(shu) 院逐步成為(wei) 官學的組成部分。
至清末,書(shu) 院發展還麵臨(lin) 著在東(dong) 西文化衝(chong) 突中何去何從(cong) 的問題。一方麵,出現了以上海格致書(shu) 院為(wei) 代表的西學書(shu) 院;另一方麵,1901年,清廷下詔改書(shu) 院為(wei) 學堂,標誌著延續千年的書(shu) 院製度終告結束。
地圖告訴你:書(shu) 院在國內(nei) 的分布
書(shu) 院發端於(yu) 唐,那我們(men) 就從(cong) 唐代開始,透過“大數據”來看看曆史上的書(shu) 院分布。唐朝有記載的書(shu) 院共有57所,其中有48所可以確定院址。這48所書(shu) 院,散布在如今12個(ge) 省區:
唐代書(shu) 院分布
五代官方書(shu) 院無法統計,民間書(shu) 院共有13所。其地域分布,基本仍在唐代書(shu) 院的分布範圍內(nei) :
五代書(shu) 院分布
縱觀書(shu) 院初期(唐和五代)的分布狀態,可以發現兩(liang) 個(ge) 特點:其一,以長江為(wei) 線,南方書(shu) 院多於(yu) 北方,不妨視為(wei) 文化南移的征兆;其二,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四省書(shu) 院較多,初顯以江西為(wei) 中心的書(shu) 院集結區。由唐至五代,書(shu) 院經曆了300多年的初期發展,已經在社會(hui) 上立定腳跟,接下來就將進入蓬勃發展時期了。
宋代開創了書(shu) 院曆史的新紀元。北宋時,書(shu) 院作為(wei) 學校的一種得到社會(hui) 認同,並使學術與(yu) 書(shu) 院的一體(ti) 化得以完成。南宋時,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文化教育製度得以完全確立,標誌著我國教育事業(ye) 進入官學、書(shu) 院、私學三軌並行的時代。兩(liang) 宋共興(xing) 建書(shu) 院720所,分布在如今19個(ge) 省區:
宋代書(shu) 院分布圖
宋代書(shu) 院分布有如下特點:其一,分布範圍比五代明顯擴大,包括廣西、海南等地。其二,分布由點狀變為(wei) 片狀,出現幾大密集區,如江西、浙江、福建。其三,發展極不平衡,文化中心明顯南移,江南完全取代中原而成為(wei) 教育與(yu) 學術的中心。 元代對儒家文化的尊重,除了有創建過24400所各級官學外,還可以從(cong) 它對書(shu) 院的扶持倡導上體(ti) 現。元代在短短98年的時間內(nei) ,共有書(shu) 院406所,其中新建書(shu) 院282所(最新統計數據為(wei) 296所,見下圖),興(xing) 複舊書(shu) 院124所。
另外,對於(yu) 書(shu) 院的發展而言,元代的最大貢獻,是將書(shu) 院和理學一起推廣到北方地區,縮短了南北文化差距。這從(cong) 如下各省新建書(shu) 院分布圖(分布在如今19個(ge) 省區)可以得知:
元代書(shu) 院分布圖
盡管總體(ti) 情況仍是南多北少,但北移的態勢還是很明顯的,特別是山東(dong) 超過南方很多省份名列第三亦可算例證。另外,北方書(shu) 院占全國的比例,由宋代的3.75%飆升到22.63%也是重要的證明。 明代承前啟後,在書(shu) 院發展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雖然明初因為(wei) 推行程朱理學,書(shu) 院有近百年的沉寂,但書(shu) 院與(yu) 王陽明、湛若水之學重新結合後,再度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數量遠遠超過此前曆代書(shu) 院的總和,出現前所未有的盛局。明代共有書(shu) 院1962所,其中新建1699所,分布在如今25個(ge) 省區:
明代書(shu) 院分布圖
其地域分布特色有二:其一,向西北、東(dong) 北地區推進,甘肅、青海、遼寧等邊遠地區第一次出現了書(shu) 院。這標誌著書(shu) 院的發展進入了成熟的繁榮階段。其二,各地書(shu) 院密度加大,尤其是西南雲(yun) 貴川三省,成效明顯。另外,書(shu) 院在明代輸出到朝鮮,亦是一大亮點(當然,這無法從(cong) 這張圖上看出,下文會(hui) 講到書(shu) 院的海外分布)。
清代,由於(yu) 官民兩(liang) 種力量的共同努力,書(shu) 院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清代共有書(shu) 院4365所(因參考資料不同,也有一種說法推定實際為(wei) 5000所以上),其中新建書(shu) 院3878所,分布在如今31個(ge) 省區,如下圖:
清代書(shu) 院分布圖
其地域分布特色有二:其一,書(shu) 院已經遍布除西藏外的全國所有省區。其二,北方書(shu) 院少於(yu) 南方、西部書(shu) 院少於(yu) 東(dong) 部;但西南地區發展很快,尤其是四川進入全國前列。書(shu) 院在清代風雨飄搖的時局下盛極而衰。1901年,清廷下詔改書(shu) 院為(wei) 學堂,使延續千年的書(shu) 院退出了曆史舞台。
如今,隨著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各類“書(shu) 院”如雨後春筍在中華大地生發。這也不失為(wei) 一件好事,但還是任重道遠的。畢竟,書(shu) 院最重要的,是要“載道”、“體(ti) 道”,而不隻是有一個(ge) 響亮的“書(shu) 院”title,或是多麽(me) 雅致乃至奢華的宅院。“國人不見書(shu) 院久矣”,就讓我們(men) 拭目以待吧。
書(shu) 院在海外
當然,書(shu) 院並沒有隨著清廷的一紙詔令而消亡,而是早在明代就遙傳(chuan) 海外,並延續至今。
比如,韓國著名的陶山書(shu) 院。
中國書(shu) 院傳(chuan) 入朝鮮的最明確記錄始見於(yu) 《李朝世宗實錄》,其二十一年的記載,也即明正統四年(1439年)。順治(1638-1661)初年,日本長崎、滋賀等地開始創建書(shu) 院。雍正(1723-1735)年間,書(shu) 院又由外國傳(chuan) 教士移植到意大利,由華僑(qiao) 移植到南洋的印尼等地。中國書(shu) 院在清代初年就形成了由東(dong) 洋而西洋而南洋的態勢,使書(shu) 院及其文化成為(wei)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陶山書(shu) 院
走出國門的書(shu) 院,其基本文化功效沒變,但受時代、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它和本土的書(shu) 院又有區別。一般可以分為(wei) 三類:第一類,在華僑(qiao) 聚居區,由華僑(qiao) 創建的書(shu) 院,創建目的主要是使僑(qiao) 胞及其子弟不忘根本,它和本土書(shu) 院沒有太多區別。
印尼的明誠書(shu) 院(1729-1902)
第二類,在東(dong) 亞(ya) 地區,其所創建的書(shu) 院,從(cong) 內(nei) 容到形式都與(yu) 本土看齊,但又不乏自身特點,如韓國書(shu) 院注重祭祀,日本書(shu) 院強調刻書(shu) 出版等。當它們(men) 學習(xi) 西方時,就與(yu) 當地受西方教育製度影響的學校更接近。
日本善鄰書(shu) 院創始人宮島大八(又稱宮島詠士)與(yu) 師父張裕釗(“曾門四弟子”之一)紀念碑
第三類,在西方,由西方人建立的書(shu) 院,如意大利的聖家書(shu) 院(文華書(shu) 院),是為(wei) 學習(xi) 西方文化的中國人提供服務,其內(nei) 容和形式離中國本土書(shu) 院的距離相對遠一些。
聖家書(shu) 院創始人馬國賢(1682-1746)
另外,還有在中國的外國傳(chuan) 教士們(men) ,利用“書(shu) 院”這一形式,加以西方宗教思想及科學技術等內(nei) 容,新創建的教會(hui) 書(shu) 院等。它們(men) 都是中西文化交流與(yu) 交融的結果,為(wei) 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資料:
鄧洪波:《中國書(shu) 院史》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