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宇烈樓宇烈,男,西曆一九三四年生,浙江嵊州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東(dong) 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主要著作有:《宗教研究方法講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國的品格》(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華書(shu) 局,2016年)等。校釋有:《王弼集校釋》(中華書(shu) 局,1980年)、《老子道德經》(中華書(shu) 局,2008年)、《周易注校釋》(中華書(shu) 局,2012年)。 |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什麽(me) ?
作者:樓宇烈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廿八日甲申
耶穌2016年8月30日
8月28日上午,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做客中華書(shu) 局伯鴻講堂第9期,作了題為(wei) “怎樣認識傳(chuan) 統文化”的講演。
講座現場
文化的多元性是人類發展的動力
樓先生首先坦言,《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並不是一本係統的學術著作,而是中華書(shu) 局的一些編輯朋友與(yu) 他的學生,根據課堂授課、講座的內(nei) 容,以及從(cong) 過去的一些文章中選出相關(guan) 篇目,綜合編輯在一起形成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實際上是一本通俗的、具有普及性質的讀物。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樓先生說,最近幾年,我們(men) 都在強調文化自信。但是近百年來,我們(men) 對於(yu) 自己文化的自信實際上是有所丟(diu) 失的。他認為(wei)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對文化有所了解。如果我們(men) 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傳(chuan) 統文化在今天的意義(yi) ,要想建立起文化的自信就很困難。
樓先生說,我們(men) 對於(yu) 文化的認識,不要總是以簡單的、絕對的好與(yu) 不好、先進或是落後來判斷。不同的文化,都是一種曆史的、區域的產(chan) 物。文化的區域性是很強的。不同的區域會(hui) 產(chan) 生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不同的文化需要互相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才是人類發展的動力。隻有多元,才能夠推動文化之間的互動,彼此取長補短。同時,文化也需要變化,需要一種內(nei) 部的認同。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吸收,都要保持它自己的主體(ti) ,否則就會(hui) 淪為(wei) 其他文化的附庸。
中國文化曆來都是一個(ge) 多元的、包容的文化,在形成自己主體(ti) 的根基上,吸取其他文化有益的部分來發展自己。簡單來講,中國文化跟世界其他文化的最大區別,就是中國文化是以向內(nei) 為(wei) 主的,而其他文化是以向外為(wei) 主的。中國文化注重於(yu) 人自身。人既是萬(wan) 物的一員,又與(yu) 其他萬(wan) 物很不相同,是最特殊的一員。其他萬(wan) 物在自然中生存,它的一切行為(wei) 舉(ju) 止都是被規定了的,沒有多少主體(ti) 性、主動性可言。唯有人在萬(wan) 物之間具有相當強的主體(ti) 性和主動性。中國文化常講“人為(wei) 貴”,“貴”就是貴重、重要。中國人常把天、地、人三者並稱。天地是萬(wan) 物的根源,天生地養(yang) ,把人放在天地之中來認識。
中國文化認為(wei) ,天、地、人都不是外部世界的某一個(ge) 力量創造的。天地自身的變化就有了萬(wan) 物,就有了人。人因其主體(ti) 性、主動性,可以與(yu) 天地並列,“讚天地之化育”,參與(yu) 到天地萬(wan) 物的變化中去。《荀子》說:“天有其時,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天有其時”,“時”就是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的德性,就是因四時而生萬(wan) 物。“地有其材”,地的德性就是養(yang) 萬(wan) 物,自然形成一個(ge) 相互循環、自我養(yang) 育的環境。“人有其治”,“治”就是治理。人在天地萬(wan) 物之間,就要參與(yu) 到天地萬(wan) 物的變化之中去。
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是管好自己、管住自己
樓先生問道:我們(men) 個(ge) 人的言行舉(ju) 止,都是由什麽(me) 來支配的?用中國傳(chuan) 統的說法來講,就是“心”。我們(men) 的心怎麽(me) 想,我們(men) 就怎麽(me) 去講、怎麽(me) 去說。當你成為(wei) 一個(ge) 人以後,支配你肉體(ti) 的活動都是你的思想、你的心。我們(men) 常說:一個(ge) 人的心念很重要。一念之差,就會(hui) 萬(wan) 劫不複。我們(men) 需要端正自己的心術。
《禮記·禮運》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人在天地之中的位置,就像心在人體(ti) 上的地位。人是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精華而成的。人的一言一行、一舉(ju) 一動,都會(hui) 讓天地萬(wan) 物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所謂“天人感應”,天地本有自己運行的規則,但人去幹預以後,天地就會(hui) 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人是很渺小的,但他又能對整個(ge) 萬(wan) 物的變化發生作用。道家講順應自然,“輔萬(wan) 物之自然而不敢為(wei) ”,就是告誡人們(men) 要認識萬(wan) 物自身發展的趨勢,不能按照人類的想法去隨意改變。
在人類社會(hui) 中,存在著人與(yu) 人之間的各種關(guan) 係。在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中,又有內(nei) 在的和外在的關(guan) 係。在中國文化中,宇宙萬(wan) 物都是自然生成的,不是造物主造出來的,物與(yu) 物之間有著內(nei) 在的關(guan) 係。人與(yu) 人之間內(nei) 在的關(guan) 係,體(ti) 現為(wei) 生命之間的血脈聯係。在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之間,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向內(nei) ”而不是“向外”,強調任何事情都要反求諸己、反躬自問。古代的射禮,就包含了一種人文的意義(yi) 。在射禮中,射中與(yu) 否,都取決(jue) 於(yu) 自己的身心是否端正。射禮本身是一個(ge) 正心的過程,告訴人們(men) 要保持自己的心正,不能怨天尤人。
中國的教育傳(chuan) 統是“為(wei) 己之學”。《論語》說:“古之學者為(wei) 己,今之學者為(wei) 人。”《荀子》說,“為(wei) 己之學”就是君子之學,就是“美其身也”,讓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為(wei) 己之學,就是“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ti) ,形乎動靜”的過程。而“為(wei) 人之學”,就是“以為(wei) 禽犢”,把學習(xi) 當做一種積攢財富的手段,然後拿著這些財富去做交易。荀子講,為(wei) 人之學沒有對人生發生任何的作用,隻不過是販賣家而已。
中國文化認為(wei) ,一切的學習(xi) 都是為(wei) 了提高自身。《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中國文化又是一種“修身文化”。《大學》有“三綱領”、“八條目”。“八條目”其實是一個(ge) 修身過程。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把它分為(wei) “小學”和“大學”兩(liang) 個(ge) 部分。小學的年齡段是8-15歲,主要學習(xi) 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日常的生活規範)和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之文(六藝);15歲之後入大學,學習(xi) 的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是對“八條目”的簡化與(yu) 總結,強調把自己“修”好,才能“治人”。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是管好自己、管住自己。
宋本大學章句集注(1217年)
儒教是“宗教”麽(me) ?
中國文化以人為(wei) 本,體(ti) 現出一種人文精神。但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含義(yi) 是什麽(me) ?《周易·賁卦·彖傳(chuan) 》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最初是與(yu) “天文”相對的。“天文”就是天以剛柔交錯而呈現的狀態,“人文”就是人以文明以止而呈現的狀態。中國文化中的“人文”其實與(yu) 西方文化中的“神文”相對。西方的文化,尤其是中世紀的文化,是以神為(wei) 主的,一切以神的意誌為(wei) 轉移。西方近代曆史上的3次改革運動:文藝複興(xing) 、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都力圖衝(chong) 破神的文化,而建立人的文化。
如果我們(men) 用西方宗教“造物主”的觀念來觀察中國的文化,那麽(me) 我們(men) 會(hui) 認為(wei) ,中國文化中是沒有“造物主”的觀念的。“敬天法祖”才是中國人的傳(chuan) 統觀念。中國人把祭祀天地的權威都推給了天子,由天子履行祭祀天地的權利,而普通百姓則是以祭祖為(wei) 主。在上個(ge) 世紀初,很多人都認為(wei) ,中國文化中沒有宗教,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康有為(wei) 則不以為(wei) 然。在歐洲遊曆後,康有為(wei) 認為(wei) 中國變法的失敗,在於(yu) 中國人缺少能夠統一的精神力量(宗教信仰),提出需要一種宗教來團結國人,即“以孔教為(wei) 國教”的觀點。但在當時遭到一片反對。有趣的是,章太炎雖然反對康有為(wei) “以孔教為(wei) 國教”的說法,但他也認為(wei) 中國需要一種宗教信仰,提出了“以佛教為(wei) 國教”的看法。
樓先生認為(wei) ,康有為(wei) 的認識很有意義(yi) 和價(jia) 值。中國的孔教和西方的耶教很不一樣。前者圍繞著人展開,是一種人道宗教;後者圍繞著神展開,是一種神道宗教。樓先生認為(wei) ,我們(men) 對於(yu) “宗教”概念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宗教並沒有一個(ge) 固定的形式,不一定要有一個(ge) 造物主的信仰才算是宗教,更不一定是一神的信仰才算宗教。簡單說儒教是宗教當然不對,因為(wei) 它的文化樣式就不一樣。古代的文化樣式是一個(ge) 綜合性的文化,而我們(men) 今天的文化是一種分科型的文化,把文化分成科學、宗教、哲學、藝術等等門類。但在古代,宗教、科學、藝術、哲學往往是混融在一起的。所以,簡單認為(wei) 儒家就像今天的宗教那樣,很單一的話,當然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認為(wei) ,儒家裏沒有宗教的內(nei) 容,也是不對的。儒家教導人們(men) 不要忘掉祖宗,不要忘掉天生地養(yang) ,就像西方文化中教人不要忘記上帝造人一樣。中國文化認為(wei) ,做人不能忘本,做人要有感恩心,要有敬畏心;而做了壞事,就要受到天譴和祖宗的懲罰。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二者是一樣的。但中國文化不是建立在離開我們(men) 世界的、在我們(men) 世界之上的一個(ge) 造物主的信念上,而是建立在我們(men) 的世界之中。中國文化強調人的自覺,由人的自覺落實到人的自律。而這一點,在儒家的身上體(ti) 現最為(wei) 明顯。
發揚中國文化的自覺自律精神
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強調“仁”的概念。孔子之所以強調“仁”,是為(wei) 了挽回春秋時期禮崩樂(le) 壞的狀態。怎麽(me) 挽回呢?就是把你一切的行為(wei) 都回到周禮上去,回到原原本本的“仁”。《荀子》說:“智者自知,仁者自愛。”《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就是自愛。隻有自愛的人,才會(hui) 去愛人,也才會(hui) 被人愛。一切都要從(cong) 自身做起,才是中國文化自覺自律的理念。
自覺自律,也是一種道德的觀念。在先秦時期,“道德”是與(yu) “仁義(yi) ”相對的。道德是一種天性,而仁義(yi) 是一種規範。在某種意義(yi) 上講,仁義(yi) 也就是一種修飾。“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能夠把內(nei) 心的質樸與(yu) 外在的修飾結合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外在的表現都是內(nei) 心本質的一種表露。文明以止,也就是要通過外在的教育,讓人明白“止”的道理。
所謂的“禮”,它的作用在什麽(me) 地方?“禮別異”,就是通過禮,讓我們(men) 認識到人與(yu) 人之間的不同狀態及區別。人與(yu) 人是平等的,但不等於(yu) 人與(yu) 人的身份是一樣的。我們(men) 要通過禮來認識不同的身份,還要認識到不同身份背後擔當的責任和義(yi) 務。作為(wei) 父母,“生而養(yang) ,養(yang) 而教”就是他們(men) 的責任;作為(wei) 子女,“父慈子孝”,對應的責任就是孝(還包括順、敬等)。父母養(yang) 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是一個(ge) 自然的過程。樓先生認為(wei) ,魏晉玄學家王弼對“孝”的定義(yi) 最為(wei) 妥帖:“自然親(qin) 愛為(wei) 孝。”孝是一種自然親(qin) 愛的倫(lun) 理。相比於(yu) 西方文化,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更強調職責,強調盡倫(lun) 盡職。教導人們(men) 通過禮樂(le) 教化明白自己的身份,然後按照自己的身份去盡自己的職責。
人類不僅(jin) 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節製,還需要把這種管理與(yu) 節製擴之於(yu) 萬(wan) 物中。談到北京的變化,樓先生戲稱自己是“北京水資源匱乏的見證人”。1955年,他到北大求學,那時的海澱區,還隨處可見水塘。而現在,很多水塘都消失了。現在我們(men) 強調“生態倫(lun) 理”很重要,但樓先生還一直呼籲要建立“科技倫(lun) 理”。什麽(me) 是“科技倫(lun) 理”?就是在我們(men) 人有能力去做的時候,還要考慮該不該做。要更多地考慮到我們(men) 跟萬(wan) 物的關(guan) 係,考慮子孫萬(wan) 代的事情,考慮到能不能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ge) 人的自我認識問題,也是一個(ge) 科技倫(lun) 理的問題。我們(men) 人要有一種自覺性,也需要發揚中國文化的自覺自律精神。
人文文化,還可以相對另一麵來講,就是物文文化。物文文化,就是一切以物為(wei) 中心。20世紀的兩(liang) 次世界大戰,引起了西方很多人的思考。人從(cong) 神的光環下站出來了,本來應該更理性。可是,人怎麽(me) 能做這樣沒理性的事情,去發動戰爭(zheng) 呢?一切戰爭(zheng) 最後的目標,不就是爭(zheng) 奪資源和財富嗎?為(wei) 了爭(zheng) 奪資源財富,人類可以互相殘殺,做出非常不理性的事。人的自我主體(ti) 丟(diu) 失了,變成了物的奴隸。有的學者提出:我們(men) 現在還應舉(ju) 起人文主義(yi) 的大旗,被稱為(wei) “新人文主義(yi) ”。也就是要重新樹立人的主體(ti) 性,回歸自我。但真正要做起來,卻是很困難的事情。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