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曹景年作者簡介:曹景年,男,西曆1984年生,山東(dong) 濟寧人,畢業(ye) 於(yu) 南京大學哲學係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學曆,現就職於(yu) 中國孔子研究院(曲阜),從(cong) 事儒家思想與(yu) 文獻方麵的研究。編有《忠義(yi) 中國》(陝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發表《論孟子天命思想的內(nei) 涵和意義(yi) 》、《〈荀子校釋〉疑義(yi) 舉(ju) 例》、《陳寅恪儒學觀之思想理路透視》、《〈孔子家語·後序〉所載孔子後裔事跡新證》等論文。 |
應建立儒籍增強儒者身份認同
作者:曹景年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二十日丙子
耶穌2016年8月22日
近日,國家出台關(guan) 於(yu) 調查全國文廟、書(shu) 院等儒家文化遺跡的通知,這對於(yu) 儒學的複興(xing) ,無疑是一個(ge) 重大利好。文廟和書(shu) 院等儒家文化遺跡非常豐(feng) 富,對儒家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資源,如果充分利用,將發揮巨大的文化效應。但是靜心反思,儒家和儒學的現狀也不能不令人憂心。文廟、書(shu) 院等儒家文化遺跡,很早就有人呼籲要歸還儒家,要成為(wei) 複興(xing) 儒家的道場和基地,但是,一個(ge) 最基本的問題是,誰是儒家?儒家是誰?如果連交付的對象都沒弄清楚,就更談不上管理和使用了。麵對本屬於(yu) 自己的巨大文化遺產(chan) ,儒家卻不能拿來使用,根源就在於(yu) 儒家沒有實體(ti) ,沒有身份。
現在中國絕大部分的文廟和書(shu) 院,都在政府手中,成為(wei) 收門票的工具,也就是說,它們(men) 隻有管理者,而沒有使用者。這一點與(yu) 佛教的寺院是不同的,寺院有使用者,即僧人群體(ti) ,也有管理者,即政府的文物局或宗教局。在若幹年前,寺院也隻有管理者而沒有使用者,現在越來越多的寺院都交還給了佛教界,甚至許多寺院已經漸漸地擺脫了政府的限製,不再征收門票,而成為(wei) 弘揚佛教文化的道場。這對於(yu) 儒家文廟的利用,也是一個(ge) 重要參照。
文廟和書(shu) 院要想為(wei) 儒家所用,一個(ge) 首要問題是建立儒家的身份。與(yu) 佛教、道教等一直以來都有僧籍、道籍的傳(chuan) 統不同,曆史上儒者並沒有一個(ge) 明確的身份認同。在科舉(ju) 時代,儒者大致相當於(yu) 紳士群體(ti) ,即獲得秀才及以上功名的人,都可以算作儒者群體(ti) 。但科舉(ju) 被廢之後,儒者的這一認同標誌自然消失,儒者不再具有外在的身份認同,而變成一種憂思深長的情懷,隻能埋在心裏,而無法對外宣稱。
在當前儒家文化的弘揚中,儒家常常會(hui) 遇到身份問題的尷尬。由於(yu) 儒家沒有自己的身份,當前許多儒家文化活動,多由政府牽頭,組織某些儒家學者來開展,比如最具象征意義(yi) 的孔廟祭孔大典。但政府不是儒家,儒家學者是儒家嗎?即使是儒家,他們(men) 一沒有錢,二沒有地方,也無法舉(ju) 辦祭孔大典。還有某些書(shu) 院的恢複講學,可能也是政府與(yu) 某些學者合作的結果。
近年來,隨著儒家文化的複興(xing) ,對儒學的認同度越來越高,在當今的中國乃至世界上,並不缺少具有儒家文化情懷的人,他們(men) 分布在各個(ge) 工作崗位上,有學者、商人、實業(ye) 家、政治家等等,但是由於(yu) 沒有儒家的身份認同,他們(men) 也隻能分散在各自的崗位上,而無法成為(wei) 一個(ge) 獨立的群體(ti) 。儒者與(yu) 非儒者,尚沒有一個(ge) 明確的身份區分,這也是儒家在目前隻能躲在書(shu) 齋裏打筆仗,而不能走向社會(hui) 的重要原因。建立儒者的身份認同,已成為(wei) 儒家文化弘揚的一個(ge) 瓶頸,一個(ge) 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通過一個(ge) 儀(yi) 式,給予一個(ge) 身份確認,這是許多社團或宗教團體(ti) 得以成立的基點,例如佛教徒就是和尚和居士,成為(wei) 和尚居士要舉(ju) 行剃度或受戒儀(yi) 式,儀(yi) 式之後,可能會(hui) 發放相關(guan) 的證書(shu) (如居士證),成為(wei) 具有佛教教籍的人。加入一個(ge) 學校,會(hui) 建立學籍,也是同樣的道理。對儒家來說,就應該建立儒籍。
儒籍,是對一個(ge) 人儒者身份的合法確認,經過這個(ge) 確認,他就是一個(ge) 堂堂正正的儒者。對儒者進行儒籍的確認,則儒家就有了一個(ge) 最基本的組織基礎,信仰儒家的人,全都通過儒籍進行確認,具有儒籍的人又可以建立合法的社團組織,那麽(me) ,由儒者所建立的社團組織,就理所當然地成為(wei) 儒家的實體(ti) 性組織,也具有接收和接管文廟、書(shu) 院的權利。
儒籍的建立,當然是一個(ge) 複雜的係統工程,它包括儀(yi) 式的設計、稱呼的確定(儒者是暫定稱呼)、儒者的行為(wei) 規範(類似佛教的戒律)、儒籍的管理、儒者團體(ti) 的成立規範等等。儒籍的建立要以儒家頂層組織的設計為(wei) 前提。也就是說,要首先由當前名望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批儒者組成一個(ge) 儒教總會(hui) (暫定名),然後由該會(hui) 負責儒籍工作的整體(ti) 實施和相關(guan) 的管理工作。這樣,自上而下,隨著具有儒籍的儒者的增加,各地都可以成立相應的儒者團體(ti) ,並成為(wei) 該地儒家的代表,出麵接管文廟、書(shu) 院等,開展儒學普及、禮樂(le) 教化等工作。
儒籍的建立,有利於(yu) 儒家力量的整合,有利於(yu) 儒家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弘揚,有利於(yu) 開展文明之間的對話。但是,儒籍和儒者團體(ti) 的建立,不是要成立某種具有特殊利益的群體(ti) ,更不是政治團體(ti) ,它不能依附於(yu) 政府,不能靠納稅人的錢生活,而是抱著弘揚文化、傳(chuan) 承文明的情懷去做儒家的事業(ye) ,是要以文化人,以儒家禮樂(le) 的優(you) 雅和道德的力量去感化人,感化社會(hui) ,為(wei) 社會(hui) 的和諧、人民的幸福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