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shu) 》研究的當代價(jia) 值
作者:錢宗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尚書(shu) 》學文獻集成與(yu) 研究”首席專(zhuan) 家、揚州大學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廿八日甲申
耶穌2016年8月30日
《史通》雲(yun) :夫《尚書(shu) 》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精此書(shu) ,次覽群籍。此論多為(wei) 曆代學者共識。《書(shu) 》釋天道政理,興(xing) 廢存亡;引導修齊治平,立德立言立功;實為(wei) 治政之宏規,稽古之先務,修身之典則。故漢唐以來,上自廟堂,下至閭裏,人莫不習(xi) 。解之為(wei) 史鑒,援之以讚治,釋之為(wei) 訓誡,授之為(wei) 教化,引之以立論。當下,隨著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書(shu) 》學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尚書(shu) 》的現代詮釋顯現出巨大的張力。作為(wei) 經典,《尚書(shu) 》總結的治政經驗、曆史規律和思想觀念,具有時代超越性和真理延續性,其當代價(jia) 值日益彰顯。
汲取古老的政治智慧
探求中國特色的治政理念
《尚書(shu) 》為(wei) “政書(shu) ”之祖。司馬遷《太史公自序》稱“《書(shu) 》記先王之事,故長於(yu) 政”,荀子《勸學篇》明言“政事之紀也”。《明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命儒臣書(shu) 《洪範》揭於(yu) 禦座之右,朝夕觀覽”。曆朝曆代的政治領袖們(men) 都十分重視閱讀和研究《尚書(shu) 》。
梳理比對世界上最古老文明形態的諸種文化因子,可以破解四大文明古國為(wei) 什麽(me) 僅(jin) 華夏文明一枝獨秀,生生不息。遠古的黃河流域孕育的文化形態具有獨一無二的區別性特征,這就是具有最為(wei) 悠久獨特、最具生命力的文獻傳(chuan) 統。這一傳(chuan) 統最早的文獻性質是政書(shu) ,也就是《書(shu) 大序》“所謂上世帝王遺書(shu) 也”。“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shu) 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自此,伏羲、神農(nong) 和黃帝有“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有“五典”,“言常道也”。
曆代皆有傳(chuan) 世政典。周初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在《多士》中就指出“惟殷先人有冊(ce) 有典”。《書(shu) 》學文獻總結上古墳典的政治智慧,用聖君賢相的嘉謨善政確立了“先王政治”,建立了傳(chuan) 統中國較為(wei) 係統的國家治理模式,進而在後世形成綿延不絕的“政統秩序”;用以德範位的道德訴求直接規約君王的思想言行和士民的家國情懷,塑造民族的精神世界,進而形成曆久彌新的“道統觀點”。《尚書(shu) 》引出千年的“王道”、“霸道”曆史哲學之爭(zheng) ,成為(wei) 曆代士人對現實政治的價(jia) 值規範。《尚書(shu) 》中的聖賢形象成為(wei) 民族的“人格理想”,確立了民族的價(jia) 值標準。《尚書(shu) 》這一切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從(cong) 政、理政和治政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是適應中國文化特點、區域特征以及民眾(zhong) 心理的共同基因,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尚書(shu) 》的文獻傳(chuan) 統及闡釋傳(chuan) 統,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征。這種特征以文獻堅守曆史,以闡釋適應時代,民族文化中最優(you) 秀的因子得以保存,曆史發展環環相扣,文化傳(chuan) 承綿綿不絕,原典成為(wei) 文化標識,詮釋成為(wei) 時代象征,原典與(yu) 詮釋的融合成為(wei) 民族和諧、文化認同、與(yu) 時俱進的強大動力。因此,從(cong) 哲學高度看,《尚書(shu) 》中呈現的雖是王朝時代的大經大法,但其超越時代的“道”卻是任何時代治政理國的金科玉律。
揭示華夏文明始創論述
延續傳(chuan) 統文化的學術正脈
段玉裁《古文尚書(shu) 撰異序》認為(wei) “經惟《尚書(shu) 》最尊”。《尚書(shu) 》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經典,是雅斯貝爾斯所謂“軸心時代”以前的原始文化形態。《尚書(shu) 》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諸元素之始創性論述最為(wei) 廣泛豐(feng) 富,是華夏文明一些重要思想、理論、概念、觀點的淵藪。如《尚書(shu) 》開篇的《堯典》首節就提出“修齊治平”的政治哲學思想:“克明俊德,以親(qin) 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舜典》提出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術語“詩言誌”,揭示詩的本質特征;朱自清先生《詩言誌辨序》認為(wei) 這是中國曆代詩論的“開山的綱領”,對後來的文學理論有深遠的影響。
《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所謂的虞廷“十六字訣”,是構建宋明理學龐大學術體(ti) 係的理論基礎,也是陽明心學的真正源頭。曆代對《尚書(shu) 》一些特定篇目和類型的係統研究不僅(jin) 形成了新的學術體(ti) 係,例如《禹貢》學、《洪範》學,還形成一些新的文化觀念和學術見解。《洪範》“五行”對於(yu) 民族宇宙觀和認識論之建構,“九疇”對於(yu) 國家法權製度的建立;《禹貢》行政區域界劃標準的設計對中國曆史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之影響,九州的假想設定對國家認同以及“大一統”觀念的確立;《呂刑》對中國法律思想之建設;典、謨、訓、誥、誓、命等對中國文體(ti) 學之形成。科舉(ju) 時代,《尚書(shu) 》作為(wei) 科考重要內(nei) 容,在民族教育、人才選拔與(yu) 社會(hui) 主流意識構建等方麵發揮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
《尚書(shu) 》學是大道之學,曆代對《尚書(shu) 》的語言詮釋、政治詮釋、曆史詮釋、心理詮釋以及由此形成的諸學理論,與(yu) 當代學術體(ti) 製中的政治、經濟、哲學、曆史、法律、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等領域研究密切相關(guan) 。這種多角度詮釋,既保持了《尚書(shu) 》基本理念和價(jia) 值觀的相對穩定,又進行了適當的推陳出新。《尚書(shu) 》悠久的思想智慧總是直接介入生氣勃勃的時代思想建構,這些思想在今天同樣可以成為(wei) 民族精神的重要內(nei) 核。研究《尚書(shu) 》及《尚書(shu) 》學文獻就是追本溯源,繼往開來,延續傳(chuan) 統文化的學術正脈。
揭示世道人心的傳(chuan) 統內(nei) 涵
展現《書(shu) 》學教育的當代價(jia) 值
經學經典集中反映了中國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觀念,一直是“政治、社會(hui) 、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禮記·經解》說:“《書(shu) 》教也;廣博易良。”《墨子·天誌》論《詩》、《書(shu) 》:“書(shu) 於(yu) 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chuan) 遺後世子孫。曰將何以為(wei) ?將以識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可以看出,《尚書(shu) 》的道德哲學和倫(lun) 理價(jia) 值無疑是我們(men) 應該汲取的文化營養(yang) ,《尚書(shu) 》文本自不能言,需要人理解闡釋,實現《尚書(shu) 》學與(yu) 現代文化的相融共通。
研讀《尚書(shu) 》就要把注意力放在義(yi) 理的發現上。朱熹說:“唐虞三代事,浩大闊遠,何處測度?不若求聖人之心。如堯,則考其所以治民;舜,則考其所以事君。”經之為(wei) 經的意義(yi) 即在於(yu) 教人立身行事。《尚書(shu) 》中的“民本”思想、“修身”思想、“德治”思想、“和諧”思想,包含豐(feng) 富而深刻的內(nei) 容,可以轉化為(wei) 現代的價(jia) 值理念,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重要內(nei) 容。
展示中華經典再生的正能量
研究文化國際傳(chuan) 播的新策略
《尚書(shu) 》作為(wei) 文獻存在形式的價(jia) 值在於(yu) 傳(chuan) 承性特征,文獻的傳(chuan) 承性特征往往被解釋為(wei) “影響”,“影響”體(ti) 現了所有文獻內(nei) 在合法性要求,文獻隻有產(chan) 生影響才能有再生的正能量。《尚書(shu) 》政史資料匯編的文獻性質具有得天獨厚的再生能量。古代中華文化圈各個(ge) 國家政統道統學統皆一依中國,都保存了大量的《尚書(shu) 》學文獻,日本和朝鮮半島最多。古代朝鮮學人用漢語著述的《尚書(shu) 》學文獻以千萬(wan) 字計,影響涉及政治、哲學、思想、法律、教育、文化等廣泛的領域。研究表明,域外《尚書(shu) 》學漢籍千百年來構成所在國主流思想意識形態,具有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具備的心理接受慣性。沒有一個(ge) 國家會(hui) 無視自己的曆史傳(chuan) 承與(yu) 文化積澱,沒有一個(ge) 生命個(ge) 體(ti) 會(hui) 拒絕血緣聯係和認祖歸宗,血脈異域相連,精神古今相通,域外《尚書(shu) 》學漢籍作為(wei) 文化交流融合的特殊文化形態,是無可否認與(yu) 回避的曆史印跡。
曆史印跡是文化對話的前語境。全麵整理和深入研究域外《尚書(shu) 》學漢籍,梳理漢文化在異域文化中的存在形態與(yu) 演變脈絡,發掘出雙方文化的共性因子與(yu) 異質元素,將靜態的古老文本詮釋與(yu) 動態的當代學術研究進行融合延伸,既保持曆史所賦予的特定親(qin) 和力,又融合時代所賦予的鮮活生命力,這樣的文化對話可以非常容易地形成共同感興(xing) 趣的話題,激活對話對方的曆史記憶,提升對話己方的文化自信。通過國際學術交流,共同整理和研究域外《尚書(shu) 》學文獻,尋找新時代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的新形式,這是漢文化高品質國際傳(chuan) 播應該采取的有效策略。
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次文化變革和價(jia) 值轉換,都與(yu) 經典的重構與(yu) 詮釋的重建緊密相關(guan) 。麵對由來已久的反傳(chuan) 統思潮和學術理論的西化傾(qing) 向,我們(men) 需要在曆史與(yu) 現實、傳(chuan) 統與(yu) 傳(chuan) 承中重建民族的話語體(ti) 係和價(jia) 值體(ti) 係。《尚書(shu) 》作為(wei) 政史文獻最早的典籍,可為(wei) 弘揚氣象恢弘的華夏傳(chuan) 統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獻依據與(yu) 思想基礎。廣泛深入展開《尚書(shu) 》及《尚書(shu) 》學研究,是深刻體(ti) 認源遠流長傳(chuan) 統文化的根本,是提煉中國文化特征“古為(wei) 今用”的基本條件。《書(shu) 》學大道,必興(xing) 中華。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