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華】被遺忘的射禮

欄目:禮儀祀典
發布時間:2016-08-30 14:21:16
標簽:

 

 

被遺忘的射禮

作者:李泰華

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廿七日癸未

           耶穌2016年8月29日


 

 

 

中國民間的射箭遊戲

 

 

 

被遺忘的射禮

 

裏約奧運會(hui) 的桑巴大道,見證了韓國射箭運動員在男團、女團、女子個(ge) 人和男子個(ge) 人四個(ge) 項目奪金的全滿貫。韓國隊在射箭運動方麵笑傲世界,行益於(yu) 射禮在韓國民間的普及。射禮源於(yu) 中國,隨著儒家文化的傳(chuan) 播而傳(chuan) 入韓國,並在此發揚光大。

 

射箭最初的作用是打獵和戰爭(zheng) 。最初的射手就是獵人,他們(men) 用弓箭捕殺動物維持生存。據說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如何使用弓箭,許多神話人物,如阿波羅和奧德修斯,都佩戴著弓箭。在中國,射箭隨著文化的發展而逐漸被賦予了禮儀(yi) 的功能,成為(wei) 中華禮儀(yi) 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叫作射禮。中國古代常常舉(ju) 行射禮,用於(yu) 體(ti) 現尚武精神。

 

射禮一般分為(wei) 四種:一是大射,是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而舉(ju) 行的射祀;二是賓射,是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相會(hui) 時舉(ju) 行的射禮;三是燕射,是平時燕息之日舉(ju) 行的射禮;四是鄉(xiang) 射,是地方官為(wei) 薦賢舉(ju) 士而舉(ju) 行的射禮。射禮前後,常有燕飲,鄉(xiang) 射禮也常與(yu) 鄉(xiang) 飲酒禮同時舉(ju) 行。

 

周朝成為(wei) “六藝”之一

 

“射”乃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孔夫子在《論語》中說過:“君子無所爭(zheng) ,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zheng) 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殺敵衛國的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yang) 性的體(ti) 育活動。中國古代的“射藝”包含兩(liang) 個(ge) 主要運動:射箭和彈弓,春秋時期還發明了弩。其中射箭由於(yu) 在軍(jun) 事和狩獵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曆史上更受人們(men) 重視。

 

開始於(yu) 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周禮·保氏》載:“養(yang) 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le) ,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shu) ,六曰九數。”其中,五種射技為(wei) :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yi) 。白矢指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指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指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指臣與(yu) 君射,臣與(yu) 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yi) 指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所以在中國古代,學“六藝”的書(shu) 生並不文弱,他們(men) 不但要學生多種射箭之術,還要學會(hui) 駕馭馬車,估計比現在的學生要強不少。當然,到後來不習(xi) “六藝”的書(shu) 生,應該就屬於(yu) 文弱之列了。

 

儒家文化並不僅(jin) 僅(jin) 應用在科舉(ju) 考試或者平時讀書(shu) 上,儒家對“六藝”也很重視,其中尤以射禮為(wei) 重。在儒家的著作《禮記·射義(yi) 》篇就有明確的表述: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nei) 誌正,外體(ti) 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zheng) ,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zheng) 也君子。

 

射禮也是春秋時期士大夫公卿為(wei) 戰爭(zheng) 準備的一種儀(yi) 式,因此在儒家中,射禮成為(wei) 君子必須修為(wei) 的功課。衍生至今,更加成為(wei) 了一種儒家禮樂(le) 的儀(yi) 式。時至今日,亞(ya) 洲各國還保留著射禮的傳(chuan) 統。

 

正如清華大學著名禮儀(yi) 專(zhuan) 家彭林所說:與(yu) 古希臘同樣是征戰不息、崇尚武力的春秋時代,儒家在保留田獵之射形式的同時,“飾之以禮樂(le) ”(《射義(yi) 》),重塑了射擊競技運動的靈魂,將它改造成為(wei) 富有哲理的“弓道”,成為(wei) 引導民眾(zhong) 全麵發展、社會(hui) 走向和平的教化之具,這是中華文明對人類的貢獻之一。儒家主張人類的和諧發展,所以在鄉(xiang) 射禮中,不是勝利者,而是失敗者要用大杯飲酒,不過飲的是罰酒,因為(wei) 他們(men) 的技能沒有達標,需要警示。

 

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朝代的變更,射禮在中國消失了,卻在日韓得到傳(chuan) 承。直到近兩(liang) 年,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才恢複了射禮的儀(yi) 式,並在北京的曆代帝王廟舉(ju) 行過。

 

射禮傳(chuan) 入日韓被發揚光大

 

韓國弓道源自中國的“鄉(xiang) 射禮”,從(cong) 文字內(nei) 容看,很明顯是出自中國的《禮記》、《論語》等古代典籍。到現在,朝鮮弓和弓術也是世界上兩(liang) 大傳(chuan) 統弓道之一,另外一個(ge) 是日本弓道。韓國始終能遵循這種弓道傳(chuan) 統,至今得以保持和發揚。《弓道九戒訓》和《執弓八原則》是射手必須遵循的最高準則。弓道九戒訓指:仁愛德行,誠實謙遜,自重節操,禮儀(yi) 嚴(yan) 守,廉直果敢,習(xi) 射無言,正心正己,不怨勝者,莫彎他弓。執弓八原則指:先察地形,後觀風勢,非丁非八,胸虛腹實,前推泰山,後握虎尾,發而不中,反求諸己。在弓道的修煉過程中,強調身心渾然一體(ti) ,直至達到“無心”的境地。這已不是一般意義(yi) 上的競技運動,而是兼有儒家修德養(yang) 性的要求。

 

韓國射箭也是韓弓的一種傳(chuan) 統,在民間也相當普及。首爾城北區有一座依山而建的貞陵公園,其中的白雲(yun) 亭是朝鮮曆代舉(ju) 行鄉(xiang) 射禮的地方,也是韓國如今弓道協會(hui) 的本部。每年都會(hui) 在這裏舉(ju) 行聲勢浩大的射禮活動,吸引各地的人前來參加。《禮記·射義(yi) 》傳(chuan) 入日本,成就了日本弓道。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yi) 》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奉為(wei) 國之經典。射禮在日本出現了不以殺伐為(wei) 目的的“文射”。射箭從(cong) 此演繹成了張弓搭箭、競射飲酒的娛樂(le) 文化,日本的社會(hui) 也從(cong) 此誕生了君臣之義(yi) 、長幼之分,由於(yu) 日本和弓與(yu) 中國弓箭的不同,使得日本弓道成為(wei) 了一種獨立的運動形式。

 

日本後期因為(wei) 弓道發展與(yu) 定義(yi) ,形成了不同的弓道流派,日本現存的弓道流派有:小笠原流、日置流、本多流、大和流等。現代弓道已不具備軍(jun) 事格鬥意義(yi) ,而是加入了禮儀(yi) 要素,成為(wei) 了一種注重身心素質雙修體(ti) 育係統。

 

當代日本的弓道,更具備了一些具備祈福性質和禮儀(yi) 性質的運動,在日本的新年或者節日裏,在神社舉(ju) 行射禮與(yu) 拉弓儀(yi) 式以祈求富貴平安,成為(wei) 日本至今延續的禮儀(yi) 活動。與(yu) 中國射禮的不同之處在於(yu) 日本的弓道融合了其本土的泛神論與(yu) 禪宗思想,這讓日本的弓道有宗教性的色彩。

 

明代射禮在北京重現

 

隨著民間對傳(chuan) 統文化回歸的重視,射禮也成了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複興(xing) ”的一個(ge) 重要項目。不久前一些在曆代帝王廟恢複的射禮為(wei) 大射禮,即天子、諸侯祭祀前舉(ju) 行的射祀。關(guan) 於(yu) 大射禮,史書(shu) 上最早的記載是《通典·軍(jun) 禮》: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與(yu) 諸儒於(yu) 石渠閣講論經義(yi) ,議及大射禮與(yu) 鄉(xiang) 射禮用樂(le) 之區別。而《後漢書(shu) ·明帝紀》則載,永平二年(59年),“臨(lin) 辟雍,初行大射禮”。清代後期,隨著西學東(dong) 漸和文化西化,我國的射禮一直處於(yu) 中斷狀態。

 

2014年,按照明代禮製複原的大射禮在北京曆代帝王廟隆重舉(ju) 行,此後每年舉(ju) 行一次。曆代帝王廟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始建於(yu) 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兩(liang) 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與(yu) 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wei) 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祭祀中華三皇五帝、曆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明代皇家廟宇,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曆史見證。民國後祭祀停止。如今曆代帝王廟已經修繕一新,完全根據明代舊製進行修繕,可以說是北京城內(nei) 保存較好的明代園林廟宇景觀,在曆代帝王廟舉(ju) 行射禮更有恢複明代射禮的必要。

 

明代主要射禮儀(yi) 式包括:三耦、有司、眾(zhong) 執事排班如儀(yi) ;起鼓司正,即鼓生敲擊建鼓;一番射,即不和音樂(le) 的交替射箭;二番射,要求同在一耦的兩(liang) 個(ge) 人根據音樂(le) 的節拍同時射出箭矢,未和音樂(le) 擊發,即便射中、中采,也不算射中,音樂(le) 演奏雅樂(le) 《狸首》等,一字一音,一音四拍,和緩凝重。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