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宇烈樓宇烈,男,西曆一九三四年生,浙江嵊州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東(dong) 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主要著作有:《宗教研究方法講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國的品格》(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華書(shu) 局,2016年)等。校釋有:《王弼集校釋》(中華書(shu) 局,1980年)、《老子道德經》(中華書(shu) 局,2008年)、《周易注校釋》(中華書(shu) 局,2012年)。 |
要有文化的主心骨和分辨力——答《讀書(shu) 周刊》記者問
受訪者:樓宇烈
采訪者:顧學文 陸瑤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十一日丁卯
耶穌2016年8月13日
【摘要】與(yu) 西方文化相比,以人為(wei) 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個(ge) 最重要的特征。中國文化中沒有一個(ge) 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國家庭、社會(hui) 秩序的維護都是靠道德的自覺自律。
互聯網時代,如何重拾傳(chuan) 統文化瑰寶?國人如何更自信地麵對世界與(yu) 未來?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樓宇烈,將攜新著《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出席上海書(shu) 展。該書(shu) 圍繞中國文化精神,與(yu) 如何運用傳(chuan) 統文化智慧提升中國軟實力兩(liang) 大主題,以睿智哲思澄清對中國文化的誤讀,為(wei) 複興(xing) 傳(chuan) 統文化描繪出清晰的行動路線圖。
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係暨國學研究教授、博導,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
人本主義(yi) 是中國土特產(chan)
《讀書(shu) 周刊》:國學熱了有些年了,難免有些泥沙俱下,作為(wei) 一名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虔誠守護者,您此時推出《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shu) ,似有深意,“根本”兩(liang) 字頗有分量。何謂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樓宇烈:與(yu) 西方文化相比,以人為(wei) 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個(ge) 最重要的特征。中國文化中沒有一個(ge) 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國家庭、社會(hui) 秩序的維護都是靠道德的自覺自律。
以人為(wei) 本的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一項重要貢獻。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現在的人本主義(yi) 是西方的舶來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來是中國文化的土特產(chan) 。
中國自西周以來就確立了以人為(wei) 本的文化精神,而西方在公元一世紀以後確立的是以神為(wei) 本的文化,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核心之一。直至歐洲啟蒙運動時期,西方才高舉(ju) 起人本主義(yi) 的旗幟,思想家們(men) 啟發人不要做神的奴隸,要做人自己。啟蒙運動的思想來源之一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而更重要的來源是十六世紀以後通過西方傳(chuan) 教士從(cong) 中國帶回去的以人為(wei) 本的文化精神。他們(men) 以中國的人本思想去批判歐洲中世紀以來的神本文化,高揚人類理性的獨立、自主,把中國看作是最理想的社會(hui) 。
《讀書(shu) 周刊》:這樣的根本精神是否決(jue) 定了我們(men) 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jue) 問題時的思維方式?
樓宇烈:我們(men) 有著以全麵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處理各種事物之間關(guan) 係的良好傳(chuan) 統,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分離的思維方式。
但這樣的傳(chuan) 統日漸式微。現在絕對化、標準化的思維在我們(men) 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一旦看到與(yu) 自己相反的理論,就馬上完全排斥,不能接受、不懂得相反相成的道理。
《讀書(shu) 周刊》:以上談的是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在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中,人與(yu) 客觀世界的關(guan) 係是怎樣的?
樓宇烈:中國文化另一個(ge) 重要的傳(chuan) 統是“以天為(wei) 則”。中國人非常強調以天地為(wei) 榜樣,向天地萬(wan) 物學習(x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基點就是建立在珍重自然的基礎之上的。
道家講“道法自然”也是這個(ge) 意思,但“自然”不是如今很多人所理解的自然界的概念,而是指一切事物的自然而然、本然的狀態。“道法自然”就是強調人應該尊重事物的本然狀態。
很多人誤以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缺乏個(ge) 性,但其實中國文化是非常注重和尊重個(ge) 性的。我們(men) 強調自然合理,就是尊重事物的本性,倒是西方的近代文化,強調的是科學合理。所謂科學合理就是強調普遍性、規範化。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樓宇烈著,中華書(shu) 局。
世界化不是要跟別人一樣
《讀書(shu) 周刊》:有些人擔心,過於(yu) 強調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會(hui) 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
樓宇烈:這是一個(ge)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men) 該怎樣對待傳(chuan) 統文化的問題,但其實這本不應成為(wei) 問題,恰是因為(wei) 我們(men) 割裂了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才會(hui) 提出這樣的問題。曆史文化如果一直是延續的,那麽(me) 無論什麽(me) 樣的經濟環境都不會(hui) 影響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態度。
《讀書(shu) 周刊》:這個(ge) 問題背後隱含的邏輯是,傳(chuan) 統和現實是對立的。
樓宇烈:傳(chuan) 統和現實根本不是對立的,現實就是在傳(chuan) 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們(men) 要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社會(hui) 聯係起來。隻有繼承了傳(chuan) 統文化,才能有本民族的特色。現代中國如果沒有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沒有文化的主體(ti) 意識,我們(men) 就會(hui) 被其他國家的文化同化。
不管世界怎麽(me) 變化,不同的國家還是要傳(chuan) 播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如果連這個(ge) 基本的理念都沒有,雖然世界化了,但中國文化就不存在了。
《讀書(shu) 周刊》:我們(men) 應該從(cong) 幾千年的文化傳(chuan) 統中汲取養(yang) 料,而不是割斷、拋棄傳(chuan) 統。
樓宇烈:不要以為(wei) 世界化就是跟別人一樣,如果跟別人一樣,別人根本就看不起你,你永遠都跟在別人的後麵,因為(wei) 那不是你原創的東(dong) 西。隻有自己的傳(chuan) 統文化才是原創的,越是傳(chuan) 承民族的,就越有世界意義(yi) 。現在很多人認為(wei) ,隻有拋棄了傳(chuan) 統,才是原創。原創不是拋棄傳(chuan) 統,而是繼承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去發展。拋棄了傳(chuan) 統去跟西方接軌,沒有了自己傳(chuan) 統文化的烙印,還是什麽(me) 原創呢?
大眾(zhong) 對中國文化多有曲解
《讀書(shu) 周刊》:看來,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存在著諸多誤讀。
樓宇烈:最大的誤讀發生在這兩(liang) 個(ge) 方麵。
一是以片麵否定整體(ti) 。沒有一個(ge) 文化是完美的,有些人看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一些弊病,就把整個(ge) 文化否定掉。
拿禮教來講,禮教裏有沒有問題?當然有,但是不是完全封建、“吃人”的?當然不是。禮教有其合理的成分,其根本是要讓人們(men) 注意言行,遵守規則。最近發生的一些悲劇性新聞事件,不就是缺乏規則意識造成的嗎?
一個(ge) 是用西方理論模式解讀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現在很多人的思維被標準化和規範化所局限了,而忽略了對個(ge) 體(ti) 的關(guan) 注和思考。這種誤讀比較難糾正,需要我們(men) 從(cong) 根本上回歸傳(chuan) 統。
《讀書(shu) 周刊》:就是以偏概全和完全西化。
樓宇烈:對。
另外,由於(yu) 現在有能力通讀原始文本的人極為(wei) 有限,以致大眾(zhong) 對中國文化多有曲解。
比如“學而優(you) 則仕”,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men) 對此多有批判,認為(wei) 這是功利的,讀書(shu) 怎麽(me) 能就是為(wei) 了做官呢。實際上,這隻是半句話,前麵還有“仕而優(you) 則學”。更要緊的是,這裏的“優(you) ”不是指優(you) 秀,而是有餘(yu) 力、有餘(yu) 暇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把官做好了,如果還有餘(yu) 力,就去學習(xi) ,使自己更趨完善;學好了,如果還有餘(yu) 力,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子夏說這話,是要勸誡我們(men) ,學無止境,不管什麽(me) 身份、什麽(me) 時候,都不要停止學習(xi) 。
類似這樣的曲解還有很多。
《讀書(shu) 周刊》:重重誤讀,讓我們(men) 對自己本國的文化竟有了認識的鴻溝。
樓宇烈:近百年來,我們(men) 在引入西方科技時,未能擺正其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係,以致我們(men) 對曆史、甚至對身邊的地理環境都產(chan) 生了陌生感。
我曾在上世紀末寫(xie) 過一篇文章《對於(yu) 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建構的思考》,我在文中提到,二十世紀我們(men) 的文化明顯存在兩(liang) 大不平衡。一是西方文化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比例失衡,西方文化所占比例遠高於(yu) 傳(chuan) 統文化,體(ti) 現在教育、社會(hui) 等多方麵。二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比例失衡,人們(men) 總覺得科技發展是實實在在的,人文則可有可無。
我期待這樣的不平衡可以慢慢被糾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比例與(yu) 西方文化的比例至少要相等,而人文科學應該比自然科學所占的比例還要多些。因為(wei) ,科技越是高度發展,就越離不開人文的指導,如果沒有人文來指明科技發展的方向,科技就有可能走上邪路,甚至最後局麵失控。
現在的人們(men) 不就已經被機器控製住了?手機、電腦、網絡,我們(men) 依賴機器提供的數據來決(jue) 定自己的思想和行為(wei) 。
要做慢功夫、深功夫
《讀書(shu) 周刊》:我們(men) 應該從(cong) 何入手,來縮短和彌合這條鴻溝?
樓宇烈:不求轟轟烈烈的表麵文章,但求紮紮實實的硬功夫。
就目前來說,我們(men) 似乎在發揚傳(chuan) 統文化方麵做了很多事,但依然很難讓人們(men) 真正了解中國文化對人類究竟作了怎樣的貢獻,對今天的世界有何裨益,對人類的未來發展有何幫助。
我們(men) 要更熱情、大膽地去擁抱自己的傳(chuan) 統文化,建立起一種自覺的文化主體(ti) 意識。所謂自覺的文化主體(ti) 意識,就是要對傳(chuan) 統抱有理解、認同和尊重,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這樣我們(men) 才有可能與(yu) 其他文化平等地比較與(yu) 交流,才能清楚、理性地看到自己文化的不足和其他文化的長處。文化自覺就是要把我們(men) 的文化根植到傳(chuan) 統中去。
總之,我們(men) 要做慢功夫、深功夫,而不是快功夫、表麵功夫。
《讀書(shu) 周刊》:文化,是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文化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一個(ge) 政黨(dang) 對自身文化價(jia) 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國家總書(shu) 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不僅(jin) 將文化自信列為(wei) “四個(ge) 自信”之一,更進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道路、理論、製度自信的基礎,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樓宇烈:這是非常重要的國家戰略。
我們(men) 不能對外來文化不加選擇、沒有原則地全盤接受。全世界沒有像中國這樣的,連自己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做廣告時都要啟用外國藝人、外國模特。很多商品、店鋪、居住小區還流行起洋名。生活中的這種文化不自信,都會(hui) 對我們(men) 的孩子產(chan) 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正如知名文化人鄭若麟近期在團中央官方微信推出的青年網絡公開課上講的,我們(men) 要“築起反精神殖民的新長城”。
我們(men) 不是在倡導排外,而隻是希望人們(men) 有文化主心骨,有文化分辨力。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