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世界青年文明論壇·中馬青年儒回交流峰會成功舉辦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6-08-17 13:13:35
標簽:

世界青年文明論壇·中馬青年儒回交流峰會(hui) 成功舉(ju) 辦

來源:環球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十五日辛未

             耶穌2016年8月17日




2016年8月14日,世界青年文明論壇·中馬青年儒回交流峰會(hui) 在中國山東(dong) 省曲阜市閉幕。論壇達成了持續推動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青年建立長期交流機製的共識,與(yu) 會(hui) 各方代表普遍對此次論壇的成果感到滿意。


 


由中華儒士社、禪道商學院、北京大學馬來西亞(ya) 校友會(hui) 、馬來西亞(ya) 國際回教大學校友會(hui) 、傳(chuan) 承中國遊學會(hui) 以及深圳知崇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世界青年文明論壇”自8月13日開始,至8月14日結束,8月15日,與(yu) 會(hui) 各方還將參觀曲阜市“尼山聖境”,感受孔子出生地的曆史文化氛圍。


論壇舉(ju) 辦期間,中國和馬來西亞(ya) 各主辦、組織方圍繞著“不同的文明·同一個(ge) 未來”的論壇主題,舉(ju) 行了類型多樣的活動。其中包括孔廟釋菜禮、華夏傳(chuan) 統成人禮和婚禮的展示,以及“華夏與(yu) 伊斯蘭(lan) 世界的曆史淵源”、“儒伊文化背景中的修身工夫”、“中馬兩(liang) 國禮俗講解”、“中馬青年領袖演講”等學術主題講座。


盡管論壇時間短暫,但參與(yu) 各方對這次論壇“不同的文明·同一個(ge) 未來”的主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論壇各項活動及成果也普遍感到滿意。


馬來西亞(ya) 國際回教大學哈桑教授當天對記者表示,所有文明都會(hui) 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走向交融,每一種文明都將麵臨(lin) 著同一個(ge) 未來,也就是文明交流與(yu) 交融的未來,這次論壇緊密貼合了這個(ge) 主題。


他認為(wei) ,這次論壇活動具有很高的文化意義(yi) 。在參與(yu) 孔廟釋菜禮期間,他感受到了中國禮儀(yi) 文化的厚重莊嚴(yan) 與(yu) 博大精深。中方祭祀人員的表現讓他想到了儒家的“君子”這一概念。他表示,中國儒家文化對君子品行的界定,同樣適用於(yu) 穆斯林。其價(jia) 值觀與(yu) 伊斯蘭(lan) 文明的部分理念是十分相似的,孔子在兩(liang) 千多年前就提出此種思想,這是非常偉(wei) 大的。


此外,哈桑教授還肯定了論壇藝術類活動“古琴”獨奏和古詩歌“班頓”合唱的安排。他認為(wei) 這是中馬兩(liang) 國傳(chuan) 統文明結晶的一次實質性交融,兩(liang) 大藝術較好地演繹了儒家文明和伊斯蘭(lan) 文明的共通之處——中庸思想。


 


事實上,“世界青年文明論壇”在學術思想交流方麵也產(chan) 生了許多收獲。


參與(yu) 論壇並主講的清華大學方朝暉教授認為(wei) ,每個(ge) 文明都需要從(cong) 自身傳(chuan) 統出發找到合適的自我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在儒家這裏就體(ti) 現為(wei) “世界大同”的觀念。此次“世界青年文明論壇”的學術交流,其實是哲學上所說的“人們(men) 對終極的思考和焦慮”的一種具體(ti) 呈現。學者之間在這個(ge) 層麵上展開深度交流,對於(yu) 尋求兩(liang) 種文明之間的融通方式有著重要的作用。

方朝暉表示,在“華夏與(yu) 伊斯蘭(lan) 世界的曆史淵源”、“從(cong) 儒伊文化中的修身工夫尋找雙方的共同未來”這些主題講座中,我們(men) 可以看出,儒家不論是從(cong) 對現實世界的思考等學術理念上,還是在修身、管理等具體(ti) 實踐上,都可以很好的包容其他文明。通過學術對話,我們(men) 不僅(jin) 找到了自身文明進步的路徑,也為(wei) 儒家和不同文明之間的融通提供了的有益成份。

論壇與(yu) 會(hui) 各方還共同簽署了《關(guan) 於(yu) 持續推進世界青年文明交流的合作宣言》,在“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原則,保護和發展兩(liang) 國的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持續舉(ju) 辦世界青年文明論壇,增進兩(liang) 國青年之間的相互理解與(yu) 信任,推動跨文化學術課題研究合作,建立跨文化的日常性青年間的網絡交流平台”等方麵達成了共識。


 


據悉,此次“世界青年文明論壇·中馬青年儒回交流峰會(hui) ”是首次舉(ju) 辦,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ya) 的34個(ge) 組織全程參加了活動。據論壇主辦方稱,共有200餘(yu) 人參加了這次論壇以及和論壇相關(guan) 的籌備工作。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