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百淞作者簡介:劉偉(wei) ,字百淞,西元一九八二年生,河南靈寶人,蘇州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從(cong) 事儒家思想研究,習(xi) 行儒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著有《儒學傳(chuan) 統與(yu) 文化綜合創新》《天下歸仁:方以智易學思想研究》等。 |
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的曆史底蘊:回儒的前世今生(中馬儒回交流峰會(hui) 係列演講)
原標題:天下何思何慮?——不同的文明 同一個(ge) 未來
作者:劉百淞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十四日庚午
耶穌2016年8月16日
【伟德线上平台編者按】2016年8月13日至15日,世界青年文明論壇·中馬青年回儒交流峰會(hui) 在山東(dong) 曲阜闕裏賓舍召開。論壇主題為(wei) “不同的文明·同一個(ge) 未來”。國內(nei) 儒家知名學者和馬來西亞(ya) 知名學者以儒家與(yu) 伊斯蘭(lan) 文明之間的對話展開學術交流。這篇發言稿是劉百淞博士結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具體(ti) 內(nei) 容,對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的曆史底蘊進行總體(ti) 概況,指出“回儒”是伊斯蘭(lan) 教在中國文化土壤中正常發展的集大成者,回儒精神的傳(chuan) 承和發展將對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提供有益借鑒。現將發言整理予以公開發表,以饗讀者。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
大家下午好!
眾(zhong) 所周知,我們(men) 進入了一個(ge) 前所未有的大時代。地球村的交往日益頻繁,越發便捷。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men) 不禁捫心自問:“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我們(men) 要到哪裏去?”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們(men) 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一千三百多年來,中國民族和伊斯蘭(lan) 世界不斷互動,最終形成了一個(ge) 彪炳青史的學術派別——穆斯林儒家,也就是所謂“回儒”。回儒是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的集大成者。回儒充滿智慧,視野開闊,兼容並蓄,將伊斯蘭(lan) 教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將伊斯蘭(lan) 教與(yu) 儒學結合起來,引導正確的信仰,移風易俗,開啟了伊斯蘭(lan) 教在華夏世界的新局麵。
為(wei) 什麽(me) 中華民族內(nei) 部會(hui) 出現回儒這個(ge) 特殊群體(ti) ?在我看來,這與(yu)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寬容心態密切相關(guan)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一直致力於(yu) 推進各大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消除誤解,增進互信,從(cong) 而有效地避免了文明的衝(chong) 突。在中華民族的視野中,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地理環境、風俗習(xi) 慣、人民性格等方麵存在巨大差異,就連信仰、文化和政治傳(chuan) 統也不盡相同。
當代青年應該如何應對多元文明的挑戰?是強迫別人服從(cong) 自己的標準,還是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質?是放棄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屈從(cong) 別人的頤指氣使,還是確立文化自信,從(cong) 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取長補短,推陳出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我想答案肯定一目了然。
在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guan) 係時,儒家的聖賢堅守人道,正視人情,將全世界視為(wei) 一個(ge) 家庭,將中國視為(wei) 一個(ge) 人,關(guan) 愛心靈,造福社會(hui) ,朝向至善邁進。這些重要觀念,早已成為(wei) 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財富,值得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它承載了中國故事,傳(chuan) 送了中國聲音,表明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寬容原則。麵對不同文明的差異,我們(men) 應該求同存異,共生共贏。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
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就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給我們(men) 帶來了發展機遇,更帶來了多方麵的挑戰。當代青年不能為(wei) 了滿足經濟訴求而放棄自己的信仰體(ti) 係、價(jia) 值觀、文化觀和生活方式。當代青年應當重視人的生命價(jia) 值,發揮人的創造力。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yi) 在全世界的空前發展,世俗化浪潮席卷一切,人們(men) 逐漸背離傳(chuan) 統的神聖信條,沉迷於(yu) 物欲,久久不願自拔。本來,物質世界是人類的仆役,為(wei) 人們(men) 的生存發展提供各種條件。然而世俗化卻將這種關(guan) 係顛倒過來,使人們(men) 成為(wei) 物質世界的奴隸。人的價(jia) 值逐漸暗淡。人的“物化”,在所難免。
如何重新找到人的價(jia) 值?我們(men) 應該從(cong) 古人那裏尋求答案。孟子曰:“養(yang) 心莫善於(yu) 寡欲”(《孟子·盡心下》)。這一思想被後世充分發揮。周敦頤強調,人應該通過“懲忿窒欲”、“無欲主靜”和“立誠”等具體(ti) 實踐,為(wei) 善去惡,成就聖賢品格。馬複初強調信仰的力量,指出:“真光發現之人,一心純向真宰而無他向焉。至此,則視富貴如浮雲(yun) ,觀塵情若傀儡。災患不能搖其誌,世味不能亂(luan) 其衷。身雖在世,而心已歸真。視聽言動不離主,起居食息皆為(wei) 主。行人之所不能行,得人之所不能得,見人之所不能見,知人之所不能知。萬(wan) 事在主而不在己,是全無自用之意也。”(《漢譯道行究竟》卷二第五章)
無論是“寡欲”、“懲忿窒欲”,還是“一心純向真宰”,都是為(wei) 了確立人的價(jia) 值,成就聖賢事業(ye) 。隻有克製物欲,擺脫“物化”的窘境,才能發現自己的高貴之處,才能為(wei) 同歸大道積累資糧。否則,一切理想訴求終將化為(wei) 戲言。王岱輿在《正教真詮》中對“作證”進行解釋,指出:“蓋人之身心,乃天地之菁華;人之性靈,乃真光之發顯。內(nei) 照返觀,參悟化機,是如何親(qin) 切,是如何簡便,故我作證一言,喚醒古今。”迷途知返,喚醒他人。這就是先知先覺。這就是聖賢事業(ye) 。
儒家文化中有著豐(feng) 富的關(guan) 於(yu) 先知先覺的成分。儒家認定的先知先覺並非宗教學意義(yi) 上的先知先覺,而是在德性方麵先於(yu) 眾(zhong) 人覺悟的人。儒家的先知先覺有著充沛的社會(hui) 責任心,即所謂“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孟子•萬(wan) 章上》)當然,這裏使用的“覺”應當解釋為(wei) “寤”或者“悟”,也就是從(cong) 睡夢中清醒過來。儒家尊師重教,“先生”一詞在使用過程也有先覺的涵義(yi) 。賈誼將“先生”一詞解釋為(wei) “先醒”,不過不是從(cong) 夢中醒來,而是從(cong) 酒醉的狀態中清醒過來,認為(wei) :“此博號也,大者在人主,中者在卿大夫,下者在布衣之士。乃其正名,非為(wei) 先生也,為(wei) 先醒也。”(《新書(shu) •先醒》)一切先於(yu) 眾(zhong) 人從(cong) 蒙昧中清醒的社會(hui) 成員都可以稱為(wei) 先生我們(men) 所處的曆史階段需要一批先醒者,他們(men) 自覺成為(wei) 君子,確立文化自信,改良世道人心,以新紳士的姿態投入到改造世界的社會(hui) 實踐中,將對整體(ti) 社會(hui) 秩序的良性演變發揮巨大作用。這就是儒生的曆史使命!
近年來,儒學複興(xing) ,初見端倪。儒家對“一陽來複”充滿信心,認為(wei) “《複》,其見天地之心乎?”“複”既有複興(xing) 的意味,又有修養(yang) 工夫的涵義(yi) 。這與(yu) 回儒對“回”字的解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岱輿在《希真正答》中指出:“回回二字,義(yi) 理深長。粗言之困寄寓浮生,心懷長住;不忘本原,身雖在世,心實回焉。及功成行滿,政事完畢,複命歸真,名雖注世,身亦回焉,忠貞不二,表裏皆回。”人的生命,寶貴而短暫;聖賢的事業(ye) ,恢宏而艱難。儒家認同和平、發展、進步,反對戰爭(zheng) 、貧窮、落後。儒家經典文本承載了同舟共濟、協調行動的責任精神。儒學複興(xing) ,不是一兩(liang) 句口號所能達到。它需要無數仁人誌士崇尚道義(yi) ,身體(ti) 力行,“克勤於(yu) 邦,克儉(jian) 於(yu) 家”,倡導文明對話,促進世界和諧。
回儒的基本理念是用伊斯蘭(lan) 教包容儒學。儒生應當支持並積極促成伊斯蘭(lan) 教育中國化,讓回儒精神得到重光!
我們(men) 的先人提出了“天下何思何慮”的疑問,最終以“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wan) 物之情可見矣”作為(wei) 有力答複。當代青年應該放開眼量,打開胸懷,用儒家“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審時度勢,尊重差異,形成共識。
中國人堅信:在紛繁複雜的萬(wan) 事萬(wan) 物之上,有一個(ge) 統攝一切的“一”。它亙(gen) 古彌新,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當代青年應當擁抱這個(ge) “一”,堅守這個(ge) “一”,回歸這個(ge) “一”,這樣才能真正領略生命的真諦,才能謀求人類的福祉。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
“不同的文明”是人們(men) 對最高主宰的不同理解,“同一個(ge) 未來”是萬(wan) 事萬(wan) 物的最終歸宿。我們(men) 所要思慮的就是反身而誠、複歸於(yu) 一的不同途徑,我們(men) 所要達到的將是契合無分、天下大同的理想境地。
祝願大家平安幸福!謝謝!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