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中馬青年儒回交流峰會”在山東曲阜簽署“合作宣言”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6-08-15 12:01:41
標簽:


 

8月14日“中馬青年儒回交流峰會(hui) ”在山東(dong) 曲阜簽署“合作宣言”

來源:主辦方供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十三日己巳

           耶穌2016年8月15日


 

 

 

2016年8月14日,世界青年文明論壇—中馬青年儒回交流峰會(hui) 第二日活動繼續在山東(dong) 曲阜進行。延續昨日議程,會(hui) 議以中馬兩(liang) 國青年向對方國家前輩學者行敬茶禮,之後再請教學者問題,這個(ge) 環節體(ti) 現了中華文明尊師重道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令馬來西亞(ya) 朋友耳目一新。

 

 

 

 

 

針對馬方青年提出“如何看待恐怖主義(yi) 帶來的世界人民對伊斯蘭(lan) 文化的誤解問題?”鼎益峰集團董事長,禪道商學院院長馬小秋女士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陰陽兩(liang) 極闡釋,認為(wei) 恐怖主義(yi) 屬於(yu) 陰暗邪惡的一麵,與(yu) 弘揚和平中正的伊斯蘭(lan) 精神背道而馳,不應混為(wei) 一談。

 

 

 

中方青年向馬來西亞(ya) 國際伊斯蘭(lan) 大學原副校長卡瑪·哈桑教授請教“中馬一直以來和諧相處的原因?”卡瑪·哈桑教授從(cong) 曆史的角度出發,回顧了中馬曆史上的數次友好交往,特別是鄭和下西洋的過程,認為(wei) 中國一直秉持天下大同的思想,雖在曆史上有機會(hui) 掠奪殖民馬六甲海峽附近諸島,卻始終以中正思想與(yu) 鄰邦和平相處,正是這種思想鑄就了中馬千百年來和諧關(guan) 係。

 

 

 

敬茶禮結束後,中馬兩(liang) 國學者分別展示了兩(liang) 國的書(shu) 法特色。

 

 

 

之後,卡瑪·哈桑教授進行了伊斯蘭(lan) 教中正思想的介紹,使參會(hui) 者更加全麵地接觸了解了伊斯蘭(lan) 的根本理念:信主獨一,追求和平。西南科技大學齊義(yi) 虎教授進行了主題為(wei) “以古化今,和而不同”的演講,對中國傳(chuan) 統儒家文化及世界各地古典保守文化用於(yu) 解決(jue) 現代世界各方麵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討論。兩(liang) 位嘉賓講演結束後,中馬兩(liang) 方代表又分別介紹了各國的傳(chuan) 統禮儀(yi) 風俗,在一片熱烈和諧的氛圍中,會(hui) 議結束了上午的交流活動。

 

 

 

下午會(hui) 議伊始,中馬雙方簽署持續推進世界文明交流宣言,就尊重文化多樣性,秉持對話與(yu) 合作精神,持續舉(ju) 行文明交流論壇,文化交流促進經濟交流等六項內(nei) 容達成共識。宣言簽署結束後,交流以“修身”為(wei) 主題,邀請了諸多嘉賓進行講演。

 

 

 

持續推進世界文明交流的宣言,中馬雙方共同簽署宣言。六項內(nei) 容:

 

1.尊重文化多樣性,為(wei) 保留兩(liang) 國優(you) 秀文化不斷努力。

 

2.秉持對話與(yu) 合作精神,持續舉(ju) 行世界文明論壇,為(wei) 兩(liang) 國青年文化交流提供基石。

 

3.鼓勵包括文化學術交流各領域的合作,共同做好文化傳(chuan) 承的工作。

 

4.以文化交流促進不同經濟體(ti) 之間的合作。

 

5.建立跨文化,日常間的網絡交流。

 

6.設立對文化交流有貢獻的青春大獎,以鼓勵兩(liang) 國青年學者投入到文化交流互動中。

 

 

 

來自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方朝暉教授,就儒家與(yu) 伊斯蘭(lan) 教的對話進行了論述與(yu) 分析。方教授認為(wei) ,雖然儒伊在對世界,對生命的認知上有諸多差異,然而如果擱置這些差異,單從(cong) 修身的要旨來看,儒伊兩(liang) 家關(guan) 注“心”,“性”,“理”等文化修身方法中有許多共同部分,因此從(cong) 共性上來講,兩(liang) 種文明可以進行對話與(yu) 交流。

 

 

 

來自馬來西亞(ya) 的Kamar女士以穆聖訓誡“知識遠在中國,也當求之”開始她的演講,她認為(wei) 儒家的思想以人為(wei) 本,與(yu) 伊斯蘭(lan) 的基本精神一致,孔子倡導人為(wei) 善去惡,與(yu) 伊斯蘭(lan) 曆代先賢在生活行為(wei) 方方麵麵所做的表率相合。除此之外,又有諸多國內(nei) 儒家學者對儒學文化的基本內(nei) 容,以及現實意義(yi) 等分別進行了闡述分析。

 

湖南科技大學張晚林教授說國家在推進儒家文化,但在在推進自身的文化上,缺乏投入。希望年輕人多關(guan) 注本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

 

 

 

孔子第75代孫孔祥林先生談到中國人最重倫(lun) 理道德的規範,不像西方重推導和思辨。內(nei) 容豐(feng) 富,仁義(yi) 禮智信等等。

 

最終要的幾點,四維,四德,五常,八德,大地旋轉,四個(ge) 人拴住,禮義(yi) 廉恥;曾子,孝悌忠信,四德。董仲舒,仁義(yi) 禮智信,到宋代後,就提出八德,禮義(yi) 廉恥,孝悌忠信。十德,仁義(yi) 禮智信,孝悌中廉恥。仁,愛人,己所不欲,勿施與(yu) 人。義(yi) 的意義(yi) 就是合適,合理,合乎規範。麵對正義(yi) ,要勇於(yu) 行動。不為(wei) 國家做貢獻,就不符合道義(yi) 。追求利益要符合道義(yi) 。禮的本義(yi) ,就是祭祀,禮儀(yi) 規範,行為(wei) 準則,道德規範。德治,禮治,法治國家。不學《禮》,無以立。智,智者不惑。信,誠實守信,治國守則。敬,尊敬年長。悌,敬愛。懂得恥辱,懂得恥辱之心。

 

 

 


新儒家青年代表人物劉百淞博士在發言中認為(wei) :一千三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和伊斯蘭(lan) 世界不斷互動,最終形成了一個(ge) 彪炳青史的學術派別——穆斯林儒家,也就是所謂“回儒”。回儒是伊斯蘭(lan) 教本土化的集大成者。回儒充滿智慧,視野開闊,兼容並蓄,將伊斯蘭(lan) 教與(yu) 儒學結合起來,引導正確的信仰,移風易俗,開啟了伊斯蘭(lan) 教在華夏世界的新局麵。為(wei) 什麽(me) 中華民族內(nei) 部會(hui) 出現回儒這個(ge) 特殊群體(ti) ?這與(yu)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寬容心態密切相關(guan) 。在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guan) 係時,儒家的聖賢堅守人道,正視人情,將全世界視為(wei) 一個(ge) 家庭,將中國視為(wei) 一個(ge) 人,關(guan) 愛心靈,造福社會(hui) ,朝向至善邁進。這些重要觀念,早已成為(wei) 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財富,值得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它承載了中國故事,傳(chuan) 送了中國聲音,表明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寬容原則。當代青年應當重視人的生命價(jia) 值,發揮人的創造力。當代青年應該放開眼量,打開胸懷,用“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審時度勢,尊重差異,達成共識。“不同的文明”是人們(men) 對最高主宰的不同理解,“同一個(ge) 未來”是萬(wan) 事萬(wan) 物的最終歸宿。


伊斯蘭(lan) 自進入神州大地後不斷地與(yu) 儒家文化進行對話,積極融合,並非是被迫的。明末清初,出現一大批回族穆斯林學者,他們(men) 不僅(jin) 以宣揚伊斯蘭(lan) ,闡釋伊斯蘭(lan) 經典教義(yi) 為(wei) 己任,還主動與(yu) 儒釋道匯通等中國文化,深入研究,尋求中伊文明的切合點。明清回儒先賢以伊斯蘭(lan) 教《古蘭(lan) 經》及聖訓等經典為(wei) 根本,運用儒家的理論,概念,闡釋伊斯蘭(lan)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套伊斯蘭(lan) 教本土化經驗模式。

 

 

 

來自河北大學的金強副教授,以中伊文明交往的層級,智慧與(yu) 情懷展開,探討中國穆斯林的生存智慧,他形容伊斯蘭(lan) 文化如同父親(qin) ,儒家文化如同母親(qin) 。中伊文明交往基本有四個(ge) 層次,一是自我的交流層次,修身的交流;第二個(ge) 層次,就是機構的交流,基於(yu) 個(ge) 人修養(yang) 好的團體(ti) 共識;再往上的層次,是國家,中馬的交流;最高的層次,就是世界的交流,四個(ge) 層麵的交流。

 

會(hui) 議最後主辦方為(wei) 與(yu) 會(hui) 者準備了別開生麵的儒家特色的卒學之禮和婚禮表演儀(yi) 式。14日的會(hui) 議在喝彩中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