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許家星作者簡介:許家星,男,西元1978年生,江西奉新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
“波士頓儒學”近況
作者:許家星(南昌大學江右哲學研究中心)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8月15日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十三日己巳
耶穌2016年8月15日
“波士頓儒學”因波士頓大學神學院南樂(le) 山(Robert Neville)教授的Boston Confucianism:Portable Tradition in Late-Modern World一書(shu) 而開張樹幟,為(wei) 世所知。這一名稱來自1992年一場儒耶學術會(hui) 議的無心戲謔之語,當時參加會(hui) 議的四位波士頓學者認為(wei) 儒家不限於(yu) 東(dong) 亞(ya) 倫(lun) 理之學,也能移植如波士頓等西方世界,成為(wei) 西方現代主義(yi) 的批判者。然一旦天機道破,則一發而不可遏。惜乎作為(wei) 當時波士頓儒學的三大主力如今業(ye) 已發生變化:杜維明教授離開哈佛傳(chuan) 道北京,白詩朗副教授則退居故鄉(xiang) 加拿大,目前僅(jin) 剩年近八旬不通漢語的南樂(le) 山教授堅守陣地,獨撐局麵。在此情況下,作為(wei) 象征著儒學全球化的波士頓儒學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來日可期呢?筆者趁訪學波士頓大學神學院之便,就拙見所及,略述彼中情形如下。
南樂(le) 山教授無疑是波士頓儒學的中堅人物,在同道星散的當下尤為(wei) 如此。盡管不通中文,南樂(le) 山發表的有關(guan) 中國哲學論著卻是甚早且富。1977年他就在《過程研究》上發表了第一篇論述中國哲學的論文《王陽明的〈大學〉問》,1982年即出版了專(zhuan) 著《道與(yu) 魔》。迄今已發表有關(guan) 中國哲學論文80餘(yu) 篇,陸續結集成四部專(zhuan) 著:《波士頓儒學》《在上帝麵具的背後》《禮儀(yi) 與(yu) 尊重》以及今年11月即將出版的《善就是一》。《善就是一》由15篇論文構成,廣泛討論了儒學形上學、道德、禮儀(yi) 、製度、性別等話題。南樂(le) 山自覺意識到其研究進路不同於(yu) 中國哲學專(zhuan) 家的儒學文本研究,而是從(cong) 哲學的角度力圖發展一種可行於(yu) 當今世界的儒家哲學。
南樂(le) 山堅信,儒學是一個(ge) 持續發展的生命體(ti) ,從(cong) 先秦儒學發展到宋明理學再到新儒學,下一步的走向就是全球儒學,推動儒學全球化正是其用力所在。他對波士頓儒學的日後發展自信樂(le) 觀:一方麵,他已經培養(yang) 了大量誌同道合的年輕博士;另一方麵,每年總有數位中國各高校的訪問學者慕名遠道而來跟他學習(xi) 。他目前課堂上就有五位中國的訪問學者。南樂(le) 山對此很是欣慰,因為(wei) 來訪的學者似乎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他所從(cong) 事的波士頓儒學研究工作。他同時也很謙遜的認為(wei) ,有朝一日儒學全球化獲得成功之後,“波士頓儒學”就會(hui) 被看作是其中的墊腳石。他殷切希望繼承者能致力於(yu) 儒學在東(dong) 亞(ya) 之外世界各地的本土化,以切實推進儒學的全球化。
作為(wei) 比較宗教哲學家,南樂(le) 山思想有三大來源:儒學(含佛道)、柏拉圖哲學與(yu) 實用主義(yi) 、懷特海過程神學。作為(wei) 一個(ge) 宗教多元主義(yi) 者和具有內(nei) 在精神修煉者,南樂(le) 山認可自身的儒家、柏拉圖主義(yi) 、基督教信徒三重身份,鑒於(yu) 個(ge) 體(ti) 生命高度的精神性和對社會(hui) 的積極參與(yu) ,他認同儒家而非基督教才是其精神世界的第一選擇。考慮到他常年身兼衛斯理教會(hui) 高級長老和神學院院長,這無疑是令人驚訝的,這得益於(yu) 其自由神學的立場。在外在事功上,南樂(le) 山認同儒家士大夫擔當精神,因為(wei) 它與(yu) 西方知識分子的公共關(guan) 懷相一致,南樂(le) 山具有天生的領導才能,從(cong) 初出茅廬直到70歲辭去行政職務,兼任了43年的學術行政工作,組織了多次重要學術活動。在日常實踐上,他堅持練習(xi) 以陰陽動靜交錯之道為(wei) 核心的太極拳數十年,從(cong) 中體(ti) 驗到儒、道的和諧之美。即便在世界各地的旅途中,他亦毫不間斷地練習(xi) ,並免費在波士頓大學教授太極拳,他的弟子由此也成了太極拳的愛好者。南樂(le) 山對東(dong) 亞(ya) 儒學世界及其內(nei) 在多樣性有著多次親(qin) 身體(ti) 驗。早在1976年他就去過韓國,1986年到中國,還去過日本、新加坡。他非常驚奇於(yu) 建立在古代儒道經典之上的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本土化過程中呈現出如此多樣的差異,如韓國選擇朱子學,而日本則選擇了陽明學。日本將儒學與(yu) 武士道相結合,新加坡則將儒學與(yu) 伊斯蘭(lan) 教和上座部佛教相結合,二者差別甚大。東(dong) 亞(ya) 儒學的多樣性和本土化增進了他對儒學未來多樣化發展的信心。
南樂(le) 山的中國哲學研究之路受到很多學者影響,他認為(wei) 受益最大的是杜維明、安樂(le) 哲、成中英,劉述先、狄百瑞、芬格萊特也給予他重要影響。而與(yu) 他合作最親(qin) 密的則是多年同事白詩朗。南樂(le) 山在《波士頓儒學》中對北美的中國哲學研究學者有一個(ge) 類型上的分判,由此對自身研究特色有清晰定位。即以陳榮捷、狄百瑞、吳廣明為(wei) 代表的翻譯詮釋性(interpreters),以芬格萊特、倪德衛、柯雄文為(wei) 代表的橋梁比較性(bridging comparisons),以安樂(le) 哲、郝大衛為(wei) 代表的規範性哲學家(normative philosophers)。他認為(wei) 自己與(yu) 成中英相似,不是儒家哲學的詮釋者(interpreters),而是拓展者(extender),不過成中英更多采用西方的大陸哲學,而他則是美國實用主義(yi) 。
美國儒學研究的傳(chuan) 承似乎今不如昔,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哈佛大學等重點高校目前也未有專(zhuan) 精儒學的大師級人物。南樂(le) 山認為(wei) 這一事實源於(yu) 仍流行於(yu) 美國學界的對待曆史和哲學的後現代方法,這一方法對儒學並無特殊同情,隻是把中國哲學當作殖民主義(yi) 的一個(ge) 受害者。但他仍然對美國的儒學研究抱有充分信心,因為(wei) 他相信後現代主義(yi) 的研究方法必將成為(wei) 過去。當前研究儒學的美國學者多在曆史係或東(dong) 亞(ya) 係,而非哲學係。除了遠離美國本土的夏威夷大學之外,其他大學哲學係對非西方的哲學普遍不感興(xing) 趣,西方哲學仍在努力抗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所帶來的挑戰。
波士頓儒學的繼承者已然出現。南樂(le) 山、白詩朗的博士生聯合美國社會(hui) 對儒學感興(xing) 趣的知識人群於(yu) 2014年成立了“波士頓大學儒家協會(hui) ”(Boston University Confucian Association),這是北美首個(ge) 高校儒學社團,它以敬天、信仁、轉世為(wei) 口號,以促進儒學全球化和現代化為(wei) 宗旨。該社團的主要倡議成立者為(wei) 波士頓大學南樂(le) 山、白詩朗的博士生宋斌、Lawrence Whitney(兼波士頓大學基督教駐院牧師)、Yair Lior(現任波士頓大學講師),其成員除波士頓大學各院係學生外,還有來自國內(nei) 各高校的訪問學者和學生,美國本土對中國思想感興(xing) 趣的知識人士,如醫院院長Ronald White、美國知名工程企業(ye) 人力資源部門經理兼心理學博士Benjamin Butina、紐約百老匯藝術經理人兼《論語》譯者David R.Schiller。白詩朗、南樂(le) 山一直對社團的活動非常支持,如白詩朗曾在該社團2014年10月24日的活動中作了“波士頓儒家的崛起”的秋季講座,南樂(le) 山則通過太極拳的免費教授,吸引了對中國思想感興(xing) 趣的學生。作為(wei) 學生組織,“波士頓儒家”在經典學習(xi) 上用功最多。每年春秋兩(liang) 學期堅持開展每周一次的英文版儒學經典讀書(shu) 活動,參與(yu) 者同時享用熱心人士資助的免費午餐,迄今已讀完理雅各翻譯的《周易》《大學》《中庸》等重要經典。社團還適時邀請學者以講座形式加以指導,開展了如“阿多諾與(yu) 莊子關(guan) 於(yu) 變化的思想比較”“荀子禮儀(yi) 思想”等講座。社團注重相關(guan) 的儒學實踐,力求使儒學更好融入美國平民生活,其實踐包括靜坐、太極拳、祭天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1—3日社團舉(ju) 行了主旨為(wei) “美國儒學的過去、現在、未來”暨首次“北美儒學同道靜修會(hui) ”的會(hui) 議。會(hui) 議首要儀(yi) 式是簡單的祭天祭孔,然後是介紹各自學習(xi) 儒學的機緣和體(ti) 會(hui) ,參與(yu) 者的背景各自不同,然皆表達出對儒學的認同,如猶太文化背景的Yair Lior博士認為(wei) 儒耶有太多相似之處,基督教家庭背景的Benjamin Butina全家都是天主教,但作為(wei) 四個(ge) 孩子父親(qin) 的他在各大宗教中追尋多年之後,認定儒學為(wei) 精神的家園,並創立了Facebook“儒學學習(xi) 小組”。接著與(yu) 會(hui) 者依次閱讀了《四書(shu) 》的重要章節,開展了靜坐、太極拳、書(shu) 法展示、散步等活動,討論了儒學如何進入美國生活及其步驟、靜修體(ti) 驗等問題。他們(men) 希望挖掘儒學思想資源,積極參與(yu) 美國社會(hui) 關(guan) 切的生態倫(lun) 理、女性主義(yi) 、同性戀等熱點問題。
盡管“波士頓儒家”成立時間不長,核心成員不多,但靠著宋斌博士等人的堅持,已初步取得了感化人心的效用,前後參加、接觸社團活動者達百人,擴大了儒學在波士頓地區的影響。如伊斯蘭(lan) 教、基督教背景的Ronald White醫生,年近七旬,素好佛老而惡儒學,在參加了一學期的社團讀書(shu) 活動之後,改變了對儒家的態度,轉而習(xi) 儒。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微弱如淙淙之泉的“波士頓儒家”,終有一日會(hui) 將儒學之水流淌於(yu) 廣袤的北美大地。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