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諸葛村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6-08-14 20:58:43
標簽:

  

 

 

蘭(lan) 溪諸葛村

作者:韓亞(ya) 棟 張舒誼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十七日庚戌

           耶穌2015年6月3日

 

 

 

蘭(lan) 溪諸葛村,位於(yu) 浙江省金華市蘭(lan) 溪市西部,是全國諸葛亮後裔最大聚居地。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200多處,並按九宮八卦設計布局,是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範,也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標誌之一,被費孝通先生譽為(wei) “八卦奇村,華夏一絕”。

 

元代中期,諸葛亮第27世孫遷居至此,諸葛遺風從(cong) 此生生不息。一千多年來,先祖諸葛亮偉(wei) 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品質,尤其是他留傳(chuan) 後世的《誡子書(shu) 》,教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後世子孫。明清兩(liang) 代,諸葛村就出進士、舉(ju) 人、各類貢生59人,正七品以上官員23人。一代又一代諸葛裔孫秉承先祖遺風,為(wei) 官者公而明察、廉而生威、嚴(yan) 於(yu) 自律、不受不汙,為(wei) 民者篤守品行、勤勞務實、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發展和創造了許多新的業(ye) 績,被世人廣為(wei) 稱頌。

 

村中現有人口5000餘(yu) 人,其中諸葛亮後裔有4000餘(yu) 人,是一個(ge) 建築獨特、人口眾(zhong) 多、規模龐大的現代古村落。村莊為(wei) 中國十大古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地,承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8項,其中“諸葛古村落營造技藝”、“諸葛後裔祭祖”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今天的諸葛村,還是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民主法治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諸葛村:百世傳(chuan) 誦《誡子書(shu) 》

 

 

這熟悉的誦讀聲,從(cong) 1800年前的三國時期,一直傳(chuan) 誦到今天……

 

這就是《誡子書(shu) 》,堪稱百世楷模的諸葛亮在臨(lin) 終前留下的傳(chuan) 世家訓。

 

無論世事如何變更,無論諸葛後裔身處何境,這一篇86個(ge) 字的家訓,都未曾有過一個(ge) 字的改動。

 

在諸葛村,它就是一個(ge) 人生成長的準則,一個(ge) 為(wei) 人處世的規矩,一個(ge) 中華文明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

 

在諸葛村,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諸葛人身體(ti) 力行,將之傳(chuan) 承至今……

 

諸葛村

 

諸葛村,位於(yu) 浙江省蘭(lan) 溪市諸葛鎮,村域麵積2平方公裏,全村5千多人口,其中諸葛亮後裔4千多人,為(wei) 全國諸葛亮後裔最大聚居地。

 

元代中期,諸葛亮27世孫諸葛大獅帶領家族遷至高隆崗定居,就是今天的蘭(lan) 溪諸葛村。諸葛大獅親(qin) 自設計村落布局,興(xing) 建祭祖宗祠,強化家族觀念,謹遵祖訓,信守家規,使諸葛村逐漸繁盛,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諸葛亮後裔地,並將“靜以修身、儉(jian) 以養(yang) 德”的家風一直傳(chuan) 承至今。

 

諸葛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達200餘(yu) 座,其中包括諸葛氏的總祠丞相祠堂和紀念諸葛亮的紀念堂大公堂,以及大大小小的房派廳堂幾十座。這些建築分別以房派宗祠或祖屋為(wei) 核心形成團塊,又以這些團塊再組成整個(ge) 村落,房靠房,弄接弄,左右牽製,首尾呼應,高低錯落,井然有序。“十家八家同一聚,同出同門同一處”便是對這種別具一格的建築群的形象概括。世世代代的諸葛後裔在這裏過著寧靜、和諧的生活,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如今的諸葛村,是全國文明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誡子書(shu) 》

 

是什麽(me) ,讓這座江南古村落在這個(ge) 喧囂的時代顯得如此寧靜?又是什麽(me) ,讓這個(ge) 家族後裔千百年來一直立於(yu) 不衰之地?

 

諸葛亮研究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徐國平:

 

諸葛後裔之所以千百年來能把這種優(you) 良的家風文化一直傳(chuan) 承下來,這與(yu) 諸葛亮的《誡子書(shu) 》是密不可分的。

 

諸葛亮的《誡子書(shu) 》對其後裔潛移默化的作用力,影響並豐(feng) 富了諸葛後裔的家風內(nei) 涵。它雖然隻有86個(ge) 字,但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文中修身養(yang) 德、靜學廣才、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勵精治性等警句精辟深刻、情真意切,是諸葛亮思想和人格的高度概括。對諸葛後裔來說,這是先祖留下的一筆寶貴遺產(chan) 。據《諸葛氏宗譜》記載,曆代後裔一直以《誡子書(shu) 》為(wei) 祖訓,自覺遵守、恪守不移,文中所昭示的思想觀念也成了後裔族人的精神支柱和奮鬥目標;族中祭祖、家教、讀書(shu) 、農(nong) 耕、社交等活動,也均以此為(wei) 準繩。

 

諸葛亮研究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徐國平:

 

諸葛後裔除了把《誡子書(shu) 》作為(wei) 家訓世代相傳(chuan) 之外,還專(zhuan) 門製訂了《諸葛氏家規》,內(nei) 容具體(ti) 詳盡,這些家規萬(wan) 變不離其宗,都圍繞《誡子書(shu) 》這個(ge) 根本來製訂,這是諸葛後裔凝聚家族、規範後人、立身處世的行為(wei) 準則,是諸葛後裔家風文化的一個(ge) 靈魂。

 

隨著家族的繁衍,以血緣關(guan) 係凝聚而成的家族觀念也愈見強烈,以傳(chuan) 承祖德為(wei) 核心的家風也愈見濃厚,謹遵祖訓、恪守家規成了族人的自覺行動。從(cong) 而使諸葛氏家風文化的內(nei) 涵大大豐(feng) 富。

 

《誡子書(shu) 》亮點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曆、人生體(ti) 驗和學術思想,其子孫從(cong) 中獲益頗多,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wei) “智慧的化身”,他的《誡子書(shu) 》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是成為(wei) 曆代有識之士修身立誌的座右銘。

 

蘭(lan) 溪市作家協會(hui) 主席陳興(xing) 兵:

 

《誡子書(shu) 》表達了一種誌存高遠的人生觀,淡泊寧靜的價(jia) 值觀以及和諧共處的世界觀,它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勤儉(jian) 樸實的為(wei) 人準則、持之以恒的學習(xi) 準則和高效務實的幹事準則。

 

諸葛村人正是把諸葛亮的《誡子書(shu) 》奉為(wei) 家訓經典,修身養(yang) 德,勵精治性,淡泊寧靜,代有人出。

 

明英宗年間天下鬧饑荒,饑民遍野,第32世孫諸葛吉慷慨出穀1121石賑濟災民,受到皇帝嘉獎,賜予“敕旌尚義(yi) 之門”匾額,至今懸掛於(yu) 諸葛村的大公堂。

 

明嘉靖年間,第40世孫諸葛峴官至刑科給事中,立朝端正,忠直敢言,不圖名利,彈劾奸侫,正氣浩然,後因勞累病死任上。

 

清末第48世孫諸葛泰遵循“不為(wei) 良相便為(wei) 良醫”的祖訓,創辦了天一堂藥行和蘭(lan) 溪中醫專(zhuan) 門學校,致力弘揚中醫藥文化遺產(chan) 。

 

自明清以來,有進士7人,舉(ju) 人12人,各類正途貢生43人,在《光緒蘭(lan) 溪縣誌》上有列傳(chuan) 的39人,受到各種嘉獎的有200多人。他們(men) 繼承先祖遺風,公而明察,廉而生威,勤於(yu) 職守,廉於(yu) 自律,不受不汙,安於(yu) 清貧,贏得後人的景仰與(yu) 讚頌。

 

現實意義(yi)

 

為(wei) 了進一步推廣諸葛亮的廉政思想與(yu) 繼承先祖遺風,諸葛村還專(zhuan) 門設立了“諸葛亮廉政事跡陳列館”,把《誡子書(shu) 》編成少兒(er) 歌曲廣為(wei) 傳(chuan) 唱,編撰了《人文諸葛》文化鄉(xiang) 土教材供諸葛鎮中小學課外閱讀,拍攝了公益宣傳(chuan) 片《廉潔,讓生活更美好》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諸葛亮第48代孫、諸葛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諸葛坤亨:

 

在諸葛村,每個(ge) 村民從(cong) 大到小都受《誡子書(shu) 》家訓文化的熏陶,懂得靜以修身,儉(jian) 以養(yang) 德,曆朝曆代的諸葛亮後裔中沒有出現過一名貪官。村民繼承先祖遺風,淡泊寧靜,和諧相處,村幹部勤於(yu) 職守,廉於(yu) 自律,這已經成為(wei) 每個(ge) 村民的一種自覺行為(wei) 。

 

諸葛氏家規對族中子孫為(wei) 人處事有著嚴(yan) 格規定,明確提倡什麽(me) 、反對什麽(me) 、禁止什麽(me) ,並且訂有罰則,便於(yu) 執行。如:“當官者,親(qin) 君子,遠小人;治家者,去奢華,存淡泊”,子孫“須守禮法,循規矩”,以及“交有道之朋,絕無義(yi) 之友,飲清泉之茶,戒亂(luan) 性之酒”等警句。千百年來,諸葛後裔把這些警句家規奉為(wei) 訓誡,人人遵之,時時警之,營造出和諧、節儉(jian) 、廉潔的良好風氣,並世世代代地傳(chuan) 唱下去。(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韓亞(ya) 棟 張舒誼 采寫(xie) 製作)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