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一生先憂後樂(le) 千載廉儉(jian) 家風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十二月十七日丁未
耶穌2016年1月26日
範仲淹
範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軍(jun) 事家、文學家、教育家,諡號“文正”,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授廣德軍(jun) 司理參軍(jun) ,曆任興(xing) 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等職,後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有《範文正公集》傳(chuan) 世。他主持的慶曆新政,後來成為(wei) 王安石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jun) 事製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間;他逐步推進教育變革,為(wei) 國家選拔了大批實用人才,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wei) 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le) ”思想和仁人誌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流光溢彩的精神財富。
四川德陽範家大院
範家大院位於(yu) 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禦營鎮響石村境內(nei) ,為(wei) 北宋偉(wei) 大的政治家、軍(jun) 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範仲淹後裔居住地,是德陽市境內(nei) 至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為(wei) 宏大的清代民居。清朝雍正年間,範仲淹的第20代孫範養(yang) 源在“湖廣填四川”時從(cong) 廣東(dong) 攜家人入川,後經輾轉,從(cong) 川東(dong) 至川西,艱苦創業(ye) 後在羅江縣禦營鎮買(mai) 下田產(chan) ,落戶響石板,後由其孫修建範家大院,族人在此繁衍生息。
範家大院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它占地約3500平方米,共有房122間,天井12個(ge) ,巷子10道,為(wei) 石木結構,功能齊全,古色古香。大院左右側(ce) 為(wei) 民居,院前為(wei) 農(nong) 田,視野寬闊,前800米左右有自北向南的黃水河。大院選址背山麵水,負陰抱陽,集中體(ti) 現了與(yu) 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每年春分時節,移居外地的範氏後裔均來到這裏祭祀祖先、交流親(qin) 情,謹記祖先“先憂後樂(le) ”的諄諄教誨,將範氏家規家風傳(chuan) 承和發揚下去。
範氏家規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成為(wei) 千古名篇,至今為(wei) 世人所傳(chuan) 誦,為(wei) 後世無數立誌“養(yang) 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仁人誌士所仰慕和效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詮釋了範仲淹以天下為(wei) 己任,以利民為(wei) 宗旨,積極進取的思想精髓。
範仲淹治家甚嚴(yan) ,親(qin) 定《六十一字族規》和《義(yi) 莊規矩》,並且專(zhuan) 門寫(xie) 《誡諸子書(shu) 》教育自家子弟。後代依其訓導整理形成了《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教導兒(er) 孫後代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教導族人要和睦共處、相扶相助。
羅江縣範氏族人謹遵祖訓,不斷完善,將範仲淹“先憂後樂(le) ”的家國情懷和“謙恭自律”的仁人誌士節操融化到族人的日常規範中,並由此製定了《範氏家規》十三條、《新定族規》十條和《範氏傳(chuan) 統家風》八條,其內(nei) 容涉及子孫教育、婚喪(sang) 嫁娶、禮義(yi) 廉恥、產(chan) 業(ye) 管理、行善布施、獎懲考核等方方麵麵,要求“凡我範氏族人,以上美德務必代代相傳(chuan) ,以保持並發揚我範氏源遠流長的優(you) 良作風”。
範氏家規家風特色有四:一是厚人倫(lun) ,崇尚孝順父母、兄弟恭讓、勤勞儉(jian) 樸的持家原則;二是明獎懲,凡對家族有貢獻者均以獎勵,反之則進行處罰;三是講公正,對佃戶的管理均公正無私,不亂(luan) 克扣,嚴(yan) 禁中飽私囊;四是惠四鄰,對於(yu) 困難的族人、鄉(xiang) 親(qin) 均應“籌款盡善”。
●視頻腳本
範仲淹:胸懷天下 先憂後樂(le)
翻開曆史的篇章,漫漫歲月,記載了多少聖賢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蒼茫大地,書(shu) 寫(xie) 了多少能人誌士的雄韜武略。穿越千年時空,我們(men) 仿佛聽見了“先憂後樂(le) ”的呐喊;掀開歲月的霧幔,我們(men) 仿佛看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cong) 容而優(you) 美的身影。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諡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jun) 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評價(jia) 是:“本朝唯範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為(wei) 多。”
毛澤東(dong) 同誌也曾這樣評價(jia) 範仲淹:“中國曆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範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ge) 典型。”是的,範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ge) 典型。那麽(me) ,是什麽(me) 成就了範仲淹的文韜武略呢?是什麽(me) 哺育了範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範仲淹幼年喪(sang) 父,母親(qin) 因貧無依,改嫁進士朱文翰,範仲淹也改從(cong) 其姓,取名朱說。因繼父為(wei) 人耿直,不趨炎附勢,一生不但沒做多大的官,而且還被調來調去,範仲淹母子也就相隨遊居,顛沛流離。
後來,範仲淹來到山東(dong) 章丘的醴泉寺求學。“斷齏畫粥”的典故就記錄了當時的情形:範仲淹讀書(shu) 心切,他把醴泉寺豐(feng) 富的藏書(shu) 借了出來,然後把自己關(guan) 在山洞裏,足不出戶,潛心閱讀,常常看書(shu) 通宵達旦。為(wei) 了解決(jue) 吃飯問題,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凍後,劃成四塊,早上吃兩(liang) 塊,晚上吃兩(liang) 塊,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就這樣堅持三年,終於(yu) 讀完了寺院所有的書(shu) 。範仲淹曾在《齏賦》中如此描述當時的艱苦生活:“陶家甕內(nei) ,醃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嚼出宮商角徵。”
《宋史》中有這樣的記錄:“自古一代帝王之興(xing) ,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仲淹初在製中,遺宰相書(shu) ,極論天下事,他日為(wei) 政,盡行其言。豪傑自知之審,類如是乎!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後樂(le) 之誌,海內(nei) 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wei) ,豈讓古人哉!”
應天府書(shu) 院,位於(yu) 河南省商丘市,因規模宏大、藏書(shu) 千卷,並有真宗皇帝親(qin) 賜“應天書(shu) 院”匾額而名滿天下,與(yu) 嶽麓書(shu) 院、嵩陽書(shu) 院和白鹿書(shu) 院並稱“北宋四大書(shu) 院”。應天府書(shu) 院南北不到100公裏的範圍內(nei) ,道、墨、儒三家文化故裏不約而同聚合於(yu) 此。
豐(feng) 厚的文化積澱自然吸引範仲淹到此求學。五年書(shu) 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憂後樂(le) ”的“擔當”精神在這裏萌芽。這裏是範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階段。他正是從(cong) 這裏開始踏上了實現人生抱負的道路。
四川廉潔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副主任 張紅揚:
範仲淹青年時期即已有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遠大誌向,他在應天府書(shu) 院勤學苦讀時,甘於(yu) 清苦,有著一種從(cong) 容的平常心境,對於(yu) 未來充滿自信與(yu) 向往。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範仲淹通過科舉(ju) 考試,中榜成為(wei) 進士。不久,他被任命為(wei) 廣德軍(jun) (現安徽廣德縣一帶)的司理參軍(jun) ,官從(cong) 九品。接著,又調任為(wei) 集慶軍(jun) (現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官從(cong) 八品。隨後,他把母親(qin) 接來贍養(yang) ,並正式恢複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cong) 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範仲淹滿懷文韜武略和治國為(wei) 民的萬(wan) 丈豪情進入北宋朝廷,直諫朝廷的腐敗和弊端,並積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這和當時的權貴集團就發生了直接的衝(chong) 突。盡管他屢屢受挫但不改初衷。這些正是體(ti) 現範仲淹作為(wei) 政治家敢於(yu) 擔當、敢於(yu) 直言的為(wei) 官之責。
北宋時期的開封是一個(ge) 繁榮而複雜的地方,以宰相呂夷簡為(wei) 首的權貴集團把範仲淹排擠到開封府任職,目的是讓範仲淹諸事纏身,無法顧及朝中之事。然而,範仲淹不僅(jin) 把開封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向皇帝遞交百官圖,揭發呂夷簡等人把控官場的事實。
開封市博物館副研究員 李良學:
範仲淹在開封府雖然隻有六個(ge) 月,但他把開封府治理得一派清舒,受到滿朝文武官員和百姓的讚揚。當時的高官士族不敢胡作非為(wei) 、違法亂(luan) 紀,潑皮無賴也被治理得服服帖帖,不敢興(xing) 風作浪。
1043年,宋王朝因為(wei) 內(nei) 政腐敗,加上戰爭(zheng) 中軍(jun) 費和賠款支出浩大,財政發生恐慌,宋仁宗要範仲淹提出治國的方案。範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準備一步一步來。經過深思熟慮,範仲淹提出“明黜陟、抑僥(jiao) 幸、精貢舉(ju) 、擇官長、均公田、厚農(nong) 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wei) 中心的“慶曆新政”改革。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袁定基:
慶曆新政包含很多措施,這些措施都是很有針對性的,體(ti) 現了範仲淹本人的政治理想,也體(ti) 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和遠見的卓識。
範仲淹不僅(jin) 提出了治理方略,而且製定了實施計劃,他將朝中官員進行嚴(yan) 格審查後分派到各路擔任監司,讓新政在各地的推行能夠上下貫通,並能及時監督管理。但由於(yu) 新政觸及到一些皇親(qin) 國戚、權貴大臣、貪官汙吏的利益,因此剛一推行就像捅了馬蜂窩一樣,這些既得利益者紛紛鬧了起來,散布謠言,攻擊新政。宋仁宗看到反對的人多,就動搖起來。範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動要求到陝西防守邊境。
慶曆新政的失敗讓範仲淹改革政治的理想受到了很大打擊,但是他並沒有因為(wei) 個(ge) 人的遭遇而感到懊惱。在邊關(guan) ,範仲淹整肅軍(jun) 隊,體(ti) 恤百姓,並利用戰略策略讓一直侵擾北宋疆土的西夏安靜下來,與(yu) 大宋和睦相處。這就是範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實寫(xie) 照,其“利澤民生”的思想正是他“憂樂(le) 思想”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中國範仲淹研究會(hui) 會(hui) 長 範國強:
範公精神它的核心內(nei) 涵就是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的完美結合,無私地為(wei) 百姓服務。範公精神我覺得已經成為(wei) 了我們(men) 國家,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xing) ,乃重修嶽陽樓……”
1046年,範仲淹應老朋友滕子京的邀請,寫(xie) 下了《嶽陽樓記》,在那篇著名的文章裏,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情懷得到了淋漓盡致地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名言成了千古絕唱,這是一個(ge) 政治家對治國實踐和曆史規律的深刻思考,這也是一個(ge) 政治家超越時空的浩然正氣。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袁定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這前麵一句講的是做人,後麵一句講的是為(wei) 官之道。有了這兩(liang) 個(ge) 部分那麽(me) 就把自己應該是怎樣一個(ge) 人,怎樣為(wei) 國家、為(wei) 社會(hui) 做出貢獻講清楚了。
1021年,範仲淹調到泰州,任一個(ge) 管理鹽倉(cang) 的小官。當他看到鹽堤年久失修,衝(chong) 毀鹽場,淹沒良田,老百姓流離失所時,範仲淹一再建議修複海堤。最後他被任命為(wei) 興(xing) 化縣令,帶領數萬(wan) 民工日夜勞作在築堤工地,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海堤建成。老百姓為(wei) 了感謝範仲淹,將此堤命名為(wei) “範堤”,至今還在惠及這一方百姓。
範氏義(yi) 莊是範仲淹在皇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050年,範仲淹第三次被貶後在其原籍蘇州吳縣捐助田地設立的。義(yi) 莊田地的地租用於(yu) 贍養(yang) 同宗族的貧窮成員。範氏義(yi) 莊訂立非常詳細的章程,規範了所有的幫扶細則。範仲淹去世之後,他的二兒(er) 子宰相範純仁、三兒(er) 子範純禮又續增規條,使義(yi) 莊的管理日益完善。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袁定基:
範仲淹開創的這個(ge) 範氏義(yi) 莊呢,它在中國慈善史上是一個(ge) 創舉(ju) 也是一個(ge) 典範。範仲淹開創了這個(ge) 義(yi) 莊以後,它一直延續了八百年之久,這在中國曆史上應該說是一個(ge) 奇跡。
在江蘇省蘇州市有一所著名的景範中學,顧名思義(yi) ,校名就是為(wei) 了表達對範仲淹的敬仰之情。景範中學的校址就是在範仲淹興(xing) 建範氏義(yi) 莊的舊址上建起來的。
蘇州市景範中學教師 蘇麗(li) 麗(li) :
剛開始的時候就是想把範仲淹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精神浸潤到我們(men) 學校的各個(ge) 角落,讓我們(men) 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樹都能替我們(men) 把範仲淹的這種精神傳(chuan) 遞給每一位學生。
河南伊川縣有一個(ge) 小村落,是範氏後人因為(wei) 守墓而形成的自然村,他們(men) 世世代代守候在這裏,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對範仲淹的敬意。
範玉芬,今年41歲,是範仲淹的第30代孫,20年前她開始接替父母,每天都來這裏打掃衛生,風雨無阻,後來兒(er) 子徐帥豪也每天早上隨她一起前來打掃。
範玉芬兒(er) 子 徐帥豪:
我每天跟著媽媽到這裏打掃衛生,媽媽在擦灰,我就幫她把地上的灰塵掃掃,過了不久時間,我就會(hui) 背這裏頭的《蘇幕遮》,因為(wei) 我非常喜歡這首詞。
已經60歲的範誠實就這樣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注視著遠方。深邃的眼睛裏充滿了作為(wei) 範氏後人的光榮和驕傲。
中國範仲淹研究會(hui) 會(hui) 長 範國強:
去追求那些平民的生活,去追求那些淡泊的生活,這個(ge) 是範家的本色。範仲淹非常地敬仰這種精神,他覺得這是我們(men) 重要的一個(ge) 家風的內(nei) 涵。他曾說“千載家風應未墜,子孫還解愛青山。”子子孫孫應該繼承老祖宗的那種家傳(chuan) ,淡泊明誌,保持清淡的生活。
無論東(dong) 南西北,範仲淹的精神以不同的方式留存於(yu) 世;
無論男女長幼,範仲淹的人格魅力已如涓涓細流,沁人心田,滋養(yang) 著萬(wan) 千世界;
浩浩乾坤,天地之間,激蕩著範仲淹的浩然正氣。它穿越千年,依然蕩人心魄;他堅定忠誠,實現了一個(ge) 政治家、軍(jun) 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完美結合!
四川德陽範家大院:廉儉(jian) 紹家風
今年80歲的廖婆婆嫁進這座大院已經六十多年了,對於(yu) 來大院裏尋根的人早已經見慣不驚了。今天來這裏的大爺叫範榮明,他帶著就要高中畢業(ye) 的孫女範香凝。
範仲淹第二十九代孫 範榮明:
我們(men) 的範氏傳(chuan) 統家風,第一個(ge)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wei) 己任;第二個(ge) 為(wei) 人忠誠耿直,謙遜謹慎……今天帶你來主要是看下我們(men) 範家大院,看下我們(men) 範氏的傳(chuan) 統家風家規。今後你不管走到哪裏,不要忘記你是範家的後代。
已經記不起從(cong) 什麽(me) 時候開始,範氏家族裏誰家有孩子長大了,誰家有人要外出開創事業(ye) ,他們(men) 的長輩都會(hui) 把他們(men) 帶到這裏來,很莊重地給他們(men) 講家族的規矩。
盡管這些道理他們(men) 從(cong) 小到大都不知道聽了多少遍,但這樣的儀(yi) 式感還是讓他們(men) 體(ti) 會(hui) 到一種特殊的意義(yi) 。這裏,就是位於(yu) 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的範家大院。
200多年前的清朝雍正年間,範仲淹的第20代孫範養(yang) 源攜家人從(cong) 廣東(dong) 來到這裏,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家道中興(xing) ,買(mai) 下田產(chan) ,修建了這座大院。範家從(cong) 此在這裏開枝散葉,如今,散落在羅江的範氏後裔已有兩(liang) 萬(wan) 多人。
家風,是一個(ge) 家族靈魂的延續。每年的春分時節,範氏家族的後人都會(hui) 從(cong) 四麵八方匯聚到範家大院,重溫“先憂後樂(le) ”的家國情懷,傳(chuan) 承“廉儉(jian) 一生”的範氏家風。
範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jun) 事家和文學家,他為(wei) 官幾十年,幾度沉浮,官職遍曆朝中重臣和地方要員。但他一生清廉守正,持儉(jian) 忍窮,樂(le) 善好施,被稱為(wei) “大忠偉(wei) 節,前不愧古人,後可師來者”。
身為(wei) 北宋名臣,範仲淹以卓越的文韜武略,整頓吏治推行新政,建立功勳造福百姓。堅持做人、做官、做事上不欺騙君主,下不欺騙百姓,中不欺騙自己的良心。在他看來,既然享受俸祿,由民供養(yang) ,自當勤勤懇懇、清清白白地為(wei) 國分憂、為(wei) 民辦事。
四川師範大學教授 毛麗(li) 婭:
範仲淹在察看災情的過程中發現災民吃烏(wu) 昧草充饑,烏(wu) 昧草嚐起來又苦又澀,實在難以下咽。範仲淹便把這種草帶回京城,覲呈給仁宗皇帝,請皇帝在六宮、貴戚和大臣中傳(chuan) 看,讓他們(men) 能夠嚐一嚐,以便體(ti) 諒民間百姓的疾苦,戒奢侈之心。
他的清廉操守為(wei) 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年,範仲淹親(qin) 自定下《家訓百字銘》,不僅(jin) 要求族人“孝道當竭力,勤讀聖賢書(shu) ,禮儀(yi) 勿疏狂,謙恭尚廉潔”,而且自己率先垂範。
中國範仲淹研究會(hui) 會(hui) 長 範國強:
範仲淹教育子女一定要好好學習(xi) ,哪怕是在艱苦的環境下;要胸懷天下,以天下為(wei) 己任,以天下百姓的憂樂(le) 為(wei) 憂樂(le) ;還要無私奉獻,把自己的才華奉獻給社會(hui) ,救助那些天下的貧困人。範仲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晚年的時候,他把畢生的積蓄都獻給了故鄉(xiang) ,開義(yi) 莊辦義(yi) 學,救濟範氏家族的那些貧苦人民和周邊的老百姓。
今天是範增生的96歲生日,範增生是範仲淹的第28代孫,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全家始終恪守著“清廉節儉(jian) ”的範氏家風,過著樸素而快樂(le) 的生活。
羅江縣原文體(ti) 局局長 賴安海:
這麽(me) 多年來,我在羅江這個(ge) 地方工作接觸了很多範氏的族人,不管他們(men) 是什麽(me) 職業(ye) 、什麽(me) 崗位,他們(men) 都繼承了這個(ge) 家風,做出了很好的成績。
千百年來,以“廉儉(jian) ”為(wei) 核心的範氏家風一脈相傳(chuan) ,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耀眼明珠。範家大院石柱上鐫刻的“自喜奐輪光世澤,還崇廉儉(jian) 紹家風”楹聯,映射的正是範氏家風中“以儉(jian) 養(yang) 廉,以儉(jian) 助廉”的思想精髓。
在羅江縣,範氏家風不僅(jin) 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傳(chuan) 承,而且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裏,範氏後人還不斷完善,先後製定了《範氏家規》十三條,《新定家規》十條。讓一代一代身體(ti) 力行。
如今的範家大院,已經成為(wei) 範氏後人的精神家園,他們(men) 遵從(cong) 祖訓,默默地將“廉儉(jian) ”的操守融入了他們(men) 的日常生活,他們(men) 無論身處何方,都會(hui) 感到有一種力量在召喚他們(men) ,讓他們(men) 常回來看一看,回來喝一口老井裏甘甜的家鄉(xiang) 水,記住範氏血脈的源遠流長。
【孩童誦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
範仲淹,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成為(wei) 後世仁人誌士理想人格的精神典範,今天的範家大院,也早已超越了範家的院落,成為(wei) 無數有識之士的精神家園。
中國範仲淹研究會(hui) 會(hui) 長 範國強:
範公精神是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的完美結合,它猶如一盞明燈,穿越千年照亮著我們(men) 後人的心房。
羅江老虎山下的這個(ge) 大院,就像一口井,一口深藏著中華優(you) 秀文明源泉的井,從(cong) 渺遠的曆史流到了今天,仍然是那麽(me) 鮮活地滋養(yang) 著這一方土地。
●範氏家規
誌高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
——摘自《嶽陽樓記》
【譯文】
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le) 之後才快樂(le) 。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wei) 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wei) 天底下的人民幸福甘於(yu) 奉獻。
勤讀聖賢書(shu) ,尊師如重親(qin) 。
——摘自《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譯文】
要多讀聖賢書(shu) ,尊敬老師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
且溫習(xi) 文字,清心潔行,以自樹立平生之稱。當見大節①,不必竊論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摘自範仲淹《誡諸子書(shu) 》
【注釋】
①大節:高尚的節操。
【譯文】
平時要多讀有益的書(shu) ,清心寡欲,潔身自好,以此樹立良好的品德,不要玷汙自己的名聲。同時要注意培養(yang) 自己高尚的節操,不要隨便討論別人的是非曲直,雖博得一時小名,卻招致日後更多的煩惱和懊悔。
厚人倫(lun)
家族之中,不論親(qin) 疏,當念同宗共祖,一脈相傳(chuan) ,務要和睦相處,不許相殘、相妒、相爭(zheng) 、相奪,凡遇吉凶諸事,皆當相助、相扶,庶幾①和氣致祥②,永遠吾族家人熾昌③般。
——範仲淹親(qin) 定《六十一字族規》
【注釋】
①庶幾:希望;但願。《詩·小雅·車舝》:“雖無旨酒,式飲庶幾;雖無嘉肴,式食庶幾。”
②和氣致祥:對人謙和可以帶來吉祥。東(dong) 漢·班固《漢書(shu) ·劉向傳(chuan) 》:“和氣致祥,乖氣致異。”此處指關(guan) 係和睦融洽。
③熾昌:也作昌熾,指興(xing) 旺昌盛。
【譯文】
家族中的所有人,不論關(guan) 係親(qin) 疏遠近,都應當念在大家擁有同一祖先、同一血脈傳(chuan) 承的份上,和睦相處,不允許相互之間殘害、嫉妒、爭(zheng) 執、搶奪。無論遇到順境還是逆境,族中所有人都有義(yi) 務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希望族人和睦融洽,使我範氏家族永遠昌盛!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②。
——摘自《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注釋】
①丹誠:赤誠之心。
②過境:超過界限。
【譯文】
在家要善事父母,為(wei) 國要忠誠勇敢。兄弟之間要互相幫助,仁慈悲憫不要傷(shang) 及他人自尊。
睦四鄰
禮義(yi) 勿疏狂①,遜讓敦睦鄰。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②。
——摘自《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注釋】
①疏狂:疏忽狂妄。
②孤寡貧:孤指幼年喪(sang) 父,寡指婦人喪(sang) 夫、男子無妻或喪(sang) 偶,貧指貧困的人,這裏皆指當時的弱勢群體(ti) 。
【譯文】
做事要禮義(yi) 為(wei) 先,不能恃才傲物,要處處謙遜,與(yu) 鄰居搞好關(guan) 係。要尊老愛幼,憐孤恤寡,幫助窮人。
鄉(xiang) 裏、外姻親(qin) 戚,如貧窘中非次①急難②,或遇年饑不能度日,諸房共同相度詣③,即於(yu) 義(yi) 田④米內(nei) 量行⑤濟助⑥。
——摘自範仲淹《義(yi) 莊規矩》
【注釋】
①非次:超乎常態的。
②急難:緊急有難。
③相度詣:親(qin) 臨(lin) 核實。
④義(yi) 田:為(wei) 贍養(yang) 族人或貧困者而置的田產(chan) 。
⑤量行:量力而行,這裏指盡最大努力。
⑥濟助:救濟幫助。
【譯文】
鄉(xiang) 親(qin) 和姻戚等外姓人中如果有人身處窘境,遇到極大困難,或是遭遇饑荒,不能果腹度日,家族內(nei) 各支派人應共同前往核實,根據實際需要,從(cong) 義(yi) 田所產(chan) 的米中撥出一部分來進行救助。
儉(jian) 養(yang) 德
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luan) 廢,須報五穀①恩。
——摘自《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注釋】
①五穀:指稻、黍、稷、麥、豆,這裏泛指所有的糧食。
【譯文】
要謙虛恭敬,廉潔自律,戒驕戒躁。寫(xie) 過字的紙不要隨便亂(luan) 扔,要對養(yang) 育我們(men) 的五穀糧食懷有感恩之心。
惟儉(jian) 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範純仁傳(chuan) 》
【譯文】
隻有節儉(jian) 可以幫助一個(ge) 人廉潔清明,隻有寬恕可以培養(yang) 一個(ge) 人應有的良好品德。
清白吏
京師少往還,凡見利處,便須思患。老夫屢經風波①,惟能忍窮②,故得免禍。
——摘自範仲淹《誡諸子書(shu) 》
【注釋】
①風波:比喻亂(luan) 子、糾紛,指官場上的坎坷與(yu) 險惡。
②窮:《易》:“窮理盡性,以至於(yu) 命。”指尋根究原。沈括《夢溪筆談》:“恐事窮且得罪”,指揭穿、揭發。
【譯文】
在京城少與(yu) 別人交往應酬,凡是遇到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就要多想想是否有不利的地方。我經曆過很多波折,由於(yu) 我能夠忍窮樂(le) 道,才得以消除隱患,禍不及身。
汝守官處小心,不得欺事,與(yu) 同官①和睦多禮,莫縱鄉(xiang) 親(qin) 來部下興(xing) 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當看老叔②自來如何,還曾營私否?自家好,家門各為(wei) 好事,以光祖宗。
——摘自範仲淹《誡諸子書(shu) 》
【注釋】
①同官:在同一官署任職的人,即同僚。
②老叔:叔叔對侄子輩的自稱,指範仲淹。
【譯文】
你們(men) 做官後要處處小心,不能對人家傲慢輕侮,與(yu) 同僚要和睦相處。不要讓鄉(xiang) 親(qin) 來你的治下做生意,自己做官也要清心寡欲,不要想著為(wei) 自己謀取私利。你們(men) 看看叔叔我一向是怎麽(me) 做的?有過為(wei) 自己謀私利的事情嗎?我們(men) 自家要培養(yang) 良好的家風,家族中所有人都要做好事,為(wei) 祖宗增光添彩。
守規矩
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
——摘自《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譯文】
做事要順從(cong) 自然法則,對生靈萬(wan) 物要有博愛之心。
利貞①能載物,柔順以承天②。
——摘自範家大院享堂楹聯
【注釋】
①利貞:和諧貞正。《易·乾》:“元亨利貞。”
②承天:承奉天道。《易·坤》:“至哉坤元,萬(wan) 物資生,乃順承天。”
【譯文】
和諧貞正可以容養(yang) 萬(wan) 物,柔韌順從(cong) 來承奉天道,此幅楹聯意在告誡範氏後人要遵守規矩。
●采訪手記
尋找家風傳(chuan) 承的“力量”
作者:王雲(yun) 傑
前些日,羅江的同事給我提起了範仲淹後裔修建的範家大院,我很詫異於(yu) 範仲淹後裔何故遷移於(yu) 此,又何以成為(wei) 興(xing) 旺家族,同事答曰“範氏家規”。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是我對範家大院最直觀的感受,大院背靠山,前臨(lin) 河。院正麵牌坊聳立,院周圍竹林環繞,荷塘裏蛙聲起伏。整座大院無恢宏石材築建卻不失莊嚴(yan) 肅穆,無華麗(li) 磚瓦裝飾而不失時代風采,規整沉穩的氣息讓你不禁肅然起敬。
穿梭於(yu) 大院內(nei) ,各種石刻楹聯呈現於(yu) 眼前,範氏家規以這樣的形式融入建築之中,賦予了大院文化精髓。“還崇廉儉(jian) 紹家風”、“柔順以承天”、“香生桂苑秀挺蘭(lan) 階”、“聞聽石響有清音”言辭質樸,卻涵蓋了範氏族人的家族信仰、人生信條、修身養(yang) 德、待人處事之道。楹聯銘刻於(yu) 牆上,賦予了大院生機和靈魂,時刻敦促著範氏後人在歲月的長河中秉持“先憂後樂(le) 、廉儉(jian) 傳(chuan) 家”的準則,從(cong) 而代代相傳(chuan) 、生生不息。
翻開範氏老族譜,範仲淹親(qin) 訂族規,範文正公家訓百家銘等祖訓在發黃的書(shu) 頁中依然清晰可見。打開範氏新族譜,富有時代感的“十要十不要”、“新訂族規”等新家規在範氏後人生活中不斷規整完善,不斷延續豐(feng) 富,體(ti) 現出了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偉(wei) 大力量。
跟隨攝像機的鏡頭再一次搜尋大院裏的每一個(ge) 角落,石板上的青苔,窗台上的蛛網,門框上隱約可見的鑲金,它們(men) 就像時間的放映機,訴說演繹著範氏子孫一代又一代的傳(chuan) 奇故事。遠看有範氏兩(liang) 姐妹抗日救國的感人事跡,有範英士遷墳回鄉(xiang) 的真切誓言;近看有創業(ye) 成功的90後範家小夥(huo) 兒(er) ,有剛剛考上名校的範家少年。“廉儉(jian) 持家、遵規守矩、功崇惟誌、靜以養(yang) 德”,正是傳(chuan) 統家規的牽引,才讓範氏後人們(men) 沿著先人的足跡不斷拚搏進取、努力奮鬥、完善自我。90後範家小夥(huo) 兒(er) 這樣說道,“我的父輩一直教導我們(men) ,作為(wei) 範氏家族的後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ge) 更高、更嚴(yan) 的標準,都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憶過往,《嶽陽樓記》千古絕唱,流芳千古;看今朝,“範氏家規”推陳出新,“範氏家風”代代相傳(chuan) 。我想,這就是我一直找尋的“力量”,它是不竭的動力,它是永久的精神,它凝結著“先憂後樂(le) ”的家國情懷和“謙恭自律”的誌士節操。家規促家風,家風帶民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曆史長河記錄下了永恒的“傳(chuan) 承”,遵法、崇廉、明德之風將引導這片土地的人們(men) 世代繁衍。(王雲(yun) 傑)
●專(zhuan) 家觀點
範仲淹給領導幹部家風提供了鏡鑒
作者:關(guan) 山遠
有一種頗為(wei) 流行的觀點說,貧寒出身的幹部容易變貪官。理由是他們(men) 小時候吃苦、缺錢,深知物質匱乏之痛,一旦有權,就會(hui) 斂財,即使知道有風險,也會(hui) 為(wei) 了錢不顧一切。
這種觀點已遭批駁。事實上,從(cong) 範仲淹的經曆來看,一個(ge) 人,是清官良吏,還是貪官汙吏,不是出身的問題,而是“三觀”的問題。
範仲淹出身極其貧困,兩(liang) 歲時父親(qin) 就去世了,母親(qin) 帶著他改嫁,他知道身世後,離開母親(qin) 出去苦讀,苦到什麽(me) 程度?他在冬天煮一鍋粥,凍住之後,劃成四塊,每餐吃兩(liang) 塊。《宋史·範仲淹列傳(chuan) 》載:“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麵;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可謂吃了苦中苦,最終也成了人上人。
沒有人否認,範仲淹是個(ge) 流芳千古的好官,無論得勢還是失意,無論在朝主政還是出帥戍邊,均係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yu) 一身,為(wei) 國為(wei) 民,忠心耿耿。後人論宋朝人物,甚至“以範仲淹為(wei) 第一”。範仲淹是做人做事做官的範本:比如他創新的能力、解決(jue) 難題的能力,比如他堅持說真話的勇氣,多次因諫被貶謫,梅堯臣還特地作文《靈烏(wu) 賦》力勸他少說話、少管閑事、自己逍遙就行,他回作《靈烏(wu) 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wei) 民請命的凜然大節;又如他擅長發現、培養(yang) 、推薦人才,一代名將狄青、一代名相富弼、一代大儒張載等傑出人物,均受過他的知遇之恩。
範仲淹出身窮苦,當了大官,卻從(cong) 未理直氣壯地要給自己、給家人什麽(me) 補償(chang) ,他對物質的要求很低,要求家人也這樣,一心隻為(wei) 國家、百姓著想。他對“小我”與(yu) “大我”、“物質”與(yu) “精神”、“享受”與(yu) “奉獻”的處理,為(wei) 後世景仰。史載,範氏家風清廉儉(jian) 樸、樂(le) 善好施。《宋史·範仲淹列傳(chuan) 》上是這麽(me) 說的:“仲淹內(nei) 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jin) 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yi) 莊裏中,以贍族人。泛愛樂(le) 善,士多出其門下,雖裏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wei) 歎息。”
這段話發人深思。同樣是苦出身,物質不再匱乏之後,有人選擇花天酒地,美其名曰享受人生,給自己補償(chang) ,不讓孩子再吃自己當年的苦;也有人像範仲淹一樣,苦難的過去,成為(wei) 今天儉(jian) 樸的理由,而自己的一切奮鬥,是讓更多人而不隻是自己的家人,能夠生活得好一些,誠如歐陽修所言:範仲淹“每以天下為(wei) 己任”。也隻有像他這樣無私的人,去世的時候,才會(hui) 讓大家都感到悲傷(shang) ,甚至“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
範仲淹是個(ge) 言行如一的人,他留下了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他事實上也是這麽(me) 踐行的,不僅(jin) 自己這樣,後人也這樣。
有這樣的一個(ge) 小故事:一次,範仲淹讓次子範純仁自蘇州運麥至四川。範純仁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qin) 之喪(sang) ,無錢運柩返鄉(xiang) ,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xiang) 。範純仁回到家中,沒敢提及此事。範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朋友了沒有,範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qin) 人喪(sang) 事,沒錢運柩回鄉(xiang) ,而被困在那裏。範仲淹立刻說道:“你為(wei) 什麽(me) 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範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範仲淹聽後,對兒(er) 子的做法非常高興(xing) ,並誇獎他做的對。
範純仁後來做到了宰相,《宋史》評價(jia) 說:“純仁位過其父,而幾有父風”。範純仁的性格平易寬厚,不以疾言厲色對待別人,但認為(wei) 是符合道義(yi) 之處卻挺拔特立,一點也不屈從(cong) 。從(cong) 布衣到宰相,廉潔勤儉(jian) 、關(guan) 注民生始終如一,繼承了父親(qin) 的品質。曾有親(qin) 友來請教為(wei) 人之道,範純仁說:“惟儉(jian) 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意思是隻有儉(jian) 樸才能鑄成廉潔之風,隻有寬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親(qin) 友認為(wei) 這句話說得很對,便將這兩(liang) 句話當做自己的座右銘。
範仲淹有四子:純祐、純仁、純禮、純粹,四個(ge) 兒(er) 子皆德才兼備,當了朝廷重臣,口碑極好,除純祐因病早逝外,其他三個(ge) 兒(er) 子均高壽以終,範仲淹曾評價(jia) 說:純仁得其誌,純禮得其靜,純粹得其略。“積金於(yu) 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範仲淹至晚年“田園未立”,沒給子孫留下什麽(me) 物質財富,但他留下的“先憂後樂(le) ”的思想,又怎麽(me) 是金錢能夠衡量?
古語雲(yun) “富不過三代”,範氏家族卻創造了中國的一個(ge) 家族傳(chuan) 承奇跡,近千年而不衰,人才輩出,家風純良,在中國曆史上,像這樣有洪福大德的人家並不多。
有一個(ge) 故事說,範仲淹回到蘇州後,買(mai) 了一塊地皮,準備自己蓋房屋。蓋房之前,請風水先生看了。風水先生看後高興(xing) 地說,這塊地風水很好,在這塊地皮上蓋了房子的人家,今後世代都會(hui) 出大官。範仲淹聽後表示:如果真是這樣,好處不能讓範家一家獨得。於(yu) 是,他把這塊地皮捐出來,造了一座學堂。
範仲淹臨(lin) 終時,《遺表》一個(ge) 字也沒提私事,空著手來,空看手去,但他依然活著,範氏後人承繼先賢澤被後世,是他不朽的生命!(關(guan) 山遠)
憂患擔當利澤民生 惟德是依
作者:範國強
先憂後樂(le) ,激發報效國家的愛國主義(yi) 情懷。範仲淹的憂樂(le) 觀萌發於(yu) 孤寒苦學的青少年時代,踐行於(yu) 坎坷波折的宦海生涯,結晶於(yu) 民風淳樸的厚土鄧州。範仲淹任鄧州知州期間,重修百花洲,創辦花洲書(shu) 院,親(qin) 自講學執教。忽然接到滕子京的來信,感概萬(wan) 千、展紙走筆,一氣嗬成千古名篇《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成為(wei) 千百年來世人傳(chuan) 頌的佳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更是表現了作者的博大胸襟,鼓舞一代又一代誌士仁人。
情係百姓,樹立利澤民生的民本思想。以民為(wei) 本,利澤民生,是範仲淹憂樂(le) 思想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明道二年,江淮一帶遭遇大旱,顆粒無收,範仲淹冒著觸犯聖威的危險,當麵質問仁宗皇帝,後領命奔赴災區,開倉(cang) 濟民,組織百姓生產(chan) 自救。敢於(yu) 擔當,則是範仲淹人格魅力的關(guan) 鍵所在,範仲淹知杭州期間,杭州連遭旱災,百姓生活無著落,他組織群眾(zhong) 修建官房,用官府和富豪們(men) 多餘(yu) 的錢糧加惠受災百姓,使杭州平穩安全渡過災荒。
不謀私利,堅持清廉從(cong) 政的為(wei) 官之道。當官就要清廉從(cong) 政,不單是自己不貪,還要處事公平。範仲淹知越州時,發現州衙旁有口廢井,清理後泉水清澈甘甜,他便把井命名為(wei) “清白泉”,在井旁建“清白亭”,把自己的住處取名“清白堂”,還寫(xie) 了一篇《清白堂記》昭示後人。他辦學校、置義(yi) 田,幫助部屬親(qin) 友、撫恤孤寡貧困,卻從(cong) 來不置辦家產(chan) ,可謂清廉從(cong) 政的典範。
誠信不欺,堅守惟德是依的做人底線。做人要光明磊落,以誠待人,以心待人。範仲淹一生薦人無數,但胸懷坦白,正大光明,從(cong) 不夾雜個(ge) 人恩怨而任人唯親(qin) 、結黨(dang) 營私。在為(wei) 人處事上,一生忠恕,為(wei) 人篤厚,極重人情。範仲淹秉承儒家重要思想,深得慎獨真悟,修身功夫很深。慎獨講究個(ge) 人道德水平的修養(yang) ,看重個(ge) 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風範的最高境界。隻有像慎獨的人一樣“誠於(yu) 中”,才能“形於(yu) 外”,心中裝有“誠信”,行動上便能做到“不欺”。這就如春秋時宮子奇在諫虞公時所述:“鬼神非人實親(qin) ,惟德是依”,任何人做的任何事情,無論人們(men) 看得到看不到,隻要不符合規律道義(yi) ,即使皇天鬼神也不會(hui) 庇佑。(中國範仲淹研究會(hui) 會(hui) 長 範國強)
崇尚孝道不忘根本
作者:張紅揚
孝為(wei) 仁之本。範仲淹稱得上是崇尚孝道的楷模,他認為(wei) :“唯王孝於(yu) 其親(qin) ,可以訓天下之為(wei) 人子者;忠於(yu) 其君,可以訓天下之為(wei) 人臣者。唯忠孝之至誠,與(yu) 天地而不泯。”早年,範仲淹在山東(dong) 淄州秋口讀書(shu) 的時候,經常從(cong) 秋口步行百裏回長山看望母親(qin) ,人們(men) 對他的孝心讚不絕口。
範仲淹在河南商丘應天府書(shu) 院求學時曾與(yu) 母親(qin) 約定,十年為(wei) 期,考中進士之後,定來接母親(qin) 奉養(yang) 。由於(yu) 範仲淹勤學苦讀,隻用了五年的時間,就考中了進士,被任命為(wei) 廣德軍(jun) 司理參軍(jun) 。沒上任,便立即回家拜望母親(qin) ,然後接上母親(qin) 去任所奉養(yang) ,後又上疏皇帝請求為(wei) 母親(qin) 加封。由此我們(men) 可以看到範仲淹對母親(qin) 的感情之深和孝心之誠。
範仲淹幼年喪(sang) 父,母親(qin) 改嫁致使他的生活境遇更加特殊,但他既宗於(yu) 範家,又愛於(yu) 朱家,篤於(yu) 情,又篤於(yu) 義(yi) 。在他地位顯貴後,利用皇帝每三年給臣子加恩的機會(hui) ,請求皇上將其養(yang) 父封太常博士,以彌補自己未盡贍養(yang) 之過,盡其孝順之心。因為(wei) 把“孝”作為(wei) 自己的立身之本,才使範仲淹擁有“求民疾於(yu) 一方,分國憂於(yu) 千裏”的憂國憂民胸懷,為(wei) 老百姓的利益兢兢業(ye) 業(ye) ,終其一生。(四川廉潔文化社科聯普及基地副主任 張紅揚)
忍窮唯儉(jian) 清廉治家
作者:袁定基
範仲淹為(wei) 官38年,幾度沉浮,官職遍曆朝中重臣和地方要員。但他一生清廉守正,持儉(jian) 忍窮,樂(le) 善好施,被稱為(wei) “大忠偉(wei) 節,前不愧古人,後可師來者”。他認為(wei) :如果一個(ge) 官吏能做到“忍窮”,可免一人一家之禍;如果所有官吏都能“忍窮”,則可以免除一國之禍。範仲淹無論是位高權重之時還是權輕言微的時候,他都嚴(yan) 以律已、勤儉(jian) 節約、自甘清貧,並把廉儉(jian) 思想融進了治家育人的始終。
範仲淹治家甚嚴(yan) ,親(qin) 自定下《六十一字族規》:家族之中,不論親(qin) 疏,當念同宗共祖,一脈相傳(chuan) ,務要和睦相處,不許相殘、相妒、相爭(zheng) 、相奪,凡遇吉凶諸事,皆當相助、相扶,庶幾和氣致祥,永遠吾族家人熾昌般。
範仲淹家風家規的核心是兩(liang) 個(ge) 字:清儉(jian) ,清就是清清白白做人,他在給他侄兒(er) 的一封信中說到:要與(yu) 同事和睦相處,有事與(yu) 同僚商量;不要讓同鄉(xiang) 到自己管轄的地方經商,不要營私利,清清白白做官。儉(jian) 用範仲淹的兒(er) 子範純仁的話來說,就是“唯儉(jian) 可以助廉”。
從(cong) 羅江的範家大院和成都的範家祠堂保存的楹聯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廉儉(jian) ”在範氏家規家風中的分量。成都範家祠堂正廳,正中是幅對聯:“晉國大夫第,宋朝宰相家”,橫批“文正家風”,而羅江範家大院的石門柱上,則鐫刻著一幅“自喜奐輪光世澤,還崇廉儉(jian) 紹家風”的楹聯,告誡範氏後人秉承先人廉儉(jian) 持家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袁定基)
家風代代傳(chuan) 惠澤永不息
作者:賴安海
範氏家規家風有四個(ge) 特點:一是厚人倫(lun) ,二是明獎懲,三是講公正,四是惠四鄰。家風明確規定:凡我範氏族人,以上美德務必代代相傳(chuan) ,以保持並發揚我範氏源遠流長的優(you) 良家風。
範仲淹的家風在羅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傳(chuan) 承,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裏,範氏後人不斷完善製定了《範氏家規》十三條、《新定族規》十條和《範氏傳(chuan) 統家風》八條,內(nei) 容涉及子孫教育、婚喪(sang) 嫁娶、禮義(yi) 廉恥、產(chan) 業(ye) 管理、行善布施、獎懲考核等方麵。範氏後人世世代代身體(ti) 力行,多年來,範氏家族中鮮聞違法亂(luan) 紀之事。
在這樣優(you) 良的家風熏陶下,範氏後人詩禮傳(chuan) 家,人才輩出,羅江這一脈中就有與(yu) 陳毅元帥成為(wei) 莫逆之交的民主革命先鋒範英士,以及最早參演《黃河大合唱》的範氏兩(liang) 姐妹。
範氏家風不僅(jin) 在家族中傳(chuan) 承,而且影響了這一方土地。羅江縣全縣127個(ge) 村,每個(ge) 村在十年前就成立了公民道德協會(hui) 用以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兩(liang) 年前又在四川省成立了第一個(ge) 鄰裏鄉(xiang) 親(qin) 互助會(hui) ,這和範仲淹早年創辦“範氏義(yi) 莊”的宗旨和範氏家族要求“惠四鄰”的家風一脈相承。(羅江縣旅遊局原局長 賴安海)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 鄭義(yi) 門:孝義(yi) 傳(chuan) 家九百年
【下一篇】蘭(lan) 溪諸葛村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