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宇烈樓宇烈,男,西曆一九三四年生,浙江嵊州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東(dong) 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主要著作有:《宗教研究方法講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國的品格》(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華書(shu) 局,2016年)等。校釋有:《王弼集校釋》(中華書(shu) 局,1980年)、《老子道德經》(中華書(shu) 局,2008年)、《周易注校釋》(中華書(shu) 局,2012年)。 |
樓宇烈:重拾傳(chuan) 統文化的珍寶
作者:杜羽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8月10日09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初八日甲子
耶穌2016年8月10日
樓宇烈(本報記者 杜羽攝/光明圖片)
【新聞人物】
大暑剛過,窗外蟲鳴不止。北京西郊,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樓宇烈坐在家中,麵前一杯清茶,背後一麵書(shu) 架,寧靜自在。
兩(liang) 個(ge) 月前,82歲的樓宇烈結束了在北大的最後一堂公開課,但他普及傳(chuan) 統文化的腳步仍在繼續。近日,他的新作《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中華書(shu) 局出版。在信息時代,如何重拾傳(chuan) 統文化的珍寶?在他看來,對傳(chuan) 統文化的了解與(yu) 尊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而傳(chuan) 播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國知識分子義(yi) 不容辭的責任。
“懷揣寶珠,沿街乞討”
“從(cong) 幼兒(er) 園到高中,我都是在上海的十裏洋場中度過的。”和今天的許多城裏孩子一樣,樓宇烈的青少年時代,沒有經受過太多傳(chuan) 統文化的熏陶。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後,樓宇烈開始係統學習(xi) 、研究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一晃就是60多年。
“在20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傳(chuan) 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例明顯失衡。湯顯祖和莎士比亞(ya) 是同時代的人,一個(ge) 是英國的劇作家,一個(ge) 是中國的戲曲家。但很多人可能隻知道莎士比亞(ya) 的《哈姆雷特》,卻不知道湯顯祖的‘臨(lin) 川四夢’,甚至連《牡丹亭》都不一定知道。”樓宇烈把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比喻為(wei) “懷揣寶珠,沿街乞討”,“一個(ge) 國家要有文化主體(ti) 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文化主體(ti) 意識的缺失會(hui) 使一個(ge) 國家的靈魂遊蕩不定,哪裏強就往哪裏去,哪裏吸引力大就去哪裏。失去了文化主體(ti) 意識,分辨能力就差了,隨聲附和的東(dong) 西也就多了。”
然而,樓宇烈不是一個(ge) “拒絕現代”的守舊者。用手機看電子書(shu) 、看電視直播,上網看電影,他都習(xi) 以為(wei) 常。而對現代生活的融入,更讓樓宇烈認識到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所在。
“把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拿到今天來實踐,並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進行創造性地轉化。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於(yu) 它的人文文化特質,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情況下,人文顯得格外重要。如果沒有人文文化的引領,科技文化就會(hui) 像一匹脫了韁的野馬,不知道往哪個(ge) 方向去。因為(wei) 有人文文化,才會(hui) 讓我們(men) 不至於(yu) 淪為(wei) 物質生活的奴隸。”樓宇烈說,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強調人的主體(ti) 性、獨立性、能動性,既不做神的奴隸,也不做物的奴隸,“我們(men) 如果能堅持人文文化,並用人文文化來彌補科技文化的缺失,這對整個(ge) 人類來講,都是重大的文化貢獻。”
但求不絕如縷,不求轟轟烈烈
在樓宇烈的書(shu) 架上,擺放著不少和夫人、孩子的合影,不難看出他對家的眷戀。
“家應該是一個(ge) 安樂(le) 窩。在中國傳(chuan) 統的生命觀中,從(cong) 小家庭到大家族,從(cong) 大家族到家鄉(xiang) ,再從(cong) 家鄉(xiang) 到國家都是一個(ge) 整體(ti) 。小家穩固了,大家就穩固了。小家和諧了,大家也就和諧了。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應該回歸我們(men) 家的理念。當然,國家也要營造這樣一種氛圍。”樓宇烈不是躲在書(shu) 齋中的學者,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他更強調身體(ti) 力行,在實踐中體(ti) 會(hui) 感悟。
樓宇烈常常引用清代學者陸世儀(yi) 的話:“今士大夫家每好言家法,不言家禮。法使人遵,禮使人化。法使人畏,禮使人親(qin) 。”他認為(wei) 家禮是比家訓、家教、家規、家風更為(wei) 重要的問題。禮是一種習(xi) 慣成自然的“法”。再煩瑣的法律都難免有空子可鑽,但如果有了好的社會(hui) 習(xi) 俗,法就可以簡化。
說起眼下的少兒(er) 讀經熱,樓宇烈認為(wei) ,實踐比背誦更為(wei) 重要。“我不太主張讓孩子去背誦太多經典。四書(shu) 五經裏的很多概念現在都發生了變化,別說孩子不理解,教師要想說清楚都很難。”樓宇烈認為(wei) ,對於(yu) 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能在平常生活中實踐基本的禮儀(yi) 。
“與(yu) 其把《弟子規》背得滾瓜爛熟,不如做到其中的‘父母呼,應勿緩’‘出必告,反必麵’‘晨則省,昏則定’這三條。如果能做到這最起碼的三條,孩子跟別人交流、應答的麵貌就會(hui) 發生改變。其他的,可以再一條條實踐。”樓宇烈說,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但求不絕如縷,不求轟轟烈烈,“搞得轟轟烈烈,往往會(hui) 走樣。”
中華書(shu) 局編輯焦雅君曾記錄下樓宇烈一天的活動,上午在北京大學上3個(ge) 小時的公開課,下午研習(xi) 昆曲,晚上3個(ge) 小時的傳(chuan) 統文化講座。而到了周末,他常常又奔赴外地講授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因此,焦雅君把樓宇烈稱為(wei) “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的士。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