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重建斯文當從六經禮樂入手 關鍵要有士君子群體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6-08-09 12:27:31
標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重建斯文當從(cong) 六經禮樂(le) 入手 關(guan) 鍵要有士君子群體(ti)

作者:姚中秋

來源:鳳凰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初三日己未

           耶穌2016年8月5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弘道書(shu) 院山長姚中秋(秋風)

 

今天我們(men) 這個(ge) 主題是重建斯文中國,我想摘出“斯文”二字,應該說是見地,中國就是斯文的中國。這個(ge) “文”是什麽(me) ?想圍繞這個(ge) 問題稍微做一些闡述。我的老師毛佩琦先生已經把我主要的觀點講了,我主要職責就是重複一下毛佩琦的觀點,加深大家的印象。

 

斯文,我自己的理解也許有兩(liang) 層含義(yi) 。文武周公,興(xing) 起禮樂(le) ,這個(ge) 禮樂(le) 就是“文”,在孔子之前的“文”主要就是指禮樂(le) 。大家都知道孔子這個(ge) 時代,孔子刪注六經從(cong) 而成就了另外一種形態的“文”。孔子之教是學文為(wei) 開端,當然所學習(xi) 的包括禮樂(le) 之文,以禮樂(le) 之文塑造身心,從(cong) 而成就文明之人。我們(men) 大概梳理了一下“斯文”這個(ge) 詞的含義(yi) ,可以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禮樂(le) ,二是六經。今天重建的斯文中國,應當從(cong) 這兩(liang) 個(ge) 方麵入手,這是剛才毛老師講的。在上興(xing) 起六經之學,這是根本。顏炳罡老師他們(men) 倡議儒學作為(wei) 一級學科,給我們(men) 中國文化的複興(xing) 發出最強有力的聲音。

 

確實,儒家在中國發揮作用,首先是以學來養(yang) 成士君子。如果沒有六經之學,沒有四書(shu) 之學,所謂重建斯文就是一句空談。重建斯文關(guan) 鍵要有士君子這個(ge) 群體(ti) ,沒有士君子這個(ge) 群體(ti) ,空有文章不足以化成天下。怎麽(me) 養(yang) 士君子?從(cong) 六經是不是可以衍生出類似於(yu) 四書(shu) 之學的學問?中國文化的根本在於(yu) 六經。今天教育體(ti) 係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體(ti) 係中承建經學、建立儒學,以培養(yang) 聰明的人成為(wei) 士君子,這是重建斯文的關(guan) 鍵所在。學者發出聲音,我也建議我們(men) 鳳凰網和在座的媒體(ti) 能夠在這方麵多多用力,能夠推動教育主管部門重視這個(ge) 問題,在我們(men) 的大學中真正能夠確立這門學科以恰當的位置,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一個(ge) 意思。

 

第二,“斯文”也是禮樂(le) 。我想我們(men) 談論重建斯文中國,主要就是興(xing) 起“禮樂(le) ”。這個(ge) “禮樂(le) ”範圍非常廣泛,其實它就是生活方式,士農(nong) 工商婚喪(sang) 嫁娶之禮。

 

經過20世紀的破壞,尤其城市化帶來的社會(hui) 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傳(chuan) 統的禮樂(le) 確實已經崩壞了,今天這個(ge) 嚴(yan) 重程度大概超過孔子那個(ge) 時代。但是沒有禮樂(le) 就不足以有中華民族,就不足以塑造一個(ge) 文明中國。今天麵臨(lin) 的所謂社會(hui) 建設、文化建設或者文明中國建設的任務,恐怕需要通過重建禮樂(le) 、興(xing) 起禮樂(le) 這個(ge) 方麵來完成。

 

當然這個(ge) 方麵非常廣泛了,在這些方麵我們(men) 已經有很多努力。比如說顏炳罡老師講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努力。學者要做這樣的研究,全球化開放的時代,究竟中國需要什麽(me) 樣的禮樂(le) ,這是我們(men) 需要探明古禮之大義(yi) ,義(yi) 之所在。但是同時又要重塑立意,重塑偉(wei) 大。如何在兩(liang) 者之間折中,創作出適合今天中國人的禮樂(le) ,這是學者需要做的努力。

 

另外一方麵也是建議,在座也有一些媒體(ti) ,其實媒體(ti) 在興(xing) 起禮樂(le) 這個(ge) 方麵可以做的工作更多,因為(wei) 這些禮樂(le) 以影像的方式來表達,更容易深入人心。今年春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對於(yu)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掘,尤其對普通民眾(zhong) 的影響非常深遠,我們(men) 是不是也可以製作“禮樂(le) 中國”、“衣冠中國”的影像作品,來對老百姓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以娛樂(le) 的方式把我們(men) 今天中國人應該穿什麽(me) 衣服、可以穿什麽(me) 衣服的這個(ge) 話題展現出來,可以引導大家逐漸回歸中國式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我們(men) 創造一種能夠體(ti) 現當代中國人精神的生活方式。我想在這些方麵,網絡、電視媒體(ti) 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我們(men) 學者寫(xie) 文章了。這些方麵希望在座的媒體(ti) 發揮比較大的作用。

 

以上為(wei) 作者在鳳凰國學主辦的“重建斯文中國—親(qin) 近國學高峰論壇”上的發言實錄。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