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翰】從西方的禮儀教育看中國的《弟子規》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08-09 12:19:23
標簽:

 

 

從(cong) 西方的禮儀(yi) 教育看中國的《弟子規》

作者:錢翰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8月06日12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初四日庚申

           耶穌2016年8月6日


 

一位在瑞士生活的中國朋友說,她最近才知道,她的小孩在小學因為(wei) 調皮常常挨罰。有一天,孩子非常興(xing) 奮地說,他連續三天都沒有被罰坐在懲罰凳上了,很開心……快樂(le) 教育、自由發展被認為(wei) 是向西方的先進教育理念學習(xi) ,然而當我們(men) 考察西方的實際狀況的時候,卻發現並不是我們(men) 已經建構的美好印象。

 

傳(chuan) 統上,中華文明重視禮樂(le) 教化。五四以來,西風東(dong) 漸,中國知識分子學習(xi) 西方先進文明,所要打倒的首先就是所謂“封建禮教”。禮的教化從(cong) 古代文化價(jia) 值體(ti) 係的高處跌落下來,變成抬不起頭的概念,一提起禮教,似乎就意味著封建、落後、不平等,是束縛人的,唯恐避之而不及。但是,在一些“進步派”人士的眼中,英國或歐洲老派貴族的禮儀(yi) 則是格外優(you) 雅而文明的,體(ti) 現了人類的尊嚴(yan) 和高貴。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上海現“英式貴族禮儀(yi) ”培訓班一天定製課程3800》。其實,倘若我們(men) 以同樣的標準來打量英國貴族的禮儀(yi) ,它恰恰體(ti) 現了如下特征:封建、不平等、束縛人。但它當下卻成為(wei) 中國精英趨之若鶩,變身國際化和所謂“進步”的捷徑。

 

實際上,今日所謂“禮儀(yi) ”,源自一個(ge) 更古老的典籍——《儀(yi) 禮》,即儒家十三經中的三禮之一。而禮教,其原義(yi) 就是“禮儀(yi) 的教育”,在今天的漢語語義(yi) 場中,禮儀(yi) 是一個(ge) 正麵、光輝的詞匯,而禮教則腐朽低級,這種扭曲造成了今天中國教育和文化上的不適應。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以禮樂(le) 教化人心本來是教育的核心內(nei) 容,卻長期無法名正言順。

 

很多人批評中國的學校“有知識,沒教養(yang) ”,所謂教養(yang) ,傳(chuan) 統上就是禮教的一部分。當然禮教在古代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教育問題,而且更是一個(ge) 政治問題。但是今天,當我們(men) 重新振興(xing) 中華文化,重新對中國青少年以中國的方式“以文化之”的時候,禮教中有關(guan) 教養(yang) 的部分對於(yu) 今天的孩子們(men) 來說依然可以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yu) 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一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之文……”這裏的小學教育主要就是禮教加上語法知識,也就是如何在家裏和社會(hui) 的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與(yu) 人相處,做力所能及之事。清代的秀才李毓秀采納《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的文意,並且加以引申擴展,編寫(xie) 了一本《弟子規》。這本久已不聞的小冊(ce) 子最近重新興(xing) 起,受到熱烈歡迎,背誦《弟子規》成為(wei) 兒(er) 童教育的熱點;與(yu) 此同時,它也引發了激烈的爭(zheng) 議,斥之者以為(wei) 它完全是愚忠愚孝的腐朽傳(chuan) 統的沉渣泛起,將毒害兒(er) 童幼小的心靈。反對者認為(wei) 其過分強調了子女對家長的義(yi) 務,從(cong)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直到引起爭(zheng) 議最大的“親(qin) 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這裏隻有子女單方麵對父母的義(yi) 務,而沒有父母對子女的責任。有人說,為(wei) 什麽(me) 隻有《弟子規》而沒有《父母規》?這不公平!

 

這個(ge) 意見恐怕存在一個(ge) 重要的誤解,中國古人從(cong) 來都是把人納入到一個(ge) 關(guan) 係網絡中來看的,同樣一個(ge) 男人,他的身份同時是:兒(er) 子、父親(qin) 、丈夫、領導、下屬和其他男人的朋友。在這個(ge) 關(guan) 係網絡中,強調他作為(wei) 兒(er) 子的義(yi) 務,並不涉及什麽(me) 平等不平等的問題,因為(wei) 他必定既是兒(er) 子又是父親(qin) ,如果他要成為(wei) 一個(ge) 合格的父親(qin) ,必須首先是一個(ge) 合格的兒(er) 子。另外,就“父慈子孝”的倫(lun) 理要求而言,對成人的要求其實比小孩子高得多,如果說理想孩子的要求是《弟子規》,那麽(me) 他的理想父親(qin) 的要求則是《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等。

 

中國人對西方的一個(ge) 普遍的誤解是,西方的傳(chuan) 統沒有禮教,孩子自由發展,沒有束縛,而中國孩子則在傳(chuan) 統的禮教束縛之下,過分強調紀律,喪(sang) 失了自由的個(ge) 性。然而實際情況正相反,在階層更加固化的西方,恰恰隻是“禮不下庶人”,貧民在禮的教養(yang) 方麵比較隨意,而精英的孩子卻接受嚴(yan) 格的訓練,無論是在知識水平的培養(yang) 上,還是在禮儀(yi) 規範的訓練上,英美優(you) 質私立中小學的紀律要求遠遠高於(yu) 貧民區的公立中小學,英國不少私立中小學至今還保留有傳(chuan) 統的體(ti) 罰。歐美中產(chan) 階級的家庭對子女日常生活的教育也比較嚴(yan) 格,對於(yu) 孩子待人接物的禮貌,父母一般都有不容跨越的底線。筆者曾經在一位法國家庭住過一段時間,倘若小孩的調皮超出了規矩,父親(qin) 的教訓絕對會(hui) 讓他乖乖做人。

 

今天,我們(men) 重新重視傳(chuan) 統的禮儀(yi) 教化,當然不是要複古幾千年前的禮儀(yi) 規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具體(ti) 的禮總是要與(yu) 不斷變化的日常生活相適應,總是在調整之中,但是禮中蘊涵的精神實質——“對他人的尊重”,則是普遍永恒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中國既要繼承傳(chuan) 統的珍貴遺產(chan) ,又不能抱殘守缺,應與(yu) 時俱進,這是我們(men) 這一代人必須承擔的曆史使命。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