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明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
在關(guan) 於(yu) 90年代的思想記憶中,如果說談到自由主義(yi) 、新左派的時候人們(men) 還大致能夠根據一些相互關(guan) 聯的人名、觀點和刊物完成一幅文化拚圖的話,那麽(me) ,在論及所謂保守主義(yi) (派)的時候,同樣的工作估計會(hui) 讓多數人一頭霧水,並越想越糊塗。雖然早在1995年2月就有人在香港的雜誌《二十一世紀》上寫(xie) 下這樣的文字:一個(ge) 強大的保守主義(yi) 思潮正在中國翻卷起來。
以後學研究著稱的北京大學王嶽川教授根據哈貝馬斯由對現代性之態度作出的老保守主義(yi) 、新保守主義(yi) 、青年保守主義(yi) 的三分法,也照虎畫貓般將國內(nei) 的所謂保守主義(yi) 總結為(wei) 三種。舊保守主義(yi) :包括新儒家、純學術研究的倡導者等;新保守主義(yi) :包括政治上的新權威主義(yi) 、學術上的反西學主義(yi) (在趙毅衡看來,最應該對號就座於(yu) 此的是所謂後學)等;文化保守主義(yi) 或社會(hui) 保守主義(yi) :(在將新儒學劃歸舊保守主義(yi) 後,王氏沒有也不可能標列出門派名號,隻是泛泛地指出其)以反現代性和反美學的文化民族主義(yi) 為(wei) 特征。
此前,在文章中表達出對“傾(qing) 向保守性價(jia) 值的90年代中國學人”之關(guan) 注的陳曉明,則以文學評論家的敏銳早早勾勒了他眼中保守主義(yi) 的發生軌跡或邏輯:“反激進主義(yi) ,恪守學術化立場,推崇保守派價(jia) 值,回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反省現代性”。——這裏的每一環節,都可以在王氏的保守主義(yi) 家族尋根問祖並光大門庭。沒有提及的例外是自由主義(yi) 者劉軍(jun) 寧,他在《保守主義(yi) 》一書(shu) 中的努力就是要證明保守主義(yi) “相當程度上是傳(chuan) 統主義(yi) 加上古典自由主義(yi) ”,“實質是自由主義(yi) ”。這裏說的應該是在英國美國的情形。
不禁要問,什麽(me) 不是保守主義(yi) ?我們(men) 剛剛經曆的果真是一次保守主義(yi) 狂歡麽(me) ?這些雖不能說毫無關(guan) 聯卻無疑知識譜係迥然不同政治姿態判然有別的諸種思想呼啦啦被驅趕到保守主義(yi) 的大屋簷下時所呈現出的對比反差矛盾扞格,實在叫人愕然矯舌。如果說有什麽(me) 問題的話,當然不在這些思想本身,而是保守一詞在近代以來被塗抹得越來越濃的貶義(yi) 色彩,以及使用者在它後麵加上主義(yi) 二字的隨意輕率。在我看來,除開少數例外,他們(men) 將一種思想指認為(wei) 保守主義(yi) ,不過是為(wei) 了方便地從(cong) 政治和道德上將其予以否定。
以一個(ge) 文化保守主義(yi) 者的身份麵對這樣一個(ge) 題目,在進入文化保守主義(yi) (——我認為(wei) ,這應該是保守主義(yi) 在中國的理論和事實上的真實義(yi) 蘊)的討論前,先對這裏業(ye) 已述及的所謂保守思潮稍作討論,應該是使自己的主題得到深化的前提。
自由主義(yi) 所呼喚的自由民主諸價(jia) 值,無疑是人們(men) 的生活、民族的複興(xing) 所必需的,是時代的主旋律。當劉軍(jun) 寧將自由主義(yi) 與(yu) 保守主義(yi) 聯係在一起的時候,保守主義(yi) 既指經驗主義(yi) 的哲學方法也指曆史上由伯克所體(ti) 現的政治主張。這時的保守主義(yi) 是褒義(yi) 詞;在美國,它指對運轉良好的自由民主製度的滿意滿足心態。由於(yu) 對理性的作用範圍比較謹慎或者說保守,這種保守的自由主義(yi) 對傳(chuan) 統抱有某種程度的敬意。而甘陽將自由主義(yi) 與(yu) 保守主義(yi) 聯係在一起並在保守前加上知性一詞的時候,則是貶義(yi) 了。因為(wei) 他認為(wei) 大陸“古典傾(qing) 向”的自由主義(yi) 者們(men) 的主張屬於(yu) “反民主的自由主義(yi) ”,即以自由之名否定民主。保守,在命名者這裏意味著知性邏輯壓倒了人文情懷,對效率的追求壓倒了對公平的關(guan) 注。
新左派以對弱勢群體(ti) 的關(guan) 注、對國際資本的譴責獲得自己存在的價(jia) 值合法性;以對流行於(yu) 西方學院中的“西馬”“新馬”的紹述吸收獲得在傳(chuan) 媒和知識界的影響力。但是,當發現其舶來最新潮的理論話語隻為(wei) 證明大躍進乃至文革的某種合理性的時候,人們(men) 不禁一哄而笑。不妨幽一默:如果說知性的保守主義(yi) 是有腦子沒良心,這新左派應該就是有良心沒腦子。保守主義(yi) 的帽子於(yu) 是而從(cong) 各個(ge) 方向飛到他們(men) 頭上—最近二十年以來,它約定俗成的含義(yi) 是指愚昧僵化、反對改革開放的政治立場或態度。用在這裏,於(yu) 學理雖不無可商,於(yu) 情理卻是自然而然。
因大致相同的理由而獲此惡諡的還有所謂後學。後學家們(men) 聲稱,90年代大陸的文化及理論批評界的三大話語模式是人文精神、“後國學”及後學(後殖民、後現代)——我可實在是看不出來。它們(men) 從(cong) 話語與(yu) 權力的關(guan) 係出發對西方中心的種種敘事(文化霸權)保持警惕,對《霸王別姬》之類具有東(dong) 方主義(yi) 或後殖民色彩的文化事件具有相當敏感,對大眾(zhong) 傳(chuan) 媒上自由主義(yi) 者們(men) 多少有些天真的世界主義(yi) 論說及其對西方世界的自作多情多少有點牽製提醒作用,其意義(yi) 並不因被指“舍近求遠,避實就虛”而稍減。但是,對其“脫離中國的曆史和現狀,機械搬用西方當代理論,在中國的實際環境裏形成一種維護現存秩序的保守理論”的批評卻並非無的放矢。此外,從(cong) 所謂多元論出發,後學家們(men) 還主張知識分子應該祛除精英意識,“集體(ti) 自焚,認同市場,隨波逐流,全麵抹平”。而啟蒙知識分子認為(wei) 精英即意味著批評的勇氣和責任。大概正是基於(yu) 這二點,它被貼上保守主義(yi) 的標簽。
新權威主義(yi) 所自稱的保守主義(yi) 與(yu) 被自由主義(yi) 所指控的保守主義(yi) 二者間意義(yi) 是不同的。主張者認為(wei) ,“20世紀以來的保守主義(yi) 實際上是一種具有現代化與(yu) 變革導向的保守主義(yi) 。------把傳(chuan) 統視為(wei) 一個(ge) 民族的集體(ti) 經驗,主張在尊重這種集體(ti) 經驗的基礎上,漸進地推進社會(hui) 變遷”。這裏所反映出的哲學上的意義(yi) ,與(yu) 劉《保守主義(yi) 》一書(shu) 相近,但所引伸出的政治觀點,卻不盡相同。批評者徐友漁等使用該詞,正是要指出其政治立場的曖昧和社會(hui) 作用的消極:“(它)是一種偽(wei) 經驗主義(yi) 政治學,一種存在即合理的黑格爾式的保守主義(yi) 、國家主義(yi) ”。新權威主義(yi) 的確具有雙重性,但那究竟是諂媚妥協還是務實沉潛則難以遽下斷語。個(ge) 人感覺至少這裏應該劃歸值得肯定的那種“保守主義(yi) ”範疇,雖然私下還多少有些懷疑這蕭功秦們(men) 是不是有些過於(yu) 樂(le) 觀了。我實在不知道,究竟需要多少浪漫才能去幻想我們(men) 會(hui) 有比韓國、新加坡更加理想順當的發展之途?
推動近百年中國發展的力量源泉在於(yu) 救亡圖存的生命意誌,所以,對民族主義(yi) 是否認同成為(wei) 任何政治力量獲取合法性的關(guan) 鍵。其實這也是世界曆史發展的通例。但是,由於(yu) 作為(wei) 世界知識生產(chan) 中心的西方具有相對於(yu) 非西方世界的壓倒性優(you) 勢,民族主義(yi) 在其晚近的論說中便被表述為(wei) 一種灰色的負麵的存在,常常不加細究地將其與(yu) 專(zhuan) 製、法西斯聯係在一起。所以,當部分知識分子(如王小東(dong) 、吳國光等)開始嚐試著從(cong) 本民族的主體(ti) 性和豐(feng) 富性出發探討其現實和未來的生存策略,表現出民族主義(yi) 的價(jia) 值取向時,他們(men) 遭遇到了所謂保守主義(yi) 的指控。在所謂的自由主義(yi) 者眼中,90年代重要的思想景觀就是“狹隘、排外的民族主義(yi) 的流行”。甚至還有如此煞有介事的美國式或日本式的憂慮:“由於(yu) 政治體(ti) 製改革並未與(yu) 經濟體(ti) 製改革同步進行,而朝野上下透露的民族主義(yi) 傾(qing) 向與(yu) 氣氛愈益強烈,中國的發展方向對周邊國家和世界將帶來什麽(me) 樣後果的問題也使人倍加關(guan) 注。”據此推斷,由反共而反華應該就是他們(men) 將民族主義(yi) 指認為(wei) 保守主義(yi) 的原因了。——但願在目睹了扔向使館的炸*彈、撞向王偉(wei) 的偵(zhen) 察機之後,這種與(yu) 中國威脅論相呼應的鼓噪會(hui) 有所收斂;這不隻事關(guan) 他們(men) 個(ge) 人的名節,更影響著自由主義(yi) 在中國落實的進程。補充一句,保守主義(yi) 一詞在這裏的使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接受。
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於(yu) 民族生命更新的意義(yi) 應充分予以肯定,同樣應予肯定的是,它的主旋律是自由主義(yi) 。雖然這種光榮並不隻是屬於(yu) 自由主義(yi) 者,而應該是整個(ge) 思想界。既屬思想運動,加之長期的封閉隔絕,學理的粗疏自是在所難免,後來者當以同情的理解去承接超越。但是卻偏有一些人,對80-90年代的轉折毫無感覺,蜷縮在閣樓裏談學術規範卻帶著知識和道德上的優(you) 越感對過去十年向舊體(ti) 製發起的衝(chong) 鋒加以否定嘲笑。十足以麻木為(wei) 成熟,以怯懦為(wei) 穩健,以淺薄為(wei) 深刻!據說,還有一種被叫作“中產(chan) 階級品格和欲望”(孟繁華)的保守主義(yi) ,是不是就是這玩藝呢?我覺得貫穿90年代的種種語詞遊戲,即是以此為(wei) 心理上的起源和支撐。論者指出,“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的背後是“對80年代精神運動的否定”,“是對現存秩序的妥協”。所以,這自欺欺人的學術純粹化努力就被命名為(wei) 保守主義(yi) 。唉,保守就保守,幹嘛還要主義(yi) ?非得主義(yi) ,犬儒主義(yi) 豈不更加準確傳(chuan) 神?
千帆過盡皆不是。簡言之,保守主義(yi) 一詞在上述語境中實際主要分別是作為(wei) 激進主義(yi) 、理想主義(yi) 、英雄主義(yi) 以及啟蒙精神(自由、平等、博愛諸價(jia) 值)的反義(yi) 詞在使用,而與(yu) 英文的conservatism本身沒有太直接緊密的關(guan) 聯。閱讀的經驗和體(ti) 會(hui) 告訴我,保守主義(yi) 應該另有屬於(yu) 它自己的用法。同時,我也認為(wei) ,如果對於(yu) 解讀中國知識分子近代以降的心路曆程,對於(yu) 解釋中國社會(hui) 在麵對現代化全球化雙重挑戰的所作所為(wei) 所思所想(二者一脈相連)conservatism確確實實具有key-word的意義(yi) ,那麽(me) ,還頗有必要在它的前麵分別加上“政治的”與(yu) “文化的”限定,以保證這一概念內(nei) 涵的準確與(yu) 使用的有效。美國學者傅樂(le) 詩所編《轉變的限度》一書(shu) 可以證明這點。史華慈在開篇文章中即指出:“現代中國保守主義(yi) 主要是文化的保守主義(yi) ,根本上並不是墨守現行之社會(hui) 政治現狀的社會(hui) 政治的保守主義(yi) ”。
保守主義(yi) 雲(yun) 乎者,隻有在所保所守得到確定之後其主義(yi) 才可明確。雖然有著溯之久遠的思想淵源,作為(wei) conservatism本義(yi) 的社會(hui) 政治的保守主義(yi) 乃是對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反動,其誕生標誌就是伯克於(yu) 1790年推出的《法國大革命反思錄》。其所保所守是英國社會(hui) 的政治傳(chuan) 統:人身保護權、財產(chan) 權、言論自由、信仰自由。伯克認為(wei) ,英國人民享有的這一切也應該成為(wei) 世界上一切民族所尊崇的傳(chuan) 統,而不容以任何名義(yi) 以任何方式破壞否定。法國大革命之所以應予譴責,就因為(wei) 它在烏(wu) 托邦的蠱惑下以暴力手段摧毀了這一切。
民族主義(yi) 的理論起源於(yu) 西方,其在中國的發生乃是西方殖民入侵(伴隨著工商文明的傳(chuan) 播)的產(chan) 物。文化保守主義(yi) 作為(wei) 這一“挑戰-應戰”行為(wei) 係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許多人已指出文化保守主義(yi) 某種意義(yi) 上就是文化民族主義(yi) ;請注意它與(yu) 文化沙文主義(yi) 的區別),其所保所守乃是種(生命)和教(傳(chuan) 統)——由於(yu) 儒學訓條和政治結構的緣故,種和教二者在當時被認為(wei) 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guan) 係,與(yu) 伯克那種社會(hui) 政治的保守主義(yi) 形成鮮明對照。分別對應於(yu)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五四運動,主題均為(wei) 救亡圖存的“變夷之議,始於(yu) 言技,繼之以言政,益之以言教”,差別隻在對保教與(yu) 保種之間關(guan) 係的認知有了變化:由相信二者統一而到懷疑其互相衝(chong) 突。但是,民族主義(yi) 的本質特征卻沒有改變。如魯迅因覺得“國粹不能保存我們(men) ”而反傳(chuan) 統,死後的靈柩上卻被覆以“民族魂”即是明證。由此我們(men) 可以獲得比較狹義(yi) 的文化保守主義(yi) 的定義(yi) (據此,可以從(cong) 學理上將它與(yu) 自由主義(yi) 或其它什麽(me) 激進主義(yi) 區分開),那就是傾(qing) 向於(yu) 堅持保教與(yu) 保種存在某種內(nei) 在關(guan) 聯並力求對二者關(guan) 係作出證明闡發的各種思想主張。
如果這一界定能夠成立,則我們(men) 將發現,文化的保守主義(yi) 與(yu) 社會(hui) 政治的保守主義(yi) 不僅(jin) 在曆史現實中內(nei) 涵各異,在理論基礎上同樣區別明顯:社會(hui) 政治的保守主義(yi) 的哲學基礎是經驗主義(yi) 和批判理性主義(yi) ,文化的保守主義(yi) 的哲學基礎則是生命哲學和實用主義(yi) 。反對理性宰製是其相通處,但前者是強調理性的有限性(因而尊傳(chuan) 統、反建構),後者則是強調理性的手段性(因而在某種情勢下既能與(yu) 國家主義(yi) 也能與(yu) 共產(chan) 主義(yi) 合作)。指明這一切,並不隻是要在文化的保守主義(yi) 與(yu) 社會(hui) 政治的保守主義(yi) 間作一思維邏輯的概念區分(它們(men) 在現實中功能互補),更是為(wei) 了對近代以來的文化保守主義(yi) 先輩們(men) 尋求富強的行為(wei) 選擇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同情,使我們(men) 在反思和開拓中重建這一精神譜係。這一事業(ye) 所表征的乃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維度,理論的清晰和曆史的自覺乃是十分迫切的需要(生命哲學和實用主義(yi) 與(yu) 中國思想傳(chuan) 統的關(guan) 係,這裏無法述及)。從(cong) 這樣的背景下觀照,90年代文化保守主義(yi) 者們(men) 的工作還隻是處於(yu) 從(cong) 自為(wei) 向自覺轉折的過程中。
從(cong) 文化保守主義(yi) 的義(yi) 蘊使用保守主義(yi) 一詞的少數文章均是以儒學為(wei) 對象,批評其“企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重建傳(chuan) 統文化”(楊春時)。評價(jia) 雖不敢苟同,事實卻的確如此。餘(yu) 英時作為(wei) 海外儒學研究重鎮,在內(nei) 地有著持久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在90年代就體(ti) 現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yu) 保守”上。在這個(ge) 通過反思、反省來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周年的演講中他指出:“中國近代一部思想史就是一個(ge) 激進化的過程”。從(cong) 把文化大革命作為(wei) 這個(ge) process of radicalization的最高峰可以看出他對激進主義(yi) 的否定態度。同時,從(cong) 其對“救亡壓倒啟蒙”的理解,也可以看出他隱約意識到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yu) 保種的焦慮。鑒於(yu) 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最有勢力的“自由主義(yi) 和社會(hui) 主義(yi) 大體(ti) 上都對傳(chuan) 統持否定的立場”,他呼籲在文化上建構“保守”與(yu) “激進”的平衡。他認為(wei) 社會(hui) 需要這兩(liang) 種似相反實相成的態度。
激進主義(yi) 者對此自是不以為(wei) 然,隻是他們(men) 的批評實在了無新意,不值一議。代表儒家的呼應文章出自陳來教授之手。在氣勢頗足的《東(dong) 方》雜誌創刊號上,他以《20世紀文化運動中的激進主義(yi) 》為(wei) 題對激進主義(yi) 給予深刻嚴(yan) 厲的批評。在揭示出激進主義(yi) 濫觴的五四運動之基本思路後,他認為(wei) ,激進主義(yi) 的出發點和根本觀念有三:強烈的政治指向;以富強為(wei) 判準的功利主義(yi) ;以科學、民主排斥其它文化價(jia) 值的信念。在另一篇文章中,樂(le) 觀代替了忿懣:“中國文化根於(yu) 傳(chuan) 統的複興(xing) 已提到了議事日程。-----二十世紀是批判和啟蒙的世紀,二十一世紀則將是創造和振興(xing) 的世紀,而世紀之交正是整個(ge) 民族生命貞下起元的轉折點”。前麵的分析是精采的,“把戊戌以來政治的問題歸結為(wei) 文化的問題;把政治的偶然性視為(wei) 文化的必然性”已經點出了陳獨秀們(men) 之所以將保教視為(wei) 保種之障礙的社會(hui) 上和認識上的根源,雖然對功利主義(yi) 文化觀的否定值得商榷。但後麵的展望卻實在叫人迷惘:那一幅圖景是從(cong) 北京大學的黑版上浮顯出來的麽(me) ?未名湖畔的幾種國學刊物可都是一水的乾嘉氣——所謂“新國學”“後國學”呀!
力爭(zheng) 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的是《原道》。《原道》“開卷語”中關(guan) 於(yu) 中國文化價(jia) 值拱心石之重建的訴求被一些論者解讀為(wei) 文化保守主義(yi) 後,第四輯的“編後”幹脆公開了自己的這一定位。創刊號由主編陳明所寫(xie) 的“頭條”題目就叫“中體(ti) 西用:啟蒙與(yu) 救亡之外”,論證中體(ti) 西用是與(yu) 救亡(俄國模式)、啟蒙(歐美模式)並列的第三種關(guan) 於(yu) 中國社會(hui) 發展的文化設計,且被一代一代文化保守主義(yi) 者所闡發堅持。這一思考在《浮生論學》中與(yu) 李澤厚討論西體(ti) 中用時有所推進:中體(ti) ,就是以中華民族的意誌、需要作為(wei) 社會(hui) 實踐活動的主體(ti) ;西用,就是一切外來的外在的東(dong) 西都是用以滿足主體(ti) 意誌欲求的手段、工具。將“體(ti) ”抽象化處理,是為(wei) 了化解近代以來保教與(yu) 保種之間的理論緊張。一般來說,意誌(種)總是凝結在文本(教)中,由此而得更好的實現。但曆時性的文本與(yu) 活動性的意誌畢竟為(wei) 二物,當前者不能有效地幫後者實現自身時,衝(chong) 突就出現了。作者顯然希望憑借這一概念架構,將《原道》與(yu) 近代文化保守主義(yi) 以及曆史上的儒家思想溝通起來。總而言之,繼承啟蒙情懷,使它區別於(yu) 或“新”或“後”的國學;揚棄啟蒙話語,又使它區別於(yu) “激進的自由主義(yi) ”。
理有固然,勢無必至。幾乎所有的文化保守主義(yi) 者都有某種程度的使命感,其行為(wei) 靠古典式的信念支撐。與(yu) 港台新儒家的寂寞相似,爭(zheng) 創大陸新儒學的文化保守主義(yi) 者們(men) 也頗有淡泊之感。但是,即使它的批評者也不得不承認,“其社會(hui) 文化土壤卻很深”。他們(men) 相信,其所理解執著的文化保守主義(yi) 是有著五千年傳(chuan) 統同時又富於(yu) 現代精神的中華民族內(nei) 在生命力的必然顯發,對於(yu) 民族自我意識的塑造、對於(yu) 民族認同的持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本質上乃是民族生命的自我調適和更新。全球化、現代化的推進不但不會(hui) 瓦解它的基礎,反而會(hui) 凸顯強化它的意義(yi) 。但是,無論如何,還是無法理解陳來的樂(le) 觀。
就我個(ge) 人言,惟願十年後麵對同一個(ge) 題目時,寫(xie) 法能有所不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