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朝暉作者簡介:毛朝暉,男,西元1981年生,湖南衡陽人,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副研究員,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副研究員,現任華僑(qiao) 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特聘研究員,新加坡南洋孔教會(hui) 董事。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哲學、經學與(yu) 中國思想史。 |
儒家價(jia) 值與(yu) 民主政治可以兼容:以 新加坡為(wei) 參照
作者:毛朝暉
來源:鳳凰國學首發,標題被改為(wei) 《“大陸新儒家”主張中國再儒化,新加坡有啥可借鑒》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三十日丙辰
耶穌2016年8月2日
李光耀與(yu) 辦公桌上的孔子像
今年5月出版的《中國必須再儒化——“大陸新儒家”新主張》一書(shu) ,介紹了目前在中國大陸十分活躍的一個(ge) 儒學群體(ti) ——“大陸新儒家”,並選編其中五位代表性人物的一些重要儒學言論,集中展現了他們(men) 對於(yu) 中國問題的基本看法及主張。該書(shu) 除了正麵提出五位代表性人物自己的主張以外,也從(cong) 反麵針對時下中國各種思想流派對儒家的批評質疑提出反擊與(yu) 辯正。理論交鋒,思想爭(zheng) 鳴,精彩紛呈。
鄺飆創作的漫畫《現代孔子》(圖片來自南方周末)
正如該書(shu) 簡介所言,“本書(shu) 是當代中國‘大陸新儒家’五位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文化論集,集中展現了當代儒家對中國問題的基本看法及主張,也可以說是儒家自‘文革’以後,第一次集體(ti) 發聲,吹響了複興(xing) 儒學、回歸道統、儒化中國的集結號。”事實上,早在2004 年,蔣慶、陳明、康曉光、盛洪在貴陽陽明精舍就舉(ju) 行過一次儒學會(hui) 講,這應該算是“大陸新儒家”的第一次集體(ti) 發聲,然而,該書(shu) 明確而係統地闡述了五位“大陸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新主張,則的確是前所未有的。此書(shu) 在“大陸新儒家”學術思想建構的曆程中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yi) ,也全幅展現了當前中國最有現實感、最富生命力的一種學術主張,無論支持或者反對,都值得各派學者引起充分關(guan) 注,參與(yu) 討論,則是毫無疑問的。
從(cong) 新加坡的視角來看,新加坡在1980年代就曾積極倡導儒家倫(lun) 理和“亞(ya) 洲價(jia) 值觀”,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先生對此早有先見之明,並為(wei) 此付諸實踐。由於(yu) 種種原因,尤其是宗教問題的牽扯,新加坡轟轟烈烈的儒學運動最終沒能修成正果;但是,從(cong) 整個(ge) 儒家文化圈來看,則可以視為(wei) 晚近華人社會(hui) “儒化”的第一次浪潮。換言之,華人社會(hui) 的“儒化”並非“大陸新儒家”的空想,而是早有實例在先,台灣儒家學者李明輝先生對於(yu) “大陸新儒家”政治儒學的烏(wu) 托邦指控,顯然不能成立。
此外,李明輝先生認為(wei) “大陸新儒家”是一小撮人的自我標榜。毋庸諱言,近年來,“大陸新儒家”的確十分活躍,而且善於(yu) 運用網絡、刊物、會(hui) 議等各種手段進行宣傳(chuan) ,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講,李先生用“標榜”一詞,大體(ti) 也符合事實。問題在於(yu) ,“標榜”是否一定就是錯的?相比於(yu) 宗教組織挾持巨大財力極力進行傳(chuan) 教、西方國家憑借話語霸權強勢大力傳(chuan) 播自由民主,相形之下,“大陸新儒家”的問題不在於(yu) 標榜,乃在於(yu) 標榜不力。這種情形,就好比孟子在其生活的時代,麵對楊、墨的強勢競爭(zheng) ,不得不“好辯”一樣。我們(men) 認為(wei) ,在言論自由的新世代,善用各種現代資源和手段,積極參與(yu) 學術對話與(yu) 競爭(zheng) ,不但無可非議,反而是儒學現代性與(yu) 生命力的體(ti) 現。
不過,李明輝先生認為(wei) ,“大陸新儒家”主張的“儒化”方案,不應該與(yu) 西方民主相對立,也未必優(you) 於(yu) 西方民主政治的方案。這一批評可謂切中了問題的要害。在這一點上,我們(men) 導讀團隊大體(ti) 同意李先生的意見。一方麵,從(cong) 新加坡的實踐來看,儒家價(jia) 值與(yu) 民主政治的確可以兼容,二者並非截然對立、水火不容的關(guan) 係。另一方麵,“大陸新儒家”內(nei) 部對於(yu) 民主政治事實上也存在不同的聲音。例如,陳明、秋風兩(liang) 位先生對民主雖然也有所批評,但顯然不如蔣慶、康曉光兩(liang) 位先生那樣激烈,而在餘(yu) 東(dong) 海先生的《中華憲政綱要》中,則明確將民主列為(wei) 他所主張的仁本主義(yi) 的基本原則之一。
其次,我們(men) 認為(wei) ,“儒化”的概念並不清晰,而且各家的說法也並不一致。專(zhuan) 就本書(shu) 而言,陳明先生提出的“公民儒教”、康曉光先生提出的“根據儒家精神重建中國”、餘(yu) 東(dong) 海先生提出的“仁本主義(yi) ”、秋風先生提出的“複歸道統”,更多地隻是一種“儒化”的理念;蔣慶先生在“三重合法性”的基礎上提出的“上行路線”與(yu) “下行路線”,則是政治、社會(hui) 層麵的兩(liang) 套“儒化”實踐方案。這樣看來,“儒化”既可以是指觀念層麵,也可以是指政治、社會(hui) 等實踐層麵。這些層麵是否都必須儒化?是否都必須同樣方式地儒化?這就又回到了李明輝先生提出的問題:政治實踐層麵的儒化是否必然排斥民主化?以此類推,觀念層麵的儒化是否必然排斥西方價(jia) 值觀?社會(hui) 層麵儒化的歸宿究竟是蔣慶先生所說的作為(wei) 國教的“儒教”,還是陳明先生所說的“公民儒教”,抑或是別有他途呢?新加坡80年代的“儒化”隻是在社會(hui) 層麵複興(xing) 儒家倫(lun) 理,而在政治層麵則基本上采納西方的憲政民主,若不是由於(yu) 宗教因素的牽扯,我們(men) 很難逆料李光耀先生的那一套“儒化”方案是否走得通。
總的來看,“大陸新儒家”作為(wei) 一個(ge) 儒學群體(ti) ,還在形成之中;他們(men) 的學術思想還正處在建構的進程中。他們(men) 的“儒化”主張,不止在學術層麵具有超前的創造性,而且在現實層麵對於(yu) 當代中國問題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對整個(ge) 儒家文化圈都具有啟示意義(yi) ;至於(yu) 他們(men) 提出的實踐方案,則互有出入、值得商榷,在這一方麵,新加坡80年代的儒學運動或許能為(wei) “大陸新儒家”的儒化方案提供某種參照。
*本文係根據新加坡萃英讀書(shu) 會(hui) 7月30日讀書(shu) 活動討論內(nei) 容整理而成,整理人毛朝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副研究員。
【延伸閱讀】
新加坡是東(dong) 南亞(ya) 華僑(qiao) 最多的國家之一,華僑(qiao) 成為(wei) 儒學傳(chuan) 播的基本因子。新加坡開埠兩(liang) 百年來,一方麵吸收西方的科學和民主法治,另一方麵傳(chuan) 揚東(dong) 方的倫(lun) 理和道德觀念,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加坡“朝野同倡”儒學,儒家理念成為(wei) 國家的“共同價(jia) 值”,引起了世界的關(guan) 注。那麽(me) ,兩(liang) 百年來儒學是如何一步步融入獅城社會(hui) 的?回溯往今,哪些人的舉(ju) 措值得中國儒者及執政學習(xi) 呢?詳情請戳:儒學傳(chuan) 播新加坡兩(liang) 百年 朝野共倡寫(xie) 進“核心價(jia) 值觀”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