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去“中華” 台灣多元文化就失了根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08-02 19:45:44
標簽:

  

 

 

《中國時報》:去“中華” 台灣多元文化就失了根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三十日丙辰

           耶穌2016年8月2日

 

 

 

中新網8月2日電 台灣《中國時報》2日發表社論《去中華 台灣多元文化就失了根》稱,曆史的特殊處境使得台灣文化呈現出多元麵貌,但真正引導台灣這塊土地上大多數的生活習(xi) 俗、價(jia) 值信仰的還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核心,也是兩(liang) 岸精神與(yu) 魂魄的聯結。如果台灣要割舍這個(ge) 聯結,不僅(jin) 自己文化的精神蕩然無存,兩(liang) 岸關(guan) 係也將瓦解。

 

文章摘編如下:

 

文化包括兩(liang) 個(ge) 部分,一是精神,二是形體(ti) 。文化的精神是一個(ge) 民族的智能、價(jia) 值的認知,文化的呈現則是一個(ge) 民族如何在藝術、生活上反映其長年累積的精神。文化是一個(ge) 有機體(ti) ,它是日積月累所形成,在成長的過程中,核心文化一定會(hui) 接納其他文化的神與(yu) 體(ti) ,變得更為(wei) 豐(feng) 富,核心文化就是每個(ge) 文化的核,多元文化是對核心文化的包覆。

 

曆史的特殊處境使得台灣文化呈現出多元麵貌。台灣最早的住民有豐(feng) 富的南島文化;荷蘭(lan) 與(yu) 西班牙在台灣的短暫殖民對台灣文化影響不大,但也留下一些特殊用語;日本殖民台灣50年中間,台灣的生活習(xi) 俗的確受到日本影響,但不可否認地,真正引導台灣這塊土地上大多數的生活習(xi) 俗、價(jia) 值信仰的還是中華文化。明清兩(liang) 代,由大陸大量移民至台的先民們(men) 所遵循的中華文化形成這塊土地上多元文化的核心。這個(ge) 看法不需要什麽(me) 大道理,從(cong) 庶民們(men) 現有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華文化的麵貌。

 

舉(ju) 例而言,王昭君與(yu) 牛郎織女都是庶民文化的重要元素,感人的愛情故事在阿嬤話裏、廟前布袋戲、歌仔戲台或電視屏幕前,聽著、看著而代代相傳(chuan) ,持續感動台灣一代又一代年輕男女,影響人們(men) 的價(jia) 值觀。苗栗後龍鎮就有一座新蓮寺供奉王昭君,織女在台灣成為(wei) “床母”,七夕夜有兒(er) 童的家庭要祭拜床母,台南、鹿港還保有16歲七夕做成年禮的習(xi) 俗。關(guan) 公更是台灣最受善男信女供奉的神明,全台將近50座關(guan) 公或恩主公廟,無不香火鼎盛。忠孝節義(yi) 價(jia) 值觀就是透過宗教信仰或歌仔戲、布袋戲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chuan) ,這是台灣巷弄與(yu) 村野間彌漫“人情味”,與(yu) 大陸人初抵台灣感歎“台灣最美風景是人”的文化基底。

 

近年在本土化與(yu) 台灣意識的催化下,社會(hui) 出現“去中國”的聲浪,甚至出現“台灣文化”與(yu) “中華文化”相對立的論點。

 

抱持這種論調的人有幾個(ge) 盲點,第一,這些人不知揚棄了文化主體(ti) ,台灣文化將失去根而成為(wei) 浮萍。第二,盡管台灣曾曆經不同的政治與(yu) 文化洗禮,但綜觀這片土地上的人們(men) ,從(cong) 生命禮俗到人倫(lun) 秩序,從(cong) 生活規範到節慶祭儀(yi) ,幾乎全部來自中華文化;台灣可能有零星的日本文化痕跡,但是這些外來文化並未形成價(jia) 值係統,並且滲透進入常民生活中,如中華文化深入人們(men) 普遍的集體(ti) 意識中。

 

以中華文化為(wei) 核心,融合了原住民文化、日本殖民50年的遺留,加上1949年後吸收的西方價(jia) 值體(ti) 係,台灣的中華文化有了一些不同的麵貌。但中華文化中的傳(chuan) 統宗教與(yu) 忠孝節義(yi) 價(jia) 值體(ti) 係依然規範著人們(men) 的言行,民俗慶典也從(cong) 未中斷繼續指引人們(men) 的生活。

 

每一個(ge) 地方都會(hui) 因為(wei) 其特殊的地理及曆史因素而形成獨特的文化,台灣亦然。但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核心,也是兩(liang) 岸精神與(yu) 魂魄的聯結。如果台灣要割舍這個(ge) 聯結,讓中華文化成為(wei) 外來文化,傳(chuan) 統宗教、忠孝節義(yi) 、禮義(yi) 廉恥成為(wei) 外族價(jia) 值,不僅(jin) 自己文化的精神蕩然無存,兩(liang) 岸關(guan) 係也將瓦解。以“去中國化”來操作政治分離主義(yi) 的政客必須了解,這是一種讓精神與(yu) 形體(ti) 一起自我毀滅的最糟糕方式,不僅(jin) 極為(wei) 愚昧,更毫無道德。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