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現代儒學發展已進入下半場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6-08-02 08:19:24
標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現代儒學發展已進入下半場

——在“儒學重光”學術研討會(hui) 上的發言

發言人:姚中秋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西曆2016年8月2日


    編者按:2016年5月26日上午,由北京大學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中心、伟德线上平台、敦和基金會(hui) 聯合舉(ju) 辦的“儒學重光”學術座談會(hui) 在北京大學舉(ju) 行,在京的儒家學者陳明、姚中秋、方朝暉、王瑞昌、彭永捷、慕朵生、薑誌勇、田飛龍等人出席,並做了精彩發言。發言錄音整理出來後並經發言人訂正,現予公開發表,以饗讀者。


  


我想通過對儒學發展百年曆程做一簡單回顧,來理解今日儒學之大義(yi) 何在。


百年前,我們(men) 的先賢曾痛切地指出,中國已進入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經過這百年,這場大變局當初設定的任務,已經完成大半,如追求富強、免於(yu) 亡國。而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傳(chuan) 統的中國文化遭受到各方麵的猛烈衝(chong) 擊,以至於(yu) 七零八落。


隨著富強任務基本完成,文化建設又變成了我們(men) 今天社會(hui) 的根本任務。所以,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可以分為(wei) 上下兩(liang) 個(ge) 半場。上半場,我們(men) 活了下來;下半場我們(men) 要活的更好,那就是文化建設。


下半場我們(men) 麵臨(lin) 的任務非常艱巨,儒學在這個(ge) 時代應該有大有為(wei) 之誌。“大有為(wei) ”什麽(me) ?應該有全麵重建秩序之誌。審視一下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思想、意識形態和價(jia) 值觀,我相信,隻有儒學能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過去100年的中國曆史,如果能讓我們(men) 學到些什麽(me) ,那就是:各種主義(yi) 都無法救中國;世界各個(ge) 文明的實踐也證明了,神教無法救世界。儒學則有機會(hui) 。過去100年,儒學處在弱勢的地位,各種主義(yi) 橫行於(yu) 世,但這個(ge) 世界並不怎麽(me) 好。相反,儒學邊緣化,但今天,儒學反而有機會(hui) ,給人類提供一個(ge) 方案。


“大有為(wei) ”,如何來做?需要回到本源,回到中華文明作為(wei) 人類文明一個(ge) 樣態誕生時的本源,有為(wei) 當世立本的誌向。今天各種製度、習(xi) 慣、生活方式在相當程度上都建立在沙灘之上,我們(men) 需要補上這個(ge) “本”。這個(ge) “本”即是聖人萬(wan) 古不易之道,但此道不是顯而易見的,需要我們(men) 這些學者“推明”,推而明之。


因此,今天回歸聖人之道,恰恰需要我們(men) 有創造的能力。弘道書(shu) 院這些年就是秉持這樣理念,通過知識和義(yi) 理上的創造,讓聖人之道逐漸蘇醒,讓儒家的觀念和今天生活的人、社會(hui) 的方方麵麵都發生關(guan) 係。


如何做到這一點?首先,儒者需要寬廣的視野,就此而言,今天學院內(nei) 儒家學者的視野太窄,所謂儒學研究就是哲學研究或者哲學史研究,這類研究是必要的,但遠遠不夠。如果隻做這樣的研究,等於(yu) 儒學放棄了自己的大多數任務,因為(wei) ,大多數問題無法進入這樣的研究視野,其結果是,儒學變成書(shu) 齋內(nei) 的死學問,無法給這個(ge) 大轉型時代提供方向指導和方案。如果今天儒學還有存在的價(jia) 值,那麽(me) 就要給人類指明方向,提供一些根本方案。今天我們(men) 儒家的人要更加主動,從(cong) 義(yi) 理上創製立法,給社會(hui) 生活各個(ge) 領域。


當然,此一過程需要各方麵的參與(yu) ,包括各種基金會(hui) 。儒家的事業(ye) 從(cong) 來就不隻是儒學者的事業(ye) ,希望社會(hui) 上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yu) 進來。今天這個(ge) 時代,回歸道統、複興(xing) 儒家之機遇是有了,重要的是我們(men) 具備相應的能力。我觀察這些年來儒學複興(xing) 之勢可見,社會(hui) 需要我們(men) 做的事很多,但我們(men) 的能力明顯不足,比如,現在立法機構正在製定民法典,有多少儒學者在關(guan) 心這個(ge) 問題?而這個(ge) 問題關(guan) 乎人心風俗,儒學者怎能不關(guan) 心?


那麽(me) ,基金會(hui) 如何支持儒學:這個(ge) 時代最重要的議題還是推明聖人之道,具體(ti) 到學術上,就是經學的發展。這方麵的工作怎麽(me) 做,我們(men) 還需要再討論,我自己的理解,既然經學要發展,肯定不能是儒門自己關(guan) 起來討論輪科,應該推動各個(ge) 學科的學者都來參與(yu) 經學之疏解,這才能讓經學和聖人之道進入各學科,進而深入社會(hui) 生活各方麵。這方麵有很大的空間,值得我們(men) 努力,推動儒學與(yu) 各學科的對話。這在現有學院體(ti) 製內(nei) 有一定困難,基金會(hui) 可以提供特別支持,也可以思考激活各地文廟,讓其真正成為(wei) 地方人文、文化活動的中心。與(yu) 此類似,可以實施各地書(shu) 院的重光計劃,給各地儒學發展提供道場。


基金會(hui) 應當特別重視對青年學者的支持,而且要放在大學裏培養(yang) 。我創辦弘道書(shu) 院時,就一直強調,今天的書(shu) 院要建在大學裏,因為(wei) ,最聰明的青年都在大學。在山裏麵辦書(shu) 院,很難找到優(you) 秀的青年。那麽(me) ,如何在大學中為(wei) 優(you) 秀青年學者、教師創造合適的條件,讓他們(men) 深入儒家義(yi) 理之中、且具有現實關(guan) 懷?在這一方麵,敦和基金會(hui) 可以做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培養(yang) 一些學理比較紮實、視野比較開闊的當代儒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