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蔚家風以教為(wei) 先——安徽師範大學德雅書(shu) 苑歙縣許村家風文化紀實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廿九日乙卯
耶穌2016年8月1日
伟德线上平台 訊(文:張茁、江斯羽;圖:袁鵬翔)
“忠乎君,孝乎親(qin) ,信乎友,崇乎節義(yi) ,巍乎功業(ye) ,煥乎文章。”許村文風昌盛,綿延千年,“賞戴花翎”、“同胞翰林”、“兄弟學士”,青出於(yu) 藍。
許村見載於(yu) 誌乘的就有25位進士,20位舉(ju) 人;時至民國,又出現“一門五博士”的佳話;而今許村亦有“一村四院士”的美談。安徽師大文學院赴歙縣許村家風調研團隊隊員來到許村,就家風中的教育問題展開調研。
尚德崇仁,一脈清風唯才是舉(ju)
通過走訪老人和查閱《許村家譜》等相關(guan) 資料,隊員們(men) 了解到,在宋元時期,徽州對教育的重視與(yu) 中原衣冠的入遷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唐亡,許遠孫儒不義(yi) 朱梁,自雍州入江南,隱居歙之黃墩,生稠,遷許村。”許村人將重視教育的理念自那時起一脈相承,代代相傳(chuan) ,綿延至今。
而許村中學退休教師陳大明告訴隊員們(men) ,在明代時,許村出現了獎勵讀書(shu) 以鼓勵教育的督促機製。《許氏家乘·考費舊章》中記載:“入學(指考入縣學),紋銀十兩(liang) 正;鄉(xiang) 試,紋銀五兩(liang) 正;會(hui) 試,紋銀三十兩(liang) 正。……舉(ju) 人,紋銀八十兩(liang) 正;進士,紋銀一百二十兩(liang) 正。”而考上狀元、會(hui) 元、解元之類,特別規定“候議”。陳老師說,正是在這種教育獎勵機製之下,許村人才輩出,如明清時期許伯升薦辟“聰明正直”,授汀州知府;許仕達在明正統六年中舉(ju) 人,四年後中進士等。
敦倫(lun) 睦族,學有所養(yang) 鍾靈毓秀
集中體(ti) 現許村重文重教理念的儀(yi) 耘小學,由兩(liang) 淮鹽運大使許家澤創辦。他思想開放,經濟富裕,十分重視教育工作。他培養(yang) 的六個(ge) 兒(er) 子全部上學,除三子許本仁留家守業(ye) 外,其餘(yu) 五子先後出國留學,成為(wei) 博士,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一門五博士”的美譽流傳(chuan) 至今。
隊員們(men) 在《許村誌》中還見到了1927年省督學吳亮夫視察儀(yi) 耘小學後所做的報告裏:“一切設備悉係新製,尚有新興(xing) 氣象。教學方麵亦能采取新式教法,實地實驗。在徽州萬(wan) 山之中,誠覺難能而可貴矣。”許村老村長許烈宏告訴隊員們(men) :“儀(yi) 耘小學的校訓為(wei) ‘學做好人’,這一思想也影響著整個(ge) 許村。每個(ge) 許村人都是儀(yi) 耘小學啟蒙向學,走上正途的。”他還告訴隊員,省教育廳廳長程無化曾書(shu) 贈“急公好義(yi) ”匾額一塊送給儀(yi) 耘小學以示獎掖。
修學好古,兩(liang) 行正業(ye) 或讀或耕
陳老師還告訴我們(men) 許村人的耕讀文化也由來已久,以“耕讀傳(chuan) 家”、耕讀結合為(wei) 價(jia) 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文化”。考取功名的許村人在為(wei) 官之後往往返居許村,回鄉(xiang) 過半隱居的生活,資學助教。許村老村長許烈宏的曾祖父許韻清就是如此,他曾是六品朝議大夫,回鄉(xiang) 後曾編寫(xie) 《許氏醫效》,流傳(chuan) 鄉(xiang) 裏。
隨後隊員們(men) 也拜訪了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徐興(xing) 來,徐書(shu) 記告訴隊員,除了在本地接受教育的以外,還有一部分許村人跟家人走出去接受新式教育,這其中也出現了不少傑出人物。如邦憲門一支前往揚州,誕生了夫婦院士許國誌,蔣麗(li) 金。祥裏門一支遷往南京,河海大學校長許心武,其子許靖華為(wei)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近些年,這些年逾古稀的老院士們(men) 以尋根或者捐贈的方式來表達對故鄉(xiang) 的思念之情。加上許村的許根俊院士,便有了“一村四院士”之名。
通過對此次走訪調研,隊員們(men) 了解到,許村的教育發展經過了三個(ge) 階段,宋元時期,許村憑借南遷衣冠之族——許氏“詩書(shu) 傳(chuan) 家”、“科舉(ju) 入仕”,促進了許村教育的興(xing) 起;而隨著徽商的興(xing) 盛則帶來了許村人在明清時期的教育輝煌;晚清至民國,許村曆經變亂(luan) ,但依舊保持著重視教育的本色,出現“一門五博士”,“一村四院士”的盛景。
這種家族式村落的教育模式,與(yu) 許村赫赫家風緊相連屬,密不可分。正因許村教育千百年來的蔚然成風,才使得賢德之士輩出。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