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正,民風淳,山水有情千裏迎——安師大文學院德雅書(shu) 苑赴歙縣許村家風文化調研團隊正式起航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廿九日乙卯
耶穌2016年8月1日
伟德线上平台 訊7月22日電(文/謝思源、劉蕙、張茁 圖/吳美華)
尚德崇仁,一脈清風惟忠惟孝;敦倫(lun) 睦族,兩(liang) 行正業(ye) 或讀或耕。7月22日,安徽師大文學院赴黃山歙縣許村家風文化調研團隊正式啟航。隊員們(men) 帶著滿腔熱情來到許村鎮——坐落於(yu) 安徽黃山市歙縣的中國曆史文化名鎮。許村地處皖南,雙溪環清,群山拱秀,李白曾讚譽道:“十裏沙灘水中流,東(dong) 西石壁秀而幽”。
許家第,重家風
“許村的家風文化很悠久的,我們(men) 這有這麽(me) 多的鄉(xiang) 賢文化、保留至今的家規、家訓……這些真的應該好好了解。”許書(shu) 記在參加我們(men) 的啟動儀(yi) 式後發出感慨,並對我們(men) 此次實踐的意義(yi) 給予肯定。同時,許村鎮團委戴書(shu) 記表示;“優(you) 良家風是人安身立人的基礎,該讓許村的家風走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寶貴的家風文化。”
隊員們(men) 也向許書(shu) 記了解了當地的民俗傳(chuan) 統和家風文化,十裏許村,山川靈秀,脈出黃山箬嶺,有俗語稱“左文峰,右武岫,迎天馬,倚金屏”。許村亦甲第聯翩,由宋及清,有25位進士,20位舉(ju) 人見載。時至民國,更是出現了“一門五博士”,如今又有“一村四院士”。其文風之盛,家學之興(xing) ,“族冠新安”。
承先賢,振家聲
在第一次會(hui) 議之後,隊長江斯羽帶領我們(men) 來到了許村老村長許烈宏家中。一椽舊屋,依稀透出曾經書(shu) 香門第的氣息。許爺爺的祖父是晚清著名鄉(xiang) 賢、六品朝議大夫許韻清,曾編寫(xie) 《許氏醫效》造福鄉(xiang) 裏,並上書(shu) 朝廷,減免稅收,扶持民族工業(ye) 。1920年北洋潰軍(jun) 嘩變,夜襲許村之時,許韻清冒死前往,曉以大義(yi) 。老人談起曾經的故事,依舊滿是驕傲。
許爺爺和我們(men) 談起了許村的近事,將不久前才付梓的《許村誌》拿出,戴上老花眼鏡,一段一段指著書(shu) 中內(nei) 容,把該書(shu) 編纂初衷和許村對家風的重視說與(yu) 隊員。老人才忙完《許村誌》的編寫(xie) ,又開展了《環裏許氏族譜》的纂修。“就算我們(men) 自個(ge) 兒(er) 掏錢還是想印出這套書(shu) ……因為(wei) 這文化,實在是應該讓後人記住。”老村長輕輕摩挲著書(shu) 頁,流露出淡淡的自豪。
延世澤,舉(ju) 孝行
在村西環裏門,我們(men) 見到了八十多歲的程奶奶,她向我們(men) 講起她孝順的兒(er) 子:“現在啊,我的孩子們(men) 都長大了,懂得孝敬我咯。”老人家中殷實,樣樣不缺。子女雖在外地,卻時常回家陪伴。說起她遠在常州實習(xi) 的孫女,奶奶特地取出相片給我們(men) 看,說她“一有空啊,就回來孝敬我,陪我說話”。代代綿延鄉(xiang) 梓的家風文化,在悄無聲息中影響著許村,造福鄉(xiang) 裏。
正因這紮根於(yu) 千百年的家風文化在皖南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才能構建片片青瓦白牆伴著清溪流水的神州大地。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