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曉光作者簡介:康曉光,男,西元一九六三年生,遼寧沈陽人。現任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著有《君子社會(hui) ——國家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研究》《陣地戰——關(guan) 於(yu)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葛蘭(lan) 西式分析》《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yi) 運動研究》《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起訴——為(wei) 了李思怡的悲劇不再重演》《NGOs扶貧行為(wei) 研究》《法倫(lun) 功事件透視》《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地球村時代的糧食供給策略——中國的糧食國際貿易與(yu) 糧食安全》《中國貧困與(yu) 反貧困理論》等。 |
我為(wei) 什麽(me) 要做公益?因為(wei) 孔子教導“仁者愛人”
——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成立大會(hui) 上的發言
作者:康曉光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廿六日壬子
耶穌2016年7月29日
編者按:西曆2016年7月26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正式成立,來自政府部門、公益界、學校、企業(ye) 和媒體(ti) 的百餘(yu) 名代表參加了成立儀(yi) 式。中國人民大學黨(dang) 委常務副書(shu) 記張建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付長良等7位代表分別在成立儀(yi) 式上致辭。中國人民大學校友李曉波先生專(zhuan) 項捐贈一千萬(wan) 元,支持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的成立和發展。
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以慈善文化、公益領域跨部門合作、公益部門治理為(wei) 主要研究方向,旨在通過學術研究、人才培養(yang) 、實踐谘詢、社會(hui) 倡導和決(jue) 策參與(yu) 等方式,成為(wei) 公益研究的領導者和公益創新的發動機。
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通過理事會(hui) 對重大學術和行政事務進行決(jue) 策,實行理事會(hui) 領導下的雙院長負責製。南都公益基金會(hui) 理事長、中國慈善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徐永光擔任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黨(dang) 委常務副書(shu) 記張建明擔任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擔任院長,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大學社會(hui) 政策與(yu) 實踐學院副教授郭超擔任國際院長。
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康曉光教授介紹了研究院的概況和戰略規劃。以下為(wei) 康曉光教授發言全文。
感謝各位朋友今天光臨(lin) 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成立大會(hui) ,謝謝你們(men) !我受理事會(hui) 的委托,代表我們(men) 的執行團隊來向各位朋友匯報和介紹一下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的來龍去脈。
我的介紹主要分為(wei) 六個(ge) 部分。一是公益領域麵臨(lin) 的形勢與(yu) 任務;二是大學應該以及能夠為(wei) 公益做些什麽(me) ;三是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將如何回應社會(hui) 需求;四是研究院有哪些優(you) 勢;五是研究院通過怎樣的治理結構來組織資源、實施戰略、發揮優(you) 勢;最後談一下我們(men) 對公益的使命與(yu) 價(jia) 值的理解。
一、公益領域的形勢與(yu) 任務
最近十幾年,中國的公益領域發展日新月異,變化迅猛而深刻。首先是多元化和彌散化,公益的主體(ti) 、資源、行動方式和效用都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公益元素向各種領域滲透的同時也在不斷融合其他領域中的元素,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融合無所不在。現在重要的公益行動幾乎都是在跨界合作當中完成的,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公益領域創新的主體(ti) 不再是專(zhuan) 職、專(zhuan) 業(ye) 的公益組織,個(ge) 人、形形色色的組織、企業(ye) 、政府部門和事業(ye) 單位,都成為(wei) 推動公益領域創新強有力的力量。從(cong) 以上現象可以看出,公益創新發動機的結構和運行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公益領域中的價(jia) 值和文化也日益多元化,這對現實提出了一係列的挑戰。政府如何治理,社會(hui) 各界怎樣發揮作用,都麵臨(lin) 著全新的問題。公益領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ge) 革命性變革的時代。
造成這樣局麵最直接、最深刻的力量之一是市場化改革,它開啟了中國又一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對外開放使中國融入了全球市民社會(hui) 。中國在與(yu) 全球市民社會(hui) 的深刻互動中,既改變了自己,也影響著世界。公益領域自身也在成長,公民整體(ti) 素質、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以及需求層次都在提升。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ge) 全民公益、人人公益的時代。作為(wei) 新生代的90後、00後開始進入社會(hui) 舞台和公益領域,並成為(wei) 公益創新的生力軍(jun) 。他們(men) 的價(jia) 值觀、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也給我們(men) 這個(ge) 領域帶來了非常深刻的變化。
公益意識的普及,正當性的提升,給各個(ge) 領域產(chan) 生巨大推動和壓力。企業(ye) 也在積極地介入公益領域,並獲得越來越大的發言權,成為(wei) 新的主導性力量。政府從(cong) 未放棄主導公益領域發展的努力,而且確實發揮了主導作用,更加係統的政府行動策略日益浮現。所以我們(men) 會(hui) 看到,越來越多的勢力參與(yu) 到公益領域當中,大家都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所以公益領域越來越複雜,我們(men) 要想看清它,把握其內(nei) 在邏輯,厘清背後的力量已經越來越困難了。
另外一個(ge) 無所不在、洞穿一切的力量就是互聯網,我們(men) 今天公益中所有最深刻的變化都和互聯網聯係在一起。在這種形勢下,公益領域呈現出力不從(cong) 心的狀態,在價(jia) 值觀、專(zhuan) 業(ye) 能力、組織形式、行動方式、資源結構等方麵落後於(yu) 時代。如何回應時代的需要,怎樣促進公益領域的健康發展,成為(wei) 一個(ge) 非常嚴(yan) 峻的問題。
二、大學應該以及能夠為(wei) 公益做什麽(me)
作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份子,作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公益研究的一個(ge) 團隊,我們(men) 首先要問自己的一個(ge) 問題:大學應該以及能夠為(wei) 公益事業(ye) 做什麽(me) 。
首先,大學是開發與(yu) 守護社會(hui) 基本價(jia) 值的最重要的陣地,如果一個(ge) 大學都沒有了夢想,放棄了原則,都不敢堅持的話,那這個(ge) 社會(hui) 就沒有了希望。那大學怎麽(me) 樣來堅守自己的立場、開發人類社會(hui) 的夢想呢?我想可以通過學術探討、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等手段,支持公益領域的能力建設,通過政策倡導和輿論導向來發揮自己重要的作用。
人民大學是如何做的呢?早在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董克用教授就提出要籌辦一個(ge) 非營利研究所,然後董教師、魏娜老師和我就開始嚐試。2009年,我正式來到公管學院,董教授也破除了千難萬(wan) 險,把研究所的牌子給要來了,這個(ge) 研究所就成立了。非營利組織研究所經過八九年的努力,一直走到了今天,取得了還算不錯的成績。2014年,我們(men) 的李曉波校友捐資1000萬(wan) ,同時倡議成立公益研究院。在人大校友會(hui) 和教育基金會(hui) 的全力推動下,在公管學院的支持下,研究院籌備的速度開始加快。
今天,我在這裏正式向各位報告,我們(men) 的公益研究院正式成立了。研究院最初的起點離不開我們(men) 前任院長的倡導和推動。今天我們(men) 很榮幸地邀請到董教授來做總結發言,我在這裏非常感謝董老師!
三、使命願景及實現路徑
紮根中國,具有國際視野,做公益研究的領導者和公益創新的發動機,這是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的使命願景,也是我們(men) 對自己的期待,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們(men) 會(hui) 兢兢業(ye) 業(ye) 地付出努力。
如何實現這樣的使命呢?我們(men) 將通過學術研究、學科建設和社會(hui) 服務三位一體(ti) 的係統運行模式,圍繞公益創新來推動公益事業(ye) 的發展。
在學術研究方麵,慈善文化研究、跨部門合作、公益部門治理將作為(wei) 我們(men) 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研究團隊建設方麵,我們(men) 希望通過擴展研究合作網絡,整合校內(nei) 外和國內(nei) 外的專(zhuan) 家,作為(wei) 我們(men) 的駐院學者和非駐院學者,另外還計劃通過招收專(zhuan) 職的教師和博士後以及培養(yang) 博士生、碩士生等方式建立我們(men) 的研究團隊。
在學科建設方麵,我們(men) 希望能夠完善學科體(ti) 係建設,係統的開發教材和案例,培育研究和教學力量,強化學術型人才培養(yang) 及非營利方向MPA(公共管理碩士)的教學。
在社會(hui) 服務方麵,我們(men) 會(hui) 積極進行實踐活動,進行政策和社會(hui) 倡導。具體(ti) 來說,要積極參與(yu) 重大公益活動,提供公益項目和公益組織的設計、管理、評估等谘詢服務,探索、研究、總結、推動公益創新,同時推動公益行業(ye) 的文化、標準、規範的建設,為(wei) 政府提供立法、管理及其他谘詢服務,引導輿論,為(wei) 公益行業(ye) 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獨立發布公益行業(ye) 的年度觀察報告。
四、研究院優(you) 勢分析
我們(men) 有哪些優(you) 勢呢?首先,非營利組織研究所十年耕耘為(wei) 研究院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men) 有比較好的行業(ye) 地位和良好的聲譽,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guan) 係,發表了一係列高水準的研究成果,我們(men) 培養(yang) 了博士、碩士,也建立了自己MPA培養(yang) 體(ti) 係和百人計劃項目,得到了學校的認可和支持。
第二,我們(men) 的執行團隊有一定的人才優(you) 勢。雙院長的獨特設計,能夠充分發掘國內(nei) 外學術資源,擴大影響,吸引海內(nei) 外的優(you) 秀學者。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國際院長郭超在國際非營利領域是卓有建樹的學者。另外,公共管理學院可以依托中國人民大學這一資源,整合中國最好的人文社科研究隊伍,支撐我們(men) 這個(ge) 事業(ye) 的發展。
第三,前麵楊開峰院長介紹了理事會(hui) 的構成,我們(men) 高度重視吸納和整合國內(nei) 外的優(you) 勢資源,服務於(yu) 中國,反饋實踐。充分利用國際院長、國際理事,進一步開發已有國際資源、開展國際合作與(yu) 交流、促進研究院的事業(ye) 發展。楊院長也是雄心勃勃,希望在這個(ge) 領域不僅(jin) 僅(jin) 貢獻於(yu) 中國,還能夠貢獻於(yu) 世界。
第四,此前,我們(men) 已經建立了一些廣泛而富有價(jia) 值的合作關(guan) 係,與(yu) 國內(nei) 公益領域中關(guan) 鍵行動者、國內(nei) 外學術機構、國內(nei) 外基金會(hui) 、政府、媒體(ti) 等都有良好的合作。
第五,我們(men) 有外部捐贈、課題經費等多元化的資金渠道。
五、治理結構
那麽(me) 怎麽(me) 樣來管理這一切?我們(men) 建立的組織架構是非常規範的。理事會(hui) 是最高決(jue) 策機構,實行理事會(hui) 領導下的雙院長負責製。我們(men) 非常榮幸請到了公益界的領袖、30多年來引領我們(men) 開辟中國現代公益事業(ye) 的徐永光先生擔任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的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張建明教授擔任我們(men) 的理事長。我本人擔任院長,我本身也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任職。郭超是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大學的副教授,他擔任國際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校友工作辦公室的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基金會(hui) 的秘書(shu) 長郭海鷹先生也是我們(men) 的理事,還有剛才致辭的公管學院院長楊開峰先生,我們(men) 的捐助人李曉波先生,還有賓夕法尼亞(ya) 大學的教授RamCnaan,喬(qiao) 治梅森大學的教授 Alan Abramson。我們(men) 理事會(hui) 的組成包含校內(nei) 與(yu) 校外、國內(nei) 與(yu) 國外,整體(ti) 很平衡、很綜合、優(you) 勢互補。在這樣一個(ge) 理事會(hui) 的領導下,我和郭超會(hui) 好好幹活,爭(zheng) 取不辜負理事會(hui) ,不辜負社會(hui) ,不辜負時代給我們(men) 的機會(hui) 。
六、公益的使命與(yu) 價(jia) 值
最後我想談一下我們(men) 對公益的使命的理解。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做公益?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多人對它情有獨鍾?對於(yu) 中國人來說,我們(men) 常常講公益事業(ye) 是追求公共利益的事業(ye) ,而和諧世界是全世界最大的共同利益。公益的活動範圍及其影響所及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狹義(yi) 的社會(hui) ,公益不僅(jin) 要塑造美好的社會(hui) 生活,還要以不同於(yu) 政治和經濟的邏輯,塑造美好的政治世界和經濟世界。
如何實現上述的使命呢?籠統地說,要有一套有效的公益的條件。從(cong) 個(ge) 人的層麵來說,要有正確的理想、價(jia) 值觀,還要有行之有效的行動方式。從(cong) 社會(hui) 的角度來說,要有良好的宏觀環境尤其是適合的文化氛圍和政治法律框架。那麽(me) 我們(men) 怎麽(me) 樣創造這樣的有效條件呢?第一,以我為(wei) 主,立足本土,返本開新;第二,放眼世界,博采眾(zhong) 長,為(wei) 我所用。
我個(ge) 人理解,中國人的公益哲學還是從(cong) 孔子講的“仁”出發,是個(ge) 人的幸福與(yu) 社會(hui) 和諧的統一,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仁者愛人”。實行仁愛的途徑就是忠恕之道,通過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由近及遠的造福自己、造福家人、造福社會(hui) 、造福天下。對於(yu) 我們(men) 中國人來說,成功的一生就是一個(ge) 修齊治平的一生,也是利他的一生。當我們(men) 要超越有限的生命,追求不朽的時候,我們(men) 在追求什麽(me) 呢?我想是通過在今生此世,為(wei) 自己、為(wei) 他人、為(wei) 人類做出不可磨滅的曆久彌新的事業(ye) ,讓自己的影響力永遠的延續下去。
無論是追求完美,修齊治平,還是追求不朽,造福他人、造福社會(hui) 是成就自己的必由之路。所以對於(yu) 我們(men) 中國人來說,公益是我們(men) 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使我們(men) 的人生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