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當代英才,原文化大道——陳明答《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陶林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0-03-21 08:00:00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問:陳明先生,您主編的《原道》已經出了第二輯,學術界對這本刊物給予了極大的關(guan) 注和很高的評價(jia) ,您能否談談這本刊物的宗旨及其它出現的背景?

答:《原道》的出現可以說是對90年代學術界兩(liang) 大學術文化思潮的回應。首先是對人文精神的討論的回應。它一方麵希望把這種討論落實在更加堅實的學理層麵;另一方麵則更加注重對於(yu) 人文精神的傳(chuan) 統資源的承接,使之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接通。因而有人概括說人文精神的討論經曆了三個(ge) 階段:《上海文學》階段、《讀書(shu) 》階段、《原道》階段。這三個(ge) 階段的演講實際上正是一步步向學理層麵的推進過程。

其次,《原道》也是對當前文化學術界反思五四思潮的一個(ge) 回應。這裏所說的反思五四是指對五四激進反傳(chuan) 統的啟蒙話語的反思。我與(yu) 《原道》的同仁們(men) 認為(wei) ,應當對啟蒙情懷與(yu) 啟蒙話語加以區分。在8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啟蒙情懷與(yu) 啟蒙話語是不加區分地加以接受的,而90年代以來,隨著語境的變化,學術界似乎又走向了對這兩(liang) 者的不加區分的反思批判。而我則認為(wei) ,啟蒙情懷與(yu) 啟蒙話語是應當加以分疏的。《原道》的立場是:反思啟蒙話語,繼承啟蒙情懷。

問:您能否對這兩(liang) 者的區別作些具體(ti) 的闡述?

答:啟蒙情懷是比較抽象的對理想的執著、對烏(wu) 托邦的追求,以及由此而確立的批判現實的一種尺度,它主要是指一種精神。在中國傳(chuan) 統中,孔子的“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張載的“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啟蒙話語則包含許多具體(ti) 特定的內(nei) 涵,如西方近代的自由、民主思想以及中國知識分子對它的接受。這種接受在今天看來存在機械移植、全盤照搬的弊病,對中國的國情及西方思想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的接榫不夠。這是應當加以反思的。

問:90年代學術文化界出現了許多以研究中國文化為(wei) 主的官方的或民間的刊物,如《學人》、《原學》、《國學研究》、《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化》以及較早一些的《中國文化》等等,可以說這本身就是一個(ge) 值得注意的現象。它們(men) 都是所謂“國學熱”的一個(ge) 組成部分。與(yu) 它們(men) 相比,《原道》有身什麽(me) 自己的特色?

答:這些刊物不同程度地存在回到乾嘉樸學的實證研究的傾(qing) 向。我認為(wei) ,《學人》等從(cong) 學術史的角度反思80年代中國學術的空疏之弊,有其積極意義(yi) ,但是學術研究不能排斥思想,國粹派所說的“國學乃國魂之所係”有其正確的一麵。而且80年代的學術在思想範型的轉型方麵所做的開創之功應予以肯定。更重要的是,國學不應當成為(wei) 純粹的考據之學,它還應當有義(yi) 理之學。《原道》的創辦可以說在一定意義(yi) 就是想努力把國學提升到義(yi) 理之學這個(ge) 層次,並為(wei) 這種努力提供一個(ge) 陣地。另外順便指出,一般的同仁刊物在價(jia) 值上比較中立,沒有傾(qing) 向性;而《原道》則有它的傾(qing) 向性,這就是強調文化建設的本土根源、曆史傳(chuan) 統以及現實條件。

問:《原道》出版以後,外界反響很大,能否請您具體(ti) 談談這方麵的情況?

答:可以說反響之大出乎我們(men) 的意料之外。本來,我辦此刊有很大的偶然性,對它的接受情況更是沒有作太多的預測,也沒有時間去預測。這樣第一期出來之後,外麵的反響之大就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大有“吾道不孤”之感。大家都認為(wei) 此事很值得做,這就是對我們(men) 的最大肯定。

當然也有來自反麵的意見。正像對國學熱的反麵意見存在兩(liang) 種聲音一樣,對《原道》也表現為(wei) 兩(liang) 種聲音。有人認為(wei) 國學妨礙了對西方文化的橫向移植、吸收;有人則認為(wei) 它要取代馬克思主義(yi) ,要把馬克思主義(yi) 擯棄在社會(hui) 主義(yi) 新文化之外(有興(xing) 趣者可參看《哲學研究》1994年第四期)。

問:對於(yu) 這種批判意見,您是否準備回應?

答:我們(men) 歡迎對《原道》的各種意見,包括批判意見。但我認為(wei) 批判應當是有規則的,可惜現在見到的對《原道》的批判不注重規則,政治色彩大於(yu) 學術色彩,甚至有不少屬於(yu) 文革的語言和方法。因而我準備不加回應,用不著,無法對話。但在條件成熟時,可以對話。因為(wei) 互動與(yu) 對話本來就是《原道》的宗旨,隻是現在不具備對話的條件。

問:最後請您談談第二輯的特點。

陳:第二輯加強了“研究編”的分量,主要是要體(ti) 現前麵所說的深入到學理層次的宗旨。其次,這輯的作者隊伍也擴大了,從(cong) 原來的基本局限於(yu) 社科院擴大到了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以及外地的上海、河南、青島等地。這也體(ti) 現了《原道》廣羅天下賢才的意願。

時間:一九九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