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析字句義理 求正本清源——《論語新詮》讀後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6-07-15 19:45:12
標簽: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析字句義(yi) 理 求正本清源

——《論語新詮》讀後

作者:郭齊勇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7月12日10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初九日乙未

           耶穌2016年7月12日

 

 

 

  

 

《論語新詮》 唐翼明著 嶽麓書(shu) 社

 

  

 

《孔子講學圖》 資料圖片

 

【今日書(shu) 評】

 

唐翼明的《論語新詮》新近出版,拜讀之後,深為(wei) 佩服。

 

本書(shu) 分類導讀了《論語》,把孔子倡導的核心價(jia) 值、重要理念為(wei) 主線,予以梳理與(yu) 講解,綱舉(ju) 目張,深入淺出。全書(shu) 抓住了二十餘(yu) 主題:仁、義(yi) 、禮、智、信、學、孝、命、天、道、德、忠、士、中庸、鬼神、為(wei) 政、教育、交友、君子與(yu) 小人、修養(yang) 與(yu) 觀人、孔門弟子、孔子自述等。作者選取了《論語》六成的內(nei) 容,按以上主題,以類相從(cong) ,予以梳導。這是一部十分優(you) 秀的講解佳作,可供學術界與(yu) 讀者作為(wei) 學習(xi) 《論語》的入門書(shu) 和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書(shu) 。

 

字句細究

 

作者對《論語》重要章節、段落的詮釋,通常分為(wei) “釋詞”“大意”“導讀”三部分。“釋詞”,即先從(cong) 認字開始,緊摳字、詞、句的訓釋,把相關(guan) 的某實詞、虛詞的知識或語法講得十分清晰且簡明扼要,這是準確理解每章、每句經典的基礎。“大意”,即用流暢的白話文把本段古文的意思傳(chuan) 達出來,不一定是字對字的直譯。“導讀”,則意在引導讀者全麵理解本段古文的意義(yi) ,尤其是作者以創造性詮釋,貫通經典的義(yi) 理與(yu) 現代社會(hui) 人生,對讀者很有啟發。

 

作者在《自序》中指出:“一百年來的白話文運動和幾十年來厚今薄古的應試教育,已經讓我們(men) 的青年對古文、古事產(chan) 生了意想不到的隔膜,從(cong) 前不是問題的問題現在都成了問題,從(cong) 前注者認為(wei) 完全沒有必要注的東(dong) 西,對現在的青年卻成了非注不可的東(dong) 西。”本書(shu) 對虛詞、實詞都依文作了簡單又準確的解釋,特重古漢語與(yu) 白話文的區別,對難字都用漢語拚音與(yu) 漢字注音,為(wei) 讀者提供了方便。

 

作者是教育家,比較熟悉今天青年人易犯的錯誤,隨文指點。我特別有同感的是作者對“其”字的辨析:“其為(wei) 人也”中的“其”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虛詞,大多數情況下是代詞,有的時候是語氣詞,這裏是代詞。“其”作代詞的時候一般是物主代詞,而不是人稱代詞,可譯作“他的”而不是“他”,用英語來比較,“其”相當於(yu) his,而不是he,現在很多人分不清楚這個(ge) 區別,把許多白話文中該用“他”的地方也寫(xie) 成“其”,這種錯誤的用法現在充斥在報刊書(shu) 籍中,念起來非常別扭,特別值得我們(men) 注意。

 

從(cong) 對字句的細究,可知本書(shu) 的嚴(yan) 謹可靠,絕非時下一些誤人子弟的所謂“經典導讀”,望文生義(yi) ,信口雌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義(yi) 理的闡釋

 

本書(shu) 的中心是義(yi) 理的闡釋,作者以“仁”為(wei) 中心,分類解讀,十分深刻,又取互見互釋法,各章各段相互補充,便於(yu) 讀者觸類旁通,把握孔子思想的全貌,並深度理解其原始意義(yi) 與(yu) 現代價(jia) 值。

 

作者在導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義(yi) 理時指出:“‘仁’是一個(ge) 道德概念,本質上是一種主觀的精神境界,跟客觀條件和行仁者的能力無關(guan) ,因此也就是每一個(ge) 人都可以做到的……孔子說‘仁’沒有那麽(me) 難,隻要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行了。每一個(ge) 人都希望做一番事業(ye) ,能在社會(hui) 上好好立足,最好是事業(ye) 發達,聲名遠播,也就是‘己欲立’、‘己欲達’。一個(ge) 人這樣想是應該的,但如果這個(ge) 人不僅(jin) 自己這樣想,還希望並且幫助別人也能立足,也能發達,這就叫‘立人’‘達人’。這樣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就是行仁的方法。可見行仁並不是那樣困難,也不一定要建立豐(feng) 功偉(wei) 業(ye) ,隻要有愛人之心,平等待人之心,視人如己之心,就可以了。”

 

這種解釋十分平實,娓娓道來,又抓住了重點,把經典與(yu) 讀者當下的生活世界聯係了起來,真正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本書(shu) 每一章前有一段重要的話,我體(ti) 會(hui) 是本章的章旨,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智慧。如第七章《論學》,作者特別點醒:“孔子最看重學習(xi) ,對學習(xi) 的重要性反複強調,《論語》中‘學’字幾乎是除了虛詞和個(ge) 別常用名詞以外出現最頻繁的詞之一,據楊伯峻《論語譯注》,‘學’字一共出現了64次,《論語》第一個(ge) 字(‘子曰’不算的話)就是‘學’。孔子說自己並非生而知之者,他的知識是靠不斷的學習(xi) 累積起來的,他描述自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稱讚別人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由於(yu) 孔子的影響,好學成為(wei) 中華民族文化傳(chuan) 統中最突出的特點,這一點在全世界可能隻有猶太民族能夠同我們(men) 相比。但令人感歎的是,這一傳(chuan) 統在今日的中國似乎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揚,現代中國人的學習(xi) 熱忱在全世界顯得並不突出,這不能不引起我們(men) 的憂慮與(yu) 警惕。

 

清源的解讀

 

作者在本書(shu) 中隨處對數十年來似是而非、習(xi) 以為(wei) 常的流行看法予以批評,因此這也是一本正本清源的好書(shu) 。

 

例如“樊遲請學稼”章,“子曰:‘吾不如老農(nong) 。’請學為(wei) 圃,曰:‘吾不如老圃。’”作者解說道,孔子這段話遭到誤解,說孔子瞧不起農(nong) 民,其實是因為(wei) 完全不了解當時的背景。孔子教學生,就是要把他們(men) 教成社會(hui) 的管理人才,而不是教成普通百姓。當時的社會(hui) 條件並不允許所有人都受到教育,我們(men) 不能用今天的社會(hui) 狀況去套古代社會(hui) 。樊遲要麽(me) 就是不懂老師的理念,要麽(me) 就是受到當時另一個(ge) 思想流派“農(nong) 家”的影響,而跟老師的理念有分歧,向老師請教“稼”“圃”,多少有一點不敬。其實即使從(cong) 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孔子的反應也很自然,比方說,今天有人偏偏要向比爾蓋茨請教種田,向楊振寧請教種菜,比爾蓋茨和楊振寧會(hui) 不會(hui) 不悅?

 

作者唐翼明是學富五車的學者,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第一位碩士學位獲得者,此後於(yu) 中年負笈北美,苦讀十年,獲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他一生對《論語》情有獨鍾,把自己曲折人生的生命體(ti) 驗融進到本書(shu) 的解讀之中,尤其能與(yu) 孔子精神相往來。

 

作者多次說:“哪怕在美國留學十年,我的書(shu) 架上也總有一本《論語》。那些年我讀了許多西方哲人的名著,也從(cong) 他們(men) 那裏學到很多東(dong) 西,但我從(cong) 來沒有認為(wei) 他們(men) 比孔子更高明。”“如果說信仰基督教的人用《聖經》來教育自己、團結自己,信仰伊斯蘭(lan) 教的人用《古蘭(lan) 經》來教育自己、團結自己,那麽(me) 我們(men) 中國人為(wei) 什麽(me) 不用《論語》來教育自己、團結自己呢?”

 

唐翼明學貫中西,他的獨見與(yu) 諸多講解,深得我心,啟我良多,我將把此書(shu) 作為(wei) 今後讀、講《論語》的重要參考書(shu) 。我建議讀者找來認真地讀一讀,慢慢地品味、消化,相信能從(cong) 中獲得養(yang) 分與(yu) 教益。

 

(郭齊勇,作者係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