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飛龍作者簡介:田飛龍,男,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江蘇漣水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hui) 理事。著有《中國憲製轉型的政治憲法原理》《現代中國的法治之路》(合著)《香港政改觀察》《抗命歧途:香港修例與(yu) 兩(liang) 製激變》,譯有《聯邦製導論》《人的權利》《理性時代》(合譯)《分裂的法院》《憲法為(wei) 何重要》《盧梭立憲學文選》(編譯)等法政作品。 |
文化台獨、新南向與(yu) 分裂政治
作者:田飛龍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多維TW》2016年7月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初三日己醜(chou)
耶穌2016年7月6日
今年的5·20是台灣民主政治的巔峰時刻,也是兩(liang) 岸關(guan) 係的分水嶺。這不僅(jin) 是因為(wei) 蔡英文女士成為(wei) 了中華民國首任民選女總統,更因為(wei) 民進黨(dang) 取得了“全麵執政權”,從(cong) 地方政權到中央機構一線“飄綠”形成對國民黨(dang) 的絕對政治優(you) 勢。選舉(ju) 的全麵勝利與(yu) 民主鞏固的價(jia) 值觀驕傲,可能形成一種特別的政治誘惑:可否抓住這一曆史機遇實現“台獨夢”呢?在民進黨(dang) 及台灣新生代的政治意識中,國民黨(dang) 以一中憲法和九二共識為(wei) 基礎的兩(liang) 岸關(guan) 係模式使台灣麵臨(lin) 實質上的從(cong) 屬地位,不符合其理想中的台灣定位與(yu) 前景。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模糊處理兩(liang) 岸關(guan) 係定位,積極開展抗衡性外交,推動“新南向政策”以提升經濟自主,放任島內(nei) 去中國化係列取向,這些行為(wei) 固然是其兌(dui) 現競選承諾及研判內(nei) 外形勢的產(chan) 物,但卻為(wei) 兩(liang) 岸關(guan) 係和平發展蒙上了濃重的陰影,而一係列內(nei) 外挑戰也將紛至遝來。根據民主政治的選舉(ju) 信任周期,如果蔡英文政府不能在一定時期內(nei) 解套困局,兌(dui) 現新政,有可能逐步喪(sang) 失目前的政治優(you) 勢。總體(ti) 上,民進黨(dang) 的執政出路在於(yu) 從(cong) 選舉(ju) 民主的激情中冷卻理性下來,重估兩(liang) 岸關(guan) 係的重要性質,建設性恢複兩(liang) 岸政治互信及經貿協作。
文化台獨與(yu) “李明輝警告”
台獨是民進黨(dang) 的建黨(dang) 綱領,在全麵執政背景下自然成為(wei) 最大的政治誘惑,但也構成了極大的政治陷阱。台獨麵臨(lin) 著顯著的政治阻力,這種阻力不僅(jin) 直接來自於(yu) 日益強大的大陸及其統一法製,還來自於(yu) 中美的大國均勢格局。美國在民進黨(dang) 的“台獨夢”中並非真正的天使般形象,在反對大陸和平或武力統一台灣的同時,亦反對民進黨(dang) 的激進台獨。台灣是中美關(guan) 係及東(dong) 亞(ya) 國際法秩序的一個(ge) 戰略均衡點,和平統一或法理台獨均是這一均衡點的結構性偏移,勢必損及中美關(guan) 係的總體(ti) 互信和穩定。所謂中美有效管控大國關(guan) 係風險,在邏輯上就包含了對激進台獨的共同遏製責任。
但是,對於(yu) 暫時不觸及法理台獨的“文化台獨”,大陸雖百般批判卻無處著力,美國則基於(yu) 民主價(jia) 值觀以及放任民進黨(dang) 製衡大陸的隱秘心理而不願幹涉太深。中美有遏製“急獨”的責任卻沒有應對“緩獨”的良方,而“去中國化”則成為(wei) 台灣新時期的一種文化正確和政治正確。因此,在就職演說後的短期內(nei) ,兩(liang) 岸關(guan) 係已經“冷若冰霜”,而蔡英文政府極力重構周邊關(guan) 係及謀求經濟自主性以抗衡大陸的多重壓力,島內(nei) 施政取向及民間輿情則相互配合開展包括廢除“微調課綱”等在內(nei) 的“文化台獨”運動。在政治台獨無法一步到位的條件下,文化台獨似乎成了台灣內(nei) 外約束條件下的理性選擇。然而,文化台獨是沒有代價(jia) 的嗎?
近期,台灣著名儒家學者李明輝先生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提出了嚴(yan) 重的文化警告:台灣的去中國化在文化上是錯誤的,有可能導致台灣式文革,使台灣喪(sang) 失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優(you) 勢。這可稱為(wei) “李明輝警告”,是台灣知識分子的良知體(ti) 現,是對民粹加持民主的文化激進主義(yi) 的有力批判。四年前,馬英九先生在就職演說中充分展現了台灣民主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結合優(you) 勢,展現了中華民國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文化代表權和領導權。這是台灣價(jia) 值觀和軟實力的重要構成。台灣之獲得國際社會(hui) 認可甚至大陸知識分子垂青,不僅(jin) 僅(jin) 是其實現了民主轉型與(yu) 鞏固,還因為(wei) 其實現了儒家傳(chuan) 統文化與(yu) 自由主義(yi) 的價(jia) 值和解與(yu) 政治共存,體(ti) 現了一種優(you) 良的“保守改良主義(yi) ”轉型風格。如今,民進黨(dang) 政府廢除“微調課綱”,放任文化台獨,消解中國認同與(yu) 曆史記憶,這一取向“酷似”大陸曾經的文革,一種過度自負下的文化激進主義(yi) 。近代以來的人類革命區分為(wei) 政治革命、社會(hui) 革命與(yu) 文化革命,一般認為(wei) 英美式的以政治民主為(wei) 中心的政治革命是節製的、保守的、改良的革命,建立了自由民主與(yu) 文化傳(chuan) 統的均衡互動結構,是良製美儀(yi) ,但法俄式的以社會(hui) 與(yu) 文化為(wei) 中心的革命則是激進、暴烈、虛妄和代價(jia) 高昂的革命。何去何從(cong) ,在判斷上並不困難。李明輝先生就是中華民國法統內(nei) 高度認同傳(chuan) 統文化和憲政民主價(jia) 值的儒家學者,其文化擔當和守護意識極其強烈,因而能夠敏銳察覺到文化台獨沉重的文化代價(jia) 。
李明輝先生是台灣價(jia) 值觀真正的代表,秉持港台新儒家的學術傳(chuan) 統和自由主義(yi) 的基本價(jia) 值。台灣民主的良性轉型,台灣經濟的優(you) 質發展,以及台灣社會(hui) 風俗禮儀(yi) 的良好保存,與(yu) 李明輝式的中道溫和的政治文化立場有著內(nei) 在關(guan) 聯。李明輝先生是獨立學者,麵對大陸新儒家尤其是大陸的“政治儒學”興(xing) 起對港台新儒家之學術與(yu) 政治傳(chuan) 統的結構性挑戰,曾挺身而出捍衛台灣學統和道路。盡管李明輝先生對大陸新儒家、大陸政治及大陸轉型複雜性的認識有所偏頗缺失,但其文化政治立場卻是台灣成功的奧秘和台灣民主價(jia) 值觀的真正土壤。如今,李明輝式的良知學者及其所代表的中道溫和立場日益邊緣化,台灣在民主的驕傲、民粹的躁動與(yu) 地緣政治變遷的誤判中越走越遠。
李明輝警告表明,文化台獨及其近期表現已突破台灣自身文化及憲製的基礎層麵而擴大成一種自我挖根式的文化自傷(shang) ,其長遠的文化與(yu) 政治代價(jia) 並非目前鼓噪文化台獨的政客及青年人可以想象和承受。進一步,當台灣民主逐步喪(sang) 失涵育它的文化保守土壤而日益裸露出激進、暴躁和盲目的虛妄之根時,台灣現時的價(jia) 值觀與(yu) 生活方式的優(you) 勢甚至台灣式的“小確幸”恐怕就將成為(wei) 海中浮冰。認真對待李明輝警告,是台灣政治家、文化學者及普通民眾(zhong) 的共同責任,其長遠意義(yi) 在於(yu) 維護台灣優(you) 質民主的保守文化土壤與(yu) 價(jia) 值觀整合性優(you) 勢,為(wei) 台灣自身及兩(liang) 岸和平發展願景保持一種可觀和可欲的政治文化存在。
“新南向”撞車一帶一路
蔡英文就職演說與(yu) 施政規劃的一個(ge) 重點是經濟自主性的建構。所謂經濟自主性,在兩(liang) 岸關(guan) 係的特定發展階段是有特別含義(yi) 的,即台灣經濟相對於(yu) 大陸市場的依賴性被控製和降低到一個(ge) 可預測和可調節的範圍之內(nei) ,不使經濟關(guan) 聯和利益互持對台灣政治決(jue) 策產(chan) 生結構性影響。民進黨(dang) 麵對大陸快速經濟崛起、台商大量投資內(nei) 地及兩(liang) 岸經貿來往日益深化的局麵,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政治恐慌,將大陸的經濟輸出理解為(wei) 一種政治性的統戰策略,害怕兩(liang) 岸之間因過強的經濟關(guan) 聯而導致政治被嚴(yan) 重套牢。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盡管是青年世代參政首秀,但背後必有民進黨(dang) 精英層的評估、指導和助力。民進黨(dang) 與(yu) 台灣青年力量共享著一種麵對大陸的政治恐懼感和解套欲望。這種恐懼在精神分析上屬於(yu) 一種存在意識,進而表現出在政治上封閉交流渠道及在文化上排斥中國因素。
但是,民主政體(ti) 也需要過日子,也需要經濟戰略,否則企業(ye) 家和老百姓也都會(hui) 罵娘,甚至用腳投票。因此,蔡英文政府在調低兩(liang) 岸關(guan) 係之經濟預期的同時就必須提供一種經濟替代戰略。在就職演說中,蔡英文將這一替代戰略命名為(wei) “新南向政策”,即台灣的投資與(yu) 經貿合作的重點轉向東(dong) 南亞(ya) 國家以獲取經濟增長新空間,同時有效降低對大陸的市場與(yu) 政治依賴。
不過,這一“新南向”經濟戰略可能麵臨(lin) 嚴(yan) 峻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與(yu) 大陸主導的“一帶一路”戰略撞車。從(cong) 區域經濟規劃來看,台灣的“新南向”戰略在經濟地域上被大陸的一帶一路完全覆蓋,但台灣又不願意搭乘大陸的經濟快車,一切都需要政府和企業(ye) “白手起家”,其政治與(yu) 經濟成本十分高昂。更關(guan) 鍵的是,不搭車也就罷了,跟隨政府南向發展的台企還將麵臨(lin) 著大陸企業(ye) 的激烈競爭(zheng) 。以目前台灣的政治經濟綜合實力特別是政府對海外市場的布局與(yu) 影響能力,很難在與(yu) 大陸的直接競爭(zheng) 中勝出。5·20之後,蔡英文總統設立的新南向事務辦公室基本沒有開會(hui) 、提出具體(ti) 規劃及與(yu) 各部門和企業(ye) 對接,顯示出這一戰略的實施困難。在大陸官方與(yu) 大陸資本共同推進的“一帶一路”進程中,台灣新南向戰略的經濟自主性建構目標很可能落空。新南向戰略不是來自於(yu) 審慎的區域經濟研究和規劃,而是來自於(yu) 擺脫大陸經濟整合壓力的政治意誌,而恰恰這一出發點又是違背基本的經濟理性與(yu) 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蔡英文政府的這一戰略勢必給台商和台資造成極大的負擔與(yu) 壓力。從(cong) 經濟理性上看,台商與(yu) 台資很難斷然為(wei) 了政治利益而放棄大陸市場,更難放棄搭“一帶一路”便車的經濟機遇。冷對大陸市場和虛提南向戰略,是政治利益優(you) 先的經濟決(jue) 策,其弊端和困境勢必日益顯現,蔡英文政府屆時將不得不根據企業(ye) 及民眾(zhong) 意願而做出調整。
當然,蔡英文政府提升經濟自主性固然獨力難支,但還存在另外一種並行卻稍顯隱秘的替代戰略,即借助美國重返亞(ya) 太及美國主導的TPP獲得新的國際經濟體(ti) 係身份和增長空間。這又與(yu) 美國的地緣政治戰略有關(guan) 。為(wei) 抗衡中國,美國不僅(jin) 需要軍(jun) 事上重返亞(ya) 太,還需要經濟上提供新的願景和體(ti) 係。美國隻有對盟友同時提供安全和發展才可能繼續維持其民主世界領袖地位。越南就加入了美國主導的TPP。這一新經濟體(ti) 係相當於(yu) WTO的升級和濃縮,建構了一個(ge) 重新確定經濟標準與(yu) 規則的自由貿易體(ti) 係,但這一體(ti) 係對外部國家則構成嚴(yan) 重的貿易壁壘。如果說WTO是經濟上的聯合國,TPP就相當於(yu) 經濟上的北約。TPP也確實對中國主導和重構區域經濟新秩序構成實質性挑戰,是美國遏製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新南向主要是政治提氣,那麽(me) 積極加入一個(ge) 新的“經濟高端俱樂(le) 部”TPP則是蔡英文政府理性務實的選擇。隻是這一選擇存在兩(liang) 大不確定性:其一,TPP的經濟增長潛力及台灣的可獲得份額與(yu) 可持續性到底有多強,還不清楚,這主要取決(jue) 於(yu) 美國經濟自身的增長空間以及新規則的公平性與(yu) 激勵效果;其二,TPP與(yu) 中國主導的亞(ya) 投行、一帶一路等區域經濟體(ti) 係的關(guan) 係還不明晰和成熟,若二者發生激烈的貿易戰,已經登上美國經濟戰車的台灣恰好處於(yu) 兩(liang) 大經貿體(ti) 係的摩擦邊緣,其取舍進退勢必十分糾結。
無論是獨自的台灣南向經濟夢,還是加入美國的TPP夢,都是蔡英文政府對兩(liang) 岸經濟關(guan) 係的替代性戰略選擇。然而,這種替代可能無法完全實現,可能遭遇台商與(yu) 台資的經濟抵製,可能打亂(luan) 台灣經濟的轉型進程和方向感,可能損害台灣民眾(zhong) 的經濟福祉和生活理想。被大陸經濟套牢是一種想象,新南向和加入TPP也是一種想象,但台灣經濟及其利益關(guan) 聯是客觀實在的。台灣民主若保持多元活力和理性,最終應當對蔡英文政府的決(jue) 策調整有所製約和引導。
失衡的政黨(dang) 政治
在全麵執政權的條件下,除了司法獨立之外,民進黨(dang) 控製了立法院多數和行政權係統,這固然保障了民進黨(dang) 執政意誌在立法與(yu) 行政上的順利推行,但也由於(yu) 缺乏有效的權力製衡而可能出現所謂的“多數人暴政”(托克維爾)。
台灣盡管實行多黨(dang) 製民主,但在民進黨(dang) 全麵執政和國民黨(dang) 快速衰落之下,政黨(dang) 政治已經失衡。在立法院內(nei) ,國民黨(dang) 基本喪(sang) 失了對民進黨(dang) 的製衡與(yu) 否決(jue) 能力,而黨(dang) 內(nei) 的政治團結和紀律狀況亦難有改觀。洪秀柱臨(lin) 危受命,悲情擔當,但國民黨(dang) 內(nei) 曆來派係林立,大佬政治橫行,若非經曆特別黨(dang) 務改革,很難形成強勢凝聚力和戰鬥力。行政係統,在蔡英文的總統負責製之下,民進黨(dang) 有效填充各主要職位,嚴(yan) 格把控了行政權。蔡英文的“轉型正義(yi) ”工程,有可能對國民黨(dang) 在政治上“一劍封喉”,促其進一步弱化、分化和瓦解。
民進黨(dang) 至少在政治團結、社會(hui) 動員與(yu) 民生論述上相對優(you) 越於(yu) 國民黨(dang) 。但這種優(you) 勢也並非可以一勞永逸地保有。在全麵執政背景下,台灣政治社會(hui) 的“分裂”態勢日益明顯,這種分裂複雜呈現於(yu) 藍綠、統獨、代際之間。因此,民進黨(dang) 也會(hui) 逐步遭遇到立法院內(nei) 的惡質拉布、統派的社會(hui) 運動與(yu) 抗爭(zheng) 、經濟下行壓力下的公眾(zhong) 問責以及在兩(liang) 岸關(guan) 係冷卻期的內(nei) 外挑戰。台灣民主及其政黨(dang) 政治未能凝聚起一種必要的精英共識,未能形成一種訴諸理性和商談的公共政治文化。國民黨(dang) 的反對黨(dang) 角色及行動一定會(hui) “高仿”民進黨(dang) 的既往做派,台灣繼續陷入“分裂政治”而內(nei) 耗不已。這種內(nei) 耗盡管為(wei) 民主政治所理解和容納,但其強度與(yu) 形式應是可控和有限的,台灣似乎已經超限。近期的美豬事件、衝(chong) 之鳥礁事件、微調課綱廢止事件已經展現出既往對抗傳(chuan) 統與(yu) 風格。
總之,文化台獨的虛妄化、新南向的虛空化和政黨(dang) 政治的失衡化,構成對蔡英文政府執政初期的主要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並尋求合理出路,還需要觀察,或者還需要民進黨(dang) 繼續完成這份“未完成的答卷”。我們(men) 有理由審慎樂(le) 觀地期待台灣的良知學者、理性政治家、溫和的民眾(zhong) 能夠善用台灣的傳(chuan) 統文化資源、憲政民主體(ti) 製與(yu) 公共理性文化以有效製約全麵執政的民進黨(dang) 政府尋求替代和漸獨的權力欲望及社會(hui) 空間裏虛妄對待曆史文化、自我挖根式的文化激進主義(yi) 衝(chong) 動,建構一種本於(yu) 兩(liang) 岸關(guan) 係、麵向亞(ya) 太及全球的中道政治文化形態,繼續保有及擴展“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文化與(yu) 政治體(ti) 製優(you) 勢。
(原載《多維TW》2016年7月號,發表時標題改為(wei) “民進黨(dang) 完全執政的三大陷阱”,作者係北航高研院助理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台灣法律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法學博士)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孔子故裏曲阜籌建“曲阜古建築記憶博物館”
【下一篇】【米灣】儒教憲政:牟宗三“新外王”說新解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