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宇】 儒家具有世界價值,馬克思主義已成中國現代文化的組成部分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6-07-05 21:56:00
標簽:
曾振宇

作者簡介:曾振宇,男,西元1962年生,江西泰和人,山東(dong) 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職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兼任中國曾子研究會(hui) 會(hui) 長。著有《二十世紀儒家倫(lun) 理思想研究》《中國氣論哲學研究》《天人衡中》等。

  

原標題:曆史上有一條亙(gen) 古不移的“孔子定律”

受訪人:曾振宇(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泰山學者) 

采訪人:常強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中國孔子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廿六日癸未

           耶穌2016年6月30日

 

 

 

中國孔子網編者按:2013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曲阜,並在孔子研究院發表重要講話。在孔子研究院考察期間,習(xi) 總書(shu) 記對曾振宇先生的《儒家故事》等幾部儒家文化讀本特別感興(xing) 趣,並說“要仔細看看”。作為(wei) 學術名家,曾振宇先生始終關(guan) 注新時代的文化走向。“中國文化特區”、“孔子定律”等專(zhuan) 有名詞,是他的發明創造,耐人尋味。他對社會(hui) 問題的解讀總是那麽(me) 深刻到位,顯現著真儒家的濟世風範和擔當精神。


  


照片說明:2013年11月26日,習(xi) 近平到曲阜孔府考察,

在孔子研究院舉(ju) 辦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


曆史是一個(ge) 民族的生命史,儒家是中國的民族文化血脈


問:首先請曾老師介紹一下《儒家故事》的編撰過程,以及它作為(wei) 儒家文化普及讀本,特點何在?

 

曾振宇:《儒家故事》的編撰受到了錢穆先生觀點的啟發。錢穆嚐言:“曆史便是生命,生命便是曆史。”曆史是一個(ge) 民族的生命史,人不同於(yu) 動物,人除了“食色性”自然欲望的本能渴求之外,還存在著道德和情感需求,存在著對“心靈的世界”的向往。人類這種對真善美的向往與(yu) 追求,就是文化。“文化是一個(ge) 生命,這生命是一大生命,不如我們(men) 每一人的小生命。”人類生命存在的本質在於(yu) 文化,有文化的人類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儒家故事》旨在從(cong) 一種新的視角講述儒學史,即通過一個(ge) 個(ge) 既獨立又連貫的通俗故事講解儒家人物與(yu) 儒學史,使讀者在輕鬆愜意的閱讀中領悟文化傳(chuan) 統的血脈所在,感悟“中國文化理想”綿延流長,領悟出儒家文化“活的生命”,並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yu) 文化認同方麵有所裨益。


 曲阜“中國文化特區”的設立,不亞(ya) 於(yu) 1979年深圳“中國經濟特區”的設立


:您作為(wei) 山東(dong) 省政協委員,從(cong) 2010年開始連續三年提交《關(guan) 於(yu) 設立曲阜“中國文化特區”的建議》的提案,2012年12月已得到中央批準建設。您建議設立曲阜“中國文化特區”的動機與(yu) 目標是什麽(me) ?

 

曾振宇:曲阜“中國文化特區”的設立,對中國社會(hui) 發展走向產(chan) 生的重大影響,或許不亞(ya) 於(yu) 1979年深圳“中國經濟特區”的設立。1979年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標誌著中國走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之後曲阜文化特區的設立,標誌著中國現代化道路與(yu) 方向的確立。文化特區是要從(cong) 理論高度回答一個(ge) 深層次問題:中國需要什麽(me) 樣的“現代國家”?是美國的“現代國家”?還是日本的“現代國家”?中國人有沒有自己的“中國道路”與(yu) “現代國家”?如果存在有別於(yu) “英格蘭(lan) 道路”的現代世界,那麽(me) “中國道路”的“現代國家”存在的文化基礎和道德依托又何在?如果能夠從(cong) 五千年文化傳(chuan) 統中尋求哲學與(yu) 道德文化資源,那麽(me) 中國就存在內(nei) 生性的現代化,“中國道路”與(yu) “現代國家”成為(wei) 可能。我有一次在美國講學,一位美國學生問我一個(ge) 問題:為(wei) 什麽(me) 韓國地處中國和日本兩(liang) 個(ge) 大國之間,在邁向“現代國家”的同時,還能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我非常讚賞這一提問,甚至覺得問題的提出比結論更富有啟發性。


 當年猛烈批孔非儒的社會(hui) 精英,在塵埃落定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普遍進入了集體(ti) 反思與(yu) 檢討之中


問:近代以來,中國人逐漸喪(sang) 失文化自信心,從(cong) “師夷長技以製夷”,到“中體(ti) 西用”,再到“全盤西化”,文化革命倒逼政治革命現象明顯。對於(yu) 傳(chuan) 統的批判,是否可以理解為(wei) “用力過猛”,以至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一直處於(yu) “花果飄零”的狀態?

 

曾振宇:第一次鴉片戰爭(zheng) 失利之後,中國人仿佛從(cong) 一場大夢中驚醒。“天朝帝國”為(wei) 什麽(me) 戰勝不了“蠻荒小夷”?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痛定思痛之後,提出“師夷之長技以製夷”。但西方的“長技”究竟是什麽(me) ?是兵器、宗教還是製度?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文化!中國要在世界上生存下去,就必須徹底廢除傳(chuan) 統的舊文化,全方位吸納西方新文化,“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應時而生。

 

但是,一個(ge) 極其重要的文化現象恰恰被人忽略:當年猛烈批孔非儒的社會(hui) 精英,在塵埃落定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普遍進入了集體(ti) 反思與(yu) 檢討之中。章太炎在1902年借日本人遠藤隆吉之口大罵孔子是“支那之禍本”;胡適早年主張“全盤西化”,呼籲把儒家著述“捶碎,燒去!” 錢玄同多次呼籲廢除漢字,對孔子與(yu) 儒教要“摔破,搗爛,好叫大家不能再去用它。”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許多知識分子立場與(yu) 觀點驟變。胡適晚年一再申明“我不能說我自己在本質上是反儒的。”章太炎在1935年《答張季鸞問政書(shu) 》中強調“中國文化本無宜舍棄者。”因為(wei) 如果不能從(cong) 片麵激憤地批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心結升華到對傳(chuan) 統文化有一全麵、辯證的認識、甚至“同情之理解”,就無法在知識和人格上實現自我超越。可喜可賀的是,當時大多數知識分子都已實現了這一內(nei) 在自我超越。章太炎、胡適等人所經曆的否定之否定心路曆程,對今天的中國人仍然有深刻借鑒意義(yi) 。


 馬克思主義(yi) 事實上已經構成中國現代文化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


問: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政治運動銷聲匿跡,階級鬥爭(zheng) 偃旗息鼓,馬克思主義(yi) 漸漸失去收拾人心的作用。您怎麽(me) 看未來馬克思主義(yi) 的新的中國化?

 

曾振宇: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是否可能,學術界一直有爭(zheng) 議。 1994年陳立夫在其回憶錄《成敗之鑒》中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不適宜於(yu) 中國,不適宜於(yu) 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牟宗三也認為(wei) ,“大陸上講‘社會(hui) 主義(yi) ’一定要照《禮運篇》那個(ge)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來講。照《禮運篇》講社會(hui) 主義(yi) ,就一定要放棄馬列主義(yi) 。”不可否認的是,從(cong) 當代中國的文化現實衡評,傳(chuan) 統文化與(yu) 馬克思主義(yi) 是兩(liang) 種勢力最大、影響最深廣的文化學說。以儒家為(wei) 主幹的傳(chuan) 統文化雖係“固有之物”,愈來愈顯示其不朽的世界意義(yi) 和世界價(jia) 值;馬克思主義(yi) 雖然是“舶來品”,但由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長期大力宣揚,它事實上已經構成中國現代文化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曆史上曾經發生兩(liang) 次重要的外來異質文化輸入,一次是兩(liang) 漢之際印度佛教,另一次是近代西學東(dong) 漸。佛教在傳(chuan) 播過程中,對中華文化表現出高度的靈活性,先後汲取了老莊哲學、道教和儒家思想,以適應當時中國士大夫文化層和俗文化層的訴求。近代西學東(dong) 漸也是如此,凡是與(yu) 中華文化精神相容者則流傳(chuan) 深廣(如禪宗),與(yu) 中國文化格格不入則短命夭折(如法相宗)。想當年印度禪學蛻變為(wei) 中國禪宗,花費了七百多年的時間。所以,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也將是一漫長的“自然曆史過程”。


 儒家“靈根再植”成為(wei) 可能,而且“中國夢”與(yu) “周公夢”對接也成為(wei) 可能


問:中華文明作為(wei) 一種非宗教化的世俗文明,其延續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曆史觀的維係。十八大以來,新一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力圖接續傳(chuan) 統文脈,以民族主義(yi) 史觀重述中國曆史進程,對此,您怎麽(me) 看?

 

曾振宇:“道統”概念雖由朱熹首次提出,但儒家道統所蘊含的實際內(nei) 涵在唐代韓愈思想中已經確立。在中國曆史上,存在著一條亙(gen) 古不移的“孔子定律”:在新王朝建立初期的五十年左右,一定要打出尊孔旗號,“崇儒重道”,將以孔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思想樹立為(wei) 國家指導思想,論證新王朝是儒家仁義(yi) 誠信基本價(jia) 值觀的遵循者與(yu) 弘揚者;尊孔信儒,設學校,興(xing) 科舉(ju) ,天下才能長治久安。不遵儒、不禮孔,新王朝(如秦朝、魏晉南北朝、隋朝、太平天國等)必然短命夭亡。

 

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曆代王朝尊孔禮儒的文化政策中,利用是主流,忠實繼承與(yu) 踐行多半是假。在儒家道統上,周公時代是道統與(yu) 政統的完美統一,這是儒家千年一係的“周公夢”。周公之後,儒家已喪(sang) 失政統,但還固守道統。曆代儒家可以升帳講學,延續道統。也可以固守儒家立場,指點江山,針砭時政。從(cong) “五四”與(yu) 新文化運動開始,尤其是1949年之後,儒家不僅(jin) 喪(sang) 失了政統,也喪(sang) 失了道統。儒家成為(wei) “遊魂”,在祖國上空飄浮,隻是在台灣一隅,還依稀保存儒家的一絲(si) 文化命脈。可喜可賀的是,習(xi) 近平主席的和政府的一係列講話精神,讓儒家“靈根再植”成為(wei) 可能。中華民族不僅(jin) 在文化自覺層麵接續文化道統成為(wei) 可能,而且“中國夢”與(yu) “周公夢”對接也成為(wei) 可能。


 成己成人,止於(yu) 至善,是儒家之所以為(wei) 儒家的本質特點


問:中國傳(chuan) 統文明的傳(chuan) 承,曆來有經史互釋的傳(chuan) 統。曆代學人都從(cong) 各自麵對的時代命題出發,對傳(chuan) 統經典進行闡釋和重讀。您認為(wei) 傳(chuan) 統經典可提供給今人的智慧,體(ti) 現在哪裏?

 

曾振宇:儒家經典的思想核心是“內(nei) 聖”之學、德性之學,也就是《大學》“止於(yu) 至善”的“大人之學”。《宋元學案》有一則故事:程頤與(yu) 邵雍坐而論道,忽然室外電閃雷鳴。邵雍於(yu) 是問程頤:“子知雷起處乎?”程頤答:“我當然知道,但是你未必明曉。”邵雍聽後非常驚訝,不知程頤為(wei) 何斷言自己不知電閃雷鳴之奧秘。程頤進而解釋說:“如果你確實知道,就沒有必要用象數去推算;正因為(wei) 你一無所知,所以想用象數推測。”邵雍有些不悅,於(yu) 是問對方:“既然你知道自然界的奧秘,不妨說說雷源起於(yu) 何處?”程頤回答道:“起於(yu) 起處。”這則故事表麵上判別程頤與(yu) 邵雍的學問途徑,實際上在於(yu) 闡明儒家的一大特點:“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的“物理研窮”固然重要,但落腳點應該在人,而不是單純的自然之理。正如錢穆先生所言:儒家的真正興(xing) 趣並非在物理世界上,而是“貫通在吾之心,貫通在性理上。”成己成人,“止於(yu) 至善”,是儒家之所以為(wei) 儒家的本質特點。一言以蔽之,儒家經典是現代中國人的“心靈雞湯”。


如果是國人認可的善的價(jia) 值觀,政府有責任利用公權力大力主導與(yu) 推行之


問:前幾年,《人民日報》公布了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基本內(nei) 容,而有一種觀點認為(wei) :“不是由政府來規定道德,甚至不是由政府來主導道德”。這看似矛盾,您認為(wei) 我們(men) 該如此理解政治與(yu) 道德的關(guan) 係?

 

曾振宇:核心價(jia) 值觀是一個(ge) 民族在某一時期的心理深層信念係統。在中國曆史上,政府與(yu) 士人聯袂主導並推廣文化理念與(yu) 道德,不乏其例。劉邦剛登基,儒士叔孫通及時地製定漢代朝儀(yi) ,為(wei) 儒學與(yu) 政治的有機結合找準了一個(ge) 很好的切入點,並且巧借政府之力為(wei) 儒學步入廟堂之高邁出了第一步。文景之治之後,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推明孔氏,抑絀百家”,在政府主導下,最終樹立儒家思想為(wei) 國家指導思想,儒家價(jia) 值觀為(wei) 天下普遍遵循的人倫(lun) 規範,儒家思想由一種地域性文化上升為(wei) 國家主流文化。唐初李世民開設文學館,“延四方文學之士”,國子監祭酒顏師古及時跟進,曆時十幾年編成《 五經正義(yi) 》,成“五經定本”。這一文化工程統一了儒家經典的文字和注釋,增強了儒學的統一性和凝聚力。其實更深層的社會(hui) 政治意義(yi) 還在於(yu) :通過政府的主導與(yu) 推行,使儒家思想深入千家萬(wan) 戶。因此,問題的關(guan) 鍵不在是否應由政府來規定和主導道德,而在於(yu) 所主導的核心價(jia) 值觀是善的價(jia) 值觀?抑或惡的價(jia) 值觀?如果是國人認可的善的價(jia) 值觀,政府有責任利用公權力大力主導與(yu) 推行之。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