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樹欣】學思錄續(五則)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6-07-05 21:51:09
標簽:

  

 

 

學思錄續(五則)

作者:彭樹欣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初二日戊子

           耶穌2016年7月5日

 

 

 

【作者簡介】彭樹欣,江西蓮花人,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後。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一思考,不僅(jin) 上帝,吾儕(chai) 輩亦發笑矣。此記錄的不過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而已。

——題記

 

 

 

 

對儒釋道三家的理解。

 

儒家認為(wei) ,人生價(jia) 值是在對方身上實現自己。如孝子(女)的人生價(jia) 值,是在對父(母)的孝中實現的;慈父(母)的人生價(jia) 值,是在對子(女)的愛中實現的。這樣,既實現了自己的價(jia) 值,同時又成全了對方的價(jia) 值。因此儒家人生價(jia) 值的實現,不是單一的自我實現,而是人我的共同實現。儒家說“仁者,人也。”“仁”即二人,相人耦,表示人我之共同實現。故《大學》說:“為(wei) 人君,止於(yu) 仁;為(wei) 人臣,止於(yu) 敬;為(wei) 人子,止於(yu) 孝;為(wei) 人父,止於(yu) 慈;與(yu) 國人交,止於(yu) 信。”這幾者,都是“仁”的體(ti) 現,都是在對方的生命中實現自身的價(jia) 值。當人我分開時,人生的價(jia) 值就難以實現。故儒家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我一體(ti) 、天人合一。

 

道家是不斷從(cong) 人世間中脫身出來,不斷解除人世間加在人身上的束縛,最後達到“無待”的生命狀態(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之境)。如果說儒家是在現實人生中實現自己的價(jia) 值的話,那麽(me) 道家則力圖避免之、超越之。道家似乎追求超越人間之一切,但如果一切都超越了,人存在的支點又何在?如果這一支點也無,人生的價(jia) 值又何在?這似乎是一個(ge) 大哉問!其實,道家最終找到一個(ge) 人生的支點,這就是藝術,故道家才是真正的“遊於(yu) 藝”。當道家從(cong) 一切現實人生中退卻,最後隻剩下了藝術,藝術成為(wei) 其人生最後的精神支柱,成為(wei) 人生價(jia) 值之所在。所以中國的著名隱士(如陶淵明、曹雪芹)幾乎都是一流的藝術家、文學家、詩人。莊子乃中國文學藝術的鼻祖。如果其超越為(wei) 徹底的虛無,那麽(me) 就不必留下《莊子》一書(shu) ;《莊子》恰恰是其生命的最終寄托,是中國古代的大藝術。

 

佛教則是徹底超世的,它認為(wei) 世間是汙濁的,要度盡眾(zhong) 生,歸依淨土或涅槃之境。但中國禪宗則吸收了儒家、道家思想,故超世間而不離世間,即在當下實現自己的價(jia) 值。所謂凡夫即佛,在此世間即可成佛,不需要到另一個(ge) 世間去實現自身,其關(guan) 鍵在於(yu) 當下的覺悟,前念迷即凡夫,後念覺即佛。禪者的日常生活與(yu) 凡人無異,仍是吃飯穿衣,挑水砍柴,區別在於(yu) 他已明心見性,身在此世間,心在出世間,了無凡心,超然出塵,故無須避世,也不必再求超世。道家要從(cong) 現實人生中逃離出來之後,才有藝術,藝術是其人生的最後支點。禪宗則生活本身即是藝術,處處是生活,處處是藝術,即以藝術的、超然的心看待人間的一切,藝術與(yu) 現實人生是合一的。禪者的人生即是現實人生本身的藝術化。當然,禪者的人生與(yu) 儒者不同:儒者需建構世間的價(jia) 值,講究人倫(lun) 之樂(le) ,追求大同理想;而禪者不求世間的建構,他麵向世間,麵向生活,又隨時隨地消解之,去留無意,雲(yun) 水無心。

 

 

關(guan) 於(yu) 人性。

 

人性之根本是什麽(me) ?孟子說“人之異於(yu) 禽獸(shou) 者幾希”(《孟子·離婁下 》),此即所謂“人禽之辨”,孟子是從(cong) 此角度來理解人性的。依孟子之意,人性(即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乃人異於(yu) 禽獸(shou) 之處。從(cong) 這一角度出發,人性之根本是孝(或孝弟)、忠恕;而不是性(sex)、愛(異性之愛),甚至慈,因後者禽獸(shou) 亦有之。故孔子說:“孝弟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與(yu) !”(《論語·學而》)故《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yi) 章》)又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yi) 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章》)這就是說,孝為(wei) 道德行為(wei) 之根本,乃至是天經地義(yi) 之事(即上升到了形而上之高度),即孝為(wei) 人性之根基。故中國人確立了“百善孝為(wei) 先”之觀念,對於(yu) 私貨利、私妻子而不顧父母之養(yang) 者,謂之不孝,謂之非人。又如忠恕,忠是“盡己為(wei) 忠”,唯有人才能真實地忠於(yu) 自己,依道德心而行;恕是推己及人,亦唯有人才能如此。此二者,禽獸(shou) 皆無之。如禽獸(shou) 亦知愛其子,所謂“虎毒不食子”,但虎不能將此愛推及同類,乃或異類,而人能之,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不僅(jin) 能推及人,乃至能推及物,如王陽明說人之怵惕惻隱之心不僅(jin) 能推及孺子,乃至能及鳥獸(shou) 、草木、瓦石。

 

如此,體(ti) 現人之高貴者,不是性(sex),不是愛(異性之愛),不是慈,而是孝弟之道、忠恕之道。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中國古代 “以孝治天下”,如今看來似乎迂腐,實質基於(yu) 深厚的人性基礎,而孝道在當代中國依然不可缺乏,是家庭、社會(hui) 和諧的重要根基。“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的恕道觀,則已經推向世界,成為(wei) 聯合國處理國際事務的一條重要原則,得到全世界的公認。

 

 

關(guan) 於(yu) 生命的層次。

 

大體(ti) 而言,人有四重生命:一是情欲生命,飲食男女是也,處於(yu) 最底層,也是最基本的生命層次,這是人人皆相關(guan) 者,也是文學家常表現者;二是智性生命,這是人求真、求知的生命,此哲學家、科學家所關(guan) 涉者;三是德性生命,這是人對善的追求的生命,此道德家、向善者所關(guan) 注者。四是神性(靈性)生命,這是最高的生命、最後的存在,此宗教家、宗教人所關(guan) 懷者。一般的人,也許隻有一重生命;還有一些人有二重、三重生命;隻有少數人四重生命兼具。

 

十一

 

關(guan) 於(yu) 聖學與(yu) 聖道。

 

聖學者,天人之學也,非今之所謂哲學也;聖學者,踐履之學也,非今之所謂倫(lun) 理學也。

 

今日之世,聖學已失,而聖道未墜。道恒在,並不因學之失而墜矣。然唯學能入道,舍學亦無由入道也。處今日之世,唯自學自證自悟,庶幾能明道於(yu) 世,然道不在言,甚至亦不在傳(chuan) ,而在求道者自明而已。所謂傳(chuan) 道,也隻在讓向學者自明而已。

 

道恒在,隻是未時時顯現,或曰有的時代顯,有的時代隱而已。在今日之世,唯在求道者體(ti) 之證之,庶幾能由隱而顯,由晦而明。

 

十二

 

關(guan) 於(yu) 孔子之“三畏”。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此處的“畏”,是敬畏之義(yi) ,而不是畏懼之義(yi) 。敬畏是指心中的虔誠、尊重,君子生怕對天命、大人與(yu) 聖人之言有所傷(shang) 害或褻(xie) 瀆。這不是害怕天命,畏懼權威,而是不把自己放在自高自大的位置,不知天高地厚,像小人那樣無所忌憚、無所畏懼。讓自己處下(事實上我們(men) 也是“下”,你能超越天命嗎?你有大人之人格嗎?你立過聖人之言嗎?),才能接受天命,接近大人,學習(xi) 聖人之言,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縱使抵達聖人境界,亦仍須謙卑,如孔子仍稱“若聖與(yu) 仁,則聖吾豈敢”。其實,人畢竟是一個(ge) 有限的自我,如果像尼采一樣想成為(wei) 一個(ge) 超我的狂人,必至毀滅,甚至既毀滅自己,也毀滅他人,如希特勒、東(dong) 條英機之流。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